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学史作业整理.docx
4页325 宿舍文学史整理1.1、 《史记·伍子胥列传》记载,楚平王听信费无忌谗言,疏远太子建伍子胥之父伍奢因此向平王进言,不要因小人之言伤害了父子关系,在费无忌的挑拨下平王囚禁了伍奢伍奢被囚后,费无忌进一步污蔑说伍奢有两个儿子十分有才华,不除将成祸害于是平王以伍奢为人质,诈召二子——伍尚和伍子胥兄弟二人看出这是骗局,如果应召必被杀但伍尚为了尽孝便应召前往伍子胥则为了日后能为父报仇而没有前去,并用弓箭射前来追捕他的使者,最终得以逃脱,保全性命 《史记》里伍子胥这段逃脱楚王捕杀的细节在《左传》 、 《国语》和《吕氏春秋》中均未见记载2、 《史记·伍子胥列传》记载,伍子胥和太子建之子胜一同逃到吴国,劝吴王僚伐楚,认为当时楚可破也但吴公子光不同意伐楚,认为这是伍子胥报私仇的想法伍子胥看出公子光想要杀王而自立,于是想公子光推荐了专诸,然后和胜一起到乡野过农耕生活这段记载在《左传》和《国语》中都是没有的 《吕氏春秋》记载了伍子胥看出公子光日后能统治吴国,然后去乡野生活,但也没有到写伍子胥向公子光推荐专诸的细节3、 《史记·伍子胥列传》记载,楚平王死后,吴王僚趁楚国办丧事,派人领兵伐楚,但被楚军断了后路,无法返回吴国。
公子光趁吴国内部空虚,杀了吴王僚自立为王,即阖闾而之前困于楚国的吴国将领看到本国发生内乱,随即投降楚国阖闾自立后,任用伍子胥,并派伍子胥等人伐楚,取得胜利,同时擒获了之前投降楚国的叛将 《左传》 、 《国语》和《吕氏春秋》中缺少伍子胥伐楚的记载,更没有在伐楚过程中擒获吴国叛将的细节2.形式:马融的《围棋赋》典型的诗赋体形式,是一首汉代骚体赋,兮字前后是几乎对称的词句,去掉兮字是一首标准的四言体诗胡助的《围棋赋》是一首骈体赋,注重对偶、用典措辞:马诗在描写围棋攻守过程时,多用“杀亡” 、 “骇惶” 、 “堤溃”等描写战斗细节的词语,营造了一种仿佛身处在战场的紧张激烈的氛围,使人读来读来惊心动魄胡诗语言上则比较清新明快, “寂无人语,惟闻子声” , “至若花阴兮深院,竹色兮虚庭青灯兮夜雨,爱日兮窗明”等一系列环境描写使读者心情舒畅且胡诗中多用“笑” 、 “喜” 、 “逸”等词语,营造了一种轻松的氛围内容:马诗全文重在解说棋道,分析棋法,描写对弈时的攻守策略,尽情展现了攻防的惊心动魄,有如在目前之感;而胡助的《围棋赋》主要描写了下棋过程中的启示, “胜忻然而败亦喜”反映了一般文人喜爱围棋的心态。
功用:马诗把围棋作为一种玄妙的象征,不仅向读者传授了围棋技法,而且从兵法的角度作文同时暗示着人生哲学,言外颇多世事艰难的感慨,如:“守归不固兮,为所唐突========先后并没”传达了谨慎而又积极的入世态度,体现了儒道两种审美意识的绌补兼综的过程胡助的诗说明的围棋的功用“顺神而保年” ,通过一系列比较轻松的话语使读者感受到围棋之美,培养读者对围棋的兴趣3.两首诗在描写手法上是存在一定差异的《咏内人昼眠》一诗主要采用了正面描写和细节描写的方法在诗中,作为并未用典,也没有其他的侧面衬托,而是凭借着细致的观察,从正面对其妻子睡觉时的外貌、神态做细致入微的描摹此外,作者注重对其妻子睡觉时细节的刻画,主要突出了了静态描摹,如梦中笑靥、鬓边落花;而且色彩的调配(如云鬓、落花、玉腕、红纱)与色香的交融(如325 宿舍文学史整理红纱、香汗)也是十分巧妙,呈现给读者一幅生动的睡美人图,带给读者强烈的视觉冲击《娈童》一诗作者主要采用了侧面描写和动态描写的方法开篇,作者并没有直接描写男童的美貌,而是通过“践董复超瑕”一句,说明男童的丽质远胜于历史上的著名男宠董贤、弥子暇,以此衬托男童的美丽接下来的四句,作者着重描写娈童的生活环境,描写其卧室如闺房,衣着华丽,突出男童的美是一种阴柔的女性化美。
而本诗的最后四句同样是侧面衬托,用弥子暇矫驾君车的典故衬托男童与作者的相爱之情(密爱似前车) ,用“燕姬妒”与“郑女嗟”来对比立显对男童的恩宠之深诸多的侧面衬托与《咏》诗中的直接描写、正面描写迥然不同此外, 《娈童》一诗中也存在着对于男童的细节描写,但着重于动态刻画,与《咏》诗的细致入微的静态描写不同 《娈童》诗中,作者通过对男童“笺织” 、 “种花” 、 “揽袴” 、 “回头”、 “攀花”等一系列动作的刻画,展现了男童的娇媚与美丽,突出作者对男童的喜爱之情综上所述, 《咏内人昼眠》主要采用了直接描写与细节刻画两方面的手法,在细节描写中突出静态描写和色调搭配 《娈童》诗主要采用了侧面衬托和动态描写的手法因此,两首诗在描写手法上存在差异4.“前后解”理论由明末清初文学批评家金圣叹在《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中提出,他在肯定诗歌起承转合四部分的基础上,从章法结构入手,进一步概括为前后两个意群,即前解和后解他认为,以分解之法论诗,更有助于理解其词句的表达,结构章法与情意蕴涵,并矫正时人偏重中间两联创作和批评的弊端本诗宜采用前后解的方法来分析前四句两联为前解,后四句两联为后解第一联与第二联的主语均为其兄长“封里先生” ,第一联总起全诗,叙述了尽管封里先生已经八十有余,但依然招幸不计其数的美女,体现了其生活的浮华、奢靡;第二联上承第一联,进一步描述了封里先生喝完酒后脸色涨红,儿孙满堂、其乐融融的景象, “不嫌”和“自爱”更是展现了其生活的安逸与快活。
通过前两联一起一承,作者展示了一位衣食无忧,安度晚年的老者形象全诗从第三联开始出现转折,本联既是对前两联的一个总结,又是以第四联为旨归,指出以上诗句所描绘的形象论生活的奢华只有盛唐之人才能比拟,论风流更胜魏晋名士,表面来看是在称赞、羡慕其兄快活安逸,实则含蓄委婉地讽刺其兄奢华的生活,为最后两句收束全诗,深化主题作了铺垫;最后一联是全诗的中心句,主语是作者本人,虽未明说,但“谁怜”二字暗示了其京城住所的残破,为了国事日夜操劳也让作者多病多愁、头发半枯,与封里先生豪放的生活方式形成的鲜明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其兄长只顾自己的生活安逸而对亲人不管不问、对劳动人民的疾苦漠不关心的无奈与不满总体而言,本是通过前两联的起和承,描述了作者兄长封里先生生活的奢华与安逸,第三联出现转折,表面称赞,是为暗讽,为第四联揭示作者对其兄长的不满,对劳动人民疾苦的关心做了铺垫前两联与后两联的分解比较明显自然,但总体来说都是从不同角度突出主题5.“三部式”理论由当代美国汉学家宇文所安在《初唐诗》一书中提出他认为三部式是诗歌的一种结构惯例,这种结构起源于 2 至 3 世纪的诗歌,至 7 世纪后普遍组合于律诗中遵循三部式结构的诗歌由破题、描写式的展开和反应三部分组成:开头陈述本诗主题;中325 宿舍文学史整理间用对偶句引申主题。
最后,用诗人对所写景象的反应结束全诗本诗宜采用三部式的方法来分析第一联的主语是作者本人,诗人在风中一个人登上谪仙楼(即太白楼) ,栏杆之外是辽阔无际的天空这一联总起全诗,点明全诗登太白楼的主要内容,与题目相呼应,也是对之后二、三联内容的铺垫第二、三联用两个对偶句,描述第一联作者登上太白楼之后的所做所想第二联主语是作者,云霄和万乘均指代尊贵的地位,诗人在太白楼上同高位挥手告别同时,口含酒杯,与天地同饮第三联主语是作者的诗作和志气,在太白楼上他想将诗藏诸于山,任时光飞逝;将志向压于江水之下,任江水日夜不停地奔流它们是对第一联全诗主题的进一步描写,写出诗人登上太白楼后的内心世界这两联对仗工整,呈并列关系,展示出诗人内心因遭到贬谪或其他变故而产生的郁郁不得志之感第四联总结全诗,主语是作者本人,写出了诗人在经历了前三联中登太白楼以及一系列动作行为和内心世界的变化后,最终对生活的感受诗人感到无尽的寂寞、空虚,希望有人陪他一起在月下饮酒,一醉方休总之,本诗第一联点明主要内容第二、三联呈并列关系,对第一联的主题进行深入描写,展现作者登楼之后的行为和想法第四联总结全诗,表达作者对生活的看法和感受全诗的三部分联系紧密,表达出作者孤寂悲凉、郁郁不得志的心情。
6.“三部式”理论由当代美国汉学家宇文所安在《初唐诗》一书中提出他认为三部式是诗歌的一种结构惯例,这种结构起源于 2 至 3 世纪的诗歌,至 7 世纪后普遍组合于律诗中遵循三部式结构的诗歌由破题、描写式的展开和反应三部分组成:开头陈述本诗主题;中间用对偶句引申主题最后,用诗人对所写景象的反应结束全诗本诗宜采用三部式的方法来分析第一联的主语是园林和西风,总起全诗,点出本诗的主要内容是作者一行到晋代园林旧址游玩这里西风萧瑟,长满青苔,环境十分肃杀,为第二、三联的描写奠定了基调第二、三联用两个对偶句,对游览地点——晋代园林进行了细致的环境描写,承接了第一联的内容第二联的主语分别是红芙、黄菊两种植物和野水、孤云两种自然景观在园林中,芙蓉花和菊花十分艳丽,但没有多少人来欣赏;流水和云彩也只是默默流动变化,无人注目其中红芙、黄菊的感觉过于明艳,与全诗萧条的意境不和,或许作者是为了用对比增强效果第三联的主语是青山和柴门,在园林周围有望不尽青山,似乎要压倒城墙之上;附近的人家在白天也显得十分冷清二、三联通过生动细致的环境描写,进一步展现了游览地点的寂静无人的氛围,将第一联交代的主要内容和基调引向深入第四联的主语是作者本人,他在最后一句中直接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即:“最近十分喜爱到荒凉无人的地方游览,这种感觉只能同理解我的人交流 ”从而总结了前三联营造出的大环境,将之前的环境描写引申到作者的内心世纪,从而结束全诗总之,本诗第一联写明主要内容第二、三联呈并列关系,通过环境描写将第一联的主要内容作更全面深入的交代第四联总结全诗,表达作者的想法感受全诗三部分紧密结合,表达出作者喜爱潇洒闲游却又缺少知己的境况7.第一,两组诗的题材均为昭君诗,从题材上相对应第二,从王诗来看,王安石起笔描绘昭君离开汉宫时的神态,引出“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的议论,有为毛延寿“翻案”的意味,而欧阳修的第二首诗先叙述王昭君325 宿舍文学史整理远嫁的理由,再出以“虽能杀画工,于事竟何益”的议论,同样迥然有别于之前对于这一故事的标准叙事,与王诗相应答第三,王诗第一首末四句拟家人的安慰语,并引用汉武帝幽禁阿娇的典故,道出“人生失意无南北”的感叹,既表现了作者对昭君的同情,又通过古今对比,暗含着对昏庸君王的讽刺,其政治意涵显而易见:如果皇帝不听从臣子的建议,即使身处朝堂,也无异于贬与地方欧阳修第二首诗以花作比,引出结尾的感叹“红颜胜人多薄命,莫怨春风当自嗟” ,同样把矛头直指当朝统治者,借昭君之遭遇抒发士怀才不遇的悲哀,在主题上呼应了王诗。
8.第一,两组诗均为昭君诗,题材上有唱和关联第二,王安石的第一首明妃曲通过描写王昭君离开汉宫时的神态,引出“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为毛延寿翻案曾巩的第一首明妃曲运用反问的手法,提出“延寿尔能私好恶,令人不自保妍媸 ”与王诗相呼应两组诗从对毛延寿的评价方面都别出心裁,与之前传统观念不用因此,它们在论点上有唱和关联第三,王安石第二首明妃曲末句指出“尚有哀弦留至今 ”曾巩第二首明妃曲也提到留在汉宫的美人最终“泯泯沈烟雾” , “独有明妃传至今” 两组诗均说明了王昭君的故事流传千古,委婉地表达出对王昭君爱国主义精神的肯定因此,它们在立意方面有唱和关联第四,王诗认为对于王昭君来说“汉恩自浅胡恩深” ,昭君在胡地生活优于在汉地曾诗则提到“穷通岂不各有命,南北由来非尔为 ”抱有一种悲观的听天由命的态度两组诗均表达出对汉元帝的不满,借古讽今,讽刺当朝统治者与北方少数族议和的做法因此,它们在寓意上有唱和关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