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代英雄毕巧林的人物形象分析外国文学论文.doc
4页当代英雄毕巧林的人物形象分析_外国文学论文 当代英雄毕巧林的人物形象分析,孔令宇,摘 要 :毕巧林是莱蒙托夫笔下《当代英雄》中具有“非凡”意义的主人公,他的身上映射出颇具讽刺与诙谐意味的“多余人”形象,是19世纪30年代的进步青年对自己命运渴望的一种思索,他的存在是人们在黑暗中徘徊并寻求光明的探索,因此对其形象的分析具有进步的社会意义关键词:社会因素 多余人 爱情观前 言《当代英雄》中的“毕巧林”原本是一个极具天赋、思想敏锐的进步青年,但由于社会的黑暗和教育的枷锁,摧毁了他对理想的追求,使他陷入了“多余人”的深渊,既无法接受上层社会的浮华生活,又无法深入下层社会,理解人民的疾苦,在痛苦和无奈中徘徊、迷离然而正式这种“地狱般”的思索与锤炼,加速了人们对“封建社会制度的压迫”的觉醒和改观,并开始展开对自身的新的命运的追求,为历史的进步奠定了一个新的阶梯1.毕巧林的性格分析毕巧林的主要性格是“双重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矛盾性和悲观性1.1毕巧林性格中的矛盾性首先是对生活的情感与理智的矛盾原本生活于上层阶级社会的他天资聪颖,精力充沛,是一个天赋过人的贵族青年,但是却对上流社会的灯红酒绿的慵懒生活感到厌倦,曾渴望做一番大事业,但却又因对现实的环境的不满,而格格不入,美好的追求化为海洋的泡沫。
其次是对爱情既渴望又迷茫在第一篇《贝拉》中讲的是首都的花花公子毕巧林巧遇到年轻淳朴的贝拉,并千方百计地赢得贝拉的爱情,希望从对她的爱情中吸取新的活力,却又立刻对这位多情的姑娘冷淡了,这爱非但没有拯救他,反而给贝拉带来了悲痛在《塔曼》一篇中,他对深夜中偶遇的一位少女的行为产生了好奇,想窥探出她的生活秘密走私少女美人鱼般的外貌和她有点野性的美,以及她难以捉摸的性格和举止,都吸引了毕巧林,于是他便开始了大胆的爱情冒险,努力寻求和少女的接触直到少女一边对他说:“我爱你”,却又想把他推到水里淹死,在不断的挣扎中,获得喘息的他,此刻发现自己正在“破坏”这些走私者的平静生活而在《梅丽公爵小姐》一篇中,毕巧林出于对格鲁什尼茨基的嫉妒,同时也是为了接近旧情人维拉而佯装追求梅丽公爵小姐,也曾对其说:“我的没有光彩的青春都在同我自己和社会的斗争中流逝过去了;因为怕嘲笑,我便把我最好的感情埋葬在内心深处,它们都死在那里••••••于是我开始学会了欺骗••••••于是在我心底产生了绝望的情绪他只想用这些纯真少女对爱的向往,寻求刺激来填补自己灵魂的空虚,这种病态的爱情观也展现毕巧林欲想追求精神的真谛,却逐步使他踏进了“毁灭自我”的坟墓。
1.2毕巧林性格中的悲观性主要表现在对于人生价值的取向——利己主义毕巧林行为的卑劣和思想上的成长是相伴而行的,他的行为向外扩张,思索却面对自己行为卑劣,思索却深刻,这种高度发展的自我意识,是毕巧林自我形象的核心此外他行动的畸形,如同恶魔一般,徒具一种叛逆的性格和否定的精神逐渐地他的心灵冷却了,发狂了,从而陷入了无限的苦闷之中就像在小说中他所说“我为什么而活?为什么••••••真的目的一定有过,并且命运留给我的一定是一种崇高的使命••••••但是,我却不能达到这种使命我醉心于空幻而卑劣的情欲的诱惑,从它们的熔炉里我被锻炼的又硬又冷,像铁一样,但是,却永远地失去了崇高的憧憬的热情,人生最美丽的花朵这样一来,这个青年的行为必将陷入到堕落的道德深渊2.形成毕巧林性格的根源形成毕巧林性格的根源,主要是社会环境、教育制度和社会制度个三个方面2.1社会环境对毕巧林性格的影响在19世纪上半叶,即贵族革命时期,在俄罗斯社会发生了两件大事,其中一件便是“十二月党人起义”,可以称作是贵族进步青年的一次起义,但最终却失败了在战争的年代,他们觉醒的最早,但命运却是悲剧性的被这样的惨痛的、真实的社会环境所笼罩,这便使原有一腔热血的毕巧林的内心世界逐渐地冷却,直到被这种残酷所吞噬。
2.2教育制度对毕巧林性格的影响他出生于贵族,并非是一名普通的贵族,他受过上层社会的深刻教育,并且优越于其他贵族之上,但他却被上流社会的恶习所娇惯,被教育制度所摧毁因为这些带给他的认识是“凡是具有进步思想的人,不是充军高加索,就是流放西伯利亚上流社会意味着要会社交,灯红酒绿,醉生梦死,一切都停滞不前,一切都必须窒息也从而揭示了毕巧林一类的人从否定到否定的虚无主义他们崇尚无为的思想和自我为中心的主义这注定了他们的生活是痛苦的,挣扎的在这黑暗的教育制度下,赋予他的无为的思想和利己主义的形象就像在小说中他所说的“我看别人的痛苦和快乐,只基于他们对我的关系,把他们当作维持我精神力量的食粮而已••••••”2.3社会制度对毕巧林的影响贵族原本是俄罗斯古老的社会阶级,并享有着世袭的优越社会制度,可以轻松地继承祖辈的地位,但是由于社会的不断发展,统治者的更换,在当时的年代,正是执行沙皇专制的社会制度,沙皇既可以让贵族锦衣玉食,也可以将他们流放人烟荒凉的地方,让贵族既处于统治阶级的安乐,又处于被统治阶级的恐惧夹杂在二者之间,这便使贵族对统治者由原有的信任转变为心里的否定,痛恨沙皇万人之上的生杀大权沙皇的专制越严酷,他们内心的否定就会变的越强烈,从而贵族青年与沙皇政府之间的矛盾由安于现状激化为针锋相对,在这种社会制度下存活的贵族青年之一的毕巧林便产生了反抗、叛逆的性格。
3.毕巧林在“多余人”系列中的独特性3.1“多余人”在俄罗斯文学中的共性“多余人”是19世纪的俄罗斯文坛出现的新词,同时也是现实主义文学的经典形象在俄罗斯文学史上可堪“多余人”的典型中的典型人物大致有五位,分别是:奥涅金、毕巧林、别里托夫、罗亭、奥勃洛摩夫他们拥有敏锐的思想、犀利的语言,但是他们的行动空幻,可堪是精神上的英雄,行动中的矮子他们是贵族知识分子,来自上流社会,但又不满上流社会庸俗的生活,可是对上流社会以外的生活又不感兴趣,因此不能和人民群众相结合他们的灵魂深处一半蕴藉着先进的民主革命意识,有着为祖国进步而奋斗的理想,以及积极寻求真理的人生目标,但意志薄弱,行动懒惰又使他们一事无成3.2毕巧林的独特性首先与奥涅金相比,在19世纪30年代尼古拉的统治比“多余人”的始祖奥涅金更加严酷,更加让人窒息,然而毕巧林在在情感上却超然于奥涅金,在严峻的生活面前他更加地审视自己,批判环境,比奥涅金更前进其次与罗亭相比,虽然罗亭是继毕巧林之后的“多余人”的进一步的发展,但是他却只热衷于在勇敢的言辞上给青年身上散播下高尚的思想,却止步于行动而毕巧林似乎更执着于行动,在精神上比罗亭更坚信,更执着最后与奥勃洛摩夫相比,在实际的行动中奥勃洛摩夫,更懒散,脆弱,好空想,精神麻木,害怕生活发生变动,没有在社会中进行实际活动的能力。
而毕巧林虽然行动取向并不完全可取,但是却有自己的实践活动,也曾为自己的理想而努力追求过,因此在实践能力上他更优越于奥勃洛摩夫 结束语毕巧林的人物形象是浓缩于十九世纪的真正的俄罗斯的贵族青年,是他们在历史中战斗的身影正如莱蒙托夫在序言中曾说“人的灵魂,哪怕是最卑微的灵魂的历史也未必不会比整个民族的历史更引人入胜和更有裨益”而小说中的中心人物毕巧林游离于社会与人民之中,却又无立身之地;曾试图追求人生真谛,却又坠入堕落的深渊;梦想爱情会给他带来精神的食粮,却又带给他以绝望和带给纯真少女以悲痛;试想做一个有用的人,却坠入了“多余人”的世界;这样的他,会是“当代英雄”的形象吗?回答是肯定的“不会”毕巧林是一个虚假的英雄,因为他不能够挣脱命运的真正束缚,理解人们的苦衷,带给国家以和谐然而他的存在却唤醒了那些真正的英雄,那些“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无数真正英雄站了起来这些便诠释了毕巧林在莱蒙托夫笔下《当代英雄》的真正的人物形象参考文献:[1]郑体武《俄罗斯文学简史》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61-66[2]赵晓彬《十九世纪俄罗斯文学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88-95[3]余 振《当代英雄》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25-75[4]桑淑钧《论俄罗斯文学中的“多余人”》零陵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报2002年7月第23卷第3期 23-24[5]高 杰《毕巧林人物形象分析》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年4月第29卷第2期 69-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