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初中语文下册听课记录.docx

17页
  • 卖家[上传人]:日****
  • 文档编号:194990553
  • 上传时间:2021-09-03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5.04KB
  • / 1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初中语文下册听课记录初中语文下册听课记录 我为大家准备了关于初中语文下册听课记录的文章,我里面收集了五十多篇关于好初中语文下册听课记录好文,希望可以帮助大家更多关于初中语文下册听课记录内容请关注我ctrl+D请收藏! 篇一:初中语文听课记录 听课记录(八年级) 1、新闻两则 一、导入 二、教师检查预习字词情况,布置思考题: 1、快速默读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了什么内容 2、再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指出记叙的六要素也是新闻的要素) 3、精读课文(分读、齐读),具体说说新闻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报道渡江情况的?按什么顺序报道,为什么? 学生读课文后,分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参与 (三个思考题分别针对新闻结构的三部分:标题、导语、主体) 教师导学 (讨论了以上三个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要想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就要看标题要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看导语。

      要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看主体 三、合作探究 教师布置思考题: 阅读这则新闻后,你以为新闻具有怎样的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 学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参与 讨论后明确: 新闻的作用,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 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新闻的特点,观点鲜明、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简明准确 四、学习小结:内容总结;方法归纳 【评价:将方法的教学融入到具体教学内容中,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也将我们的思维引向了一个新的领域值得大家借鉴 第一单元综合性学习 一、创设情景导入 二、战争故事,你说我演 主持人:在语文课上或课外阅读中,你一定读过不少英雄故事,知道很多革命家不怕牺牲,智斗敌人的轶闻趣事吧现在,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把你搜集整理的探险故事向同学们说一说,看谁讲得最生动有趣另外同学可进行小品或哑剧表演来配合,以增加对战争的理解 英雄故事讲述要求:1、故事真实、连贯,2、内容集中、鲜明,3、灵活运用方法、技巧,4、普通话标准,流利。

      下面我们有请第一组代表?? ☆董存瑞舍身炸碉堡 ☆黄继光堵枪眼 ☆刘胡兰宁死不屈 ☆狼牙山五壮士,面对敌人,毫不畏惧,英勇献身 二、战争诗词,你吟我诵 ☆青青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 行》)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里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眼毛泽东《七律长征》) ☆假使我们不去打仗,敌人用刺刀,杀死了我们,还要用手指着我们骨头说:看,这是奴隶!(田间《假使我们不去打仗》) 下面我们再来说说有关战争的成语故事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草木皆兵、马革裹尸、赤膊上阵、乌合之众、打草惊蛇、四面楚歌、用兵如神、有勇无谋、全民皆兵、声东击西、攻其不备,出其不意、坚壁清野、揭竿而起 主持人:看来同学们课后下了不少功夫,一个个成语后面都有一段战争故事接下来,我们看看,关于战争的古今名言,看谁又能说的多。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春秋?孙武)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战国?孟子)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战国?孟子) ☆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三国?诸葛亮) ☆胜负兵家之常,善用兵者能因败为成晋?张方) ☆惟有死者方可看到战争结束希腊?柏拉图) ☆正义没有武力是无能;武力没有正义是暴政法国?巴斯卡) ☆兵民是胜利之本毛泽东) ☆敌进我退,敌退我追,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毛泽东) 主持人:好,名人们对战争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我们对这些名言需要反复体味,才能领略他们思想的精髓 〔评委打分〕 三、战争预测,你说我评 四、拓展延伸 请你以 战争与和平为话题,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文体、字数不限 【评:一场学生为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别开生面令人耳目一新,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其一,巩固了单元的学习成果;其二,增长了学生的见闻,积累了丰富的课外生活;其三,活跃了课堂的气氛 9、老王 一、导入 二、设问导读 (一)、画说老王: 意在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能力,对他人关注的习惯。

      (二)、问询老王: 意在唤起学生对他人的关心和同情,为后面学生阅读课文蓄势,让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读书 (三)、走近老王: 1、简介杨絳杨絳--钱钟书--《围城》 2、生读课文 三、点拨导思 (一)评说老王: 请用老王是一个______的人,表现在_______的形式表达出来 (二)、品味老王:文章中最能打动你的是哪个片断?在这个片断中打动你的又是哪些细节? 小组交流体会请同学们把自己的独到体会说出来,与大家分享 (意在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和创新能力 【评:课堂的条理很清晰,亮点在什么地方呢?问题的设置上面真的很到位,每个问题都充分考虑到了对学生某个方面能力的培养 11、中国石拱桥 一.导入新课: 二.简介 三.检查预习 1.生字词积累 2.读了本文,你了解中国石拱桥的特点以及赵州桥和卢沟桥的不同之处? 四.初读课文,看看写出了石拱桥的什么特点 1.提示:请同学们找出哪些段落是写赵州桥的,哪些段落是写卢沟桥的?联系课后思考练习题一,填空 2.学生读,填空, 教师巡视指导。

      3.总结: 名称位置 修建年月 赵州桥 横跨在河上 修建于公元605年左右 结构特征 1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 2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面三刀个小拱 3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 4全桥结构均匀 卢沟桥 位于永定河上 修建于公元1189到1192年间 由11个半圆形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桥宽约8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11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是一座联拱石桥 中国石拱桥的特点是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 【评:通过对比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容易明白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学生也能够很容易找到答案但是没有将说明文的方法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不能不说是遗憾后来与老师交流得知,是第二课时的内容 30、诗四首 一、导入新课 二、整体感知 1、明确学习目标教师朗读课文,学生正音、划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 2、思考下列问题 a.这首诗可分几层意思? b.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 c.这首诗流露了怎样的感情? 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引导并明确: a.全诗写了三层意思:种豆的地点及劳动结果;劳作的 辛苦与执着;自己的田园之乐。

      b.田园劳作之乐,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 c.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享受田园之乐的惬意、闲适的心情自由背诵 3、自由背诵、检查背诵 三、研读与赏析 四、齐背课文 【评:从一点切入诗歌的教学,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学生学的也很轻松,老师教的也很轻松最后回归到主题的提炼上——回归自然,回归自我 1、藤野先生 一、导入新课 二、检查预习情况 三、学习读第一自然段 1、提醒学生注意:为什么称为“清国留学生”?写清国留学生时,着重抓住了他们外貌的哪个特征来写? 辫子是民族压迫的象征,也是封建专制的象征为什么这么说?请大家讨论 “标致”的本意是什么?(漂亮),鲁迅真的认为这样很漂亮吗?(讨论)那他实际的意思是什么?(丑陋)──通过这里的讨论使学生理解什么是“反语” 2、提问:第一段写清国留学生在干什么?(赏樱花)指读第二段:他们又在干什么?(学跳舞)他们做这些事应不应该呢? 鲁迅对这些只知游乐置国家民族命运于不顾者的鄙视,所以鲁迅离开东京到了仙台从鲁迅和那些“清国留学生”的不同表现中我们能感受到鲁迅那种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这正是本文叙事的一条暗线。

      请大家在下文的学习中注意这一点 板书:鲁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暗线) 四、课文的主体故事就发生在仙台,现在请大家根据地点的变换理清文章的结构,整体感知课文 五、速读课文,练习一下概括能力,说出和藤野先生交往中的几件事 板书:1.添改讲义;2.纠正解剖图;3.关心解剖实习;4.想了解中国女人裹脚 从这几件事中可看出藤野先生的什么特点? 板书: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 六、鲁迅为什么要到仙台去学医呢?课前已经让大家读了鲁迅的《〈呐喊〉自序》,谁能给解释一下?(请同学们给补充资料) 从这里我们能再次感受到鲁迅忧国忧民的情怀 那么鲁迅后来为什么又弃医从文了呢?下节课我们一起来解开这个疑问 【评:对于鲁迅先生的文章,学生学习起来是很困难老师将文章的线索在第一课时就提出来的确起到了醍醐灌顶的作用适当的资料补充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打消了学生的畏难情绪,活跃了气氛,增长了见闻,提高教学效果 列夫?托尔斯泰 一、导入 1、简介: 2、请学生介绍列夫?托尔斯泰(你对托尔斯泰了解多少?) 二、整体感知 大体分为两个部分: (1-5)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 (6-9)描写托尔斯泰那非同寻常的眼睛。

      三、精读文本 1、速读第一部分(1-5),四人一组讨论:从那些方面来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 (须发、面部轮廓结构、面部特征、长相、拜访者的态度 2、各段各自抓住了什么特征?并找出文中比喻和夸张句子加以体会 (1)须发的特点:多毛,浓密的胡须(反复描写) 比喻和夸张铺排兼用: 植被多于空地——喻“脸庞多毛”; 皱似树皮——喻黝黑的脸膛; 纠缠不清的树根——喻眉毛; 泡沫——喻鬈发; 像热带森林般浓密——须发; 卷起的滔滔白浪——大胡子 作用:浓墨重彩的描绘,使人产生美的遐想比较插图) (2)面部轮廓结构: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 大量的排比:整个面部像粗制滥造的小屋;额头像树柴;皮肤像村舍外墙那样粗糙 (3)面部特征:外貌丑陋 重点写面容表情,毫无避讳。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