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急性缺血性J波的认识与临床意义.doc
4页急性缺血性 J 波的认识与临床意义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作者:崔长琮 文章号:W0592431 J 波的概念和心电图特征 1.1 J 波的概念J 点是心电图上 QRS 波与 ST 段的连接点称之为 J 点 取自英文单词 Join(连接)的第一个字母 J 点从基线向上偏移幅度≥0.1mV、 时程≥20ms 的圆顶状或驼峰状波称之为 J 波, 又称为 Osborn 波 1.2 J 波的心电图特征① J 点抬高-J 波形成 >0.1mV;>20ms,与 ST 段起始部抬高融合; ②J-ST 段抬高和 T 波的上升支融合;而且抬高的融合为一体的 J 波-ST 段和 T 波的上升支形成 弓背向下的抛物曲线 (Sloop done); ③T 波高尖,Tp 前移缩短,QT 间期正常(<0.44ms)或缩短(<0.36ms ); ④ J波随心率加快而变小,随心率减慢而变大变显著 J 波的形态多样化:J 波和 J 波的形态. 可以为幅度≥0.1mV、时程≥20ms 的圆顶状或驼峰状的可见的波,或为 J-ST-T 抬高而且融合为一体的 T 波高尖的弓背向下的抛物曲线(Sloop done)(图 1)。
J 波的形态呈频率依赖性、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温度降低、体内 PH 值的影响, 大量临床观察表明:J 波多见于左心导联,以 V3~5 导联最明显,最多见,其次Ⅱ、Ⅲ、aVF导联2 急性缺血性 J 波 2004 年以来,严干新和本研究组研究证明:急性心肌缺血早期发生心室颤动的触发机制是由瞬时外向钾电流(Ito)增大导致的二位相折返,认为心电图有 J 波的征候群如早期复极综合征、Brugada 综合征、特发性室颤和急性冠脉综合征超急期时的离子流基础都是 Ito 明显增加,电生理基础都是心外膜与心内膜(包括 M 细胞)电位差增大和产生 2 位相折返,容易诱发室速室颤和心脏性猝死3 急性缺血性 J 波的诊断要点1(急)性缺血的临床诊断;(2) J 波的心电图特征;(3)可排除 J 波的其他原因鉴别诊断:(1)早复极综合征,“J-ST 正常变异”;(2)急性心包炎,急性心肌心包炎;(3) 高血钾症;(4)肺栓塞和急性肺心病;(5)主动脉夹层等;急性缺血性 J 波的临床常见类型和识别:(1) 急性心肌梗死超急性期的 J 波 ST 段抬高;(2) 变异性心绞痛的急性 J 波 ST 段抬高;(3) PCI 围手术期的急性 J 波 ST 段抬高;(4) 冠脉支架手术后的急性 J波 ST 段抬高;(5) 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心电监护中的 J波; (6) 胸部不适病人 Holter 记录中的 J 波;(7) 其他类型。
4 J 波综合征的分类、危险分层和诊断要点J 波的发生率在正常心电图中占 2.5 %~18.2 %, 多见于早期复极综合征,属于正常心电图的变异,或称之为生理性 J 波但在体温过低、高钙血症、脑外伤或蛛网膜下腔出血时,J 波明显增宽、增高,伴发或预示致命性的恶性心律失常,称为“病理性 J 波” 根据病因不同,过去将病理性 J 波分为低温性 J 波、高钙性 J 波、神经性 J 波和特发性 J 波2010 年新的 J 波分类和危险分层如表 1注:ERS:早期复极综合征,VT:室性心动过速; VF:心室颤动5 急性缺血性 J 波的临床意义(1)是发生心脏性猝死的主要机制之一,从 TDR 增大和二位相折返 APD-LQT 一种机制到 APD-LQT/APD-SQT 二种机制;(2)是急性缺血性二位相折返 VT/VF-SCD 的重要预警指标之一,是心脏电生理学和介入心脏病学结合点;(3)对识别功能性早复极和需要观察和治疗的 J 波综合征的病人有重要价值; (4)对症状典型或不典型的急性缺血性 J波病人的早诊断-早处理有重要价值,包括门诊病人和 PCI病人;(5)对预防和治疗的价值:奎尼丁/异丙肾的应用;影响离子流机制—Ito, J 波变小;减少 VPC-VT-VF; 早期识别和处理急性缺血性 J 波,对预防心脏性猝死和改善病人的预后十分重要,包括:(1)急性心肌梗死超急性期的早期识别和 PCI 处理;(2)变异性心绞痛的 J 波的早期识别和处理; (3) PCI 围手术期的急性 J 波早期识别和 PCI 处理; (4)冠脉支架手术后的急性 J 波早期识别和 PCI 处理; (5)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心电监护中J 波的早期识别和 处理; (6)胸部不适病人 Holter 记录中的 J 波早期识别和处理。
河北省秦皇岛市卢龙县医院 王仁友摘录《心血管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