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论高校校园地下空间的综合利用-一种可持续的校园空间发展模式.docx

7页
  • 卖家[上传人]:I***
  • 文档编号:209738015
  • 上传时间:2021-11-11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0.20KB
  • / 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论高校校园地下空间的综合利用一种可持续的校园空间发展模式 4 高校地下空间综合利用发展趋势作为城市系统重要组成部分的城市地下空间不仅仅是单一层面上的空间构成,而且是在空间和时间上有机联系和相互作用的产物,是形态和功能复合开发的统一体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是现代城市集聚效应和立体化、集约化发展的要求,地下空间开发与城市发展相互依存的关系在未来必然更为紧密目前,许多城市型高校都融入了现代城市空间,其用地结构、开发强度、环境整合等必然受到城市多种要素的影响与城市结构和生活交织在一起的大学,特征是集中、高密度、开放、步行化和功能混合[11]综合国内外高校的建设和发展历程和经验,我国高校校园地下空间综合利用发展趋势如下4.1 由“自发小规模”开发转向“有计划大规模”开发,注重扩充校园空间容量在国内大学校园规划建设的过程中,采取建筑低密度外延扩张的模式成为众多高校的首要选择,这里不仅有城市政府部门给予高校土地和政策优惠的诱导,以及高校自身缺乏建设资金,还包含了某些高校盲目追求“大校园、大景观、大手笔”的建设误区,以及对自然、园林生态环境的极度偏爱[12]这一时期的校园地下空间仅开发一些人防地下室、教学实验室、后勤服务等简单功能的空间,规模小、自发性强,建设中缺乏对校园空间功能布局和空间组织关系的必要研究,各种设施零散分布不成体系,内部空间通风和采光条件较差,利用率较低,常常成为校园“脏、乱、差”甚至缺乏安全感的空间区域。

      自20世纪末以来,高校的校园规模伴随着学生扩招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扩张,直到2006年前后才逐渐在国家相关政策的引导下稳定下来许多高校通过对校园建设的科学分析和规划论证,借鉴了许多城市中心区空间的发展和整合模式,较多考虑了学校教学与科研的功能需求、校园环境的生态需求、校园交通的动静态需求、学生业余生活的空间需求等,通过有计划、有目标地改造原有空间或新建的方式,建设了图书馆、公共服务设施、体育健身及娱乐设施、停车设施、会议中心等规模较大、有代表性的地下空间建筑,有效地结合地面环境并通过合理开发地下空间扩充容量,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和环境效益(图18,图19)例如上海科技大学新校区一期工程地下建筑面积达到15万m2,占校园总建筑面积的25.5%,在我国高校校园新建与改造工程中起到了重要的示范作用4.2 由单一功能转向多功能的校园地下综合体开发,注重校园功能复合性高校校园的整体运作效率与校园的功能布局和空间组织关系、空间释放力和承载力,以及师生的教学和生活内容的契合度密切相关进入21世纪后,高校学生的业余生活日益丰富多彩,他们对美好事物和时代潮流的追求,以及价值观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转变高校里美食店、商店、咖啡店、药店、美容店、健身馆、书吧等服务型设施越来越多,种类越来越齐全,满足了广大学生在繁忙的课程学习之外交流、健身、休息和娱乐的需求。

      这些设施是以高等教育为核心,满足各种使用者物质与精神需要的一种安排、布置和调度[14],体现了现代高校空间多功能发展的特点在这一背景下,高校地下空间开发也由早期的单一功能转向多功能,形成“学习—生活—交往”功能复合的校园地下综合体,如新加坡管理大学1.9万m2的地下温控中央大厅(设有便利设施和设备,包括办公室、零售店面、庭院、一家诊所和大学健身房)以及前文提到的韩国梨花女子大学校园中心、高丽大学哈纳广场、延世大学Baekyang-ro项目等新加坡国立大学和南洋理工大学目前也正在进行校园地下综合体(综合图书馆、自习室、餐厅、博物馆和会议室等)、地下体育馆和实验室等项目的研究此外,由于地下空间对多种灾害具有较强的防护功能,因此在建立城市综合防灾体系的过程中,应将高校校园多功能型地下空间纳入整个城市的综合防灾体系中,在战时可以转换为指挥通信、医疗救护、专业停车、人员掩蔽(专业队和一般人员)、后勤物资库等场所,发挥防灾减灾及应急避难的重要功能,有效节约人防建设资金,提高城市的总体抗灾抗毁能力4.3 由单一建筑型转向多建筑连通型的地下空间开发,注重校园地下连通性校园需要满足其活动主体(大学生)的功能性活动与生活性活动的综合需求,通畅的地下通行系统不仅能将校园生活区与功能区连接起来,增强各个功能区的可达性,而且能够保护师生在行走时免受风雨日晒的煎熬,缩短步行距离,保证校园整体的高效与有序。

      目前,在土地资源紧缺的新加坡大学中,已经进行或正在研究利用地下空间连通多个地面教学建筑的计划和方案,例如新加坡管理大学已经在2005年通过地下中央大厅的建设,打通了学校主要地上建筑之间的联系,并将5栋主建筑和附近的勿拉士峇沙(Bras Basah)火车站打通前文所提到的台北实践大学体育馆及图资大楼也是地面校园建筑在地下连通的成功案例4.4 由静态交通转向动、静态交通综合,注重校园高效联络随着私家车在我国的进一步普及,高校校园内机动车拥有量也急剧增加,校园内人车矛盾日益突出,带来了两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机动车数量迅速增长,原有地面停车设施不足,机动车挤占校园道路,使校园交通状况在高峰时段恶化;其次,由于高校内机动车行驶与学生步行空间存在很大程度的重叠,不少高校为了缓解机动车的影响,防止上下课学生行走高峰期间出现交通事故,对机动车采用限制行驶或规定特定路线行驶的方法,却收效甚微从城市全局看,交通问题严重制约着城市空间的有效利用,而集约化、立体化的交通,特别是地下交通系统在城市空间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城市中心区交通最紧张的主干道路下开发地下公路(立交)隧道是有效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方法遵循城市交通的立体化发展趋势,结合校园广场、操场、建筑物、绿地修建地下停车库,采取“人车分离”和“步行者优先”的思路,打通全部或局部校园主干道地下空间,满足车辆行驶的需要,留出更多的开敞空间用于绿化和美化,可有效解决校园内人车混行所带来的复杂问题。

      韩国梨花女子大学校园中心最下面两层建设为停车库,车辆可以通过两条专用地下车行道从外界直接进出车库,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机动车对地面行人的影响,不仅提高了车辆的停放效率,而且保障了地面行人的安全,改善了校园景观上海科技大学为了解决校园机动车的停放和内部联络问题,采用集中模式建设校园地下车库系统,选择校园停车和机动车交通较为聚集的区域进行地下空间整体开发(图20),构建地下环路系统(长约1.8 km),衔接地下停车泊位约1 600个,配置了5对出入口联系各个方向,实现了校园各功能区地下交通的高效联络和地下停车泊位的高度共享[15]5 结语与20世纪相比,现代城市型高校校园功能空间出现了许多变化高校校园不仅融合了所在城市的部分功能,在交通、娱乐、休闲、游览参观等方面为城市提供更多的功能性空间,而且其内部也出现了许多服务于师生的地下便利设施和设备,包括办公、教室、停车、美食、零售、咖啡店、药店、庭院、美容店、书吧、诊所和健身房等高校校园通过开发地下空间、整合校园空间功能,能够使校园获得更为丰富的空间资源,促进空间的集约化利用,改善校园地面空间的生态和交通环境,有利于实现土地资源、服务设施、基础设施的共享,降低校园运行的能源和资源成本,提高空间发展的可持续性。

      在有地下空间建设需求和建设条件的高校中,可考虑设立与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建设、管理的相关研究机构或专业管理部门,采用广泛的集资渠道,充分挖掘地下空间潜力资源,研究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模和容量的规划技术指标、不同地形地貌特征下的地下建筑设计方法,提高校园土地利用效率和空间容纳效率通过为高校师生构建一个高质量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完善各种教学与服务设施以及良好的建筑设计及交通设施,来保障高校校园空间的可持续发展参考文献:[1]黄翼,吴硕贤.我国高校校园规划设计发展趋势探析[J].城市规划,2014,4:85-91.[2]雷雨.广州大学城10年“变身”进驻大学生数量翻两番[N].南方日报,2014-09-01(A09).[3]崔海波.我国大学城建设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研究——以广州大学城为例[D].华南师范大学,2007.[4]吴正旺,王伯伟.大学校园规划100年[J].建筑学报,2005,3:5-7.[5]高冀生.中国高校校园规划的思考与再认识[J].世界建筑,2004,9:76-79.[6]吴恽,Miyamoto Funito.城市空间和大学校园——以日本国立大学校园空间变迁为例[J].学术探索,2013,12:123-126.[7]独具匠心:美国芝加哥大学曼索托图书馆设计[EB/OL].土木论坛.(2013-10-10)[2014-12-26]. http://[8]Kalee Thompson,How It Works:Underground Robot Library[EB/OL].Popular Science.(2012-03-10)[2014-12-26]. http://[9]童林旭.地下建筑图说100例[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28-29.[10]姚仁喜.实践大学体育馆及图资大楼[J].建筑学报,2013,4:38-45.[11]陈晓恬.中国大学校园形态演变[D].同济大学,2008.[12]吴正旺,杨鑫,王晓博.结合景观与绿化的北方高校地下空间[J].新建筑,2013,4:105-108.[13]济南大学校园风光[EB/OL].济南大学.[2014-12-20]. http://[14]郑明仁.大学校园规划整合论[J].建筑学报,2001,2:59-64.[15]黄平.大学校园综合交通规划研究新思路——以上海科技大学地下空间规划为例[J].交通与运输,2013,2:87-90.[16]园区建设-工程进展[EB/OL].上海科技大学.[2014-12-16]. http://作者:赵景伟,山东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副教授;同济大学地下空间研究中心,博士后。

      zjwzbt@;彭建,同济大学地下空间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pengjiantj@;彭芳乐,博士,同济大学地下空间研究中心,教授、博导pengfangle@ -全文完-。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