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概论期末复习材料.pdf
8页文学概论期末复习材料1、 叙事时间 所谓“ 叙事时间 ” 是故事内容在叙事文本中具体呈现出来的时间状态,是作者对故 事内容创作加工后给读者的文本秩序 叙事时间分为:时序、时长、频率 (1)叙事时序,是叙述者讲述故事的时序,是文本展开叙事的先后次序,从开 端到结尾的排列顺序 叙事时序的各种变化形式, 或时间倒错是由叙事中的倒叙 或预叙引起的 A、倒叙:对往事的追述, “ 对故事发展到现阶段之前的事件的一切事后追述”(热 奈特) B、预叙:对未来事件的暗示或预期,“ 事先讲述或提及以后事件的一切 叙述活动 ” (热奈特)C、无时性:复杂的时间倒错 (2)叙事时间的长短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只有文本的长度是确定的假设讲故 事有一个不变的标准速度, 一定时间讲多少页、 多少行 实际上时距体现的即故 事时间与文本长度的关系 确认作品的节奏, 每个事件占据的文本篇幅说明了作 者希望唤起注意的程度 A、 故事时间无限长于叙事时间——省略 B、 故事时间长于叙事时间 ——概要 (教 材 P219 上称“ 概括” ) C、故事时间等于叙事时间——场景 D、叙事时间无限长 于故事时间 ——停顿(教材 P219上称“ 休止” ) (3)频率:一个事件在故事中出现的次数与该事件在文本中叙述的次数之间的 关系频率的四种类型:A、讲述一次发生过一次的事。
B、讲述若干次发生过若 干次的事(单一叙事的特殊种类)C、讲述几次发生过一次的事D、讲述一次发 生过几次的事 2、 叙事聚焦 叙述聚焦是叙述话语对故事的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点角度 第一种:无焦点或零度焦点——第三人称叙事:没有固定的视角的全知叙述 叙述者比作品中任何人知道的都要多,能不加限制地讲述, 叙述者可以介入人物 的内心世界, 还能把自己对人物事件的分析议论纳入故事,要我就是说叙述者所 获得的信息超过文本中任何一个人甚至是所有人物的综合,这种可以表示为“ 叙 述者大于人物 ” 第二种:内聚焦特点是只说出某个人物知道的情况,可以用:“ 叙述者 =人物” 的公式来表示 第一人称的叙述作品中, 叙述者同时又是故事中的一个人物叙 述者只能在某个人的感知范围内进行叙述 第三种:外聚焦,任何关涉内心世界的叙述行为都被认为是非法的承担聚焦功 能的只能是叙述者, 而不是故事中的人物 人物的内心世界是外部聚焦的一个禁 区这是,叙述者所获得的信息必然小于人物,即“ 叙述者小于个人 ” 这种聚焦 常见于景物的在现式 叙述者只介绍人物的表情, 对话和外部动作, 而不进入他 们的内心 (叙事聚焦:由谁来看,从哪里看。
聚焦是指 “ 描绘叙事情境和事件的特定角度,反映这些情境和事件的感性和观念 立场 内部聚焦:聚焦者是故事中的某一个或某几个人物福楼拜《包法利夫人》案 件从爱玛的眼睛来看,人物内部聚焦 外部聚焦:叙述者本人全知叙述者的外部聚焦 (零度叙述) 与戏剧式外部聚焦:叙述者 >人物与叙述者 <人物红楼梦与海明威 聚焦点的变换: 水浒传野猪林一节,两个内部聚焦点的转换,悬念、神秘,传奇感 聚焦的意义:选择、限制、强调) 3、 叙述者的声音 故事中叙述者的存在不仅表现于叙述的内容以及叙述话语本身,而且表现于叙述 的动作,即用什么口气或什么态度叙述,这就是叙述者的“ 声音” 不同的叙述风格可以从叙述者的声音的差异加以区别根据不同风格的叙事作品 中叙述声音的不同表现情况, 可以被叙述者分为显在叙述者和隐在叙述者从叙 述的本来意义而言, 叙述声音只是传达内容意义, 声音的辨清特点也只是为了更 准确生动的表达内容和情感, 而有些作品中, 叙述者的声音会脱离叙述的故事内 容而凸显出来, 声音本身变成了被关注的对象, 把叙述者从故事的幕后推向了台 前,使叙述者也成了读者欣赏的对象如明代拟话本小说集《拍案惊奇》中的小 说。
这种“ 戏剧化 ” 的叙述者,其声音的出现破话了叙述的连贯和整体性,强调“ 讲” 的作用,从而瓦解了经典叙事所创造的客观、逼真幻觉, 这正是作者追求的特殊 风格 叙述者不一定是作者, 同一个作者在同一作品中可以有完全不同的叙述者,其声 音可分为 “ 可靠的声音 ” 与“ 不可靠的声音 ” 叙述者通过语气表达的作者的倾向或 意图,其声音是可靠的但是,如果是故意制造读者在理解方面的困难或混乱, 表达的不是作者的意图, 像古代小说或历史, 整个文本说的是冠冕堂皇的,但所 写的事物都在瓦解这些观点和看法,这些则是“ 不可靠的声音 ” 另:听声辨音 ——叙事者声音分析:戏拟,反讽,复调 《受戒》中,作者虽为成人,却有非成人的语言,如“ 好家伙 ”“妈呀” 等,都是带 有人物即小英子的色彩 此时的叙述者 ——原本的旁观者 ——的角度,观点立场 就不再是客观中立的, 而是倾向于人物 此时人物与叙述者的语言声音就逐渐混 在一起,叙述者逐渐融入到任务中, 甚至出现了类同化得倾向 叙述者去用了人 物的价值观,使得一整个作品的眼光、风格出现纯真透明的状态 《阿 Q 正传》是经典的复调小说当中有各种各样的声音。
甲(小尼姑)说一 句话,乙(阿 Q)模拟甲说的话,乙模仿甲的声音,同时对其进行一些改变、扭 曲,也可能是反讽,这就是双关语 不错,应该有个女人,断子绝孙便没有人 供一碗饭 ⋯⋯应该有一个女人 ” 这段中,是阿 Q 想的,也是叙述着的声音 夫,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大哀” 这就明显是叙述者的声音但鲁迅是一个启蒙运 动的倡导者, 他明显不会同意这个观点 所以鲁迅实际上也是对当事封建卫道士 的模拟,批评和讽刺所以,鲁迅此段的叙述声音至少有三层这样,其叙述目 的就是复杂的了鲁迅批判,修辞目标是多层次的 4、 文学起源诸种学说 文学的起源:模仿说表现说 游戏说 巫术说 劳动说 (1)模仿说 模仿说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类对于自热或现实生活的模仿,这是一种有关艺术起源 的最古老的理论,是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的观点 代表人物:赫拉克利特、德谟克利特、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合理性:首先,它揭示了史前人类一种比较普遍的心理特点,即人有一种模仿的 天性 其次,模仿可能是人类最早采用的艺术创作方法局限性:其一,摹仿说虽然承认艺术来源于生活,但它将摹仿归结为人的本能和 天性,却不能解释这种本能和天性从何而来,为什么模仿此物而不模仿彼物,期 间显然忽略了人的社会实践因素和情感因素。
其二,模仿说只强调机械的描摹自然生活,却将艺术中占有很大比重的表现 性因素置之一边,这当然就很难全面把握艺术的起源和人们从事艺术活动的基本 动机 (2)表现说 表现说认为艺术起源于情感表现和交流的需要 代表人物:雪莱、列夫托尔斯泰、维隆、乔治柯林伍德、苏珊朗格 合理性:表现说无疑是关于艺术起源问题的最重要的理论之一情感在推动艺术 的发生和发展上有着不可忽视的动力作用,它从本质的角度体现出艺术一个方面 的基本特征, 因此,今天仍然有许多学者坚持从情感表现的意义上来分析和认识 艺术 局限性:首先,仅仅局限于 “ 表现说 ” ,很难将再现性艺术,创造性艺术的起源解 释的十分清楚 其次,人类表现情感的方式多种多样, 艺术之外的许多语言动作和表情都可以表 现情感,仅仅强调感情的冲动和宣泄还不能完全说明艺术产生的真谛 (3)游戏说 认为艺术活动起源于人类所具有的游戏本能 合理性:游戏说试图从心理学、 生物学和生理学的角度揭示艺术发生的奥秘,无 疑是十分必要的, 它将精神上的 “ 自由” 看作是艺术创造的核心, 对于人们艺术的 本质和艺术创造的基本动因,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局限性:忽略了更为重要的社会原因, 把艺术活动仅仅归结于 “ 本能冲动 ” 或者“ 天 性” ,并不能解释这种 “ 本能冲动 ” 或“ 天性” 来自何处,这样就难以从根本上解释 艺术起源的真正原因。
另外, “ 游戏说 ” 过分强调艺术与劳动的对立,也有一定的 片面性 (4)巫术说与宗教说 巫术说认为艺术起源于原始民族的巫术活动 代表人物:爱德华泰勒、雷纳克、萨罗蒙赖纳许、吉德逊 合理性:巫术活动所创造的艺术具有双重意义:它既能够增加巫术效果的气氛、 情绪与形象逼真, 又能够是外观创造即情绪渲染将人们带入一种幻觉真实,从而 导引出一种愉快的感觉, 最终又使之转化为审美愉快 只是这种源于巫术活动的 形象与情绪就脱离了使用的功利性的目的,获得了独立的意义, 不再是巫术, 而 是艺术了 局限性:若将巫术作为艺术发生的根本原因也是不妥的,一些学者的研究成果表 明,并不是所有的原始意识都与巫术有关 (5)劳动说 劳动说认为艺术产生的根本动力和原因,在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中, 尤其是占主导 地位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这是艺术产生根本原因最具影响的揭示 代表人物:毕歇尔、希尔恩、马克思德索、普列汉诺夫 合理性:首先,劳动是原始艺术最主要的表现对象 其次,史前艺术在内容与形式方面都留下了大量的劳动生活的印记 局限性:过分注意劳动与艺术发生的直接关系,与不免有些简单化 劳动是人类 社会生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但却不是社会生活的全部。
劳动以外的其他社会生活的内容, 也与艺术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此外,艺术的产生是以人的手之于 劳动而达到的高度完善为前提的, 但艺术起源主要的是指社会学意义和心理学意 义上的推动力, 也就是说指原始人最初的创作动机究竟是什么、从这一意义上来 探讨劳动与艺术的关系,还很难判定它在艺术起源方面的作用究竟如何 5、 意识形态 在阶级社会中,适合一定的经济基础以及竖立在这一基础之上的法律的和政治的 上层建筑而形成起来的, 代表统治阶级根本利益的情感、表象和观念的总和, 其 根本的特征是自觉地或不自觉地用幻想的联系来取代并掩蔽现实的联系——俞 吾金《意识形态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年版 意识形态是 “ 为我们的事实陈述提供信息和基石的隐蔽的价值结构” ,“ 并不是简 单地指人们所具有的根深蒂固的、常常是无意识的信仰, 我具体地是指那些与社 会权力的维护和再生有着某种联系的感觉、评价、理解和信仰的模式—— 伊 格尔顿《文学理论引论》 审美意识形态: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缠绕的审美表现领域,其集中形态是文学、 音乐、戏剧、绘画、雕塑等艺术活动审美意识形态在意识形态中具有特殊性: 它一方面被看做已实行在中的富于审美特性的种类,但另一方面又渗透着社会生 活以及其他意识形态的因子, 于它们复杂的交织在一起、 因此、审美意识形态不 是审美与意识形态的简单相加,而是指在审美表现过程中审美与社会相互侵染、 彼此渗透的状况。
6、 康德认为审美活动有哪些特点? 何为审美 ——康德美学观念A、审美是感性的; B、审美是无功利的; C、审美 的对象是纯粹的表象与形式 康德认为: “ 为了分辩某物是美的还是不美的,我们不是把表象通过知性联系着 客体来认识, 而是通过想像力 (也许是与知性结合着的) 而与主体及其愉快或不 愉快的情感相联系 所以鉴赏判断并不是认识判断,因而不是逻辑上的, 而是感 性的[审美的 ],我们把这种判断理解为其规定根据只能是主观的要说一个对 象是美的并证明我有品味, 这取决于我怎样评价自己心中的这个表象,而不是取 决于我在哪方面依赖于该对象的实存 康德认为审美无功利康德认为:“ 那规定鉴赏判断的快感是没有任何利害关系 的一个关于美的判断,只要夹杂着极少的利害感在里面,就会有偏爱而不是 纯粹的欣赏判断了 ” 康德的这一审美无功利说诚然存在忽视审美的某种功利性 的偏颇,但毕竟有其合理的一面: 审美在其直接性上是无功利的由于是无功利 的(即无利害的),文学才能是审美的换言之,审美正是无功利的 康德认为: “ 被称之为利害的那种愉悦,我们是把它与一个对象的实存的表象结 合着的所以一个这样的愉悦又总是同时具有与欲求能力的关系,要么它就是这 种能力的规定根据, 要么就是与这种能力的规定根据必然相连系的。

卡西欧5800p使用说明书资料.ppt
锂金属电池界面稳定化-全面剖析.docx
SG3525斩控式单相交流调压电路设计要点.doc
话剧《枕头人》剧本.docx
重视家风建设全面从严治党治家应成为领导干部必修课PPT模板.pptx
黄渤海区拖网渔具综合调查分析.docx
2024年一级造价工程师考试《建设工程技术与计量(交通运输工程)-公路篇》真题及答案.docx
【课件】Unit+3+Reading+and+Thinking公开课课件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pptx
嵌入式软件开发流程566841551.doc
生命密码PPT课件.ppt
爱与责任-师德之魂.ppt
制冷空调装置自动控制技术讲义.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