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世界史考研篇中世纪史.doc

51页
  • 卖家[上传人]:嘻哈
  • 文档编号:156305042
  • 上传时间:2020-12-16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237.60KB
  • / 51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世界中世纪史第1节 古典文明向中古文明的过渡1、 基督教的兴起与发展1、奥古斯丁(00北大)罗马帝国基督教思想家391年,他开始任北非希波教区神普,后升任主教,任期长达35年主要著作有《上帝之城》,该书内容广泛,涉及宗教、政治、哲学、法律等方面奥古斯丁的神学理论以柏拉图的唯心主义哲学为基础,哲学观点接近于新柏拉图主义,是一位神秘主义的哲学家奥古斯丁认为,人间世界之外有一个天国存在,即“上帝之城”;在天国,除了神和天使以外还有上帝的选民;凡是死后经过“末日审判”、升到天国的灵魂便可以得到永生,达到至善2、教父哲学西欧基督教哲学思想体系之一教父就是那些既宣讲又著作的护教者,他们对制订和论证基督教教义做出了贡献,因而被尊称为“教会的父老”,简称教父4—5世纪期间,以奥古斯丁、安布罗斯和杰罗姆三位杰出的神学家为代表的教父哲学形成,它改变了原始基督教在教义方面的混乱状况教父哲学主要有以哲学论证神、三位一体、创世、原罪、救赎、预定、天国等教义11世纪后,它被经院哲学取代教父哲学为经院哲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3、分析基督教兴起并迅速传播的原因1、 基督教打破了犹太民族宗教的狭隘性,建立了一种新的世界性信仰,基督徒不分民族、阶级,只要信奉耶稣,遵守教义,都可以成为教徒,从而得到上帝的拯救与赐福。

      基督教改革了礼仪,废除了犹太教和其他原始宗教复杂的各种献祭和仪式,为其在罗马社会,尤其是中下层人民间的广泛传播打下了基础2、 2世纪中后期之后,罗马帝国的统治日趋残暴,政治、经济、社会各方面危机开始出现,旧的宗教信仰不能解决人民生活的痛苦,因此人民开始转向新的宗教领域寻求精神安慰,这些为基督教的发展和传播提供了广阔的社会基础而基督教恰恰提倡平等博爱之说,信徒之间有衣食互助、患难与共的兄弟情谊原始基督教鄙视富人权贵,坚信正义必胜和救世主行将降临的信念,对受到现实压迫的劳苦大众具有巨大的吸引力3、 基督教树立了耶稣基督这样一个具有极高人格魅力的形象,他严于律己,充满智慧,处处行善,无私奉献,这在一个道德逐渐沦丧的时代有利于为广大群众和许多追求良知的社会上层人士提供信仰的楷模4、简述早期基督教在传播过程中的演变1、 随着基督教的广泛传播,其教徒成分趋于复杂化,不少富裕农民、工商业者和奴隶主都开始信奉基督教这不仅改变了原始基督教的社会成分,而且使基督教的组织也开始发生变化后来各地逐渐产生了长老和主教等神职人员注册的教会,设置了财库,正式形成的基督教会逐渐被这些有产者控制2、 基督教流行过程中,教义也在发生变化,以非犹太人为代表的保罗派门徒逐渐占据上风,并在组织上控制了各地教会。

      他们改造的教义大量吸收了希腊罗马哲学,尤其是斐洛学说和斯多噶派思想,从而使原始基督教义加入了新的原始诸如逆来顺受、希冀来世的思想得到重视,基督教开始承认现存的社会制度和秩序的合理性,提倡服从的观念3、 2到3世纪起,基督教会中开始出现一批神学家和护教士,他们竭力宣传罗马帝国和基督教利益的一致性,力图向统治阶级靠近,而罗马帝国统治者也逐渐了解到基督教的变化公元313年《米兰敕令》的颁布标志着基督教开始和帝国政权合流,为统治阶级服务公元325年尼西亚会议的召开则标志着原始基督教质变的最终完成2、 民族大迁徙与西罗马帝国的灭亡1、马尔克(13人大)古代日耳曼人的一种村落共同体马尔克”一词原意是“边界”,后成为日耳曼人农村公社的名称其主要特征是以地缘作为联系纽带,土地公有与私有并存各户的耕地已转化为私有财产,但森林、牧场等仍归公社所有马尔克成员是彼此平等的自由人,他们定期集会,选举公职人员,制定大家共同遵守的法规,并裁决成员间的纠纷随着封建制的发展,许多公社受到封建主的侵夺,不断丧失原来的特征,只留下一些残迹,根据法兰克人的《萨利克法典》及后来收集的各地的习惯法,可以初步复员这种公社的概貌但亦有西方学者认为马尔克是13世纪后西欧各地农民为共同使用公共土地而组织的。

      2、论述日耳曼人迁徙的原因、基本过程及影响14中民大)(1) 原因:从376年一直延续到568年的日耳曼民族大迁移,首先是由于日耳曼民族内部社会、经济的巨大变化以及野蛮状态引起的,即日耳曼人处于原始社会解体时期,需要土地从事农业产生,同时人口的增长也要求他们去掠夺土地以满足人口增加的需求;其次是由于匈奴西迁的逼迫和罗马帝国内部矛盾无法克服而陷入衰落的有利时机2) 过程376年,日耳曼人之一支西哥特人因受匈奴人压迫,得到罗马政府的允许,渡过多瑙河,迁入罗马境内的色雷斯、麦西亚一带随后,其他支日耳曼人也涌入罗马境内,于是开始了日耳曼部族的大迁徙运动406年阿兰人及汪达尔人苏维汇人、勃艮第人等日耳曼族突破莱茵河西进,掀起大迁徙的高潮419年,在高卢和西班牙建立西哥特王国在西哥特人之后,有阿兰人、汪达尔人和苏维汇人越过莱茵河,经高卢、西班牙入北非,439年建汪达尔王国东哥特人在意大利建东哥特王国随后又有勃艮第人、法兰克人先后进入高卢,建立勃艮第王国和法兰克王国568年阿尔博因率领的伦巴德人在亚平宁半岛北部建立伦巴德王国为日耳曼人大迁徙的最后一幕3) 影响:日耳曼人大迁徙对西欧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1、 一方面,它加速了罗马奴隶主旧政权的崩溃,日耳曼人的迁徙引起了西欧生产关系的重大变革。

      日耳曼人摧毁了西罗马帝国的国家机器,为封建关系的发展扫清了道路日耳曼人到处没收罗马土地,把土地分给公社成员使用,大量地产落入日耳曼贵族手中此外,社会上还有日耳曼自由农民和罗马自由农民,他们不久就沦为依附农民,封建土地所有制从此开始发展起来,西欧封建制度在罗马因素与日耳曼因素相结合的基础上逐渐产生和形成2、 另一方面,一系列蛮族国家的形成使西欧文明的发展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日耳曼贵族成为了西欧统治阶级的主体,在西欧社会新的建构过程中,基督教教会也开始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3、 日耳曼的迁徙促使西欧文明的重心由地中海地区开始向西欧内陆地区转移4、 日耳曼迁徙最终导致欧洲古典时代的结束与中世纪的开始3、 拜占庭帝国1、查士丁尼(02东师、06北师)拜占庭帝国皇帝527年即位528年下令编纂法典,529年编成《查士丁尼法典》,共12卷;533年辑成《法学汇纂》共50卷以及《法学阶梯》;565年汇编成新律12世纪时,此四部法典被合称为《查士丁尼民法大全》532年重建圣索菲亚大教堂533—534年灭北非的汪达尔王国,535—555年灭东哥特王国他统治时期是拜占庭历史上第一个“黄金时代”但是频繁的战争和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国力,在他死后,帝国征服的成果逐渐丧失。

      2、《罗马民法大全》(00东师、01东师、02浙大、04华东师、04华南师)东罗马帝国查士丁尼一世下令编纂的一部汇编式法典又称查士丁尼法典,是《查士丁尼法典》、《法学汇纂》、《法理概要》、《新律》的总称查士丁尼于538年下令编纂,由法学家特里波尼安主持法典的基本宗旨是巩固帝位、突出君权,宣扬皇帝意志,承认阶级差别,保护私有财产这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系统完备的成文法典,奠定了后世西方大陆法系的基石,对欧洲各国法律产生了巨大影响3、希拉克略拜占庭帝国皇帝公元610到641年在位,希拉克略王朝的建立者继位初期帝国内外局势十分险恶,他果断进行国务改革,推行军区制,全部军区分驻在三个大区,各设督军一名;建立了军役与封建义务合一的军事屯田制,另外为了保证战争的需要,希拉克略采取了大批动用教产的措施,号召全国军民,进行圣战,以打败异教徒和敢于入侵之敌希拉克略这一改革对后来的“圣像破坏运动”产生了一定影响公元628年取得了与波斯战争的最后胜利,收复了所有失地但是这场战争也严重削弱了拜占庭帝国的国力,在其统治末年,这些地区几乎全被阿拉伯人占领4、立奥三世拜占庭伊苏利亚王朝皇帝公元7171年到741年在位他登基前是阿纳托利亚军区将军,公元717年夺取皇位。

      统治初期利用“希腊火”粉粹了阿拉伯人对首都的进攻他特别重视拜占庭军事建设,积极加强首都城防设施,调整军队编制和指挥系统,极大地提高了拜占庭军队的作战能力此外他整顿税收,改善帝国财政状况,加强和完善军区制,增强了帝国的国力公元726年他开始宣布反对圣像崇拜,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圣像破坏运动,此后这一政策被其子君士坦丁五世所继承5、圣像破坏运动(02南大、08统考、15厦大)8世纪上半期,拜占庭皇帝立奥三世发动的反对圣像崇拜的社会运动立奥三世和君士坦丁五世曾下令禁止偶像崇拜,强迫教士还俗,没收教会土地这场运动的实质是军事贵族与教会之间土地与财产再分配的斗争,持续到9世纪中期圣像破坏活动打击了教会势力,加强了军事贵族的力量,促进了拜占庭帝国封建化过程6、马其顿王朝公元867到1056年统治拜占庭帝国的王朝,是拜占庭历史上第二个“黄金时代”王朝创始人是瓦西里一世,他改建军队,发动对外战争,从阿拉伯人手中收复克里特、塞浦路斯和叙利亚部分地区瓦西里二世时期取得对外战争的全面胜利,灭亡保加利亚王国等,国力达到鼎盛马其顿王朝时期,大土地所有制日益发展,农民起义不断发生,皇帝常公布法令保护小农利益,以稳定统治,但是收效并不明显。

      瓦西里二世去世后,国势日渐衰弱马其顿王朝末期是拜占庭帝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7、东正教基督教派别之一是以君士坦丁堡为首的东部教会又称正教、希腊正教、东方正教东正教与天主教、基督新教是基督教三大派别东正教否认罗马教皇有高出其他主教的地位和权力,在教义上与天主教略有分歧5到15世纪,东正教直接受拜占庭帝国控制,是拜占庭帝国的国教土耳其攻占拜占庭帝国之后,东正教在莫斯科设立大主教,又逐渐形成使用斯拉夫语的俄罗斯正教,受沙皇政府控制至18世纪,东欧有些国家的东正教教徒宣告在行政上对君士坦丁堡独立东正教流行范围主要是东欧,即东欧的希腊语和斯拉夫语地区8、普洛尼亚制(06华南师)拜占庭帝国科穆宁王朝时实行的土地政策又称监领地制、恩准制政府将国家和农村公社的土地分给公职贵族监领,终身享用领地的租税,不得世袭监领主必须为国家服役,取得对领地上的农民的支配权农民必须向监领主缴纳租税,并服劳役普洛尼亚制的实施暂时加强了国家和军队的实力,但潜伏着离心倾向,导致分裂割据的加剧9、试论拜占庭帝国军区制改革的内容和历史作用(1) 内容:1、 把北非、意大利实行的总督去改进推行起初于亚洲前线地区设若干军区,之后逐步推行到全国。

      军区首长为将军,兼有行政管理权,军政合一,行政系统附属于军事系统2、 建立军区内部组织系统,理顺军事等级关系,按照军区、师、团、营建立军事序列3、 给各级官兵分配世袭份地,他们亦兵亦农,缴纳赋税,但不服劳役,以田代饷,进而形成了农兵阶层2) 历史作用:1、 军区制适应了当时的军事需要,部分解决了兵源和军费上的困难,缓和了外族入侵的危机,为其军事力量的复兴创造了有利条件2、 由于军区制的推行,使得小农经济勃兴,国家税收增加,同时安定的政治局面又为以城市为中心的工商业繁荣创造了外部条件3、 通过推行军役土地制和屯田制稳定了社会各阶层,使人口流动中的无组织状态得到控制,缓和了尖锐的社会矛盾4、 军区制促进了以大地产为后盾的军事贵族的兴起,形成了与中央抗衡的地方割据势力,最终必然导致小农破产,这是军区制的消极影响10、试论拜占庭帝国圣像破坏运动的原因和影响(1) 原因1、 宗教因素:基督教内部关于如何对待圣像的争论由来已久,运动爆发前,帝国亚洲地区出现了广泛的破坏圣像的运动,同时该运动有着长期宗教教义争论的基础,关于圣像的争论直接涉及基督教基本教义的救赎理论2、 政治因素:这场运动是皇权与教会的。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