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论陶渊明的隐逸情怀与其田园诗的融合及影响.docx
7页浅论陶渊明的隐逸情怀与其田园诗的融合及影响中文摘要:陶渊明不仅是中国田园诗的开创者,还是隐逸诗人的最高成就者陶渊明把田园诗作为自己人生的理想和归宿,把自己融入田园中,用朴实的话语表达了自己的心情的自己对大自然的认识,从而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陶渊明的后半生离开了黑暗腐朽的官场,诗人获得了宁静、自由、酣畅、舒怡的心境,在淳朴的田园中找到了自己人生归属陶渊明田园诗歌的主要表现对象是田园风光,并且这种形式使其在诗歌写作艺术上展现出独特的视角,从而成为中国田园诗派的开山鼻祖关键词:田园诗人 隐逸情怀 生存环境 安贫乐道 自然和谐Abstract:Tao Yuanming is not only the founder of Chinese pastoral poetry, or is the highest achievement of the reclusive poet. Tao Yuanming put the pastoral poetry as his life ideal and goal, put themselves into the countryside, use simple words to express their feelings of his understanding of the nature, so as to achieve the unity of the realm of. After the life of Tao Yuanming from the darkness and decay of the officialdom, the poet was quiet, freedom, hearty, Shu Yi's state of mind, to find their own home in the simple life in the garden. He put the pastoral scenery as the main object of poetry, and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in art, thus becoming the founder of Chinese pastoral poetry.Key Words:Pastoral poet The hermit feelings The living environment Be contented in poverty and devoted to things spiritual Natural harmony在东晋的社会背景下,陶渊明用自己的生活方式填充了他的理想,虽然社会黑暗,但他洁身自好,不与世人同流合污,更没有随波逐流;他归隐田园后过着和农人般的田间生活,在自己的隐居生活里写下了不少优秀的田园诗章,一首首动人的诗篇都融入了隐逸的情怀。
在当时的社会里做个文人不难,但要做一个真正的隐士却不容易,然而陶渊明做到了,并且开创了一代田园诗风,从而把隐逸的情怀与其田园诗融为一体陶渊明一生困顿不堪,官场的腐败和黑暗,打击了他一次次对官场生活的向往的热情,最后不得不接受天宇生活的那份平淡在他心目中没有什么比自己维护自然的本质更重要了,所以他选择化悲痛为力量,从而对大自然进行讴歌陶渊明的人生的意义在于他的精神实质的作用,能够大胆的做出属于自己的选择,一个为官之人选择了归隐,是一件多么难能可贵的事他步入了田园一切都是一个新的开始,没有了荣华富贵,从此便过着清贫乐道的日子,就在这种环境下他把自己同田园融为一体,写下了不朽的田园诗歌一、陶渊明隐逸情怀形成的时代环境与社会土壤陶渊明出身于一个累世官宦人家,从小就接受儒学教育,从而就有一种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志由于自己出生的那个年代国家动荡,政治黑暗,没有一个安定的环境他在世的那个年代曾三易朝政,多次废立皇帝,皇室继承人更迭频繁每一次政治斗争都伴随中一场屠杀,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痛苦在当时的社会里,士族门阀制度盛行,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把战争带来的危害和危机转嫁给农民,从而进行了大量的土地兼并,更是加重了人民的负担,然而给陶渊明一个清醒的认识,而今的自己却改变不了这一切。
陶渊明在29岁时怀着壮志步入仕途,一心想通过出仕实现理想,成就自己的宏图伟志,但黑暗的社会现实使他碰了壁41岁那年,在他任彭泽令80余天后决然辞官做官12年中,他抱着希望出仕,到头来失望、绝望,归隐,再次怀着梦想出仕,又一次撞墙、再度失望、又一归隐陶渊明就这样反复的进行着自己的理想,仕途之路也就如此,最大的官也只做到参军县令之类的,因此陶渊明叹息到“求之靡途”(《归去来兮辞序》),很难有所建树他对当时的社会和官场产生了厌倦之情,无法融入其中,更看不惯士族子弟的荒淫无道的生活代耕本非望,所以在田桑”(《杂诗十二首(代耕本非忘)》),他情愿的选择了归隐种田安然于南山之下在这种人生困顿的环境中挣扎,解脱了世俗的约束,陶醉于山林过着和普通农人没有差别的田园生活,间接地和最普通农民有了“共话桑麻”的天然可能性归隐田园之后,陶渊明的确“躬耕自资”,“不言春作苦,常恐负所怀”(《丙辰岁八月中于下田舍获》)因为他经历了和农民无异的生活体验,所以能懂农人们的生活,同时也拉进了自己同农民之间的天然关系,这也是陶渊明创作不可缺少的来源陶渊明归隐之后的生活境况,“安道苦节,不以躬耕为耻”(《陶渊明集序》),再也没有了做官的念想。
从此之后便辞官从农,走上了艰辛的生活之旅在他的晚年,贫穷加之疾病困扰,但他对自己归隐的选择毫无后悔之意由此可见,陶渊明的归隐是出自于心灵深处的并非是“诱我松桂,欺我云壑”(《北山移文》)中表里不一的举动从此之后,他静守田园,老死田舍 陶渊明的人生转变不是没有社会原因的, 因为当时的社会特别黑暗,世风日下,司马氏集团的残暴统治,让他早年的志向受挫,打破了他的仕途之梦因此,陶渊明的归隐可以说是他的觉醒,也是他同黑暗的社会现实作斗争的见证他不愿与污浊的社会同流合污的高洁品质,于是走上了归隐的康庄大道从此以后他离开了官场,再也不用为五斗米而折腰,辞官一身轻,这种生活是他向往的也是当时社会条件下的一种积极的回避虽然在陶渊明的诗歌隐隐约约可以看到消极的地成分,但是这一切都不是他心甘情愿的,虽然心有不甘,那又能如何,晚年的陶渊明感觉自己将会默默无闻的了却余生,不仅悲从中来,也是一种无奈,是对当时社会的一种痛斥年少的的旧梦已经成为泡影,那是的梦却一直搅扰着他神界的灵魂陶渊明的隐居不是他人生的结束,而是他人生的光明道路的开始,一切都源于他的选择,正确的选择成就了他伟岸的田园诗品读陶渊明的作品是我们要全面的认识他,以及田园和田园诗的关系,从而你感受田园诗和隐逸情怀的融合。
二、陶渊明田园诗创作的精神支柱和核心理念热爱自然和崇尚田园是陶渊明隐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支撑力,也是他步入田园的行为动机走进那梦幻般的田园后,陶渊明把自己的思想情感全部寄托在自己的隐逸生活和诗歌创作上,开创了举世瞩目的田园诗歌流派,集中把自己的隐逸情感融入到田园诗中,这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的确是难能可贵的他将自己的人生思考和对田园的认知全都融入到自已的田园诗章之中平淡无奇的诗篇中看不出诗人孤独的背影,他的高风亮节以及他的人生理念都展现在读者的面前,他的大多数田园诗都是以其深切的自我认识体验为背景,田园与自我达到了完美的统一,物我同一田园诗是陶渊明的心血之创举,田园不仅是他的归宿,也是他诗歌创作的背景他把自己融合在整个环境中,一切如此的静美我们看他的代表作之一《归园田居》和《饮酒》诗中写道:“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犬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归园田居》其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饮酒》其五)在这个宁静的世外桃源中一切显得如此完美,没有外界的干扰,也没有世人的勾心斗角,更没有官场的尔虞我诈和趋炎附势在这个田园中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这是人人都羡慕的生活,陶渊明便是人生最大的赢家。
陶渊明自称“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再加上长期的仕途不爽,促使诗人把田园作为自己的理想归宿,在他笔下的田园已经不是纯客观的物质载体了,而是融入了作者本人的思想和主观感情,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超越了自我的意志从这意义讲田园不仅是陶渊明的生活寄托更是他的精神依靠当我们品读到他的《庚戌岁九月中获早稻》这首诗的时候,我么还可以清晰地感受陶渊明田园生活的情趣,也可以感受到陶渊明的心情坦然充实又略带喜悦: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开春理常业,岁功聊可观晨出肆微勤日入负耒还山中饶霜露,风气亦先寒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干盥濯息檐下,斗酒散襟颜遥遥沮溺心,千载乃相关我们在作者的那些文字的背后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个对立的事物的存在,田园中的那份安静和温馨与外界的冷酷无情形成鲜明的对比作者的生存环境里,大部分都是朴实的农民,虽然农村的大环境也很凋敝,但这并不影响作者对田园和农村的赞美陶渊明虽然在回避田园以外的环境,但他一再描写如画的田园风光,尽情的打造完美的自我,完美的田园可是这一切,仅仅寓含于一种平淡的叙述中,其中深意还须读者仔细思考品味陶渊明把自己归隐情感融入于偌大的田园之中,在那东晋动荡的时代里,能有心灵的净土,实属不易。
他的人生态度以及价值观与田园有着千丝万缕的天然联系,他笔下的田园不仅是他生存的场所,也是他的信仰的圣地他所描绘的的田园已经不是出客观的外在事物,而是经过作者的过滤和筛选具有主观情感的理想环境前人曾经谈及陶诗的无我之境,这种无我之境实质在有我之境的存在下的一种升华,这种有我之境太大了因而是我们忘了他们的存在1陶渊明的田园诗都是诗人自己的情感圈定,把美丽的心情和无我的境界投入在描写之中,从而略带了自我的主观情感,而这彼此融通,从而体现了陶诗的一种含蓄的表达方式我们带着问题看看具体的例子: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凯风因时来,回飙开我襟息交游闲业,卧起弄书琴园蔬有余滋,旧谷犹储今营己良有极,过足非所欲舂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弱子戏我侧,学语未成音此事真复乐,聊用忘华簪遥遥望白云,怀古一何深《和郭主薄》其一)上文中的这首诗中描写的景物是实现了所有情感价值观的有效载体,在哲学意义上的一次升华,以及人生的历史辨证意义,把诗学提升个到了另一个高度,从而实现了诗歌创作上的辩证统一2三、陶渊明隐逸情怀与其田园诗水乳交融的深远影响陶渊明与世无争的人生境界,与其田园创作达到了高度的统一,也与他的隐逸生活息息相关陈寿《三国志·田畴传》记载的“田畴入徐无山中,营深险平敝地而居,躬耕以养父母。
百姓归之,数年间至五千余家”等真实事件,就与《桃花源记并诗》有相似的地方,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中说:“即使是从前的人,那诗文完全超于政治的所谓田园诗人、山林诗人,是从未有过的完全超出于人间尘世的,更是没有的既有诗,就可以知道于世事未能忘情3所以陶渊明的田园诗,既寄托了他的社会理想和他多年以来的人生夙愿,抒发了他的宏图大志以及对这个社会的祈愿,同时也为我们留下了农耕生活中的生动的描述和田园风光的奇美画卷苏轼曾作《和陶诗》一百多首,他评价陶渊明:“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植),刘(桢),鲍(照),谢(灵运),黎(白),杜(甫)诸人,皆莫及也4南宋真德秀将陶渊明的作品与《诗经》、楚辞》并举,认为“为诗之根本准则” 5清人沈德潜评价陶诗的影响:“唐人祖述者,王右丞(维)有其清誉,孟山人(浩然)有期闲远,储太祝(光羲)有其朴实,韦左司(应物)有其冲和,柳仪曹(宗元)有其峻洁,皆学焉而得其性之所近6陶渊明的田园诗在我国文学史上的成就无与伦比,其他文学是无法取代的,他开创了我国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