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全球化的分期及可逆性.docx

27页
  • 卖家[上传人]:I***
  • 文档编号:191427501
  • 上传时间:2021-08-13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22MB
  • / 2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全球化的分期及可逆性 第二章中我们从器物、制度两个层面论证了全球化的真实存在性,本章主要讨论关于全球化的第二个理论命题,即“全球化进程始于柏林墙的倒塌且具有相对可逆性”根据第二章的结论,我们得以将全球化首先作为一个客观存在的特定历史进程来理解既然是一个历史进程,那么全球化在不同时期的运动规律和发展状况也必然符合历史进程的一般规律,体现出不同的阶段性因此,历史进程划分时期或阶段的一般理论能够为全球化的分期提供基本的理论支撑在第一节中,我们由一般历史进程的运动特点开始,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较为详细地论证了我们关于历史分期的标准,并将其运用到全球化进程之中,提出了基于器物、制度和观念的全球化分期方法,并将制度作为我们分期的最终尺度第二节进一步厘定制度分期史观下全球化的起点第三节则重点讨论全球化这一历史进程的可逆性问题第一节 全球化分期的标准全球化是一个历史进程,而历史进程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运动,受到社会力和自然力的复合影响——我们知道,力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同时我们相信并且已有的历史材料也显示,作为一种运动的历史进程带有某些规律性——尽管在不同的研究者那里,这个规律不太一样所以,要研究全球化分期问题,需要首先研究历史进程一般意义上的运动特点,根据不同阶段运动的特征来提挈出一个抽象的关于历史进程分期的框架。

      进而我们可以用这个一般理论框架,来分析全球化这种特殊的历史进程的分期问题一 关于历史进程研究的扼要回顾从学科分类上看,历史进程属于历史哲学的研究范围历史哲学这个概念虽然最早是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Voltaire,1694~1778)提出的,但他提出这个概念只是想强调对于历史不能仅仅满足于堆砌史实,而应当通过史实作出理论的或哲学的阐释他本人并没有系统阐述历史哲学理论的著作[1]所以,意大利哲学家维柯(Vico,1664~1744)应被算为最先指明通达历史哲学道路的人[2]维柯的《新科学》(全名为《关于各民族共同性的新科学的原则》)是历史哲学领域内的第一部系统著作,这部著作也奠定了维柯在历史哲学史上的地位,也正是在这部著作中,他第一次提出把人类历史看作一个合乎规律的过程维柯认为,人类世界从开始到他的时代可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神的时代,其次是英雄的时代,第三是人的时代[3]这也是有迹可考的较早的对历史进程进行分期的研究在维柯那里,历史进程主要表现为一种分阶段的线性过程,所有的民族或早或晚都要经历由神到英雄,再由英雄到人的阶段各民族显出经常的一致性前进,这是诸民族在他们的生命过程中都遵守的。

      [4]维柯认为这是由“天神的意旨”所决定的[5]与维柯一样,康德也承认历史进程中规律的必然性,并且受牛顿机械力学的影响,他用二律悖反的形式提出了这样的命题:一切物质东西的产生按照单纯的机械性规律才是可能的(正题);有些物质东西的产生单纯按照机械性规律是不可能的(反题)[6]按照康德的解释,正题是自然界唯一能够得到验证的客观规律,而反题只是人类自身按照目的性原理对事物发展进程的一种调整性的理解值得注意的是康德理解的关于历史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之间的辩证关系,后来为黑格尔、马克思等人所发扬,而康德的历史观则更多由他的学生赫尔德来继承、批判和超越赫尔德(1744~1803)是西方历史哲学发展史上的一位里程碑式的学者,他的主要著作是四卷本《关于人类历史哲学的思想》虽然与康德有师生之谊,但这并不妨碍赫尔德与自己的老师就历史问题进行一场大论战从精神旨趣上看,赫尔德更看重维柯的研究[7]赫尔德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历史哲学体系,他强调人类历史的有机统一性,认为各种形式的历史现象之间有内在联系,并且人类历史的发展同自然界和生命的发展过程一样,依据一定的规律展开赫尔德归纳的历史进程也分三个阶段,即诗的时代(人类的童年时期),散文时代(人类的青年时期),哲学时代(人类的成熟时期)。

      尤其值得称道的是,赫尔德极力将人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的相互作用看成社会发展的基本原因[8]可以看到,赫尔德对人类历史进程的分期与维柯有相似之处,他们的分期都暗含着历史洪流如大江扑海,是一个往而不复的线性过程的含义他们都认为整个过程在不同的阶段表现出明显的特征,因此可以根据这些特征将历史进程区分为不同的阶段但是,在对整个过程的总体认识上,二者的区别较为显著维柯关于历史的“神到英雄,再由英雄到人”的发展流程,表现出一种“退化”的倾向而赫尔德所摹画的历史进程,不同阶段的特征嬗变带有强烈的“进化”色彩,即人类社会的运动总体上遵循由生涩幼稚向饱满成熟发展的规律黑格尔以及后来的马克思在历史进程上的创见是以康德提出的问题为起点的,即历史的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如何可能对此黑格尔的回答是,绝对理念外化为自由的自然,自然的规律性实际上包含在绝对理念的目的性之中他用一种神秘的态度来阐述历史的发展,“这种理性,在它的最具体的形式里,便是上帝上帝统治着世界,而‘世界历史’便是上帝的实际行动,便是上帝计划的见诸实行”[9]马克思摒弃了黑格尔解释中的神秘倾向,用“自然的人化”或“人的自然化”的思路来重新回答康德的问题。

      在马克思的理论视野内,“任何历史记载都应当从这些自然基础以及它们在历史进程中由于人们的活动而发生的变更出发”,[10]自然是“历史的自然”,历史是“自然的历史”,[11]社会历史的进程也就当然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综上所述,马克思、黑格尔乃至康德前面所关注的,都是历史进程的性质,而不是如维柯或赫尔德那样对历史进程的特征进行描述或分析这就好比我们如果要知道月球的运动轨迹是长方形还是椭圆形,就不能从前述马克思、黑格尔或者康德的看法中获得答案,因为他们的回答是:月亮的运动轨迹主要是由地球对它的吸引力来决定的尽管如此,但这三位哲学家的工作却构成了对维柯和赫尔德的研究的重大质疑,人类历史进程也许并非那么线性、直接和往而不复,除了具有合规律性的性质之外,它还同时含有合目的性的性质来自“天神”、“上帝”的神意钧旨,往往在人的参与下发生某种“扭曲”因而人类历史进程,也可能是以一种扭曲的复杂轨迹展开斯宾格勒原创性地对这个扭曲进行了描述1918年7月他的《西方的没落》第一卷出版这本书中,斯宾格勒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将历史作为有机体来看待,他一反传统的历史研究方法,把生物学概念引入研究中,认为历史作为有生、长、盛、衰发展阶段的有机体,犹如春、夏、秋、冬四季的变迁一样。

      他的这一洞见为汤因比所继承和发展在代表作《历史研究》中,汤因比把世界历史划分为26个文化单元,认为每一种文化都经历着相同的发生、发展、衰落和解体的过程[12]尤其具有启发意义的是汤因比关于文明的三个层次的划分:器物层面、制度层面和观念层面[13]用汤因比的层级结构理解文明,比用马克思的“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构架更精巧一些斯宾格勒和汤因比展示出来的历史进程,不再如一条前进的直线,而是已经体现出“波浪式”的特点但这种波浪还停留在平面的层次上,没有强调历史进程立体的、趋前或趋上的一面此外,他们的研究没有刻意解释历史进程中的断点以及“跃迁”的新起点恩格斯在黑格尔的基础上,提出了历史发展的螺旋模型黑格尔在区分自然过程和历史过程时指出,自然过程是非历史性的,只是一种循环的过程,在这循环的过程中,未能建构任何东西,每一次循环皆没有任何改变,此种“没有任何改变”是以其历史意义为出发点他举例说“地质学上的各时期相继,就不是真正历史的相继”,[14]这正是历史和自然最大的不同对黑格尔而言,历史是部分重演的,因为每次循环的过程,都有新的因素加入由某方面看虽是历史事件重复发生,但内容却不会完全一致,所以黑格尔认为历史是以一螺旋式的路线前进。

      恩格斯在《时代的倒退征兆》一文中吸取了黑格尔历史哲学的积极因素,又超越了黑格尔,提出了历史螺旋式发展的历史观[15]他说:“我宁愿把历史比作信手画成的螺线,它的螺纹绝不是很精确的历史从一个看不见的点徐徐开始自己的行程,围绕着这个点缓慢盘旋移动;但是,它的圈子越转越大,旋转越来越迅速、越来越灵活,最后,简直像明亮的彗星一样,从一个星球飞向另一个星球,时而擦过,时而穿插过它的旧轨道而且,每转一圈就更加接近于无限[16]恩格斯的这种螺旋历史观为后来的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打下了基础比较而言,黑格尔提出并为恩格斯所发展的循环上升的螺旋更能从总体上表征历史的进程,虽然从细节来看,他们的螺旋模型不如斯宾格勒和汤因比的理论具体,尤其是在刻画历史分期方面,黑格尔和恩格斯的螺旋模型太过粗略,我们不能从螺旋上看到人类历史的阶段性二 “三位一体”的螺旋模型我们的工作建立在前述已有的历史哲学的研究成果之上,并对这些理论进行一个综合以黑格尔—恩格斯螺旋模型以及汤因比的“器物—制度—观念”的三位一体的分析框架为基础,结合赫尔德强调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可以提出一个 “三位一体”的螺旋模型来描述人类历史进程见图3-1)图3-1 “三位一体”的螺旋模型所表示的历史进程图3-1中,中间的曲线为器物线,纵轴表示制度,平面表示观念。

      观念的差异由器物线围绕而成的圆面的面积来决定d表示观念圆面的直径,d越大代表观念越高级制度的差异由器物线的高度(纵轴)来表示,器物线越往高处走,代表社会的制度越先进器物线呈螺旋上升的形态,表示从物质层面看,社会的发展有循环的一面,但从器物—制度—观念的综合框架看,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是上升的,每一次循环都“加入了新的东西”,因而不是原地不动的循环器物线围绕而成的体积代表历史进程,体积的增加代表历史的进步或发展如果发生急剧动荡,器物的发展受阻,则器物线用虚线表示,这部分虚线围绕而成的体积表示这段时期器物积累为零,历史进程出现停滞在器物积累的前提下,冲击(尤其是内部冲击)会诱发制度变迁,表现为螺旋曲线的上升上升的螺旋在新的制度框架下,能够容纳更多的物质创造和器物的进步但制度的变迁未必带来观念的创新,例如图3-1中h段内部,制度虽然不断发展(表现为线条的不断上升),但在缺乏外部冲击的情况下,用面积表征的社会的观念几乎没有变化在h段的底部和顶部,制度创新的积累加上外部冲击,引起了观念的变迁,相应地也表现为历史进程的跃迁[17]为了更好地说明历史进程如何演进,我们用一张平面图3-2来解析图3-1描述的内容。

      图3-2 “三位一体”螺旋模型的平面解析图器物变动的积累经内部调整发展为制度创新的过程由图3-2可以看得很清楚了,制度创新之后面临两种可能的路径,如果这个时候制度创新的积累已经达到一定的程度,并且恰好有足够的外部冲击,[18]那么就可能引起观念的革新,由此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进入一个新的阶段(阶段2)也可能没有合适的外部冲击出现,或者制度创新的累积不足,这种情况下制度的创新为器物变动提供了新的发展环境,器物与制度因素在交织互动中不断演进,表现为器物的进步和制度创新的进一步积累直到有一个制度积累与外生冲击相契合的契机,历史进程才会进入一个新的阶段(阶段2`);否则器物与制度的交互还将继续保持下去,也即沿着图3-2的右下角省略号部分所表示的路径前进需要说明的是,阶段2`和前面的阶段2是我们这个抽象模型提供的两种可能情景,在实际的历史中,仅有一种为存在的事实(例如为阶段2),假如我们不囿于“历史没有假设”之观点的话,阶段2`不妨算作一种事后推演的可能的历史情景[19]三 全球化的分期作为历史进程的全球化,可以用“三位一体”螺旋模型来对其进行分期截取图3-2可以制作出全球化分期图,见图3-3图3-3 全球化的分期在第一章中我们对林林总总的全球化分期情况进行了回顾。

      可以看到,不同学者的分期都各有其道理,提出的分期标准也自有其合理的成分。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