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设史-11中世纪文艺复兴绝对君权ppt课件.ppt
54页1,城市建设史,北京师范大学 珠海分校 不动产学院 城市规划系 2011-12学年 第2学期,2,第玖章 西方中古的城市,中世纪封建城市 文艺复兴与巴洛克时期的城市 绝对君权时期的城市,中世纪封建城市,历史概况 罗马帝国后期,帝国大厦内忧外患,濒临灭亡 220AD,帝王君士但丁东迁首都以维系崩溃边缘的帝国 395AD,罗马分裂东西两个帝国 东罗马拜占庭帝国,文化延续 相对繁荣稳定,工商业中心,沟通东西方的“金桥” 教会势力较弱,东西方文化兼收并蓄 承继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化,人文主义思潮 西罗马帝国崩溃,西欧凋敝 西欧文明的中断,退回物质与精神的原始和蒙昧状态 “黑暗时代”、“黑暗的中世纪”,“不复存在真正的大城市”,西欧中世纪封建城市,社会概况 中世纪初期(5-10世纪)---城市衰落时期 西欧奴隶制崩溃和封建制形成时期 世袭制/封建庄园/战争/中国没有这样一个阶段 9-10世纪前后城市兴起,始于意大利 封建社会形成初期 行会GUILD的建立/多种方式改变政治和经济结构/城市自治机构(如城市议会、法庭、监管等) 12-13世纪城市繁荣,成为社会活动中心 封建社会的盛期 人口向城市集中/新的建筑类型(市政厅、关税局、学校、医院等),西欧中世纪封建城市,宗教思想的禁锢与影响 基督教对世俗与精神世界的全面占领 教会对城市的统治权,宗教神圣地位不可动摇 基督教压制科学和理性思维发展的可能,仇视古典文化 凌驾于王权之上的神权 神权论的思想:教会权力高于一切世俗权力,国王从属与教会 社会生活的最终目的是要达到一种完美境界,享受上帝的快乐,依靠的是神的恩赐 宗教与世俗权力的争论 11世纪之后,世俗权力的地位在两者斗争中逐渐提高 12-15世纪后,市民精神滋长,教堂成为城市公共活动的中心,教堂功能世俗化,西欧中世纪封建城市,城市生活形态 教区与社区的合一 教会通过对人的信仰和精神生活建立规范,确定了特定的社会组织和社会秩序,奠定了中世纪最稳定、最密切的城市社区形式 城市空间和城市社会活动均围绕教堂展开,影响至今 城市的兴起与城市自治运动 9-10世纪,商业活跃,工商业城市的兴起 11-12世纪,城市自治权,摆脱对封建领主和教会的依附,市民意识 建立起适合市民生活的城市制定,文艺复兴的土壤 市民生活与世俗文化的萌芽 相对公平的社会生活游戏规则,平等、亲切、和睦,公共利益 文化教育复兴,世俗大学出现(1st:意大利波伦那大学)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准备,西欧中世纪封建城市,封建城市的规划建设特征 三大起源类型: 军事要塞型、封建城堡型、商业交通便利型 城市选址与发展 保守的选址、突破城墙发展、逐步专业化的商业街市 道路格局与城市肌理自然主义非干预规划 自发形成---环状与放射状为主,毫无逻辑的迷宫形式 无历史以及的新城市方格网 教堂建筑与城市中心广场凸显教堂为核心的空间组织理念 丰富的城市景观与亲和宜人的特质有机平和背后的内在秩序 教区划分(小教堂/井亭/喷泉雕塑/商住混合/专业化商业街)、建筑体量/色彩/建材的巨大反差、自发形成的街道、城市主体色调,十四个欧洲中世纪城市平面,西欧中世纪封建城市,中世纪的意大利城市 西罗马帝国的防卫型据点---工商业城镇 最先进的城市公共建筑教堂、市政厅、商场、府邸 城市共和国 教堂高塔与城市独立纪念碑 代表:佛罗伦萨、威尼斯、热那亚、比萨 佛罗伦萨:西格诺利亚广场(市政广场)和大卫雕塑 威尼斯:水城与圣马可广场 山城锡耶那与德尔坎波广场,佛罗伦萨:市政广场、市政厅、乌菲兹大街和大卫像(复制品),拉菲尔在佛罗伦萨Pitti宫所画的圣母像,威尼斯:主岛平面、 圣马可广场,中世纪锡耶那中心区:德尔坎波广场、德拉康泰拉莱广场、锡耶那大教堂和某街道,西欧中世纪封建城市,法兰西中世纪城市 王权与封建领主的斗争:城市发展动力之一 中世纪的巴黎 古罗马营寨城、塞纳河口的城岛、多次扩建城墙和城市、 卢浮宫/巴黎圣母院等大型设施的修建 街道狭窄曲折,住宅拥挤 圣米歇尔山城(Mont St.Michel)---典型的城堡型城市 修建于山上,防御性很强 以教堂作为整个城堡的中心,高耸的塔尖成为城市制高点,巴黎起源地城岛(Ile de la Cit)与中世纪的巴黎城市总图,圣米歇尔山,德国城市卢卑克鸟瞰,德国乌尔姆主教堂立面,瑞士伯尔尼城,东罗马与俄罗斯中世纪封建城市,社会概况 公元5-6世纪强大的拜占廷帝国 没有城市衰落 拜占廷文化的影响 较少教会的垄断,哲学与神学分离(11世纪) 综合了东方文化和古希腊罗马文化 13世纪的“文艺复兴思潮” 罗斯人的崛起和(16世纪中叶)统一的俄罗斯国家,东罗马与俄罗斯中世纪封建城市,拜占廷的建设活动 君士坦丁堡---沟通东西方的金桥 拜占廷时期的宗教建筑---连续的穹隆顶之下的巨大室内空间 60米高的圣索非亚大教堂(东正教中心教堂) 三面环水的城市和防卫城墙,中心区仿古罗马七丘 优美的沿海景观和城市轮廓线,东罗马与俄罗斯中世纪封建城市,俄罗斯的建设活动 公元10-13世纪前后已有相当繁荣的大城市 大量的广场、教堂,市政设施先进,商贸繁华 依托封建势力发展起来的小城市---世袭城市 摆脱蒙古人的侵略后,形成以莫斯科为首都的沙皇制多民族国家 克里姆林(莫斯科)建筑群 音译,意“内城”,城市中心设防的区域,由宫殿、教堂、塔楼、防卫设施组成,围有城墙 跳跃的洋葱头穹顶----莫斯科的克里姆林宫是战后民族解放和国家繁荣的建筑纪念碑,体现爱国激情,阿拉伯与其它伊斯兰教国家的中世纪城市,6-7世纪伊斯兰教产生,8世纪中叶阿拉伯国家统一萨拉森帝国,至10世纪分裂为多个独立的伊斯兰教国 手工业和商业兴盛,科技文化发达 集中在数学、化学、造纸、航海、医学、文学等方面 伊斯兰城市 宗教改变了城市建设观念,借以描绘对天堂的向往 城市反映教义,也反映对宇宙的认识---城市的象征性 以穆斯林区为单位组成城市 以清真寺为核心(包括图书馆、浴室、医院、学校、经文学院、井亭等)的穆斯林区 受气候影响---封闭式设计:城市、穆斯林区、街道、院落住宅 巴扎---经商的场所,市场 巴格达、伊斯法罕、撒马尔罕、格兰纳达,巴格达城市与大清真寺总平面西班牙科尔多瓦大清真寺内景,格兰纳达城鸟瞰照片,伊斯法罕城中心及国王广场想象复原图,印度中世纪封建城市,5-7世纪进入封建社会,9世纪印度教成为国教 由婆罗门教和佛教的长期结合渗透形成印度教 突厥人带来伊斯兰教以及新的建筑类型,经文学院、清真寺、塔、陵墓等 14世纪起建立强大的莫卧尔帝国 莫卧尔王朝的新都:安哥拉 宫殿等世俗建筑逐渐丰富起来 城堡防卫严密,坚固高大 印度之珠---泰姬.玛哈尔陵墓,日本中世纪封建城市,7世纪进入封建社会,受中国唐文化影响 飞鸟时期的京城藤原京仿唐长安,奈良时期的平城京(奈良)、平安时期的平安京(京都)也都受中国影响 9世纪始形成独特的日本文化 平城京 仿隋唐长安城制,约1/4大小 方格网道路形式,条坊制,有东西京、东西市 宫城位于主轴线北,坐北朝南 日本城市均无城墙 平安京 天守阁 卫城中央的高楼,军事堡垒,权力象征,1576年至1643年间,十九世纪京都平面图,文艺复兴与巴洛克时期的城市,文艺复兴---欧洲资产阶级文化的萌芽 由东而西渐,拜占廷文化中的人文主义思潮影响下,14世纪开始最早出现在意大利 意识领域斗争:以复兴古典为旗帜的新文化,但反映新兴阶级的政治与权力要求 反对封建、神学、经院哲学和僧侣主义,强调以人为中心的人文主义 海上新航路、科技(尤其是自然科学)发展、生产力提高、学者涌集 早期(佛罗伦萨)、盛期(罗马)、晚期(威尼斯)文艺复兴时期以及随后的巴洛克时期,文艺复兴与巴洛克时期的城市,文艺复兴的起源、内涵与发展 产生背景 中世纪的作用:为近代资本主义孕育必要条件商品经济发展 中世纪晚期城市居民对政治权利、法律平等、宗教改革等的诉求 四个推动力: 古典典籍的重现; 美洲新大陆发现; 德国宗教改革运动; 中国造纸、印刷术传入 内涵:借古典之名,倡导人性解放与人文精神 衰竭: 后期脱离市民大众成为“精英文化” 教皇的镇压,封建贵族的复辟,终于16世纪末结束,文艺复兴与巴洛克时期的城市,文艺复兴的社会思想 人文主义复兴 人文主义内涵: 肯定人生,焕发对生活的热情,争取个人在现实世界的全面发展; 爱好自然,懂得大自然的规律,赞赏自然 对世界和人的重新发下,诞生了现代社会的雏形 从人文主义衍生对唯美的认识与追求 古典唯美哲学复活,追求理性美、理想美,唯理主义美学 把美的客观性用几何和数的比例关系固定下来 人文主义对近代自然科学精神的启蒙 “用数学研究自然”,为近代西方自然科学的发展开辟道路 人文主义对宗教改革的推动 主张政教分离,认为宗教不可凌驾于政权之上 宗教的根系被西方功利主义的世俗精神取代,进入近代资本主义社会,文艺复兴与巴洛克时期的城市,文艺复兴的城市生活 城市生活对人本主义的追求 追求人的权利、自由和幸福,要求丰富多彩的世俗生活 市民“强迫入(大)学”,对知识的普遍渴求和素养 城市建设活动的世俗化主旨 城市中心要素从教会和宫殿转化为城市世俗化新建筑 对城市的道路、广场、生活区、生产区重新规划整理 城市文化精神的新的高层次的再现和提升,文艺复兴与巴洛克时期的城市,建筑理论与建设活动 思想解放,全面繁荣 15世纪发现古罗马维特鲁威建筑十书遗稿 阿尔伯蒂Alberti与理想城市Ideal City 1450年著述论建筑(另外还有费拉瑞特、斯莫卡齐等理论家、设计师) 合理选址,兼顾城市与要塞 便利美观的原则---人文主义思想的体现 理性思考---文艺复兴运动的特征 理想城市:中心为教堂宫殿城堡等,街道由中心辐射出去,几何形体,星形、棱形防御城堡/城墙 已出现格栅形(方格网)道路和矩形城市 建设活动 科学合理化的设想,实施少(缺少新的生产力做动力和经济基础) 改建活动由细节而始,逐步扩大至环境 大型世俗建筑取代宗教建筑,成为城市主要景观,35,36,意大利 帕尔马,37,丹麦哥本哈根朗格宁,38,法国 Brouage,文艺复兴与巴洛克时期的城市,城市改建、广场与园林建设 佛罗伦萨 通往西格诺利亚广场的乌菲齐大街 1434年勃鲁乃列斯基主持的佛罗伦萨大教堂穹顶 威尼斯与欧洲客厅---圣马可广场 拓建街道,新建筑类型如市政府、钟塔、博物馆、行业集会所等 圣马可广场:10世纪初建,历经修建(1902年复建钟塔);由三个梯形广场复合而成的封闭形广场;临海有两个由东罗马帝国搬来的立柱,98米高耸的塔楼,华丽的教堂,哥特式总督府,连续发券外廊。
佛罗伦萨,佛罗伦萨大教堂,佛罗伦萨的韦吉奥桥,威尼斯圣马可广场和圣马可教堂立面,文艺复兴与巴洛克时期的城市,城市改建、广场与园林建设 罗马:市政广场与圣彼得大教堂 盛期的罗马,权力与财富集聚, 17世纪封丹纳改建:强调轴线和城市入口的大道、强调喷泉、方尖碑和单体量教堂的景观设计、放射式道路广场、强调纪念性与强权感 教皇祈福地、传说使徒圣彼得殉难地、实际上是梵第冈公国所在地、不是罗马; 138米高的圣彼得大教堂穹顶、伯尼尼设计的广场(梯形+长圆形,椭圆形敞廊、视觉焦点上的喷泉、方尖碑上的圣彼得殉难十字架) 米开朗琪罗的杰作---市政广场:采用轴线对称、锐角梯形透视以平衡非对称的建筑体量、雕像设置巧妙、建筑立面分段式处理、城市取景框 园林建设 强调自然环境与人工造型的结合,岩穴坡地、亭流池沼、雕塑喷泉、重台叠馆,教皇典礼时的圣彼得广场,圣彼得广场柱廊与喷泉,绝对君权时期的城市,时代背景与巴黎改建 中央集权的绝对君权国家 王权需要、新兴资产阶级需要、生产力发展需要、反对封建势力与教会权力的斗争需要 以法王路易十四时期为极盛期,欧洲的中心、效仿的对象 1655年法兰西学院基础上的“皇家绘画与雕刻学院”,1671年的建筑学院 古典主义---君权专制与维理主义思潮的产物 强调:理性的、永恒的、高贵的、有秩序(古典柱式、对称与协调感、几何与数学关系)、明确结构上的主从关系---王权至上!国王万岁! 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美学。

卡西欧5800p使用说明书资料.ppt
锂金属电池界面稳定化-全面剖析.docx
SG3525斩控式单相交流调压电路设计要点.doc
话剧《枕头人》剧本.docx
重视家风建设全面从严治党治家应成为领导干部必修课PPT模板.pptx
黄渤海区拖网渔具综合调查分析.docx
2024年一级造价工程师考试《建设工程技术与计量(交通运输工程)-公路篇》真题及答案.docx
【课件】Unit+3+Reading+and+Thinking公开课课件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pptx
嵌入式软件开发流程566841551.doc
生命密码PPT课件.ppt
爱与责任-师德之魂.ppt
制冷空调装置自动控制技术讲义.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