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归纳.docx
11页物理(必修一)——知识考点第一章:运动的描述考点一:时刻与时间间隔的关系时间间隔能展示运动的一个过程, 时刻只能显示运动的一个瞬间 对一些关于时间间隔和时刻的表述,能够正确理解如:第 4s 末、 4s 时、第 5s 初⋯⋯均为时刻; 4s 内、第 4s、第 2s 至第 4s 内⋯⋯均为时间间隔区别 :时刻在时间轴上表示一点,时间间隔在时间轴上表示一段考点二:路程与位移的关系位移表示位置变化, 用由初位置到末位置的有向线段表示,是矢量 路程是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只有当物体做单向直线运动时,位移的大小 ..等于路程一般情况下,路程≥位移的大小 ..考点三:速度与速率的关系速度速率物理意义描述物体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是矢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是量标量分类平均速度、瞬时速度速率、平均速率( =路程 /时间)决定因素平均速度由位移和时间决定由瞬时速度的大小决定方向平均速度方向与位移方向相同;瞬时速度无方向方向为该质点的运动方向联系它们的单位相同( m/s),瞬时速度的大小等于速率考点四:速度、加速度与速度变化量的关系速度加速度意义描述物体运动快慢和方向 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的物理量慢和方向的物理量定义式vxvtat单位m/sm/s2决定因素v 的大小由 v0、 a、 ta 不是由 v、△ v、△ t决定决定的,而是由 F 和m 决定。
方向与位移 x 或△ x 同向, 与△ v 方向一致即物体运动的方向大小①位移与时间的比值① 速度对时间的变②位移对时间的变化化率率② 速度改变量与所③x- t 图象中图线用时间的比值上点的切线斜率的大③ v— t 图象中图线小值上点的切线斜率的大小值速度变化量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大小程度的物理量,是一过程量v v v0m/sv 由 v 与 v0 决定,而且 v a t ,也由 a 与△ t 决定由 v v v0 或v a t 决定方向v v v0考点五:运动图象的理解及应用由于图象能直观地表示出物理过程和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所以在解题的过程中被广泛应用在运动学中,经常用到的有 x-t 图象和 v— t 图象1. 理解图象的含义:( 1) x- t 图象是描述位移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2) v— t 图象是描述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2. 明确图象斜率的含义:( 1) x- t 图象中,图线的斜率表示速度( 2) v— t 图象中,图线的斜率表示加速度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考点一: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公式和推理1. 基本公式:(1) 速度—时间关系式: v v0 at(2) 位移—时间关系式: x v0 t1at 22(3) 位移—速度关系式: v 2 v02 2ax三个公式中的物理量只要知道任意三个,就可求出其余两个。
利用公式解题时注意: x、 v、 a 为矢量及正、负号所代表的是方向的不同解题时要有正方向的规定2. 常用推论:(1)平均速度公式: v1v0 v2(2)一段时间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v tv1v0 v22v2v2(3)一段位移的中间位置的瞬时速度: vx022(4) 任 意 两 个 连 续 相 等 的 时 间 间 隔 ( T ) 内 位 移 之 差 为 常 数 ( 逐 差 相 等 ):x xm xn m n aT 2考点二:对运动图象的理解及应用1. 研究运动图象 :( 1) 从图象识别物体的运动性质( 2) 能认识图象的截距(即图象与纵轴或横轴的交点坐标)的意义( 3) 能认识图象的斜率(即图象与横轴夹角的正切值)的意义( 4) 能认识图象与坐标轴所围面积的物理意义( 5) 能说明图象上任一点的物理意义2. x- t 图象和 v— t 图象的比较:如图所示是形状一样的图线在 x- t 图象和 v— t 图象中,x- t 图象v— t 图象①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斜率表示速度)①表示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斜率表示加速度②表示物体静止②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③表示物体静止③表示物体静止④ 表示物体向反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初④表示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初速度为位移为 x0v0⑤ 交点的纵坐标表示三个运动的支点相遇时⑤交点的纵坐标表示三个运动质点的共同速的位移度⑥t 1 时间内物体位移为 x1⑥t1 时刻物体速度为 v1 (图中阴影部分面积表示质点在 0~ t1 时间内的位移 )考点三:追及和相遇问题1.“追及”、“相遇”的特征 :“追及”的主要条件是:两个物体在追赶过程中处在同一位置。
两物体恰能“相遇”的临界条件是两物体处在同一位置时,两物体的速度恰好相同2.解“追及”、“相遇”问题的思路:( 1)根据对两物体的运动过程分析,画出物体运动示意图( 2)根据两物体的运动性质, 分别列出两个物体的位移方程, 注意要将两物体的运动时间的关系反映在方程中( 3)由运动示意图找出两物体位移间的关联方程( 4)联立方程求解3. 分析“追及” 、“相遇”问题时应注意的问题:( 1) 抓住一个条件:是两物体的速度满足的临界条件如两物体距离最大、最小,恰好追上或恰好追不上等;两个关系:是时间关系和位移关系 2) 若被追赶的物体做匀减速运动,注意在追上前,该物体是否已经停止运动4. 解决“追及” 、“相遇”问题的方法:( 1) 数学方法:列出方程,利用二次函数求极值的方法求解(2)物理方法: 即通过对物理情景和物理过程的分析,找到临界状态和临界条件,然后列出方程求解考点四:纸带问题的分析1. 判断物体的运动性质:( 1) 根据匀速直线运动特点x=vt ,若纸带上各相邻的点的间隔相等,则可判断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2) 由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推论 x aT 2 ,若所打的纸带上在任意两个相邻且相等的时间内物体的位移之差相等,则说明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2. 求加速度:(1) 逐差法:x6 x5 x4x3 x2 x1a29T( 2) v— t 图象法:利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的推论,求出各点的瞬时速度,建立直角坐标系( v—t 图象),然后进行描点连线,求出图线的斜率 k=a.第三章 相互作用考点一:关于弹力的问题1、弹力的产生 :条件:( 1)物体间是否直接接触( 2)接触处是否有相互挤压或拉伸2.弹力方向的判断:弹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形变方向相反,指向物体恢复原状的方向弹力的作用线总是通过两物体的接触点并沿其接触点公共切面的垂直方向1)压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支持面指向被压的物体(受力物体)2)支持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支持面指向被支持的物体(受力物体)3)绳的拉力是绳对所拉物体的弹力,方向总是沿绳指向绳收缩的方向(沿绳背离受力物体) 补充:物体间点面接触时其弹力方向过点垂直于面,点线接触时其弹力方向过点垂直于线,两物体球面接触时其弹力的方向沿两球心的连线指向受力物体3. 弹力的大小 :(1) 弹簧的弹力满足胡克定律: F kx 其中 k 代表弹簧的劲度系数, 仅与弹簧的材料有关,x 代表形变量。
2) 弹力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大小有关在弹性限度内,弹性形变越大,弹力越大考点二:关于摩擦力的问题1. 对摩擦力认识的四个“不一定” :(1) 摩擦力不一定是阻力(2) 静摩擦力不一定比滑动摩擦力小(3) 静摩擦力的方向不一定与运动方向共线,但一定沿接触面的切线方向(4) 摩擦力不一定越小越好,因为摩擦力既可用作阻力,也可以作动力2. 静摩擦力用二力平衡来求解,滑动摩擦力用公式 F FN 来求解3. 静摩擦力存在及其方向的判断:存在判断:假设接触面光滑,看物体是否发生相当运动,若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物体间有相对运动趋势,物体间存在静摩擦力;若不发生相对运动,则不存在静摩擦力方向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考点三:物体的受力分析1.物体受力分析的方法:( 1) 方法( 2) 选择整体法:以整个系统为 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隔离法:将所确定的研 究对象从周围物体中隔 离出来进行分析隔离法:研究系统(连 接体)内物体之间的作 用及运动情况整体法:不涉及系统内 部某物体的力(内力) 和运动时2.受力分析的顺序:先重力,再接触力,最后分析其他外力3.受力分析时应注意的问题:( 1) 分析物体受力时,只分析周围物体对研究对象所施加的力( 2) 受力分析时, 不要多力或漏力, 注意确定每个力的实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在力的合成和分解中,不要把实际不存在的合力或分力当做是物体受到的力( 3) 如果一个力的方向难以确定,可用假设法分析( 4) 物体的受力情况会随运动状态的改变而改变,必要时根据学过的知识通过计算确定( 5) 受力分析外部作用看整体,互相作用要隔离考点四:正交分解法在力的合成与分解中的应用1. 正交分解时建立坐标轴的原则:( 1) 以少分解力和容易分解力为原则,一般情况下应使尽可能多的力分布在坐标轴上( 2) 一般使所要求的力落在坐标轴上第四章 牛顿运动定律考点一:对牛顿运动定律的理解1. 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1) 揭示了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的运动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