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论政府网络舆情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行政管理专业.doc

28页
  • 卖家[上传人]:王***
  • 文档编号:268981978
  • 上传时间:2022-03-21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200KB
  • / 2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目 录【内容摘要】 1【关键词】 1一、导论 1(一)论文的选题背景 1(二)论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1.论文的研究目的 22.论文的研究意义 2(三)论文的框架结构 2二、相关概念介绍 3(一)网络舆情的概念及特点 31.网络舆情的概念 32.网络舆情的特点 4(二)群体事件的概念及特点 41.群体事件的概念 42.群体事件的特点 4(三)群体事件和网络舆情的关系 51.网络舆情会引发群体性事件 52.网络舆情会增加群体事件的处理难度 5三、政府对网络舆情监管的必要性分析 5(一)网络舆情对民主政治的影响 5(二)网络舆情对道德风气的影响 6(三)网络舆情对社会稳定与安全的影响 6(四)网络舆情对公共决策的影响 7(五)对网络舆情的监管是政府的职责所在 7四、政府对网络舆情监管存在的问题分析 7(一)政府对群体事件的处理能力不强 71.不能正确认识网络群体事件 72.对谣言的处理方式不当 83.不重视民意 94.无法正当行使权利 9(二)政府信息公开机制不合理 101.政府信息公开平台不完善 102.政府不注重与媒体的合作 103.与公众的沟通不畅通 11(三)政府对网络舆情的引导力不强 11(四)网络舆情监测机制不完善 12(五)网络舆情的应对机制不完善 12(六)相关的立法不完善 13五、政府对网络舆情监管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3(一)政府方面的原因 131.政府官员思想落后 132.政府部门的分工不明确 13(二)传媒的责任意识不高 14(三)网民的素质有待提高,网络推手的出现 14六、提高政府对网络舆情的监管对策 15(一)提高政府对群体事件的处理能力 151.提高政府网络舆情的认识 152.及时制止网络谣言的传播 153.重视民意,使利益诉求渠道通畅 164.合理定位角色,正确行使权利 165.严厉打击网络推手与网络水军 16(二)完善政府信息公开机制的建设,构建网络对话平台 171.建立权威、高效的政府信息发布平台 172.注重与媒体的合作 173.通过微博、论坛增强与网民的信息互动 18(三)提高政府的网络舆情引导力 181.疏通网络舆情 182.发挥“意见领袖”的作用 18(四)作好舆情监测与预警机制 191.加强各级政府对网络的监测 192.建立系统的排查机制 193.加强各网站对信息的监测 204.电信部门要加强对用户的实名制记录 20(五)建立网络舆情的应对机制 201.提高信息研判力 202.控制舆情传播机制 213.提高舆情的处理机制 214.妥善处理舆情的善后 21(六)完善网络立法,加大惩处力度 22(七)建设健康的网络环境 221.提高全体网民的素质 222.建立和谐的网络文化 22结论 23参考文献 24论政府网络舆情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内容摘要】随着信息技术与网络的快速发展,使网络成为舆情的主要阵营,网络舆情与社情民意紧密相连,通常会折射出突出的现实问题,并会促进现实事件的发展,若政府对网络舆情处理不好,会直接引发群体性事件。

      可见,政府对网络舆情的监管直接关系着社会的稳定与和谐鉴于此,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政府在网络舆情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并从对群体性事件的认识、信息对话平台、舆情引导监测等方面提出提高政府网络舆情监管的对策,以期为提高政府网络舆情监管能力提供一定的决策参考关键词】网络舆情 监管 舆情引导 对策 一、导论(一)论文的选题背景随着我国网民人数的飞速增长,越来越多的人可以在互联上发布信息,导致网络信息呈几何倍数增长,加之,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利益与矛盾冲突不断,网络突发事件也不断增多,都增加了我国网络舆情监管的难度其实早在2004年政府就意识到要建立舆情管理机制,从而建立畅通的社情民意沟通渠道在近年来,政府对网络舆情的监管更为重视,尤其是在2011年,越来越多的政府机构已经加大对舆情监管工作的人力与财力的投入在刚刚过去的2011年,发生了大量的网络热点新闻事件,如“郭美美事件”、“抢盐风波”、“温州动车事故”、“小悦悦事件”等,无一不反映出网络已经成为汇集社情民意的重要平台网络了大众传播的发展,网络使人们进入了网络社交传播的新时代,进一步促进了社会信息的公开和透明,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为了促进社会的和谐,促进社会健康发展,政府一定要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监管二)论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表1 中国网民数量变化表年份人数(万人)增长%20061370010.5%20072100016.0%20082980022.6%20093840028.9%20104573034.3%20115131038.3%1.论文的研究目的随着信息技术与网络的快速发展,以及我国网民人数已经突破5亿人数,越来越多人可以在网络上自由地发表言论,网络成为一个开放的信息交流平台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数据显示,2011年互联网普及率达到38.3%,网民3.56亿,增长17.5%中国网民平均每人每日上网超过2.67个小时[1]如图1可以看出网民数量每年都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而且增长百分比逐年上升,可见网络的发展前景广阔网民数量的快速增长,意味着政府网络舆情监管的紧迫性与必要性网络舆论是融政治、经济、文化、民众思想等多种意识形态的一种社会力量,已经成为继法律和政治权力之后的一种新型的权力政府对网络舆论的监管直接关系着社会的稳定,因此,本人将结合所学的专业知识,对政府网络舆情监管进行深入的研究,希望不断提高对网络舆情的认识,增强实践能力。

      2.论文的研究意义在互联网时代,政府对网络舆情监管不当,就会导致群体性事件,使事态进一步恶化群体性事件是一种新的网络危机,为了增强政府对网络舆情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对网络舆情的监管能力,提高对网络危机的应对能力,笔者将通过一些网络热点事件,如对网络群体性事件分析,从而指出政府在网络舆情的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这些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希望促进网络的健康发展,提高政府网络舆情监管能力,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健康发展三)论文的框架结构本文将从六个方面就政府对网络舆情监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进行分析,通过借鉴外来成果法、归结总结法、搜集资料法等进行系统地论证第一部分是导论,介绍了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的目的与意义,论文的框架结构第二部分是相关概念的介绍,对网络舆情与群体性事件的概念与特点分别进行介绍,并指出群体事件和网络舆情两者的关系第三部分介绍了政府对网络舆情监管的必要性,从网络舆情对民主政治、道德风气、社会稳定与安全、公共决策与政府职责等方面进行阐述第四部分就政府对网络舆情监管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分别从政府对群体事件的处理能力、政府信息公开、政府对网络舆情的引导、监测与应对、相关的立法方面分析存在的问题。

      第五部分从政府官员、政府部门方面就政府对网络舆情监管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第六部分针对第四部分政府在对网络舆情监管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地提出提高政府对网络舆情的监管对策二、相关概念介绍(一)网络舆情的概念及特点1.网络舆情的概念我国已经有很多学者对舆情进行了研究,对网络舆情的概念进行了不同的定义,目前还没有形成统一认识如天津社会科学院王来华认为:“舆情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项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作为主体的民众对作为客体的国家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刘毅认为“舆情是由个人以及各种社会群体构成的公众,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和社会空间内,对自己关心或与自身利益紧密相关的各种公共事务所持有的多种情绪、意愿、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 [2]网络舆情是由于各种事件的刺激而产生的通过互联网传播的人们对于该事件的所有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3]笔者认为网络舆情就是基于互联网进行传播的事件,是指人们对中介性事件的不同认知的汇合,形成网络同类信息的汇聚地,是网民对执政者及其政治取向的态度网络舆情是人们零散认知的简单集合,不需要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不像网络舆论一样需要多数人形成一致的看法。

      因此,对网络舆情的有效监管,能有效地引导网络舆论2.网络舆情的特点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媒体作为一种新媒体,对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冲击越来越大,被称之为“第四媒体”,网络成为社会网络发展的集聚地在互联网上,无论是网站、社区,还是博客、微博、空间都会成为舆情产生与发展的地立,可见,网络舆情的信息来源是多元化的,网民之间的信息沟通是互动的双向的由于网络的匿名性和开放性使得网络、网络舆情的传播更为便捷与迅速,由于对网络信息的监管不完善,使得很多信息存在失真的现象,越来越多的泄愤与低俗的言论出现在网络上通常一些热点事件加上一些情绪化的宣泄,就会形成网络舆情,甚至是网络舆论,一个突发的未确定的新闻事件会在一夜之间传遍全球因此,网络舆情具有突发性、失真性、便捷性等特点二)群体事件的概念及特点1.群体事件的概念群体性事件是指由某些社会矛盾引发的某种中介性的社会事件,这些事件刺激民众从而引起大规模的突发事件,在事件中参与的特定群体是有一定利益关系的人,他们通过自发或有组织的聚会形式,与公共秩序和安全发生矛盾或对抗的行为和活动[4] 2.群体事件的特点每一次群体性事件是由具有一定利益关系的一些人群制造和参与的,因此,群体性事件都具有群体性。

      由于参与的人数之多,是一种自发集合的泄愤活动,通常破坏性很大,通常会形成恶劣的社会影响群体性事件具有广泛的示范性和传播性,容易引起不同地区人们的模仿与学习群体性事件涉及不同的矛盾主体,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往往会因为一个事件而引发群体性事件,因此,群体性事件具有群体性、仿效性、破坏性与反复性等特点尤其是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信息的传播更为迅速,为群体性事件的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条件,也加大了政府对群体性事件的监管难度三)群体事件和网络舆情的关系1.网络舆情会引发群体性事件由于网络的快速与匿名传播,为公众提供了一种极为便捷的信息沟通与交流的平台,在网民活跃的网站或论坛,一些未经证实的虚假帖子经过疯狂转载,就会形成网络舆情由于一些别人用心的人利用网络进行炒作,会利用网民的泄愤心理,从而导致网民大规模地传播某方面对社会影响不良的信息,互相沟通与策划,很容易变成带有特定诉求的群体性事件 2.网络舆情会增加群体事件的处理难度由于网络上很多信息未经证实,加之网民的网络素养与辨别能力不高,往往对事件存在片面的看法,当他们受到虚假信息的鼓动,就会导致事件进一步恶化,使群体事件朝着规模更大、危害更大的方向发展[5]。

      群体性事件多与社会的负面信息有关,由于一些媒体为了吸引点击率,不进行有效监管,对此类信息进行放大渲染,会对民众的思想形成强烈冲击,容易引起网民产生低落的反社会心理由于网络的即时性和无国界、无地域的传播,决定了网络舆情在时间和空间的把握上难以进行有效控制网络舆情传播速度之快、范围之广,增加了政府对网络舆情的监管难度网络舆情的难以控制,导致群体性事件网络信息误传,容易引发谣言与恐慌,给群体性事件的处理带来不利的影响三、政府对网络舆情监管的必要性分析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任何人都可以成为网络信息的发布者与传播者,使得网络对公众的影响力不断增强由于我国的互联网起步较晚,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加之民众的网络素养整体水平不高,极易被一些虚假网络事件诱导,引起。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