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小学三年级语文《清明》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docx

8页
  • 卖家[上传人]:老**
  • 文档编号:300292374
  • 上传时间:2022-05-30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6.25KB
  • / 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小学三年级语文《清明》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篇一】小学三年级语文《清明》原文 清明 [唐]杜牧 清明季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解释: 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旧俗当天有扫墓、春游、插柳等活动宫中以当天为秋千节,坤宁宫及各后宫都安置秋千,嫔妃做秋千之戏 纷纷:形容多 欲断魂:形容伤感极深,似乎灵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断魂:神情凄迷,郁闷不乐这两句是说,清明时候,阴雨连绵,飘飘洒洒下个不停;如此天气,如此节日,路上行人心情低落,神魂散乱 借问:请问 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今在安徽贵池秀山门外受此诗影响,后人多用“杏花村”作酒店名 译文: 江南清明季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 询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指了指杏花深处的村庄。

      【篇二】小学三年级语文《清明》教案 教学目标 1、思想情感目标:领会我国古代绚烂悠久的历史文化,品位古代诗歌丰富的内涵 2、学问目标:初步把握评价性阅读的学问,学习简洁的文艺评论的写法 3、力量目标:在活动中进展联想和想象力量的训练,增加创新意识和制造力量的培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教师:播放课件(课文配套光盘中的图片+民乐《雨打芭蕉》),教师朗读《清明》并请学生评价这首诗哪些字词用得好 学生:观赏图片、音乐及教师朗读,思索并回答下列问题 教师:小结,多媒体展现课文对本诗的评价 ““纷纷”(在周汝昌先生心目中“纷纷”一词正是《清明》绝句中的“诗眼”,那么何谓“诗眼”?) 比拟:纷纷之雪──大 纷纷之雨──细 提醒了诗歌形象春雨的特色 比拟:春雨:“天街小雨润如酥“ 夏雨:“如倾如注“ 秋雨:“淅淅沥沥“ 小结:提醒了春雨“做冷欺花,将烟困柳“的凄迷而又漂亮的境地。

      体会“做冷欺花,将烟困柳“的独特境地:春雨严寒,侵袭了开发的花朵,春雨迷漫,象烟雾般覆盖着柳树纷纷“所表达的正是这样一个凄迷而又漂亮的境地通过对“纷纷“这个词语的品尝,领悟了诗歌所描绘的“景“:春雨的特点与境地纷纷“还形容了行人的心情,凄迷纷乱的心情,由何而来 “行人““断魂“: 通过品尝这两个词语,体会了诗歌的“情“:清明季节,应当是家人团聚,悼念已逝亲人之际,可自己却孤身行路,不免触景伤怀,又加上细雨纷纷,更增加了愁绪 小结:通过品尝“纷纷“、“行人“和“断魂“,我们体会了诗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境地这正是我国古典诗歌中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一种绝艺,一种胜 “遥“ 联想:《红楼梦》:“杏帘在望“《小放牛》 提醒了“遥“的妙处:不远不近的距离,包含了含蓄无尽的兴味,引起无穷想 “杏花村“ 漂亮的杏花深处的村庄──增加了诗歌美感,引起无限想象 小结:诗歌到此戛然而止,可是通过对这两个词语的品尝,我们发觉诗歌言已尽而意未完,它留给我们一个宽阔的想象余地 (二)展现信息,引发思索 学生:各小组演示课件,汇报收集整理后的材料。

      其他学生记录和自己所收集不同的观点 教师:总结评价,简要概括 活动依据:开放式教学活动模式,限度发挥学生的潜能,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创新学习,从而让更多学生获得全面、主动、自由、和谐的进展 (三)分组活动,构图绘画 学生:分四个小组活动争论,依据自己的想象,给《清明》这首诗配一幅插图并通过投影仪展现(一般的班级可只谈构思,如艺术班幼师班可展现绘画的草图,烹饪班可进展菜式的设计 教师:做适当的优劣点评 活动依据:在课堂上把“话语权”交给学生,把“表达的舞台”让给学生,让学生做学习的真正仆人拓宽语文学习的思路,把语文学习和专业、生活相结合,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制造的欢乐 (四)拓展探究,迁移提高 教师:课件展现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学生:找出这首诗的关键词进展评价,绽开合抱负象,口头描绘这幅图景 活动依据:“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语文课堂教学要来源于课本而高于课本,教学的首要任务是拓宽学生的思路,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能。

      (五)小结 教师提问:如何评价一首诗? 学生:思索答复,总结规律 教师:多媒体展现小结 1、“情景交融的艺术境地“与“诗歌留下的想象空间“,正是赏析这首绝句的两个角度而这两点也是我们赏析其它诗歌的重要角度 2、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正是通过塑造心物相契的艺术景象来表达情感,从而制造出情景交融的艺术境地的因此,我们在赏析诗歌时,要抓住语言品尝出景象的特点,进而领悟诗人的思想情感,品出诗歌的“味外之味“ 3、一首好诗,要能够“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而我们在赏析诗歌时,要想把握好诗歌形象,领悟诗歌的不尽之意,必需张开想象的翅膀,填补诗的空觉察诗的深层意蕴 【篇三】小学三年级语文《清明》教学反思 杜牧的《清明》是小学教材中一首脍炙人口的诗对这首诗的教学,大多数教师都只是叫学生背诵并默写就完事因此到了中学,教师们提起这诗,要让学生说说这诗的意境或大意,能讲好的寥寥无几可见其教学效果并不好那么该如何教好这首诗呢?我对上述教师教学行为的反思有以下几点: 一、背诵默写与理解复述相结合(不能简洁的机械记忆默写) 理解诗的大意可以提出这样几个问题: (1)诗中写了哪些事物? (2)诗人是怎样描写这些事物的? (3)这些事物是如何联系起来的? (4)这些事物联系在一起形成怎样的画面? 复述这首诗可以选几个不同层次的学生来叙述,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力量。

      在这根底上理解背诵,最终才去默写 二、对诗歌的意境作些探究 (1)这诗写清明前后,天气多雨,雨丝绵绵,又密又细春雨、行人、问路,牧童教导杏花村等构成春天野外的雨景,这是什么样的意境呢? (2)“断魂”如何理解呢?有作“失意落魄”解认为清明雨多,细密令人失魂落魄,表达诗人渴望安静的思想感情有作“消魂畅快”解认为“断魂”是游兴的一种反衬,说明行人即使欲断魂也不愿还家 (3)诗意种种:有“哀伤说”,认为清明遇雨,淋湿衣裳没有什么快乐的,所谓“阴雨连绵烦煞人,扫墓哀思不欲生借酒浇愁在何处,杏花村头酒旗昏有“扫兴说”,认为清明季节,春游芳草,兴致勃勃,不料遇雨,只得扫兴而归有“沉醉说”,认为春色翠绿,流连来回,春雨浇人,乐在其中所谓“春色醉人喜雨淋,销 魂散魄不减兴犹有浓情觅酒家,举杯赏花度清明 三、采纳求异思维赏析诗歌的意境 第一行:清明季节雨纷纷——春雨入趣(春) 其次行:路上行人欲断魂——游人沉醉(雨) 第三行:借问酒家何处有——探问酒家(探) 第四行:牧童遥指杏花村——胜景赏花(胜) 前两行诗构成“春雨游人断魂图”,后两行构成“杏花春雨放牧图”两副画面合起来组成“烟雨春游图”,淡雅清美,写难写之景于眼前,中心是“春游探胜”。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