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艺技术发酵工艺学原理及培训教材.pdf
146页工艺技术发酵工艺学原理及 培训教材 工艺技术发酵工艺学原理及 培训教材 发酵工艺学原理 开课背景(1)何为工艺学?原来的工艺学的特性:开课背景(1)何为工艺学?原来的工艺学的特性: (2)现在:强化工艺学的基本理论背景,减小课时数,以单元操 作为主线条的工艺学原理 (2)现在:强化工艺学的基本理论背景,减小课时数,以单元操 作为主线条的工艺学原理 第一章绪论第一章绪论 1-1 发酵工艺学的基本概念1-1 发酵工艺学的基本概念 一、发酵工业的基本概念 微生物学中的发酵的定义: 微生物发酵工业的概念: 1.发酵工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讲述生物工业的基本生产模式,引出生物技术、生物工 程的概念,讲述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2.发酵工业的分类 酿酒业(啤酒、葡萄酒、白酒) 厌氧发酵调味品(酱油、醋) 酵母工业自然发酵 氨基酸发酵典型的代谢控制发酵 抗菌素发酵次级代谢控制发酵 酶制剂工业具有重要的意义,是工业发展 的基础、科学研究的基础 有机酸工业柠檬酸、 葡萄酸、 乳酸、 琥珀酸等 石油发酵降低石油熔点(石油脱腊)有机溶 剂工业乙醇、丙醇等 好氧发酵维生素发酵VC、VB2 生理活性物质白介2 环境工业废水的生物处理,废弃 物的生物降解 二、微生物发酵的基本特征 1.微生物发酵过程是一个典型的化工过程 由于微生物生理特性决定了微生物在发酵过程中需要稳定的环境、 特殊的条件以及以氧作为底物的供给, 这些多涉及到化工生产的一 下领域: (1)质量的传递氧的供给、代谢物的排泄等 (2)热量的传递微生物呼吸产热,微生物生长于代谢需 要稳定的而严格的温度条件。
(3)动量的传递涉及到搅拌轴功率的计算,他与溶氧、 气液混合的关系 (4)微生物的反应工程涉及到微生物的生长动力学模型 的建立,产物生成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2.微生物发酵过程是一个典型的代谢控制发酵 从微生物发酵的历史角度看,最早的微生物发酵是一个自 然发酵过程, 现代微生物工业通常是指微生物的代谢控制发酵?代谢控制发酵? 定义:定义:是指利用生物的、物里的、化学的方法,人为的改 变了微生物的生长代谢途径,使之合成、积累、分泌我们所需 要的产品的过程 以 GA 发酵为例,建树微生物代谢控制发酵的意义 3.微生物发酵工业又是一个有别于化工过程的一个工业 有以下几个特征: (1)反应条件温和 通常由于微生物的生理特性,要求温度为 30-40 pH 值中性偏酸性酵母、霉菌、放线菌等 pH 值中性偏碱性细菌的发酵 (2)无菌发酵 整个反应过程要求无菌:培养基无菌、空气无菌、补料和取样要求 无菌操作、某些工程菌,其尾气也要求进行无菌处理 (3)非连续性生产 微生物的生理特性决定了发酵过程的非连续性 大部分的工业发酵是以间歇操作为基础进行的, 目前可以实现连续 化生产的是:啤酒的连续化生产 1-2 微生物工业发酵的历史及发展方向1-2 微生物工业发酵的历史及发展方向 一、 微生物工业发酵的历史 微生物发酵有着悠久的历史, 几千年前的酿造实质上就是一个典型 的微生物发酵过程,尽管 近几十年的来微生物发酵不但在应用领域上更加广泛, 更重要的是 建立了许多新的微生物发酵理论体系,诸如:代谢控制发酵、基因 工程菌发酵等微生物发酵的发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自然发酵阶段 传统的酿造业, 目前在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中仍然占有重要的地位。
2.纯培养阶段 这一阶段是微生物发酵工业从自然发酵发展到今天的代 谢控制发酵的转折点,由于微生物纯培养技术的建立和发展, 大大推动了发酵过程的控制,提高了发酵生产效率,更重要的 是推动了微生物学科的发展, 使人们从简单的发酵现象中发现 了微生物的存在,进而对微生物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在 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菌种的分离、无菌技术、纯培养技术、菌 种诱变等为后来的微生物发展奠(dian)定了基础 3.通气搅拌发酵阶段 1929 年, 弗莱明弗莱明发现了青霉素, 并证明了其在医学上的作用, 但是青霉素的工业化生产却限制了他的广泛应用, 特别是 20 世纪 的三、四十年代广泛流行的肺结核,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大 量的伤病员,推动了青霉素工业化生产的科学研究与开发当时, 1000 个 300ml 的三角瓶连续摇动 7 天, 方能生产出 80 万单位的青 霉素 1 只,可见后来美国的化学工程师参与了青霉素的工 业化生产的研究,发明了一个 2 吨的通气搅拌发酵罐, 4.代谢控制发酵阶段 代谢控制发酵的概念的提出最早源于日本人在 GA 发酵上取得的成 功1956 年日本人“木下” ,利用成功地进行了 GA 的发酵法生 产,从此以后, “木下”等人致力于相关的发酵的理论研究,并正 式提出了 “代谢控制发酵” 的概念。
利用代谢控制发酵的基本理论, 目前已成功地进行了大多数的氨基酸的发酵法生产, 同时也完成了 诸如:肌苷酸(AMP) 、干扰素等新型药物的开发生产 代谢控制发酵理论的建了和应用为微生物工业发酵的理论和 实践 微生物工业发酵的理论和 实践作出了重大贡献,也是未来微生物发酵工业研究和发展的方 向(为何这样讲为何这样讲?)大多数的工业产品并不是微生物代谢的末端 产物,而是微生物代谢的中间性物质,要合成、积累这些物质, 必须解除他们的代谢调控机制 二、 微生物发酵工业的发展方向 微生物发酵工业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国名经济中占有重要 的地位,21 世纪又是生物的,体现在哪里? 1.从工业领域看 微生物发酵将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具体的讲: (1)通过生物工程解决能源问题 能源问题是全球面临的问题,生物工程如何解决? 太阳能淀粉、纤维素酶工程 G 发酵乙醇能源 乙烯 (目前已取得突破性进展) 生物工程作为桥梁,2000 年世界产值已达 50 亿美元 (2)取代部分化工工业 许多化工产品的生产由于严重的污染和生产效率问 题,而为生物工程取代,例如:乙醇、甘油、乳酸等 (3)农业:生物农业、农产品加工等方面 (4)医药: 2.从产品角度看,应围绕下列领域: (1)酶制剂工业:即是生产工具,又是科学研究的工具和基础 (2)新型抗菌素工业和维生素行业 (3)氨基酸及多肽发酵 (4)生物免疫物质:白介素-2、干扰素、抗肿瘤物质等 (5)细胞工程及疫苗 3.从科学技术角度看 (1)底物基质的转变 以葡萄糖为底物的发酵转变为以更为广泛的基质为原料, 特别是以 废弃物为基质的发酵,废弃物资源化是其发展方向。
(2)开发新产品 利用现代生物技术为基础,开发新产品,新的产品 层出不穷, 使得微生物发酵向国民经济的各个角落渗透 (3)微生物发酵向着大型化、自动化、连续化的方向 发展 英国帝国化学公司,甲烷菌发酵罐的容积已达到 3000m2 自动化: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以及发酵过程中的各种参数的自动 检测,使得 三、 建国 50 周年,发酵工业回顾? 四、 本课程的内容和任务 本课程是生物工程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基础必修课程,是 一门以微生物、生物化学、化工原理等课程为基础,以微生 物发酵过程中各种单元操作为主线条,对微生物发酵过程中 的基本原理进行阐述的课程 其基本内容如下: 1.发酵生产用菌种及其有关知识 菌种选育 包括菌种保藏 生产过程中菌种的扩大培养 2.培养基的制备及灭菌 包括:工业发酵用原料的选择与处理 培养基的灭菌原理和方法 工业灭菌的工程计算 3.发酵机制 包括:乙醇、甘油、谷氨酸、柠檬酸、赖氨酸、抗生素等 4.发酵过程及控制 包括:温度的变化及控制 pH 值的变化及控制 氧传递动力学 泡沫的消长规律及控制 教材:酶乐和:生化生产工艺,浙江大学出版社 参考书: 1.姚淑华:微生物工程工艺原理,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刘如林:微生物工程概论,南开大学出版社 3.张克旭:氨基酸工艺学,轻工业出版社 4.陈宁:代谢控制发酵,轻工业出版社 思考题:思考题: 能源问题是全球面临的问题, 生物工程将如何解决?写出一遍综 述。
第二章微生物发酵用菌种及其扩大培养第二章微生物发酵用菌种及其扩大培养 2-1 微生物发酵工业用菌种2-1 微生物发酵工业用菌种 一、微生物发酵工业用菌种的特点及要求 微生物发酵工业用菌种因不同的发酵对其要求各异, 就是同一种产 品的发酵生产, 其菌种的特点和要求因不同的原料和生产设备的不 同也有很大差异,例如:GA 的发酵: 以淀粉质为原料:要求 VH-, 以糖蜜为原料:因为糖蜜本身含有非常丰富的 VH 但是作为工业微生物发酵使用的菌种,通常有下列特点: 1.具有稳定的遗传学特性 这对于工业化生产是很重要的,通常工业化生产整个周期很长,在 一个发周期中,菌体至少应该增殖一次,在增殖过程中,菌体应该 保证原菌的遗传学特征, (尽管菌体生长的环境改变了,压力、基 质、溶氧等) 2.微生物生长和产物的合成对于基质没有严格的要求 换言之, 可以广泛的使用各种原料作为生产用的底物, 某 些微生物对于底物有着严格的要求, 对于碳源要求单一, 这对 于微生物的发酵工业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增加了生产成本 3.生长条件易于满足 在微生物的工业化生产过程中,某些环境条件很难实现氧的 传递和供给就是一个很难完全满足的条件, 特别是对于高粘度、 高浓度的发酵体系。
对于微生物的生长往往存在一个“临界溶氧浓度临界溶氧浓度” ,低于这个溶 氧浓度,氧就成了微生物生长的限制性因子,这个溶氧浓度越 高,说明菌体生长条件越易满足,从另一种意义上讲,工业化 的生产成本就越低 pH 值:中性偏酸性, 偏碱性, 强烈的 pH 值易改变产物和底物的状态 4.对于细菌,希望具有抗 Phage 的能力 5.具有较高的各种酶活力, 可以在一定的范围内提高生长速率和反 应速度,进而可以缩短发酵周期,降低生产成本 6.对于胞外产品,细胞膜具有良好的渗透性,或者细胞膜的渗透性 可以调节,细胞不易发生菌体自溶 对于胞内产品,要求菌体易分离和收集,菌体易破碎; 对于基因工程菌,通常目的产物存在于包含体 包含体 内,对于包含体, 要求在细胞破碎是不易破碎,而在目的产物的分离提出时,则易 破碎 二微生物发酵工业用菌种的种类 野生型 从菌种的遗传学特征上可以把菌种分为: 培养:营养缺陷型 从微生物分类学的角度,分为 1. 细菌类:短杆菌:GA,Gln,lys 枯草芽孢杆菌:淀粉酶(BF7658) 、碱性蛋白酶等 地衣芽孢杆菌:HASS(耐高温 -淀粉酶)-Amylase 苏云金芽孢杆菌:BT 生物农药 梭状芽孢杆菌:丙酮、丁酸等的发酵 2. 酵母菌啤酒酵母:酿酒酵母、辅酶类物质的发酵 酒精酵母: 汉逊酵母:食品工业,用于乙酸乙酯的发酵 假丝酵母:scp 生产,石油发酵 3.霉菌黑曲霉:柠檬酸工业、酿酒业(UV-11,UV-48) 、酶制剂工业 (糖化酶) 黄曲霉:酱油生产(3042),面酱 青霉菌:青霉素的生产 红曲霉:红曲制造,用于南方红曲酒(女儿红) 的生产;使用红色 色 素的生产;豆腐乳的生产等 赤霉菌:赤霉素的生产,是一种植物生长激素 4.放线菌:各种抗生素,链、土、庆大等 2-2 微生物用菌种的扩大培养2-2 微生物用菌种的扩大培养 一、菌种扩大培养的目的 1.提供大量而新鲜的、具有较高活力的菌种。
目的就是:a、缩短发酵周期 降低能耗、减少染菌的机会(空气过滤设备有效时间是有限的) b、为了使培养菌在数量上取得绝对的优势,抑制杂菌的生长 从对数残留定律上看,任何灭菌过程都不能够做到绝对无菌, 抑制杂菌生长除了严格环境以外, 在数量上让培养菌占绝对优势也 是一种方法,往往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啤酒的发酵 2.让菌种从固试管、液体试管,逐步适应, 例如:啤酒发酵 3.菌种经过扩大培养,可以提高生产的成功率,减少“倒罐” 现象 许多生产菌种往往都是“溶原性“溶原性”的? 通过连续的扩大培养,每一级都要进行严格的检查,对于不合格的 严禁使用,无疑增加了生产的可靠性 二、扩大培养的方法 通常有两种方法:固体法:用于酿造业(酱油、白酒等) ,也是源 于酿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