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文化概论复习资料.doc

11页
  • 卖家[上传人]:壹****1
  • 文档编号:541328784
  • 上传时间:2023-06-11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62KB
  • / 11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文化概论复习绪论第一章独立的精神,自由的思想.“文”的本意,指各色交错的纹理;化本义为改易、生成、造化.英国文化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中提出.文化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狭义的文化)英国文化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指出,文化”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属狭义文化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朝鲜族、俄罗斯族、塔塔尔族为外来民族带动人口变化的三次动乱:西晋末年永嘉之乱、唐朝安史之乱、北宋末年靖康之乱论述:什么是文化?P1定义 层次 大文化小文化 对其理解.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都属于文化或者说,自然的人化即是文化.大文化(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独特的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包括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全部.小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文化结构:有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两说,也有物质、制度、精神三层次说,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价值四层次说人类加工自然创造的各种器物构成物态文化层 由人类社会在实践过程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社会组织结构的制度文化层 由人类社会实践,尤其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性定式构成的行为文化层 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孕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构成的心态文化层: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社会意识形态又分为基层意识形态(政治理论 法权观念)和高层意识形态(哲学 文学 艺术 宗教)中国的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P20形成及延续 农业文明 黄河 四周阻隔的环境社会政治结构中国与欧洲政体的差异:中国封建专制起源早、持续长、程度深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1、以武力为先导 控制宗教势力 专制时间漫长2、经济基础稳固3、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走向极端4、对人身控制严密中央官职:中枢机构、行政机构、监察机构宰相制度秦始皇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和九卿,丞相为百官之首,,汉袭秦制魏晋时期,宰相权利开始分化宰相制度的特点:变化频繁,无定职、无定称、无定员皇帝之下最大的官,职权是参与机密,参加诏令的起早,审查和传达名义宰相和实际宰相的区别(参见不同时期的称谓)多数从皇帝的侍从秘书人员转变来相权越来越弱,皇权越来越强化宰相制度的演变的三个时期秦汉的三公制 隋唐宋元的三省制 明清的内阁制不同时期的称谓1秦代——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相权的削弱)P532汉代:名义: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司徒、太尉(司马)、司空实际:录尚书事者——尚书令、尚书署——尚书台——尚书省3魏晋南北朝:名义:尚书省(尚书令)实际:中书省(中枢尉)+门下省(侍中)4隋唐: 名义:尚书省(执行)(仆射)+中书省(起草)(中书令)+门下省(审核)(侍中)实际:中书省和门下省在政事堂举行联席会议,中书门下为真宰相5宋:名义:三省长官实际:于禁中另设宰相的办事机构”政事堂”,也称中书门下;加“参知政事”为副相,军务归枢密院(枢密使)6元代:中书省+枢密院7明代:名义,取消宰相实际:内阁首辅大学士8清代:名义:内阁大学士实际:军机大臣演变的根本原因:削弱相权,强化皇权行政机构演变的两个阶段 秦汉九卿及其职责隋唐以后的六部制的分级职责:六部长官 尚书 副官 侍郎前行:吏、兵中行:户、刑后行:礼、工皇权和相权的斗争导致了丞相职官名的复杂变化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文化的影响:社会结构的宗法型特征,导致中国文化形成伦理型范式中国社会结构的专制型特征,导致中国文化形成政治型范式宗法与专制的结合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1、家国同构 宗法色彩2、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程度最深、时间最长 3、文官制度的实施 4、主奴意识 人格扭曲行政区划的三个阶段:战国至南北朝 州郡制(郡县制)隋唐至辽金 道(唐)路(宋)制元明清 行省(行中书省)制几个特殊的行政区划 州:战国时期的想象(州起源于《尚书》《禹贡》篇 先秦时为理想中的地理区划),汉武帝时期作为监察区设立,东汉某年作为行政区划设立,南北朝时增多,唐时将为二级行政区划,明清时降为三级行政区划 府:唐时确立,宋时增多,辛亥革命取消 县:最稳固的行政区划中国语言文字语言的三要素:词汇 语音 语法 变化最快的是词汇 语法变化最慢汉语词汇在语音形式上的发展规律是由以单派生为主,逐渐变成以双音合成为主.汉语语音上的变化在不同的方言区表现是不同的语法具有很大的稳定性,在整个汉语史上,汉语句子的基本词序是变化不大的虚词是汉语非常重要的语法手段,也是语法发展过程中变动较大的部分汉语的音调:古时:平、上、去、入 现代汉语:阴平、阳平、上、去.汉语属于汉藏语系 英语属于印欧语系汉语的特点:按词的构造来看,汉语词用在句子里没有表示语法关系的词性变化按句法结构的表达方式来看,汉语不通过词的形态变化来表示语法关系,而是借助虚词和词序来表示.最早的汉字:殷商甲骨文;此后经历了西周金文、春秋金文、战国文字、秦代小篆、汉代隶书、魏晋楷书汉字历史变化主要表现在书写和构造汉字的历史演变可以分成两个阶段:自甲骨文到秦代小篆为古汉字。

      秦汉隶书以后为今汉字世界上的文字分为两个大类型:表意文字和表音文字 汉字是表意文字的代表造字法:象形、指事(独体字)会意、形声(合体字)在语言的各要素中,词汇与文化的关系最密切.汉语汉字和中国文化的关系(汉语汉字的文化功能)1、 汉语汉字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文化事象,是中国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2、 汉语汉字又是中国文化中其他文化项的主要载体,它记录了中国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代码,是中国文化传播的媒介,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3、 中国文化对汉语汉字的发展演变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论述汉语汉字所承载的文化信息:P119.举例囱,葱,窗,聪.是一组同源词,都是空的.对聪的理解在于内心与外界相通达. 汉语汉字与文化交流和传播:P121为个民族的发展做出贡献,作为民族交际语言应用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汉文化传播的过程.汉字是汉民族文化的载体,也为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做出贡献(外族仿效汉字创造本族文字)中国古代文学曹丕《典论·论文》 经过之大业 不朽之盛事《诗经》(毛诗 分风雅颂三部分 艺术手法:赋比兴)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迟至孔子出生以前就已经基本编定.诗经四家诗:齐鲁韩毛《春秋》三传:左传 公羊专 谷梁传诗经与楚辞合称风骚 为中国古代诗歌两大源头论述 中国古代文学的辉煌成就P161《诗经》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共305篇,分为风、雅、颂 艺术手法:赋、比、兴《楚辞》本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

      主要作者是屈原,代表作《离骚》《九问》《九歌》《九章》先秦历史散文 编年体《左传》相传为鲁国左丘明传孔子《春秋》而作 国别体《国语》最早的国别体史书国别体《战国策》西汉末刘向编订纪传个人言行的《晏子春秋》记叙春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晏婴言行先秦诸子散文 《论语》 《孟子》 《庄子》 内容大多是论辩之词,是争鸣风气盛行时典型的散文形式《荀子》 《韩非子》比较严谨的学术论文集,中心明确,条理清楚,逻辑严密,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汉赋 抒情述志的短赋,汉初贾谊《吊屈原赋》 铺陈排比的大赋,汉赋的主流 如枚乘的《七发》扬马 扬雄《甘泉赋》《羽猎赋》 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唐诗:中国诗歌的巅峰,流传至今的有55000首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盛唐:李杜(李白、杜甫) 王孟(王维、孟浩然)山水田园派 高岑(高适、岑参)边塞诗派中唐:元白(元稹 白居易)韩孟(韩愈、孟郊)晚唐:李贺 小李杜(李商隐和杜牧)宋词:婉约派:晏殊 晏几道 欧阳修 秦观 柳永 李清照 占主要地位豪放派:苏轼 辛弃疾元曲:反映广阔的社会生活四大家 关汉卿、白扑、郑光祖、马致远关汉卿《窦娥冤》王实甫《西厢记》明清小说:小说经历了唐传奇和宋元话本之后,明清时期臻于极盛明代四大奇书 《三国演义》罗贯中 《水浒传》 施耐庵 《西游记》 吴承恩 《金瓶梅》兰陵笑笑生 现实主义巨作清代长篇小说双壁 红儒 《红楼梦》《儒林外史》吴敬梓 批判科举制度班马:班固 司马迁中国古代史学中国古代史学历程出现文字,开始史学(甲骨文是最早史料)先秦是史学萌芽阶段。

      金文钟鼎文,私人修撰.(国语,左传,战国策)《尚书》是较早且具有官书性质的历史记载(诗经)西周末年,周王室和各诸侯过都有了国史《春秋》中国第一部编年史,按照年代编排历史(根据鲁国历史编纂)五经之一孔子是中国第一个大史学家,开创私人历史战国时代,私人历史撰述有了很大发展,其代表为左传、国语、战国策.秦汉是中国史学的成长时期这一时期的显著特点是规模宏大的纪传体通史和断代史的出现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西汉 司马迁第一部断代史《汉书》班固,开了皇朝史撰述的先河.二十四正史(纪传体)前四史——史记(通) 汉书(断) 后汉书(范晔)三国志(陈寿)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学得到初步发展,私家修史之风盛行 门类繁多(大历史,范围广)隋唐五代 中国史学出现重要转折点,完善史官制度官修史书出现二十四史有八部成书于唐可以看出皇权的垄断——集中资源,进行历史修撰关于史学评论的书——《史通》,刘知几 杜佑的《通典》开辟了史学新路宋元时期 史学发达,堪称盛世 编年体通史 《资治通鉴》——司马光明带史学,方志兴盛,野史史学通俗化,经济史丰富清代史学以考据为盛,乾嘉时期是其黄金时代 整理学派史书形式正史为纪传体,最主要体裁:编年体 纪传体 (记事本表体)史记开创纪传体之先河,(汉书),史记分为本纪、表、书、世家、列传5体.纪传体为一种综合体.鲁迅评价史记: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史学的优良传统司马迁: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 成一家之言学兼天人 会通古今(百科全书式)以古为镜 经世致用(有强烈的导向型)求实直书 书法不隐(大胆的,真实的(追求目标,史记=“实录”),客观的记录)德识为先 才学并茂(史学家全面的修养 史学 史识 史才 文字修养文学修养)儒家思想作为核心指导思想史家:识 才 德论述:史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P195史学是座瑰丽的宝库,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最核心部分。

      流传至今的中国历史文化典籍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渊海,鲜明的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特点历史著作涵盖了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中国古代宗教论述:宗教的地位?(宗教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原因)1、宗教是文化的核心2、各大文化系统均以某种宗教为代表中国文化的整体结构——儒释道三教共同架构与维系中国的文化整体2、宗教作为文化的一种形式渗透或包容一般文化的各个层面和各种形式.3、宗教为人类社会提供了基本的信仰体系、价值规范、行为准则和组织体系.为什么说宗教是种文化现象?宗教的产生本身就是人类文化活动的结果,是人类文化发展。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