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陶瓷史PPT课件.ppt
17页陶瓷史陶瓷史新石器时代的陶瓷时间划分时间划分早期早期中期中期晚期晚期地域划分地域划分黄河流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长江流域其他地区其他地区地域时间典型代表黄河流域早期前5000-前6000磁山文化和裴李岗文化老官台文化或者大地湾一期文化中晚期前4000-前2000仰韶文化时期的陶器前3190-前1715马家窑文化陶器前4040-前2240大汶口文化陶器前约2300-前约1800龙山文化陶器长江中下游流域前3825-前2405大溪文化陶器前2550-前2195屈家岭文化陶器长江中下游北阴阳营文化陶器前4360-前3360河姆渡文化陶器前3670-前2685马家浜文化陶器前2750-前1890良渚文化陶器其他地区前8000-前5000东南地区新石器时代陶器西南地区新石器时代陶器北部地区新石器时代陶器磁山文化和裴李岗文化之比较陶器文化代表器型纹饰工艺特点磁山文化以敞口、深腹罐;小口、双耳罐;敞口、圜底本或三足本为主;并有一些平底盘;椭圆形盂;三足鼎、杯;和靴形支架等绳纹;篦纹;并有划纹;波折纹;偶有简单的彩陶陶泥没有经过 细致淘洗,陶片断面还发现有泥片贴敷的层理结构;胎质粗糙,皆手制;胎壁厚薄不均,火候较低,一般在700°-900°之间,易破碎;陶色多呈红色或橙红色。
实物图裴李岗文化直口或敛口深腹罐;小口、双耳壶;敞口、圜底本;三足本和碗为主;部分双耳壶底部有加圈足或三锥状足篦纹;划纹老官台文化或大地湾一期文化陶器陕西西乡李家村1 虽然有深腹罐、圜底本、三足本和碗等器物,但是小口的却很少见2 陶罐的底部除为平底外,多加有三矮足,或口沿作锯齿状,另有小口瓮、杯和盂等3 纹饰以划纹和绳纹居多,并有锥刺纹、附加堆纹与多少不等的彩陶陕西华县老官台陕西元君庙陕西宝鸡北首岭甘肃秦安大地湾山东滕县北辛庄遗址马家窑文化陶器马家窑文化陶器 马家窑文化因1924年初次在甘肃临洮县马家窑村古文化遗址发现而得名马家窑文化是一种受关中地域仰韶文化影响开展起来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它的陶器形制特征近似仰韶文化,但又具有明显的地方特征主要分布在甘肃和青海东北部一带,已开掘的马家窑文化遗址有甘肃兰州曹家嘴和青海乐都湾等数处盘 甘肃秦安大地湾出土罐 兰州白道沟坪出土瓮 甘肃广河地巴坪出土杯 甘肃永昌鸳鸯池瓶 甘肃武山灰地出土罐 甘肃初靖三坪马家窑文化陶器特征马家窑文化陶器特征 上图都是马家窑文化的陶器,它以砂质和泥质的红陶为主,但泥质陶的胎质细腻,器表多经磨光,并多系手制,彩陶最为兴隆。
彩绘多用黑彩在泥质红陶或橙黄陶的颈部与上腹部,绘制出颜色艳丽、线条流畅的图案花纹装饰在砂质红陶器表还有施用划纹、三角纹、绳纹和附加堆纹,阐明马家窑文化的彩陶已具有较高的艺术程度具有代表性的陶器是彩陶,有小口圆腹瓮〔又称彩陶罐〕、双耳彩陶罐和彩罐本,其炊器为大口、深腹、平底砂质罐;食器如敞口微敛、浅腹、平底盘,敞口、喇叭形座豆,大口、平底碗和敞口、浅腹、平底本;盛储器有小口、短颈、圆腹或双耳、平底瓮,小口、长颈、圆腹、平底壶,小口、长颈、深腹陶瓶等,另有陶杯与陶盂,其中多数陶瓮器表饰有彩绘图案 根据纹样的不同划分的三种类型马家窑文化彩陶的纹样马家窑类型有条带纹、圆点纹、弧纹、波纹、方格纹、垂幛纹、线纹、人面纹、蛙纹和舞蹈纹等制作精细,以黑色彩绘较多半山类型以黑彩为主但兼有少量红彩,构图复杂,纹样有螺旋纹、菱形纹、圆圈纹、葫芦形纹、三角纹、编织纹、连弧纹、网纹和锯齿纹等马厂类型纹样粗糙,有在红色陶衣裳面施用红、黑二色绘制的彩陶纹饰 人形纹、目形纹、云雷纹、三角纹、方框纹与蛙纹等大汶口文化陶器大汶口文化陶器 是1959年初次在山东宁阳大汶口发现而得名,分布范围主要在山东和江苏北部一带。
大汶口文化是承袭当地新石器时代早期北辛文化的陶器开展而来的 根据大汶口文化的地层叠压和陶器特征,可将其文化区分为早、晚两期大汶口文化早期陶器,以砂质红陶和泥质红陶为主,晚期红陶仍虽较多,但是灰陶和黑陶的数量明显增多,并出现了白陶器早期陶器以手制为主,晚期在慢轮修整器形的根底上出现了轮制陶器陶胎普通较为细腻而精致,陶器器表多素面磨光,并饰以划纹、弦纹、篮纹、圆圈纹、三角纹、镂刻纹等纹饰彩陶的纹样有圆点纹、条带纹、圆圈纹、水波纹、涡旋纹、花瓣纹、网纹、三角纹、勾连纹、连弧纹、方心八角纹等,系用红、黑、白三颜色绘,有较高的艺术程度其中有些彩绘和河南仰韶文化彩陶的花纹图案极其类似,呈现出大汶口文化和仰韶文化之间相互亲密交融的表证 大汶口文化陶器的器型引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