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组织行为学讲义第十四章.doc
9页第十四章群体凝聚力教学目的与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应重点掌握群体凝聚力的概念和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了解群体凝聚力的主要测量方法,初步掌握人际关系的社会测量法,掌握群体凝聚力对生产率的影响知识要点:1.群体凝聚力的概念2.群体凝聚力的影响因素3.人际关系社会学测量法4.社会距离尺度法5.群体凝聚力与群体效率的关系*********************************************************第一节群体凝聚力一、群体凝聚力的概念二、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一、群体凝聚力的概念一个人如果长期生活在一个团结、友爱、互惠的群体中,就会逐渐对群体产生一种依恋的情绪群体的每个成员都感到彼此互相吸引,并为作为群体的一员而自豪,这就说明群体有一种凝聚力,或叫聚力群体凝聚力是指群体成员之间相互吸引、接纳,同时愿意留在群体中的程度,也就是一个群体对于它的组成成员的在吸引力群体的凝聚力的表现形式可划分为以下凡种:1.自然凝聚力人有社会属性,不能脱离群体而单独生活,每一个人都需要别人。
这就是团结的自然凝聚力2.工作凝聚力每个人都有希望获得良好工作的愿望,都希望在工作中发挥自己的特长同时,在现阶段,劳动还是作为人们谋生的一种手段,人们必须依赖工作而求得生存、发展因此,群体所承担的任务和通过工作所要达到的目标,对群体成员都会产生强烈的吸引力3.领导凝聚力成功而有威望的领导者本身就是一种吸引力,领导者的行为直接影响群体的凝聚力4.情感凝聚力一个群体的成员长期在一起工作和学习,朝夕相处,群体各成员之间彼此了解,就可能建立融洽、接纳的人际关系,群体就有一种吸引力显然,这种吸引力是以情感为基础产生的,属情感凝聚力二、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群体凝聚力主要受下列因素的影响:1.群体成员在一起的时间如果人们在一起的时间比较多,他们就会自然而然地相互交谈,作出反应,并进行其他交往活动,而这些相互作用通常又会使他们发现大家共同的兴趣,增强相互之间的吸引力2.加人群体的难度加入一个群体越困难,这个群体的凝聚力就可能越强进人这个群体的成员在进人过程中都经历了激烈的竞争,使他们具有一些共同的经历,增强了他们之间的凝聚力3.群体规模群体规模越大,群体凝聚力就越小因为随着群体规模的增大,群体成员之间的互动变得更加困难,群体保持共同目标的能力相应减弱。
4.群体成员的性别构成最近的研究发现,女性的凝聚力量高于男性5.外部威胁大多数研究显示:如果群体受到外部攻击,群体的凝聚力会增强但是这种现象并不是无条件的如果全体成员认为他们的群体无力应付外部攻击,群体作为安全之源的重要性就会下降,群体凝聚力就很难提高另外,如果群体成员认为外部攻击仅仅是因为群体的存在而引起的,只要群体放弃或解体就能终止外部攻击,群体凝聚力就可能降低6.以前的成功经验如果群体一贯有成功的表现,它就容易建立其群体合作精神来吸引和团结全体成员7.有效情绪认同如果群体成员对群体受挫者抱有强烈的同情,就会自然而然地采取必要的行动来与受挫者共渡难关8.群体部的奖励方式研究表明,个人与群体相结合的奖励试有利于增强群体的凝聚力9.群体的领导方式不同的领导方式对群体的凝聚力有不影响心理学家勒温等经过实验,比较了""、"专制"和"放任"三种领导方式下实验小组的效率和群体气氛结果发现"型"领导方式的小组成员间,比其他两个小组成员之间更友爱,思想更活跃,情感更积极,凝聚力更第二节群体凝聚力与管理一、群体凝聚力的测定二、群体凝聚力与群体效率*********************************************************一、群体凝聚力的测定西方一些社会心理学家主要通过以下五种途径来测定群体凝聚力。
〔1〕测量群体个人之间的吸引力〔2〕测量整个群体对其成员的吸引力〔3〕测量群体及群体接近和认同的程度〔4〕测量群体成员表示留在群体的愿望〔5〕上述四种途径的综合利用上述几种方法的共同点就是把群体成员间互相接触的数量、频率和强度作为凝聚力的主要指标,采用的主要方法是通过群体成员之间的互选,确定群体成员之间的肯定选择和否定选择的比率,或提实际相互选择的次数与理论上可能的互相选择次数的比率,从而得到凝聚力系数1人际关系社会学测量法,或称为社交计量分析法这种方法是美国心理学家及精神病学莫雷诺创造的这种方法采用问卷的形式研究群体中人员之间的好感、反感等情绪关系莫雷诺认为,当一个人与别人交往时,首先会想到对方对我是否友好赞成还是反对我这种接纳或排斥的态度,是决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关键根据这一假设,莫雷诺制定了一种由群体成员自行填报的调查表,容分为"吸引"、"排斥"、"漠不关心"三类,要求群体成员表明自己的态度,如"你愿意与谁在一起工作","你认为准最适合当组长"等等根据结果绘制出"群体成员关系图"如图14-1所示图中反映了一个8人小组的成员关系,说明了一些情况:A、B、C三人可能是这个小组的一个小集团,他们三人互相吸引,关系密切;B可能是这个小组众望所归的领袖,因为A、C、D、E、G都倾向他;E和F互相接近,但他们与其他成员的关系很少,其他人不喜欢他们;H是一个孤立的人物,其他人都排斥他;E、D和F、D彼此漠不关心。
通过社会学测量法能够揭示出群体人与人的关系情况:谁最受爱戴,谁是孤立者;个体在群体中的社会地位和适应性;成员之间的心理相容状况;群体凝聚力的大小,士气的高低等因此,这种方法可以为管理者对成员的工作设计及协调群体成员之间的关系提供依据另外,这种方法测量的结果还可以用矩阵图来表示用一个实例来说明,测量对象是一个高中班学生,选择标准是:"你愿意和谁一起去夏令营?"肯定选择用"+"表示,否定选择用"-"表示,没有选择用"0"表示,测量结果如图14-2所示选择者被选择者总计123456789101112131415161+++2++++3++++4+5++6+++7+++8+9+++10++11++12+13++14+++15++16+总计3529013205021112图14-2 群体关系矩阵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学生4是最受爱戴的,有9人选择他学生2和10次之分别被5人选择,没有人选择的是学生5、9和11在国外企业管理中,有人用社会学测量法组织生产小组,与仅凭主观想象组成小组的方法相比较,工人满意度较高,生产效率也高,且员工流动减少该方法通过群体成员在不同的场合对其他成员的选择和排斥,使模糊的人际关系具体化、形象化、定量化,从而测定群体成员之间关系,得知一个群体的凝聚力。
前联心理学家克尔涅夫的实验提供了有说服力的例证他在一家精密电子仪器厂选择了四个装配工小组,其中两个是最差的班组〔A、C〕,两个是先进班组〔C、D〕把先进班组与落后班组比较后发现,在人际关系方面两种状态的班组存在很大的不同,如图14-3所示A组由13人组成这个组生产指标一直很低,经常完不成生产计划其人际关系状况十分糟糕一是班组成员之间感情上互相排斥,彼此作了大量的否定选择〔表示厌恶〕,而肯定的选择〔表示好感〕极少这说明组人们之间的关系不好,矛盾重重二是组长与组员之间关系紧组长"1"只得到一票的肯定选择他自己没有对组任何人作出肯定选择,却对"9"、"4"作了两个否定的选择三是组存在着排他性的小圈子从图中可以看出,在"9"、"10"、"11"三人之间作了相互肯定的选择B组由7人组成该组情况很好,生产率高所有成员都对组长"1"做了肯定的选择,除了"4"对"5"做了否定选择外,其余各成员间也多有肯定的选择C组由14人组成该组的情况与A组差不多,生产率也很低C组成员间关系松散而糟糕,或单个,或三三两两;肯定少,否定多;"2"、"4"和"7"间形成了一个关系紧密的小团体,尽管"4"与组长"1"之间做了相互的肯定选择,但"2"却排斥组长;组长"1"只得到了三个肯定选择,同时又对"4"、"13"和"9"做了肯定选择,但"4"和"13"却和"9"之间做了相互的否定选择,人际关系复杂而矛盾重重。
D组由12个人组成这个组在车间里情况是最好的调查显示其人际关系是良好的:组成员之间作了大量的肯定选择,没有否定选择得票最多的是"1"和"2","1"是组长,"2"是共青团小组长,他们两个也彼此作了肯定的选择,这表明组领导受到成员的爱戴,领导人之间合作也很愉快2.社会距离尺度法这个方法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布加达斯创立的测量的方法是由研究者设计出一套能反映不同社会关系距离的述意见,请被测对象根据自己的实际看法在相应的述上做上记号,然后将一个群体的所有成员的意见加以统计,制成曲线图曲线图反映了一个群体对某个对象所持态度的距离分布不同的群体对同一事物的态度的距离分布可以作比较,同一群体对几个事物的态度的距离分布也可以作比较首先,提出一套反映社会关系距离的述:〔1〕愿意和他做知己;〔2〕愿意请他参加自己所属的团体活动;〔3〕愿意和他做邻居;〔4〕愿意和他保持一定的距离〔如一般的社交〕;〔5〕愿意和他少来往;〔6〕愿意和他断绝交往其次,群体其他成员从以上六个述的不同认同选项〔同意或不同意〕中挑出符合自己态度的选项最后,测定者对群体成员的态度进行统计,制图如图14-4〔a〕所示横轴反映社会距离的因素,纵轴代表人数百分比。
该图表示同一群体对其成员甲、乙两个人所持的社会距离图中两条曲线表明,群体成员对甲的距离比对乙的要小,即甲更受人欢迎不同群体对同一个人的态度距离分布也可以比较如图14-4〔b〕所示横轴代表社会距离因素,纵轴代表人数百分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