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命科学导论考试题.docx
4页1、论述DNA双螺旋结构DNA双螺旋的碱基位于双螺旋内侧,磷酸与糖基在外侧,通过磷酸二脂键相 连,形成核酸的骨架碱基平面与假象的中心轴垂直,糖环平面则与轴平 行,两条链皆为右手螺旋双螺旋的直径为 2nm,碱基堆积距离为0.34nm,两核甘酸之间的夹角是36 °,每对螺旋由10对碱基组成,碱基按A-T,G-C 配对互补,彼此以氢键相联系维持 DNA双螺旋结构的稳定的力主要是碱基堆积力双螺旋表面有两条宽窄 '深浅不一的一个大沟和一个小沟大沟(major groove )和小沟(minor groove ):绕B-DNA双螺旋表面 上出现的螺旋槽(沟),宽的沟称为大沟,窄沟称为小沟大沟,小沟都、 是由于碱基对堆积和糖-磷酸骨架扭转造成的DNA超螺旋(DNAsupercoiling ) :DNA本身的卷曲一般是DNA双' 螺旋 的弯曲欠旋(负超螺旋)或过旋(正超螺旋)的结果1)主链(backbone)由脱氧核糖和磷酸基通过酯键交替连接而成主链有二条,它们似“麻花状”绕一共同轴 心以右手方向盘旋,相互平行而走向相反形成双螺旋构型主链处于螺旋的外则,这正好解释 了由糖和磷酸构成的主链的亲水性所谓双螺旋就是针对二条主链的形状而言的。
⑵碱基对(base pair)碱基位于螺旋的内则,它们以垂直于螺旋轴的取向通过糖苷键与主链糖基相连同一平 面的碱基在二条主链间形成碱基对配对碱基总是A与T和G与C碱基对以氢键维系, A与T间形成两个氢键,G与C间形成三个氢键DNA结构中的碱基对与Chatgaff的发现 正好相符从立体化学的角度看,只有嘌吟与嘧啶间配对才能满足螺旋对于碱基对空间的要 求,而这二种碱基对的几何大小又十分相近,具备了形成氢键的适宜键长和键角条件每对碱 基处于各自自身的平面上,但螺旋周期内的各碱基对平面的取向均不同碱基对具有二次旋 转对称性的特征,即碱基旋转180°并不影响双螺旋的对称性也就是说双螺旋结构在满足 二条链碱基互补的前提下,DNA的一级结构产并不受限制这一特征能很好的阐明DNA 作为遗传信息载体在生物界的普遍意义3) 大沟和小沟大沟和小沟分别指双螺旋表面凹下去的较大沟槽和较小沟槽小沟位于双螺旋的互补链 之间,而大沟位于相毗邻的双股之间这是由于连接于两条主链糖基上的配对碱基并非直接 相对,从而使得在主链间沿螺旋形成空隙不等的大沟和小沟在大沟和小沟内的碱基对中 的N和O原子朝向分子表面4) 结构参数螺旋直径2nm;螺旋周期包含10对碱基;螺距3.4nm;相邻碱基对平面的间距0.34nm2、论述免疫应答的概念和基本过程免疫答应是机体免疫系统对抗原刺激所产生的以排除抗原为目的的生理过程。
这个过程是免 疫系统各部分生理功能的综合体现,包括了抗原递呈、淋巴细胞活化、免疫分子形成及免疫 效应发生等一系列的生理反应通过有效的免疫应答,机体得以维护内环境的稳定 免疫应答的发生、发展和最终效应是一个相当复杂、但又规律有序的生理过程,这个过程可 以人为地分成三个阶段1.抗原识别阶段(antigen-recogniting phase)是抗原通过某一途径进入机体,并被免疫 细胞识别、递呈和诱导细胞活化的开始时期,又称感应阶段一般,抗原进入机体后,首先 被局部的单核一巨噬细胞或其他辅佐细胞吞噬和处理,然后以有效的方式(与MHCII类分 子结合)递呈给TH细胞;B细胞可以利用其表面的免疫球蛋白分子直接与抗原结合,并且 可将抗原递呈给TH细胞T细胞与B细胞可以识别不同种类的抗原,所以不同的抗原可以 选择性地诱导细胞免疫应答或抗体免疫应答,或者同时诱导两种类型的免疫应答另一方面, 一种抗原颗粒或分子片段可能含有多种抗原表位,因此可被不同克隆的细胞所识别,诱导多 特异性的免疫应答2. 淋巴细胞活化阶段(lymphocyte-activating phase)是接受抗原刺激的淋巴细胞活化和增殖 的时期,又可称为活化阶段。
仅仅抗原刺激不足以使淋巴细胞活化,还需要另外的信号; TH细胞接受协同刺激后,B细胞接受辅助因子后才能活化;活化后的淋巴细胞迅速分化增 殖,变成较大的细胞克隆分化增殖后的TH细胞可产生IL-2、IL-4、IL-5和IFN等细胞因子,促进自身和其他免 疫细胞的分化增殖,生成大量的免疫效应细胞B细胞分化增殖变为可产生抗体的浆细胞, 浆细胞分泌大量的抗体分子进入血循环这时机体已进入免疫应激状态,也称为致敏状态3.抗原清除阶段(antigen-eliminating phase)是免疫效应细胞和抗体发挥作用将抗原灭 活并从体内清除的时期,也称效应阶段这时如果诱导免疫应答的抗原还没有消失,或者再 次进入致敏的机体,效应细胞和抗体就会与抗原发生一系列反应抗体与抗原结合形成抗原复合物,将抗原灭活及清除;T效应细胞与抗原接触释放多种 细胞因子,诱发免疫炎症;CTL直接杀伤靶细胞通过以上机制,达到清除抗原的目的3、 论述动作电位的产生过程及神经冲动在化学突触处的传导 首先细胞膜处于静息电位状态,大概在-90到-70mV水平动作电位可分为四个 相位:1在初始相膜电位去极至阈电位,这是动作电位产生的前提刺激可以是旁 边已兴奋的细胞膜电位改变,或者是化学突触上离子通道中的离子内流。
2去极化过程中,膜电位陡峭上升至正值水平这个锋电位中去极化部分被 称为升支,而正的电位值则被称为超射注意:去极化指的是整个上升过程 3接下来朝静息电位方向的下降过程被称为复极化4在下降过程中,电位会短时间下降到低于静息电位水平,然后再上升达到 静息电位,这种静息电位的增大(绝对值)被称为超极化(而下降部分被称 为负后电位,上升部分则是正后电位)动作电位持续约1-2 ms (神经元),但也可达几百毫秒(心脏)动作电位后是不应期,这又分为0.5 ms的绝对不应期和3.5 ms的相对不应期 前者无论刺激多频繁多强都不能引起动作电位,而后者则要更强的刺激(阈电位 提高了)才能引起动作电位当神经冲动从轴突传导到末端时,突触前膜透性发生变化,使Ca2+从膜上的Ca2+通道大量 进入突触前膜此时,含递质的突触囊泡可能是由于Ca2+的作用而移向突触前膜,突触囊 泡的膜与突触前膜融合而将递质排出至突触间隙突触后膜表面上有递质的受体,递质和受 体结合而使介质中的Na+大量涌入细胞,于是静息电位变为动作电位,神经冲动发生,并沿 着这一神经元的轴突传导出去这就是通过神经递质的作用,使神经冲动通过突触而传导到 另一神经元的机制。
4/论述RNA相关实验并简述过程及意义RT-PCR,是将RNA的反转录(RT)和cDNA的聚合酶链式扩增(PCR)相结合的技术 首先经反转录酶的作用从RNA合成cDNA,再以cDNA为模板,扩增合成目的片段°RT-PCR 技术灵敏而且用途广泛,可用于检测细胞中基因表达水平,细胞中RNA病毒的含量和直接 克隆 特定基因的cDNA序列作为模板的RNA可以是总RNA、mRNA或体外转录的RNA 产物5/论述生态系统的概念及组成,什么叫分解者,分解者的作用概念:生物群落及其地理环境相互作用的自然系统,由无机环境生物的生产者(绿色植物)、 消费者(草食动物和肉食动物)以及分解者(腐生微生物)4部分组成组成:生态系统的组成分为'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两部分,其中,无机环境是一个生态系 统的基础,其条件的好坏直接决定生态系统的复杂程度和其中生物群落的丰富度;生物群落 反作用于无机环境,生物群落在生态系统中既在适应环境,也在改变着周边环境的面貌,各 种基础物质将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而生物群落的初生演替甚至可以把一片 荒凉的裸地变为水草丰美的绿洲生态系统各个成分的紧密联系,这使生态系统成为具有一 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无机环境无机环境是生态系统的非生物组成部分,包含阳光以及其它所有构成生态系统的基础物 质:水、无机盐、空气、有机质、岩石等吴人坚[14] 131)阳光是绝大多数生态系统直接 的能量来源,水、空气、无机盐与有机质都是生物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稳态与环境[⑹ 第90页)生物群落生产者(producer)生产者在生物学分类上主要是各种绿色植物,也包括化能合成细菌与光合细菌,它们都 是自养生物,植物与光合细菌利用太阳能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化能合成细菌利用某 些物质氧化还原反应释放的能量合成有机物,比如,硝化细菌通过将氨氧化为硝酸盐的方式 利用化学能合成有机物 生产者在生物群落中起基础性作用,它们将无机环境中的能量同化,同化量就是输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维系着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其中,各种绿色 植物还能为各种生物提供栖息、繁殖的场所分解者(decomposer)分解者又称“还原者”它们是一类异养生物,以各种细菌和真菌为主,也包含屎壳郎、蚯蚓 等腐生动物 分解者可以将生态系统中的各种无生命的复杂有机质(尸体、粪便等)分解成水、二氧化碳、铵盐等可以被生产者重新利用的物质,完成物质的循环,因此分解者、 生产者与无机环境就可以构成一个简单的生态系统。
消费者(consumer )消费者指依靠摄取其他生物为生的异养生物,消费者的范围非常广,包括了几乎所有动物和 部分微生物(主要有真细菌),它们通过捕食和寄生关系在生态系统中传递能量,其中,以 生产者为食的消费者被称为初级消费者,以初级消费者为食的被称为次级消费者,其后还 有三级消费者与四级消费者,同一种消费者在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中可能充当多个级别, 杂食性动物尤为如此,它们可能既吃植物(充当初级消费者)又吃各种食草动物(充当次级 消费者),有的生物所充当的消费者级别还会随季节而变化一个生态系统只需生产者和分解者就可以维持运作,数量众多的消费者在生态系统中起加快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作用,可以看成是一种催化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