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语文第15课苏幕遮(含解析)新人教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
13页第15课 苏幕遮1.作者简介 周邦彦是北宋后期著名的 词人,字 ,号 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历官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漂水县等他少年时期个性比较疏散,但相当喜欢读书,宋神宗时,他写了一篇《汴都赋》,赞扬新法,徽宗时为徽猷阁待制,提兴大晟府妙解音律,善于作词,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他的词 ,自成一家,有“ ”“ ”之称有《清真居士集》,后人改名为《 》2.写作背景这首词是作者客居汴梁时所作,是一首充满生活气息的思乡之作此词由眼前的荷花想到故乡的荷花,游子浓浓的思乡之情借由荷花娓娓道来,构思尤为巧妙别致3.解释下列字词溽暑 侵晓宿雨 芙蓉浦1.婉约派 美成 清真居士 富艳精工 词家之冠 词中老杜 片玉集3.潮湿的暑气;快天亮之时;昨夜下的雨;有荷花的水边1.上阕写了哪些景,作者的心情有什么变化?第一句写静境,焚香消暑,取心静自然凉之意,或暗示在热闹场中服一副清凉剂,二句写境静心也静。
三、四句写静中有噪,“鸟雀呼晴”,一“呼”字,极为传神,暗示昨夜雨,今朝晴侵晓窥檐语”,更是鸟雀多情,窥檐而告诉人以新晴之欢,生动而有风致作者的心情也就由最初的烦闷转为欢快2.作者感情的变化主要是通过哪个字表现出来的?分析这几个字的妙处呼”和“语”A.拟人:“呼”字,极为传神,充满人性化,暗示昨夜雨,今朝放晴侵晓窥檐语”,更是鸟雀多情,窥檐而告诉人以新晴之欢,生动而有风致B.反衬:“蝉躁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以闹写静写法,3.王国维认为这首词中“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两句“最能得荷之神理者”,你如何理解王国维的这句评价?这寥寥数语就描绘出荷花的风姿特别是“举”字,仿佛使我们看到风荷亭亭出水的婀娜风姿王国维称之为“最能得荷之神理者”是极其恰当的评价1.下列词语中,加线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燎原(lio) 禅让(shn) 湍急(tuān) 歃血(sh)B.追溯(s) 溽暑(rǔ) 混淆(xio) 垂涎(xin)C.绦虫(tāo) 赡养(shn) 偷窥(kuī) 吮吸(shǔn)D.吁叹(xū) 乳臭(xi) 徇私(xn) 舟楫(j)2.下面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星宿 溽暑 拖沓 袒护B.请贴 厮杀 宿舍 燎原C.曲解 欠收 诬告 忤逆D.销脏 元霄 臆造 圆润3.下面句中加线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燎沉香,消溽暑 溽:湿润、潮湿B.侵晓窥檐语 侵晓:快天亮之时C.一一风荷举 举:举起D.梦入芙蓉浦 芙蓉浦:芙蓉镇的水4.下列对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燎沉香”就是烧沉香,“消溽暑”是指潮湿闷热的暑气得到消解。
B.“鸟雀”二句是说作者在天刚亮的时候窥见小鸟在檐头呼唤晴天C.“叶上初阳干宿雨”是说荷叶上昨夜留下的雨水在旭日下蒸发了D.“久作长安旅”是指词人长久羁旅汴京,词中用“长安”借代汴京 5.对《苏幕遮》这首词的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这首词是作者寄居长安时因思乡而作的B.这首词以写荷花为焦点,上阕写景,下阕抒情,将一个活泼清远的词境呈现在读者面前C.这首词下阕直抒胸臆,写出了家人对作者的思念D.作者面对着象征江南钱塘风色的荷花,勾起了自己对故乡、对朋友的思念之情6.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词上阕描绘雨后风荷的神态,下阕写小楫轻舟梦归,清新淡雅,别具一格B.这首词即景抒情,而“荷”是全词关键,“荷”贯穿上下阕,情由“荷”生,“荷”是情之所寄C.这首词上阕语言形象,层次分明例如:消溽暑一呼晴一干宿雨一风荷举D.这首词想象神奇,手法巧妙,最后借发问把渔郎引入梦境,抒发思乡之情7.下列对这首词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鸟雀呼晴”的“呼”字很传神,通过描写小鸟的欢快叫声来表达词人轻快心情B.下片“故乡遥……久作长安旅”四句,抒发了诗人有家难归的羁旅之情C.下片“五月渔郎相忆否”一句,直接抒发了诗人对家乡亲朋的思念之情。
D.全词明白如话,不加雕饰,意境深远,在艺术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高度8.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周邦彦字美成,号清真居士,北宋词人他是婉约派和格律派的集大成者,有“词家之冠”之称B.李煜,字重光,继承其父李璟之位,世称李后主他的词前期反映的多是帝王荒淫颓废的生活,后期则多是倾诉亡国失家的巨大悲痛C.高适,唐代诗人,他曾在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中掌书记,因而熟悉边塞生活,写了许多边塞诗他与岑参齐名,被称为“高岑”D.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杰出的文学家和思想家,在散文和诗歌的创作方面有着很高的造诣他是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9.下列句子中,画线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A.70多岁的欧阳院士进行科普演讲总是老成持重、激情满怀,全场观众不时地报以热烈的掌声B.她买了不少关于古玩鉴定的书,然后凭书上的描述,到各地去按图索骥,结果收回来的东西多而杂C.皇家马德里油轮总公司的新油轮近日在福罗里达州靠岸,这座“漂浮之楼”使周围的大楼相形见绌D.在国际近景魔术精品展览会上,观众有幸近距离观看魔术,体验其神奇魅力,为之拍案叫绝10.下列各句有语病的一项是A.诗,作为一种文学体裁,是有它的写作规范的,如果不按照这个规范进行诗的创作,那么你创作出来的就不是诗。
B.从汉代开始,陆上丝路就沿着天山南北逐渐形成了东西交往的北、中、南三条基本干线;同时又由于南北边塞各民族的频繁活动,为唐代丝路向南北扩展奠定了基础C.古往今来,中国的首都在历史上和欧洲国家有着很大的不同无论英国、法国、意大利,这些欧洲国家的首都自古就很少变化,伦敦从“七国时代”就是英国的首都,而巴黎,在墨洛温王朝建立之时便是法国的首都,至今不变D.紫禁城是最伟大的人类建筑史上的艺术奇葩,是世界文化历史遗产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标记11.依次填入下文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文学史上能朴素地歌咏人生安稳的作品很少,________________,但好的作品常常是以人生的安稳做底子来描写人生的飞扬许多作品, ________________,就是失败在不懂得把握好这底子①大多数的作品强调人生飞扬②倒是强调人生飞扬的作品居多③有了这底子,飞扬不会是浮沫④没有这底子,飞扬只能是浮沫⑤只予人以兴奋,不能予人以启示⑥只予人以启示,不能予人以兴奋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①③⑥ D.②④⑥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苏幕遮》中,侧面刻画荷花风采的三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幕遮》一词中,词人不说自己思念家乡,而以虚构之情景来抒怀的三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下面这些诗句里的荷花,你最喜欢哪一种?请说说理由,不超过60字1)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2)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3)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第1~2题苏幕遮周邦彦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1.下片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具体的诗句简要分析2.“呼”“窥”“举”三字生动传神,请分别赏析这三个字的妙处二)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①周邦彦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地卑山近,衣润费炉烟人静乌鸢自乐,小桥外、新渌溅溅②凭阑久,黄芦苦竹,拟泛九江船年年,如社燕③,飘流瀚海,来寄修椽且莫思身外,长近尊前④憔悴江南倦客,不堪听、急管繁弦歌筵畔,先安簟枕,容我醉时眠注】①此词乃作者被外放任溧水县令期间在无想山消夏时所作②溅溅:流水声③社燕:即燕子,春社时飞来,秋社时飞走。
④尊,通“樽”,酒杯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风老莺雏”三句,写夏初风物,取景典型,饶有特点,给人成熟饱满之感B.乌鸢乐、溪水喧,作者笔下的景物蕴含活力,呈现出清新、自然、美好之态C.“且莫思身外,长近尊前”句有暂时抛开个人荣辱,向酒杯中找寻寄托的意味D.“歌筵畔”三句,写在弦歌与美酒中意欲醉眠,表现出渴望归隐的决绝态度2.下片引入“社燕”,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有何妙处? 3.用古代诗文原句填空 上片末尾,周邦彦由自身遭遇联想到唐代诗人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所述境况二人所处环境均为低湿之地:周邦彦是“地卑山近,衣润费炉烟”;白居易则是“住近湓江地低湿, ”二人仕途所遇也均有困顿之感:周邦彦是“憔悴江南倦客”,被外放为官;白居易则是“ ”,被贬为江州司马且困居九江故周邦彦凭阑,大有二人同为苦命之人的感慨,这就应了白居易所说的“ , ”两位诗人隔空交会,可谓宦海漂泊,古今同一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词,原是配合隋唐以来的燕乐而创作的歌辞,后来逐渐脱离音乐,成为一种长短句的诗体,并以格律诗的面貌流传至今。
人们向来以唐诗、宋词并举,可见它已成为这个历史时期文学领域最有成就的代表最初词的全称是“曲子词”词曲本不相离,惟词以文言,曲以声言耳所以,“曲子”和“词”都是它的简称后来“词”终于占据了优势,成为通用名称,与诗并列为韵文中的一体曲子词包括民间曲子词和欧阳炯所称的诗客曲子词前者可以晚清在敦煌发现的《云谣集杂曲子》及其他曲子的残卷为代表,后者可以《花间集》为代表试将二者加以比较,便可明了词的产生及其初期发展情况敦煌曲子词绝大部分是无主的作品;而《花间集》里的作者除少数外,皆有行实可考就语言方面比较,花间词派诗人的作品重词藻典雅,而敦煌曲子词则用朴素语言词的内容原很丰富,敦煌曲子词保存了原始词的风貌,而《花间集》存词则显示出所谓“诗客”们接受民间曲子词的形式而加以发展的情状词在民间初创阶段,体式尚不怎样严格到了诗人手里,便从章句、声韵上去考究,使得形式渐渐固定下来经过这样一个阶段,词固然渐失其民间文学本色,但由于体制和作法更加成熟,奠定了后来其在两宋大发展的基础词是乐章,因而在其发展进程中,视其与音乐关系如何,形成了不同的两条道路:创制新调,要求歌辞与音乐密切配合;恢张词体,革新歌辞抒写的内容。
北宋柳永、周邦彦等通晓音律,既本古乐以翻新调,又善于创作谐合音谱的歌辞但张炎评论周邦彦时,还嫌他没有做到尽善尽美,可见婉约派对于合乐要求之高与此相反的一条道路就是黄庭坚所谓“寓以诗人之句法”,要求“清壮顿挫,能动摇人心”,这样的豪放派把协律放在第二位苏轼“以诗为词”更为明显,他简直在词的发展中划下了一条分界线,给词另辟了一条新的途径前人对苏词的评价大都很高,看法也大体相近晁补之说:“苏东坡词,人谓多不谐音律,然居士词横放杰出,自是曲子中缚不住者苏轼词的特点是音律渐疏,而内容更为丰富作者的性情抱负更能表现于字里行间,因而词境扩大,词体始尊因此,苏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