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一匹马眼中的战争-以影视美学的视阈解构《战马》.docx

9页
  • 卖家[上传人]:杨***
  • 文档编号:277430944
  • 上传时间:2022-04-14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95.92KB
  • / 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一匹马眼中的战争以影视美学的视阈解构《战马》                    杨至一(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南京210046)【摘要】电影《战马》改编于英国著名的同名小说,是斯皮尔伯格“战争三部曲”的止战之殇,荣获奥斯卡奖六项提名与其它战争、动物题材不同,该电影通过一匹农场马的视角,讲述了一个英国农场少年阿尔伯特在一战中的寻马之旅,别具一格、引人入胜电影上映后获得了影评人和观众的一致好评本文着重从原著改编、艺术特征、电影类型、人性刻画等方面,进一步探讨这部影片[关键词]电影结构;影视美学;音响色彩斯皮尔伯格是个善于用温情讲述恐惧:残忍、血腥战争的导演他的这部作品《战马》带有英格兰的乡村气息、法国的诗意浪漫以及人性中真善美的那部分温情试想几年前的《拯救大兵瑞恩》《辛德勒的名单》,这三部影片之间的异同点一目了然: 《战马》不同于《辛德勒》严肃、深沉,也不同于《瑞恩》具备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如果说前两部作品是斯皮尔伯格在史诗的战争题材的宏大叙事与个体价值体现之间寻找桥梁,以试图呈现对生命价值的思考,那么《战马》就是在尝试——换一个视角看待和讲述“对德战争”斯皮尔伯格曾与汤姆汉克斯再度合作《兄弟连》, “创作者花了一定的篇幅去描述个体的人格裂变,并试图将战争的异化作用呈现出来,但是对生命价值的思考始终没能独立在战争合法性的前提框架之外。

      因此,该片只能为“美国士兵”的生命奏起赞歌斯皮尔伯格在好莱坞战争叙事的框架下,对战争的记忆和梦幻化的点缀,转而变为美国意识形态的话语讲述者 《战马》就是他尝试着脱离宏大叙事,将类型化叙事策略中战争与文化群体之间外在冲突的音调放低甚至消声,而逐渐扩大人与人(动物)之间人性、生命价值的内部探讨一、作品概述《战马》是英国作家迈克尔·莫尔普戈( MichaelMorpurgo)创作的儿童文学作品该小说发表于1982年,曾获惠特布莱德奖(即现在的柯斯达文学奖)亚军,此后多次改编为舞台剧、广播剧,在英国风靡一时小说从一匹名叫乔伊的农场马展开视角,讲述了一个英国农场少年阿尔伯特在一战中的寻马之旅一战爆发后,阿尔伯特的父亲为了维持农场经营,无奈之下把乔伊卖做军马战火纷飞,乔伊被用来向前线运输军火物资,虽然躲过了重重危险,最终还是不幸落入德军之手幸好得到一个法国小女孩艾米莉与祖父的悉心照顾,它才幸免于难冥冥之中,乔伊回到了英军战壕,与小主人阿尔伯特短暂相聚可惜好景不长,伙伴再次分离而另一边,小艾米莉将不久于人世,临死前祖父答应她一定会为她找到心爱的战马乔伊不过最终艾米莉的祖父了解到阿尔伯特对乔伊付之生命的爱时,愿意以区区一便士把乔伊卖给阿尔伯特。

      二、对话性的视阈:动物电影与战争电影《战马》的写作手法古典,没有时下流行的另类节奏它就是要拳拳到肉,扎扎实实地让读者感到痛与美,感到苦楚与激昂这令我想到了另一部描写动物的电影《忠犬八公》忠犬八公的故事改编自1935年发生在日本的真实故事,1987年拍成日本电影,由仲代达矢主演电影的原型故事是:1924年秋,忠犬八公被它的主人上野秀三郎带到东京每天早上,八公都在家门口目送上野秀三郎出门上班,然后傍晚时分便到附近的涩谷火车站迎接他下班回家一天晚上,上野秀三郎并没有如常般回到家中,他在大学里突然中风,抢救无效死了,再也没有回到那个火车站,可是八公依然忠实地等着他整部影片未曾像好莱坞以往那样大投资、大制作、大手笔地来烘托一部电影:而是用一种倒叙、平淡的方式叙述整个故事片中没有大起大落、跌宕起伏的剧情,有的只是生活中最习以为常的温馨片段:以一切温情片惯用的手法上演着一段温馨与感动、平淡且生动的人狗生死情其更为精妙之处在于导演特意嵌入了一种动物视角的拍摄手法影射八公内心的思想状态而清晰委婉的钢琴曲以及大提琴奏响的缠绵情愫组合成的主旋律,这部影片堪称一部充满日式风格的美国佳作刻画的狗性感人至深,从中想要传递的也是一种人与动物和平相处的精神意境。

      然而, 《战马》与之不同的是:虽然也浓墨重彩地刻画了马性,但更为强调通过一匹马的眼睛来让观众看到战争一匹马的赤诚情感始终链接着人类情怀里最美好的部分血雨腥风中,±兵、农民、孩童以及所有战争中泥沙般的小人物,在乔伊遭受磨难的关口,尽自己所能帮助、引领它战争里的和平、苦难里的爱和勇气,迈克尔·莫波格用这些人性最不能丢弃的美好,凝聚起全片晶莹的诗情诗意故事背景是一次世界大战这匹马起初被英军买入作为战马,战争中被德国人俘获成为苦力但是,作为一个英国作家,作者没有刻意矮化、丑化德国人,而是以马的视角看待战争这件事不论它的主人是哪国人,不论它所从事的服务是为了哪国人,它始终保持一个平民老百姓对生活的态度——那就是好好活下去影片的主线是战马与主人的忠诚情意,但当中真正想要着力刻画的是这个充满传奇的生灵的象征其象征的真善美激发出残酷、可怕的战争中人性美好的一面,让我们看到即使在激烈的战争中人性也没有完全泯灭当然,个人被无情地卷入战争是极为无奈的,会面临不得不杀戮同类等状况但人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自己,在自己所能决定的范围内施善而行,这便是人类的希望所在《拯救大兵瑞恩》同样也是斯皮尔伯格的作品,该片讲述了诺曼底登陆后,瑞恩家4名于前线参战的儿子中,除了隶属101空降师二等兵的小儿子詹姆斯·瑞恩仍下落不明外,其他3个儿子皆已于两周内陆续战死。

      美国陆军参谋长马歇尔上将得知此事后出于人道考量,特令前线组织一支8人小队,只为在人海茫茫、枪林弹雨中找出生死未卜的二等兵詹姆斯·瑞恩,并将其平安送回后方该片最为人津[来自www.lW5U.com]津乐道的是开头的诺曼底登陆抢滩场面,相当程度重现了当年的残酷与惨烈影片在战争场面的表现非常逼真,几乎真实再现了当时的战场血腥景象许多二战老兵对影片给予了极高评价,称它是“最真实反映二战的影片”,尤其是片中全长26分钟的重现奥马哈滩头登陆的壮观场面另一方面,影片探讨了战争中人道主义的一个难题,用8个人的生命去拯救一个士兵的人道主义精神究竟是否应该?这一下提高了影片单纯作为纪实性电影的品格,从而更深层地挖掘了战争中的正义和人道精神一个是温情感人的战争,一个是逼真残酷的战争,这就是最大的不同点三、电影线性的解构影片以战马乔伊的六个主人先后更替叙述着战争的进程,而与每一个主人之间的故事都有一个情感起伏,让观众在情绪的张弛里不由地思考着,为战马的命运担忧着1.主线片始即埋下反战情绪的伏笔母亲告诉少年阿尔伯特,父亲羞于面对曾经参战的历史而将军旗深藏这军旗的一角随即成为纽带,贯穿影片始终,提醒观众反思战争骑兵团上战场前,乔伊的新主人军官和另一军官由新军帽展开了对话,从而引发了关于战争的讨论。

      新主人爱马的态度亦通过对马的画像传递给马的原主人,也传递给观众一丝些许的安慰:战马多舛的命运并不因战争的开始即抹上宿命的色调军官阵亡,德军兄弟成为乔伊的第三任主人哥哥为了信守对母亲的承诺,不惜冒险带弟弟成为逃兵,以另类之死激起人类对战争的厌恶——这是影片的第一个高潮不能不想,战争改变了多少?破坏了多少?毁灭了多少?同主题的另外一个场景是,阿尔伯特的朋友在临冲锋前被上司要求负责留守并对逃兵就地正法然而面对逃兵——昔日的战友,他却无法下手,选择自己冲出战壕、冲向战场这个情节不长对人性的解读却极其写实和深刻乔伊因此遇到了第四任主人,小姑娘艾米莉和她的爷爷爷爷视孙女如生命,因为她的父母已经死于战争而孙女对爷爷关于“勇敢”的质疑又再次以平民的角度触及对战争的反思这部分是影片中战争期间唯一表现幸福与快乐的情节,孙女的活泼可爱与藏马、驯马的搞笑桥段让观众在兄弟之死的阴霾之下有一点点的情绪平复,然而德军的抢粮抢马的行为又毫不留情地将观众拉回战争的残酷之中乔伊与其战友——黑马成为了运送德军军火的苦力马与马的友谊在此间被诠释得淋漓尽致,而人对马的尊重与保护也在五任德军马夫主人的身上体现得尽善尽美世间生灵之爱的主题始终贯穿全片。

      黑马死了,乔伊在困境中狂奔在炮火纷飞的战场上,最终被困铁丝网德英两军都发现了它,并且协力救了它这是个寂静无声的场面,观众被战争间歇中敌对双方为救一匹马而不惜甘冒生命危险,从试探性交流到协力救马,从讨论战争到以游戏方式决定马的归属从担忧到感动到共鸣到最终走向影片思想的高峰乔伊被它的第六任主人带回了英军,以令人伤感、喜悦的方式遇到了它的老主人阿尔伯特而此节故事中,导演在已见结局的大平稳中却仍旧生出一波三折来,用战马乔伊能否见到主人的一点期待、能否保留生命的一些担忧、能否回归原主人的许多感动,再次向观众体现了他高超的叙事功力如果说, “遇马”是对坚守信念的真诚回应,那么“鉴马”就是对影片主题的高潮辉映——“尽力挽救它,像对待我们的军人一样!”关于战争、人性、爱在此情此景中得到了最完美的诠释然而导演并不放过刚刚平复了情绪的观众们,拍卖现场痛失孙女的爷爷以“买马”的情节又将人们的感动拉向极致:战马乔伊与主人阿尔伯特的关系以拍卖的戏剧性始末画上了一个句号,而影片也以农场始和农场末的镜头排列为这个战争故事作了田园般的终结2.辅线影片并不因为阿尔伯特父亲的刻薄算计恃强凌弱而将他也划入一列事实是他当了兵并且升了职,在战场上经历了友谊的洗礼,在战后回以友谊的回报。

      母亲跟着父亲吃了很多苦,从生活境遇中可以看到,从台词对白里可以听到然而母亲一边怨怼着父亲的错误,一边却分担着他的痛苦, “也许现在我是恨你的,但并不代表我就因此不爱你”父亲是一个通过酗酒来释放苦闷的人,母亲在容忍他的同时默默支撑着家,这种坚忍影响了儿子也迅速地成长母亲对于父亲精神上的认同和支持在儿子送马上战场前的对话中有了更深层的表达,使夫妻间的爱情升华阿尔伯特的父亲虽然以消极的形象出现,但这不并妨碍他有一个处处帮助他关心他的朋友黑马与红马乔伊的情谊,凡观者皆感动,我们许多人并不了解动物,我们新奇的看着它们的友谊表达,我们也坚信它们的友谊以任何美好的方式存在爷爷和孙女,父母和儿子——一种是全部敞开的毫无掩饰的包容和宠爱,是寄托了生命的悲悯之爱一种是艰难境遇下的内敛之爱,打磨和期望之爱影片将两个家庭分别以悲剧和喜剧方式结局,让人情绪交错,久久回味四、影视美学的视阈:画面与音乐非战争场面风景绚美,农场镜头的田园风格、油画色彩幅幅皆可入画,让人一度将主人公家的石头房子想像为自己的休憩之所战争场面写实,虽不血腥但同样渲染情绪灰暗色彩的光影运用与战前农场的鲜艳靓丽形成鲜明对比马陷铁丝网的那幕,晨雾氤氲削弱了战争残酷,携带着一丝忧伤气息,表现了战场暂时的宁静又隐含着一点神秘,暗示战争的不可控和残酷。

      而经历战争洗礼的少年与马晚霞里的回家剪影却唯美的让人痴醉音乐大气磅礴,有如史诗般的叙述与抒情,直达内心深处影片中无论战争对立的哪方,对待动物均像朋友一样(当然也有个别反面形象如德军军官),只有爱与保护,没有虐待即便是选择让它们死亡,也是出于对它们生命的尊重虽然一部分个人的成长环境不曾有过与动物(非宠物)亲密接触的经历,但是[来自WwW.lw5u.Com]他们的不完整意识中好像没有听过国人有着普遍的爱动物行为像影片那样的程度当然也可以换种角度思考:也许,这只是导演的一种理想不去表现在这场战争中是轴心国在理,还是协约国更有理,放弃带有自我立场的评价,而是着眼于战争的非人性去探讨战争的价值与意义,不正面去表现战争的残酷,而是反观日常百姓与普通士兵对于战争的感受与态度,用一匹马来以小窥大,去对各种非人道行径进行揭露,给人巨大触动  -全文完-。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