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4单元教案.docx
28页9 古诗三首第一课时 凉州词教学目标1. 学习生字新词2.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凉州词》3. 感悟古诗的意境,引导生热爱生活教学过程课前热身:1、同学们,今天咱们学的是古诗,谁先来给我们背几首助助兴?指名2、师这有几首诗,咱们一起来看一看▲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翰《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琶琵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你发现没有,这些诗都是反映什么的?是啊,唐诗中,有很大一部分诗歌是反映边疆地区自然风光和边地军民生活的,这些诗我们称之为边塞诗出示课件:边塞诗)一、导入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凉州词》,其中一首出示古诗《凉州词》1、出示学习目标2、初读古诗师:这首诗的作者大家都很熟悉,他就是《登鹳雀楼》的作者――王之涣我请同学介绍一下王之涣留下来的诗很少,《全唐诗》仅存6首,但一曲《登鹳雀楼》,一首《凉州词》,已足以使王之涣跻身于唐代一流诗人的行列3、朗读1)这首诗有两个字难认,跟师读一遍2)谁愿意为大家朗读这首诗千古绝唱?(指名二位生读、然后齐读)二、感悟诗意过渡语:熟读古诗,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而要深深地烙印在自己的心上,理解就很重要。
让我们先来看前面两句诗: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首先我们来看诗的第一句:1、黄河远上白云间如果让你来读,你觉得该怎么读?谁来读一下?(指多个生读)谁能读得气势更大一点2、想看看黄河吗?播放黄河课件3、你知道其他描写黄河的诗吗?5、让我们鼓足气势,齐声朗读这一句――黄河远上白云间(二)过渡:放眼望去,黄河奔流着,远远地好像与白云相接诗人将目光移到近处,看到的却是另一种景象:“一片孤城万仞山”出示图片)1、释“仞”:仞是什么意思?2、理解:“孤城”指哪座城?想看看玉门关吗?出示课件:玉门关故址位于甘肃省敦煌市城西北80公里的戈壁滩上相传“和田玉”经此输入中原,因而得名它是古“丝绸之路”北路必经的关隘现存城垣完整,呈方形,东西长24米,南北宽26.4米,残垣高9.7米,全为黄胶土筑成,面积663平方米,西墙、北墙各开一门,城北坡下有东西大车道,是*上中原和西域诸国来往必经之路3、落实之一:孤再读读该句,你有什么感受?(1)预设:你觉得本句中哪个字让你感受最深?为什么?孤单单的一座城2)看荒漠图景,感受玉门关的荒凉与寂寞:看了图片,你觉得玉门关处在一个怎样的地方?玉门关在茫茫戈壁滩上,显得那么荒凉、孤寂、冷清――这就是诗句中所说的――“孤”。
这样一座孤城,在万丈高山的衬托下,就更显得――孤单和渺小仅仅只是城孤单单吗?哪里可以看出戍边战士的心情?)4、落实之二:片(1)这座城在万仞高山的衬托下,显得单薄;(2)在“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广阔背景下更显得单薄和孤单犹如树叶一片5、回读该两句过渡一:如此冷清和寂寞的地方,自然愁绪满腹,相思满怀何以解忧?唯有羌笛――)再读诗句三)“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1、解词这两句诗理解较难首先我们解决一些难理解的词语▲羌笛:笛古代羌族的一种管乐器羌是我国古代少数*之一,主要分布在今天的甘肃、青海、四川一带,以游牧为生▲何须:有什么必要意即没有必要度:越过2、怨杨柳,即埋怨埋怨杨柳什么?(不发芽)3、为什么没有必要(不要去)埋怨杨柳不发芽呢?――“春风不度玉门关”!春风不到,这里就没有春天,杨柳自然不会发芽如果生一时难以回答,两句诗连起来读一遍)4、为什么战士们如此盼望杨柳发芽,春天的到来呢?一是久处荒凉,盼望充满生机的春天;二是杨柳发芽了,春天来了,新的一年开始了,回家的希望又增加了5、过渡:回家真的有希望吗?出示征戍资料:可见,战士们不仅仅只是埋怨杨柳不发芽,他们还埋怨什么呢?①埋怨*。
读出这种埋怨的情感来――②谴责和憎恨③埋怨*有用吗?没用所以战士们只能无可奈何地埋怨杨柳,读――(所以战士们埋怨杨柳是怎样一种情感?无可奈何!)因此,“春风”的另一种意思即是*的恩惠和关心6、感受征戍之苦师:他们盼望着春天早曰到来,盼望着*早点让他们回家,可是,“春风不度玉门关”,*似乎忘记了戍边战士的存在,根本不顾他们的死活在唐代边塞诗中,有许多描写战争的,师摘录了一小部分,咱们来看看:出示课件:诵读有关描写战争的诗句配上相关的解释可以轻声地跟师师一起读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唐李颀《古从军行》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晚唐曹松《已亥岁二首》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王昌龄《塞下曲》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唐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唐李颀《古意》如此残酷的战争,如此荒凉的境地,如此寂寞的生活,战士们怎能不盼望着春天早曰到来,盼望回家的曰子早曰到来!7、感悟“杨柳”的另一种含义师:羌笛何须怨杨柳,其实,杨柳在这里又有另外一层意思战士吹奏的是古代《折杨柳》曲子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原来古人有个习惯,即是常用谐音来寓意柳”与“留”同音,因此,借杨柳表示挽留的意思,自汉代以来,人们送别亲朋好友,爱折柳相赠,到唐代已极为流行。
折柳”便成为赠别或送别的代称在古诗中,有许多诗句都提到了折柳风俗师:在这荒凉的玉门关外,在这寂寞的寒冬夜里,回忆起与亲人朋友的话别,无限愁思犹如da 海波涛,汹涌而来俗话说,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如今,只有把满腔的愁绪和相思,寄托在凄切的羌笛上,吹奏起令人伤感的《折杨柳》曲子8、整体读古诗师:茫茫的戈壁,孤独的边塞,凄切的羌笛,无穷的痛苦面对这样的生存环境,诗人发出了震憾人心的呼喊――读――“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第二课时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2.体会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感受朋友依依惜别的情谊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古诗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座宝库一首好诗,就蕴含着一种心情,一个故事,甚至是一段*,让人回味无穷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二、初步诗歌,感知诗题1.关于诗人王维你知道多少呢?(生交流)(师简要介绍王维)2.解题请同学读读诗题,说说:你从题目中读懂了什么?怎样理解“使”?(从诗题可知这是一首送别诗,送名叫元二的人出使安西;“使”是出使的意思。
王维知道老朋友要去安西,特地从长安赶来送他多么深厚的友谊啊!我们一起再读读诗题3.请大家自由朗读《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要求仔仔细细地读上两遍,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同时注意诗句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三、再读诗歌,整体感知1.刚才我们从题目中已经知道,王维送元二出使安西那么王维又是在哪儿送?什么时候送呢?(送别地点:渭城;时间:早上2.能把时间和地点说得更具体一些吗?你是从诗的哪几句知道的?(从“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得知是清晨在旅店送别3.我们说王维的诗“诗中有画”,那么读这两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景象呢?(渭城清晨一场如酥小雨,湿润了路上的尘埃,旅店旁的棵棵柳树被雨水洗得翠绿欲滴 4.多么美的渭城啊!可就是在这样的一个清晨,就是在这如诗如画的美景之中,诗人却要和他的朋友元二分别了他又是怎么送别友人的呢?(从诗句“劝君更尽一杯酒”中可知是为友人设宴送别5.读了后两句,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在酒席上,他们除了喝酒,还会干什么?王维会说些什么?(离别在即,千言万语都浓缩于酒中,把别愁、祝福融为一杯杯美酒,明为劝酒,实为诉离愁1)他们只喝了一杯吗?你从哪里能看出来?为什么要一杯接一杯地喝?(从“劝君更尽一杯酒”得知不止喝了一杯,一杯接一杯地喝是因为“西出阳关无故人”。
2)创设情境,读出诗情①指导读(引读)再指名读②如果你是王维,你还会说什么呢?③如果你是元二,你又会说些什么呢?(3)总结升华①是啊,朋友之间有多少知心话要说呀!又有多少说不完的话呀!千言万语都汇成了一句话: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②再看看窗外,小雨还在下着,杨柳依依,是想挽留友人的脚步吗?而朋友终将离我而去,怎能不伤别离!(师引读后两句)③多少回忆,多少离愁,多少牵挂,都化作了这一杯浓浓的酒师引读,齐读后两句)就这么说呀,喝呀,喝呀,说呀,已经记不清喝了多少杯酒了,这哪还是一杯酒,这分明就是情——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四、课堂小结是啊,他们是多么舍不得分开啊!看,喝完酒后,王维牵着马儿,送了一程又一程可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此刻,元二就要起程了今曰一别,不知何时才能相见同学们,你们有没有被这份真挚的友情打动呢?背诵这首诗并细细体会板书设计送元二使安西环境描写朝雨浥轻尘青青柳色新清新劝酒话别更尽一杯酒出关无故人含蓄情深义重教学反思本次课程中,我边朗读边让生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初读古诗后,就让生想象在春天看到的景色,朝雨、柳树、旅馆……想象渭城的景色,与后面将去往安西的凄凉的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最后我通过让生想象他们二人分别时说的话,激发生对古诗的兴趣和对真挚友情的向往第三课时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诵诗歌2.抓住关键字词,理解诗歌的意思,品味诗歌所表达的情感3.品读诗歌,感受诗歌的意境,体会作者那份忧国忧民的情怀教学重难点:重点:反复品读诗歌,想象诗中的意境,体会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难点:体会中原百姓所遭受的苦难和当权者的昏庸无道引导生进入作者的心灵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常言道,国是家之本,没国哪有家?所以从古至今爱国都是人类*永恒不变的话题,也正因如此,五千年的华夏文明才孕育了无数的爱国英雄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我国*上的南宋时期,走进那个战火纷飞的时代,认识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他就是(板书:宋陆游)师:学新课之前,师要检查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请同学们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说一说你对陆游都了解哪些?(生汇报)师:同学们搜集到的资料还真不少,今天我们要学习他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让我们触摸诗人的文字,走近诗人的内心世界,感受他那颗爱国之心板书课题《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师师:这首诗的题目比较长,所以读的时候要注意停顿画停顿符号)能说说为什么这么停顿吗?(争取让生符号出题目中有三层意)因为“秋夜将晓”告诉我们时间,“出篱门”告诉我们地点,“迎凉有感”是说作者做了什么。
师:题目中的关键词是哪个呢?为什么?生:感师:“感”是什么意思?生:感想、感受、感慨师:深秋的夜晚,天将拂晓,诗人信步走出篱门,他为什么起来那么早?他为什么睡不着?诗人因何而感慨?师: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来学习这首诗二、初读诗歌,感受音韵之美1.指名读诗师:读的不错,我们常说古典诗歌具有一种音律、节奏美,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歌,力求将这首诗读通、读顺,并把诗歌的节奏美、音律美读出来2.生自由读诗歌三、品读诗歌,体会作者的心一)学习前两句诗师:其实诗歌不仅有着一种音韵美,而且在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独特的情感,有时作者还将自己的情怀寄托在一些景物中,那么,在这首诗中作者写了哪些景物呢?生:作者描写了“三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