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第二章节石器时代考古新课件幻灯片.ppt

89页
  • 卖家[上传人]:E****
  • 文档编号:90224471
  • 上传时间:2019-06-09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3.56MB
  • / 8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第二章 石器时代考古,第一节 旧石器时代考古,第二节 新石器时代考古,一、石器时代的定义与时代特征,第一节 旧石器时代考古,二、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及其文化,一、石器时代的定义与时代特征 1、石器时代的定义 考古学上划分时代,一般是以劳动生产工具的发展为尺度的所谓石器时代,就是人类使用的劳动生产工具,主要是以石材为原料加工制作的,考古学上把金属冶炼出现之前的这一历史时期称为石器时代石器时代的生产工具,除石器外,还有木器、骨器、角器、陶质工具、小件铜制品等2、石器时代的分期与上下限 (1)石器时代的分期: 旧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铜(金)石并用时代 (打制石器) (细石器) (磨制石器) (磨制石器外还有小件铜器) (2)我国石器时代的上下限: 180万年前(西侯度文化)——1万年前——结束于4千年以前(二里头文化) 因此石器时代、也是世界全部历史的998%以上,人类的大部分时间都处在石器时代3、旧石器时代的主要特征: (1)旧石器时代是人类开始诞生,并向现代人演进的历史阶段这时期的人类体质具有原始的特征,属古人类(化石人)范畴;(从新石器时代开始,进入现代人范畴) A,古人类的类型:分猿人(直立人)(早期猿人、晚期猿人)和智人(早期智人(古人)、晚期智人(新人))两个类型。

      B,化石:化石是埋藏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骸、遗物和遗迹化石的形成原因:生物死后,在一般情况下由于物理、化学和生物诸因素的共同作用而会迅速消失;只有当机体埋藏在这些因素不起作用的介质中时,才能保存下来形成化石的首要条件是生物体得到埋藏,免受外界的风化和破坏;此外,埋藏在地下的生物体要发生石化作用石化作用分填充作用、交替作用和蒸馏作用等a、填充作用:动物死后,肉体很快腐烂,但其骨骼可以保存很长时间,如果这时为泥沙或其它物质所掩埋,被封闭起来,不受风化和破坏,因而便保存下来在带有矿物质的地下水通过骨骼的孔隙流过时,会将矿物质填充在骨骼里,使原来的生物组织得到保存而形成化石填充作用所形成的化石,一般都比较坚硬和沉重骨化石就是这样形成的;b、交替作用:埋藏在地下的生物体的某些成分会在地下遭到溶解和破坏而被另一种矿物质所代替,使原来的形状仍得到保存,这就是经过交替作用而形成的化石一般的木化石就是这样形成的,植物的木质部分在地下难以保存,由二氧化硅交替石化便成木化石;c、蒸馏作用:埋在地下的生物,其中的一些水分和挥发性的物质蒸发后,在地层内仍保存有碳质印痕,这便是蒸馏作用形成的化石植物的树叶和种子化石就是通过蒸馏作用形成的。

      2)旧石器时代在地质学上属新生代第四纪更新世 (3)旧石器时代的经济状况和生产工具 旧石器时代社会生产力极其低下,生产工具主要为比较粗糙的打制石器,人们从事采集、渔猎的生活,多居住在洞穴中,这时期陶器尚未出现 旧石器的制作与类型: a、选择石料:硬度、韧度;从砾石到燧石、石英岩、砂岩、角页岩等 b、打制石器:分直接打击法(分锤击法、摔击法、砸击法、碰砧法等)和间接打击法(通过用带尖的木棒或骨棒作为中介物来打击石片),分石片石器和石核石器两种 c、石器的修整:对其边缘和刃部 d、旧石器的种类: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雕刻器、石球等,e、石器与天然石块的区别: 石器是人类有意的、有目的的制作的,它与因自然力而破裂的石块有很大区别石器上一般带有以下特征:台面、打击点、劈裂面、半锥体、波状纹等而自然撞击的石块上没有二、我国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及其文化 (一) 直立人及其文化 1.西侯度文化 a、1961和1962年发现于山西省芮城县西侯度村附近b、发现石制品32件,采用了锤击、砸击和碰砧3种方法,有刮削器、砍斫器、三棱大尖状器等,反映出石器工艺达到了一定的水平c、还发现烧骨、带切痕的鹿角和动物化石。

      d、西侯度文化的地质时代属早更新世,年代为距今180万年,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旧石器时代遗存2.元谋人及其文化 A、1965年发现于云南省元谋县上那蚌村附近 B、发现元谋人化石包括两枚上内侧门齿, 属于同一成年人个体牙齿粗壮,唇面比较平坦,具有明显的原始性质,被命名为 “元谋直立人” C、先后出土的石制品共7件,人工痕迹 清楚,有石核和刮削器 D、大量的炭屑和哺乳动物化石 E、元谋人的地质时代属早更新世, 年代为距今170万年,是迄今所知 中国境内年代最早的直立人3.蓝田人及其文化 a、1963年和1964年发现于陕西省蓝田县的陈家窝和公王岭 B、公王岭的头骨化石属于一个30多岁的女性个体,陈家窝的下颌骨属于一个老年女性:头骨有许多明显的原始性状,如额骨非常低平,眉嵴硕大粗壮,吻部突出,下颌后倾,头骨骨壁厚,脑量估计为780毫升左右; (中国最早的头骨) c、公王岭出土了以三棱大尖状器 为特色的石器,并发现了用火遗迹 D、年代为距今约100—65万年4.北京人及其文化 (1)人类化石 a、1921年安特生发现 “周口店第 1地点”(北京市周口店龙骨山北坡的洞穴); b、1921和1923年,先后发掘出两颗人牙; c、1929年,在裴文中主持下发现了一个完整的北京人头盖骨。

      d、到1937年共发现北京人头盖骨5个,此外还有头骨碎片、面骨、下颌骨、股骨、肱骨、锁骨、月骨等,以及牙齿147颗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后这些珍贵的标本下落不明); e、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发现北京人的牙齿5颗,下颌骨一具,1966年发现一个残破的头盖骨 f、总共得到了属于40多个个体的北京人化石g、北京人的体质特征:头部与四肢发展的不平衡性(头部较原始,四肢进化较快); (2)文化遗物: 出土大量石制品(10万件以上)、骨角器(鹿角、鹿头骨)和用火遗迹(在北京人洞穴里的灰烬层中,发现许多被烧过的石头、骨头和朴树籽,还有一块紫荆木炭灰烬有的成堆,说明他们已能很好地管理火3)北京人遗址发现的巨大学术意义: 北京人遗址是世界范围内所发现的同一阶段人类遗址中材料最丰富,最系统的,为研究旧石器时代早期的人类及其文化提供了极其珍贵的资料 在北京人发现之前,虽然德国的尼安德特人、印尼的爪哇人和德国的海德堡人已经问世,但材料较少,直立人的地位未得到学术界的公认;自从北京人头盖骨发现以后,特别是随后又发现了石器和用火遗迹,直立人的存在才得到肯定,从而基本上明确了人类进化的序列,为“从猿到人”的伟大学说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二)早期智人及其文化 1.丁村人及其文化 a、1954年发现于山西省襄汾县丁村 b、遗址中出土有属于一个十二、三岁少年的3枚牙齿化石,两枚门齿舌面呈铲形,比北京人的细小这两枚门齿与现代蒙古人种的没有明显差别; c、石器以三棱大尖状器为突出特征 d、地质时代属晚更新世早期 2.大荔人(陕西大荔) 3.许家窑人(山西阳高) 4.马坝人(广东曲江) 5.桐梓人(贵州桐梓) 6.长阳人(湖北长阳),(三)晚期智人及其文化 1.山顶洞人及其文化 a、1930年发现,1933~1934年发掘于北京市周口店龙骨山北京人遗址顶部的山顶洞 b、山顶洞分为上室和下室上室是山顶洞人居住的地方,发现有婴儿头骨碎片、骨针、装饰品和少量石器;下室应当为墓葬(我国发现的最早的埋葬),发现有3具完整的人头骨和一些躯干骨,共代表 8个男女老少不同的个体人骨周围散布有赤铁矿的粉末及一些随葬品,说明下室是葬地 c、出土了石器(数量少,总共25件,都不具代表性)、骨角器(骨角器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骨针,针身保存完好,仅针孔残缺,残长82毫米,针身微弯,刮磨得很光滑,针孔是用小而细锐的尖状器挖成的,它是中国最早发现的旧石器时代的缝纫工具),,和穿孔饰物(装饰品非常丰富,有穿孔的兽牙、海蚶 壳、小石珠、小石坠和刻沟的骨管等。

      装饰品的出现, 表明山顶洞人已经有了审美观念)第二节 新石器时代,一、新石器时代文化概述 二、黄河中游地区的新石器文化 三、黄河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文化 四、黄河上游地区的新石器文化 五、长江中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六、长江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七、我国东北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一、新石器时代文化概述,(一)新石器时代的主要特征 1、新石器革命(农业革命) 从旧石器时代进入新石器时代,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大转折,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一次经济革命从这一时期开始,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 (1)由打制石器发展到磨制石器; (2)经济生活由以采集和渔猎为主的掠夺性经济转变为以种植农业、家畜饲养业为主的生产性经济;,(3)人类开始过定居生活,这时期出现了固定的村落和墓葬; (4)陶器的出现(自然界没有的东西),极大地方面了人们的生活以上几个因素并不是同时出现的,其中农业和家畜饲养业的出现是新石器时代开端的标志2、 新石器时代所处的时代 (1)这时期的人类已属现代人的范畴; (2)地质时代上为新生代第四纪全新世; (3)上下限:公元前1万年——公元前21世纪(夏代)(也有观点认为下限为公元前3500年:仰韶文化后期),(二)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分期,1、早期阶段:又称“前仰韶期”,年代大约为距今11000年——7500年;文化特征为:(1)前期陶器尚未出现,后期陶器虽已出现但尚处在萌芽期,具有很大的原始性,火候低,质地粗疏,吸水性强,器形不规整,器形多为圜底器和平底器,皆为手制;(2)石器以打制为主,磨制石器数量很少,而且只是局部(刃部)磨光;石器中已出现农业工具(农业生产和加工工具)(3)农业尚处在“砍倒烧光”的“火耕农业”阶段(初级农业);(4)家畜饲养业以饲养牛、羊之类的食草动物为主(以谷物为主要饲料的猪还很少)。

      根据新石器时代石器、陶器等文化遗存的发展变化以及经济生活的变革,中国新石器时代可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三个发展阶段:,2、中期阶段:又称“仰韶期”,年代大约为距今7500年——5500年;文化特征为:(1)制陶技术比仰韶期有很大进步,慢轮修整普遍出现;夹砂陶比例下降,泥制陶比例上升;器形有圜底器、平底器、尖底器、圈足器和三足器等;彩陶在这一时期的各种文化中普遍出现;(2)石器已发展到以磨制为主,由局部磨光发展到通体磨光,穿孔石器已普遍出现;翻土农具(石铲、石锄等)大量出现;(3)农业经济已从火耕农业发展到锄耕农业;黄河流域普遍种植粟,长江流域以种植水稻为主;(4)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家畜饲养业得到发展,猪已成为主要的家畜3、晚期阶段:又称“龙山期”,年代大约为距今5500年——4000年;文化特征为:(1)制陶技术达到史前时代的最高水平,普遍使用快轮制陶,器型规整,造型美观,胎壁薄;陶系以灰、黑陶为主,器形中出现了以斝、鬲、鬹、甗为代表的袋足炊器;(2)石器磨制精致,器形变小,作为礼器性质的玉器普遍出现;(3)农业经济进入到发达的锄耕农业阶段(太湖流域可能已发展到犁耕农业阶段);(4)冶铜业初步发展,表明这时期已进入铜石并用时代;(5)城址在这一时期普遍出现。

      1,区、系、类型理论的产生 :随着近年来我国各地区田野考古的普遍展开,人们对中国新石器时代的认识得到进一步加深,在此基础上产生了中国新石器文化的区、系、类型理论其代表是1975年,苏秉琦发表《关于考古学文化的区、系、类型理论问题》,(三)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区、系、类型理论,2,区、系、类型理论的含义:考古学文化的区、系、类型是指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包括一部分青铜文化)横纵两方面的关系,即文化的空间分布和在时间上的延续及各种复杂的相互关系区的划分主要是依据各个区域内在的基本文化特征和文化发展的源流关系,而产生不同文化特征的基本原因则是地理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各自不同的文化传统系是同一区内文化发展的来龙去脉文化区内的区域性差异,表现为各自存在数量不一的分支,也就是类型区是表示横的关系,是空间分布,是块块;系是纵的关系,是时间的垂直关系,是条条;类型是分支所以区、系、类型整体上又可称为“条块”说3,新石器时代六大区系:(1)以燕山南北长城地。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