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论八景诗日本化的形成模式与形态流变.docx
17页试论八景诗日本化的形成模式与形态流变 权宇 李美花[Summary]由诗话的角度,考察日本文学史中八景诗日本化的形成模式与形态流变,并阐明中日两国文学的异同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具体阐述一,围绕“吴楚”、“洞庭”的诗思与地名更易等问题,曾展开论辩二,把中国的八景地名套用在日本的名胜上,通过“坐湘”领略八景之美三,不但分享以湘楚文化为素材的话题,而且以日本式的受容模式以及化用典故的诗句来描绘自己所追求的情景四,把传统和歌中常用的与汉语汉字具有不同含义的“岚”字也套用到八景诗歌的语境中五,在八景文化的接受与反思中,赋“日本之景”被视为“潇湘奴隶”而备受批判[Key]日本八景诗;诗辨;坐湘;岚[]1313.076 []A []l002-2007(2015)03-0045-07潇湘八景相传是潇湘一带的湖南八处胜景,为北宋沈括《梦溪笔谈·书画》中所描述八景诗是以潇湘、洞庭为背景,穿插古老的神话和传说而成的山水诗经历代文人墨客的题咏描绘,潇湘、洞庭不仅成为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文化概念,更成为一个走向海外、传播中国文化的极好素材就中国八景诗流布而言,14世纪初,镰仓后期画家思堪创作的山水作品《平沙落雁图》中就写有元朝大德三年(1299)东渡日本的禅僧一山一宁(1317)的题画诗,由此可以推断,“潇湘八景”主题下的这一幅画作至少在1317年前就已经传入日本。
自此之后,八景诗在镰仓、室町时代,和禅宗一道在日本传承和保留下来而到了江户时代,“潇湘八景”备受青睐,可谓家喻户晓,将日本的“八景”诗艺术推向了顶峰诚如江户初期日莲宗高僧深草元政(1623-1668)所说:“世人言景必称潇湘八景而孩提之儿亦能言之这句话充分反映了中国八景文化在日本盛行的情况一、吴楚洞庭诗思与地名更易思辨缘于吴楚之地和洞庭之畔名胜古迹的众多,自古以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积淀了厚重的吴楚历史文化不仅如此,由中国传人日本的汉诗文以及诗话集几乎与接受吴楚文化相始终,因此日本人笔下对吴楚洞庭诗辨与八景诗思的解读也有着不少与中国相似的文化内涵就杜诗“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诗句的解读而言,五山时期著名诗僧虎关师炼(1278-1346)《济北诗话》有如下记载:杜诗:“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注者云:洞庭在乾坤之内,其水日夜浮也予谓此笺非也,盖言洞庭之阔好浮乾坤也如注之意,此句不活客曰:“万境皆天地内物也,洞庭若浮天地,湖在何处”,日:“不然,诗人造语,此类不鲜王维《汉江》诗曰:“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如子言,汉江出天地外,流何所邪,客不对虎关师炼针对杜诗注者之“非”提出了质疑,引用王维《汉江临泛》中的诗句,对洞庭之天地之外的诗思,通过简要辨析澄清若浮天地的洞庭之风景和超越其景致的山水性情。
自江户时代起,中国明代的诗论就受到广泛关注,汉诗人江村北海(1713-1788)在《日本诗史》中引用江户初期儒者那波活所(1595-1648)《活所备忘录》云:“谢茂《秦洞庭湖》,徐子与、吴明卿《岳阳楼》作,气象雄壮,与绝景相敌,殆可追步少陵、浩然二氏由此从“气运”说的角度对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洞庭湖与岳阳楼的诗句进行了对比评析原田东岳(1709-1783)在《诗学新论》中多次引用《括地志》、《拾遗记》、《山海经》和《水经注》等相关地理文献来介绍“八景”的源起如《拾遗记》载:“洞庭山浮于水上,其下有金堂百间,玉女居之,四时金石丝竹之音,彻于山顶楚怀王举群臣赋诗于水湄,故曰潇湘洞庭之乐”,从而详细介绍了洞庭湖畔的景观和典实他又在列举孟浩然等诗人的诗句时不禁慨叹:“洞庭湖诗甚多,不可胜识芥川丹丘(1710-1785)在其《丹丘诗话·诗体品》卷中也征引了几首岳阳楼诗加以评议:“董斯张日:叶敬君《书肆说铃》日,岳阳楼诗,若无‘吴楚东南坼一句,则‘乾坤日夜浮,疑于咏海矣不如孟诗‘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得洞庭真景也又云:“按郦善长《水经注》‘洞庭湖广五百里,日月若出没其中少陵实本此意不读郦生书,不知杜句之妙也。
显然,日本文人通过唐代地理著作以及唐代诗人描写洞庭湖的诗歌评论来印证湖畔之地和“八景”的源起津坂东阳还考证了关于八景中国字的讹误问题,其《夜航诗话》云:“潇湘八景‘远浦归帆云:‘鹭界青山一抹秋,潮平银浪接天流归樯渐入芦花去,家在夕阳江上头人或因此诗以为潮入洞庭,误矣潮是湖字之讹耳海潮从九江入潘阳湖,湖在南康府东南,潮来至城东而止张继诗云:‘潮止浔阳回去,相思无处通书顾况亦云:‘浔阳向上不同潮此可以验也津坂东阳引用张继、顾况等人的诗句,对其中出现的一些文字讹误与容易误读之处分别进行了考证此外,在日本山水诗文中,往往出现过避谈本国地名而直接使用中国地名的现象,由此也引发了关于“吴楚”、“岳阳”地名更易的争论我们通过江户时期三浦梅园《诗辙》中所引用的一段韩国人之间关于地名的论辩,可以窥视到一些韩国诗话对日本地名文化的影响如《诗辙》云:确实本邦之地名,其用于诗文中,多为不雅驯因此文人改作其地名,又混用汉名,而大失其之实如同把它放在诗中使用便可……余一日与凤渚谈及此事凤渚便拿出韩人《补闲集》一文:诗僧元湛谓予云:“今之士大夫作诗,远托异域人物地名,以为本朝事实,可笑如文顺公《南游》曰:‘秋霜染尽吴中树,暮雨昏来楚外山。
虽造语清远,吴楚非我地也未若前辈《松京早发》云:‘出行马坂人烟动,及过驼桥野意生非特辞新趣胜,言辞甚的予答曰:“凡诗人用事不必泥其本,但寓意而已况复天下一家,翰墨同文,胡彼此之有间?”僧服之然后说道:“我为此者左袒当日本人河野凤渚(1762-1812)谈论诗人借用中国地名时,通过援用高丽朝崔滋诗话《补闲集》,以文顺公(李奎报)《南游》诗中“吴地楚山”为例,引述其地名更易思辨的对话,同时,他认同了崔滋对此问题的文化观点 如上所述,日本人经过多年的对吴楚之地与潇湘洞庭的潜心阅读和详细考证,使八景文化在异国日本得到广泛传播和推广,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具有审美鉴赏性的解释日本人所熟知的八景文化自然呈现于诗画之中二、潇湘意境与“座潇”之趣中国八景文化与“八景”诗的域外传播,曾引起无数文人墨客的广泛兴趣和共鸣就日本文人而言,他们虽然未亲临实地,但往往“座我潇湘下”,饱览八景之秀,吟唱八景之歌,故以“潇湘八景”为母体创作的作品十分盛行如五山时代禅僧秋涧道泉(?-1323)的《秋涧道泉和尚语录》云:“余有山水之癖也,因题八景以呈同窗云,和尚此境味精,徒思之,不可也余云,汝生和国,法而弄三十一字试问吉野、玄田、松岛、未松山等幽尽之?(中略)彼无言而退,余一笑而已。
同志有于,共游心于兹,是乃为幸以此观之,他是以卧游八景的方式来“游心”于兹的彦龙周兴(1458-1491)《半陶文集·座湘亭说》也有如下记载:座湘二字,出于宋少陵之诗,所谓题惠崇芦雁者也彼则一景,此则八景备,彼者水墨,此者真溪山,而彼潇湘之景之美,在洞庭一湖而已此者近揖平湖,远吞洋海,难波之江横门,淡路之岛走栏凡山之海之景,所宜有者,一日之中尽善矣以此较彼,不啻霄壤之异也夫兰亭四威仪,鸣于老大川之语今也座湘,举一而四在其中,行亦潇湘,住亦潇湘,卧亦潇湘潇湘之外,不知别有天地在快哉,云云由此可见,“座湘”是“如临”而已它依照想象中的景致或屏风上的景物来构思风景,抒发情感五山诗僧虎关师炼《济北集》(卷第五《岳藏主转记室》)云:“胸中云梦墨池阔,倒蘸笔峰庐岳寒卷第七《后无价轩记》)又云:“有时风来忽转吾庐,或置潇湘洞庭(略)山峡五湖,七泽九江之问他无缘到中国来,然而他在诗文中表达了倾心于楚地云梦,置身于潇湘洞庭的心情此外,五山景徐周麟《翰林葫芦集·潇湘夜雨》:“悄然座我潇湘下,白日青天夜雨时”;东沼周噘的《流水集·扇面八景》:“暑来寄语平沙雁,座我江天暮雪边”等几首八景诗中的“座潇”之趣,是由黄山谷《题郑防画夹》中的“惠宗烟雨归雁,座我潇湘洞庭”化出,我们从中明显看出蹈袭中国潇湘八景诗的痕迹。
江户初期的汉诗人深草元政(1623-1668)与明末东渡日本的陈元赞(1587-1671)结为诗友,曾著有相和诗作《元元唱和集》我们从深草元政的《身延道之记》中能欣赏两人唱和的诗作如:有八景屏风,以此为题而作元赘水墨传神笔,丹精布景书尽道仇池好,畴知楚水余衡阳初断信,鄂渚莫迟濡暗泣湘妃泪,清辉鲛客珠予(元政)亦作两首:袖湿湘江客,君山月亦孤砂头数行字,浦口一竿旗酒醒晴岚午,网唏落日哺昏钟何处寺,唯看雪模糊烟水茫茫映夕晖,雁呜寒雨雪霏霏昏钟迎月市人散,风送片帆归不归元赞,重复运用此绝句,表达其八景内涵,具有意尽景清、锻炼老成的意思可以说,元政以八景为题唱和的“袖湿湘江客,君山月亦孤”等句,正是其“湘江一客”为梦幻湘游而作的诗他又在《琵琶八景·唐崎夜雨》一诗中吟道:“夜来萧瑟诗人恨,铁作吟肠亦断魂在这里,作者把唐崎比作潇湘,从而寄托自己的悲哀之情此外,木下顺庵《江州八景四首·辛崎夜雨》:“短蓬一夜孤松下,滴尽骚人滴滴愁”;菅得庵《近江八景之一·势田夕照》:“势田多景似潇湘,渔艇归来行路迢”;野村篁园《渔村夕照》:“雨晴江阁似潇湘,蓼岸花深潋夕阳”等句中的“潇湘”被更换为“江州”、“近江”等地名,显然描绘的是日本的景物,但其意境仍“似潇湘”。
再如,景徐周麟《翰林葫芦集》:“谁驱八景画中收,最爱洞庭湖上秋身未南游心到此,月清夜放慧洪舟”又《湖上八景》:“潇湘八幅按其图,长命寺前天下无一景新添有声画,袖中携去琵琶湖”这几句把眼前的自然风景线一直延伸到遥远的潇湘、洞庭,以“梦潇湘”、“忆洞庭”、“爱洞庭”等表达方式来抒发诗人对汉土江南的憧憬与向往打开自己胸中如诗如画的境界,坐地饱览眼前所见之景,这对日本文人来说,看起来那感觉一切宛如“座湘”一般诚如江户俳圣松尾芭蕉在《幻住庵记》一文中所云:“魂飞吴楚东南,身置潇湘洞庭”,这句话道出了日本文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仰慕之情三、分享八景素材与化用典故诗句随着域外八景文化视野的扩大,日本本土景观也备受日本诗人的关注,其中也不乏基于中国传统“八景”素材而孕育出来的描绘中日景观的本土化作品,如室町时代名僧、汉诗人横川景三(1429-1493)在《小补课东游集·题横川关》一文中写道:“余与桃源,下舟茫然而立天气快晴水天一色,瞻前平野万丈之山,顾后比睿三千之院,隐显乎平湖之上,如妍丑之对明镜既而夕阳西下,人影在地雁阵落而沙平,鱼市散而风腥疏钟之出远寺也,长笛之起渔村也虽潇湘八境,不能过焉他认为日本横川关美景能够与“潇湘八景”相媲美,但不难看出,其中出现的“平沙”、“远寺”、“渔村”等意境都与中国传统“八景”一脉相承。
此外,金华景三《东山殿八景·洞庭秋月》:“洞庭日本一天秋,月在风波稳处流”;龙草庐《琵琶湖八景并序·石山秋月》:“湘水洞庭何用问,石山自擅日东秋”等,都是以对等的心态欣赏眼前的风景正基于此,无论是画家还是诗人都竞相模仿,出现了许多以日本的景物为素材的日本八景诗,写下了《近江八景》、《琵琶湖八景》、《金泽八景》、《石原山八景》、《纪三井寺八景》等许多脍炙人口的本地八景诗津坂东阳《夜航诗话》卷之一云:“世俗所传近江八景诗歌,见白石先生绅书说,天正年问,京师相国寺朴长老有故,谪居此问,颇喜作诗,就湖畔择景拟宋人题目赋之……自是八景之名,大噪四方,至今风人流咏不已,因而十室之邑,三里之城,以及野寺村园,靡不有八景题目看大典禅师《北禅诗草·近江八景》诗: 石山秋月珠树玲珑碧水隅,满天秋色一峰孤宝陀岩上冰轮出,不道清光何处无唐崎夜雨翠盖飒然风雨生,忽疑仙乐向空鸣蓬窗若傍崎头泊,不复萧萧独夜情坚田落燕南来北去自年年,倦翼相将下远天怜尔月明风静夜,蔗葭深处不惊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