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春期无聊症候群典型案例及家教溯源.docx
3页青春期无聊症候群典型案例及家教溯源[摘 要] 无聊是人类常见的一种情绪体验,而这种情绪体验在青春期呈激增趋势,即青春期无聊症候群本文通过典型案例描述无聊症候群的表现,并从家庭教养的角度进行追根溯源,在此基础上进行教育反思 [关键词] 青春期 无聊症候群 案例分析 家教溯源“症候群”是马斯洛借用过来的一个医学术语, 他用“症候群”表示多种症状的复合体而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由于其独特的身体、心理特点,会表现出一系列的问题,我们可以将由青春期所衍生的种种症状的“集合”概括为 “青春期症候群”无聊是人类普遍而常见的一种情绪体验,而这种情绪体验在青春期呈激增趋势国外曾有调查显示,12-19岁的青少年群体中有51%的人报告说很容易感觉无聊 近年来,我国台湾学者赖圣洋、林宪等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把这些现象的集合命名为“无聊症候群”无聊症候群”就是指一个人长时间显示出倦怠感、没力气、无聊、空虚、郁闷等心理特征,在一定期间内表现出逃避现实、无精打采、对学习和工作漠不关心、无法发现自己当前存在的价值、心里苦恼、与他人保持距离等一、案例描述佳佳,是个聪明的男孩子,教了他五年,回想起来,竟然没有他灿烂的笑的模样,是的,我从未见他笑。
在与佳佳的相处中,印象最深的,就是他的口头禅“无聊、没劲儿、烦死了!”还记得他的签名,暑假里,签名是“无聊!无聊!无聊!什么时候开学啊!”开学没几天,新鲜劲儿一过,他的签名改成了“没劲儿,上学好烦啊!什么时候放假啊?!”课堂上,他总是弓着腰窝在座位上,百无聊赖的样子到了复习期间,面对作业,他索性罢工,任你催促,就是不动看着他,我常油然而生面对“迟暮老人”的悲凉――这不是一个孩子应有的状态!下课了,同学们们都开始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要么做游戏,要么阅读,要么聊天,但共同的特征就是很投入,但佳佳就是晃荡来晃荡去,似乎对什么都提不起劲儿最奇怪的是体育课,同学们都非常期盼体育课,每次上完课,大家虽很累但都很尽兴但是,佳佳仍是觉得“无聊”,你听:无聊死了,又是跑步啊?怎么不让我们踢足球啊!下一次,踢足球了,他一定又会生出新的抱怨这个孩子,满满的都是“负能量”!与家长交流,佳佳妈妈也怨声连连,说佳佳在家里面对功课,不愿意动手去做,而是玩网络游戏、看电视消磨时间,若对其加以劝阻,则满口“无聊”的抱怨与发脾气当处于闲暇状态时,佳佳觉得“无聊”,当面对学业时,佳佳却又无法投入,觉得“没劲”我们希望学生“学就要学个踏实,玩就要玩个痛快”!可是佳佳,却对学习不感兴趣、上课没精打采、做作业嫌麻烦……学也学不踏实,玩也玩不痛快。
二、家教溯源通过家访、约谈等途径,我了解到佳佳父母离异,母亲独自带佳佳生活,母亲的经济状况及心理状态均有很大挫伤婚姻、生活的不如意时常无法抑制地流露给孩子,甚至,佳佳这个孩子已经成为母亲主要的倾诉和发泄对象,虽然母亲尚不自知消极的家庭生活氛围,对生活的厌倦,已经深深地影响到这个少年由于母亲的时间和经济有限,最重要的是母亲心情低落,所以佳佳的课余生活比较单调,一般就是闷在家里玩电脑游戏,时间长了,孩子也懒得出去,有时母亲想带他出去,他的回答也是“没劲,不想去”!当佳佳在家出现种种负面表现时,母亲未能反思深层原因,反而是进一步地压制、惩罚比如,做作业时,佳佳半天没写几个字,母亲很生气,就加倍罚做作业,而孩子则用沉默来表达反抗,这就造成了恶性循环处于青春期的佳佳,生理心理不断成熟,出现强烈的独立意识,在生活和学习上不愿受母亲过多的照顾或干预;却由于尚不够成熟,又无法摆母亲的唠叨因此,产生“无聊”的消极的对抗情绪其实,处在青春期的孩子,常会出现这种“无聊”的感觉,只是程度轻重不同偶有“无聊、没劲”的感觉尚属正常,只要能够进行积极的自我调控,这就不成问题但若是长期表现出“无聊、没劲儿”等状态,我们就要重视,因为这不仅关乎孩子的学业,更重要的是关乎孩子的心理健康、关乎孩子的生活质量了!三、教育反思身处“无聊”的孩子也想把自己从“无聊”中解脱出来,他们希望有人帮助他们。
如果采取切实可行的有效措施,如,为他们改变环境、多激励他们,就能有效改变“无聊”现状1.营造积极的家庭生活氛围孩子的无聊状态和家庭教育(家教观念、家庭氛围、亲子沟通等)有密切关系,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营造积极的家庭生活氛围,给孩子树立榜样家长要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以积极的心态迎接生活,合理安排时间,做到以身作则当发现孩子处于无聊状态时,家长不能任其自然发展,要进行积极干预,如,带孩子去户外运动、带孩子去图书馆,哪怕是出去吃顿饭也好,让孩子觉得生活是有意义的,慢慢地,孩子就不会感觉“无聊”了2.适度尊重孩子的需求进入青春期,孩子的自主意识逐渐增强,他们不愿接受成人安排的生活,当反抗无效或无力反抗的时候,他们就以“无聊”来进行消极抵抗因此,家长和老师要站在青少年的角度,倾听他们的声音,重视他们的需求,了解他们的心理感受,给他们创设自主管理时间、自主安排生活的机会,引导他们逐步学会规划,才能真正帮助他们摆脱“无聊”的困境一旦他们能从自发性的行为中体验到成就与满足,“无聊、没劲”的感受也就得到了有效缓解3.给予闲暇生活指导一部分孩子对“被安排”的生活进行消极反抗,表现为对成人安排的生活感觉“无聊”;恰恰相反,也有一部分孩子,因为习惯了“被安排” 的生活模式,当拥有自行支配的时间时,他们反而不知所措,因此,他们往往通过上网游戏、看电视等消磨时光,这与他们缺乏生活规划与时间管理意识有关,也暴露出“闲暇生活指导”的缺失。
因此,在学校教育中,可以有计划地开展闲暇教育通过闲暇教育,让学生充分认知到闲暇时间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闲暇观,合理安排闲暇时光,以达到充实自己,提升个人修养的目的如果有了闲暇生活规划的自觉性,以积极的情感,创造性地投入到闲暇活动中,不仅可以学到知识,而且可以真正摆脱因消磨时间而带来的无聊、寂寞、空等心理困境,无聊症状也能得到有效预防和调适参考文献:[1] 黄时华.无聊的心理学研究述评[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11(4)[2] 杜岸政.大学生“无聊症候群”特征、成因及调适对策分析[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5(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