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十一部分分枝杆菌属Mycobacterium.ppt
41页第十第十一一章章 分枝杆菌属分枝杆菌属(Mycobacterium)n分枝杆菌属分枝杆菌属的主要特点:的主要特点:–细长弯曲,分枝状生长–抗酸杆菌 (acid-fast bacilli) 细胞壁含有大量脂质(分枝菌酸)–引起疾病都呈慢性,并伴肉芽肿n分枝杆菌属细菌种类繁多,可分为:分枝杆菌属细菌种类繁多,可分为:–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M. tuberculosis complex)–非结核分枝杆菌(nontuberculosis mycobacteria)–麻风分枝杆菌(M. leprae)-1882年德国细菌学家 Koch 发现-1886年Lenmann与Neumann正式命名第一节、第一节、结核分枝杆菌结核分枝杆菌•致病菌主要为:致病菌主要为:-人型结核杆菌 -牛型结核杆菌俗称结核菌,引起人类结核病的病原菌俗称结核菌,引起人类结核病的病原菌AIDS、吸毒、应用免疫抑制剂以及耐药菌的出现,发病率有上升趋势,成为全球性卫生问题•世界防治结核病日-3月24日结核病在旧中国流行严重,死亡率高一、生物学性状一、生物学性状((1 1))形态形态•细长, 稍有弯曲, 两端呈圆形,可见分枝状。
•人工培养基上呈多形性(球形、串珠形和丝状)•无鞭毛, 无芽胞,有荚膜•细胞壁脂质含量占干重的60% 1. 形态与染色形态与染色初染初染5%石炭酸复%石炭酸复红红脱色脱色3%%盐盐酸酒精酸酒精复染复染碱性美碱性美蓝蓝结果结果分枝杆菌呈分枝杆菌呈红红色,其他色,其他细细菌和背景物菌和背景物质为蓝质为蓝色色((2))齐齐 -尼尼 (Ziehl- Neelsen) 抗酸染色法抗酸染色法 ((3))Much 颗粒颗粒临床标本中可见有非抗酸性革兰阳性革兰阳性颗粒 , 即 Much 颗粒该颗粒在体内或培养中均能转变为抗酸性杆菌溶菌酶、青霉素等作用导致细胞壁肽聚糖的正常结构完整性或其合成受阻, 导致菌体变成 L 型型;异烟肼则影响结核分枝杆菌细胞壁中分枝菌酸的合成 , 使本菌出现抗酸染色阴性抗酸染色阴性 馋馋--营养要求较高,必须在含血清、卵黄、马铃薯、甘油以及含某些无机盐类的特殊培养基(罗氏)上才能生长良好 懒懒--生长缓慢,14-1 8 h分裂1次,在固体培养基上3-4 w才出现肉眼可见的菌落2. 培养特性培养特性 丑丑--典型菌落为粗糙型,表面干燥呈颗粒状,不透明,乳白色或淡黄色,如菜花样。
3 3..生化反应生化反应•生化反应不活泼,不发酵糖类•与非结核分枝杆菌鉴别: 耐热触酶试验耐热触酶试验-;(非结核分枝杆菌+)•与牛分枝杆菌鉴别 烟酸试验烟酸试验+;(牛分枝杆菌-)4.抵抗力抵抗力四抗四抗抗干燥抗干燥抗酸碱抗酸碱抗碱性抗碱性染料染料抗青霉素抗青霉素四怕四怕怕紫外线怕紫外线怕酒精怕酒精怕抗结怕抗结核药物核药物怕湿热怕湿热5. 变异性变异性变变异异性性形态结构变异形态结构变异典型形态-典型形态-→→细菌的细菌的L L型型卡介苗-卡介苗-→→牛结核杆菌的减毒株牛结核杆菌的减毒株毒力变异毒力变异耐异烟肼及其它抗结核药物的菌株耐异烟肼及其它抗结核药物的菌株耐药性变异耐药性变异二、致病性和免疫性二、致病性和免疫性Ø不产生内、外毒素,无侵袭性的酶不产生内、外毒素,无侵袭性的酶 (一一) )致致病病物物质质脂质脂质蛋白质蛋白质糖类糖类l索状因子索状因子(cord factor): 破坏细胞、引起肉芽肿肉芽肿;l磷脂磷脂(phosphatide): 引起结核结节结核结节及干酪样坏死;l蜡质蜡质(wax D): 引起迟发性超敏反应迟发性超敏反应;l硫酸脑苷脂硫酸脑苷脂(sulfatides): 抑制吞噬体与溶酶体的结合引起迟发性超敏反应细胞壁表面,类似荚膜,抗吞噬作用( (二二) )所致疾病所致疾病传播与扩散传播与扩散通过各种途径,引起各种结核细细菌菌呼吸道消化道破损皮肤粘膜扩散扩散侵犯多种组织和器官引起相应的结核病体体内内血液淋巴管消化道支气管1.1.肺部感染肺部感染–多发生于儿童,无免疫力,原发综合征 (原发病灶、淋巴管炎和肿大的肺门淋巴结 )。
–90% 以上的原发感染形成纤维化或钙化,不治自愈少数病灶扩散,引起肺外结核病原发感染原发感染————外源性感染外源性感染–多见成人,有免疫力–病灶局限,引起局部TB、开放性TB (反应剧烈,干酪性坏死、空洞)继发感染继发感染————外源性或内源(原发感染遗留)性感染外源性或内源(原发感染遗留)性感染(反应一般,渗出性炎症)2.2. 肺外感染肺外感染• 经淋巴、血液循环引起其它部位感染: 脑、肾、骨、关节等结核• 带菌痰液被咽入消化道引起肠结核、腹膜炎• 免疫力极度低下着可引起全身粟粒状结核Process of pathogenesisM. tuberculosis enters the alveoli by airborne transmission It resists destruction by alveolar macrophages and proliferateTo spread to lymph nodesCell-mediated immune response stops cycle of destruction and spread. To enter bloodstream and seed other organsTo reseed the lungsTo cause primary tuberculosisTissue destruction results from cell-mediated hypersensitivity.To lead to post-primary tuberculosis( ( 三三 ) ) 免疫性免疫性1.结核分枝杆菌是胞内感染菌,机体抵抗结核分枝杆菌感染主要是细胞免疫细胞免疫。
2.感染率较高 , 但发病率较低3.抗结核免疫属感染免疫感染免疫,又称带带菌免疫菌免疫4 .抗结核免疫与Ⅳ型超敏反应,免疫与超敏反应同行( (四四) ) 细胞免疫应答与细胞免疫应答与 迟发型超敏迟发型超敏反反应应郭霍现象郭霍现象有毒TB菌以前感染过或免疫豚鼠24-48 h局部红肿、浅溃疡 不扩散,有免不扩散,有免疫有超敏反应疫有超敏反应皮下皮下正常豚鼠10-14 d局部红肿、溃疡坏死,经久不愈局部反应小,局部反应小,全身扩散全身扩散ü迟发型超敏反应伴随细胞免疫同时存在ü保护性免疫应答是由结核分枝杆菌核糖体核糖体 RNA 引起ü迟发型超敏反应主要由菌体的结核菌素蛋白和蜡质 D 共同引起的综述之:综述之:机体抗结核免疫特点:传染、免疫、超敏反应共存共存( ( 五五 ) ) 结核菌素试验结核菌素试验应用结核菌素进行皮肤试验,来测定机体对结核杆菌是否能发生迟迟发型发型((IVIV))超超敏反应敏反应的一种试验概念概念方法方法材料材料旧结核菌素旧结核菌素 ( old tuberculin, OT):: 结核杆菌加热处理后提取的粗制品,主要为结核菌蛋白纯蛋白质衍化物纯蛋白质衍化物 (purified protein derivative, PPD):: 三氯醋酸沉淀后的纯化物注射于前臂皮内结结 果果红肿硬结直径> 5mm者为阳性,≥ 15mm 为强阳性,对临床诊断有意义。
两侧红肿若 PPD-C 侧大于 BCG-PPD 侧时为感染,反之则为卡介苗接种所致,< 5mm 者为阴性反应48-72 h后观察结果结结 果果 分分 析析强阳性反应强阳性反应 可能有活动性结核,应进一步做其他检查阳性反应阳性反应(局部红肿硬节)(局部红肿硬节) 机体已感染过结核分枝杆菌或卡介苗接种成功,对结核分枝杆菌有迟发超敏反应有迟发超敏反应,说明有特异性免疫力有特异性免疫力阴性反应阴性反应 1)未感染过结核分枝杆菌 2)感染初期 3)老年人 4)严重结核病患者 5)细胞免疫功能低下结结 果果 分分 析析患有其他传染病如麻疹等导致的细胞免疫功能低下者;艾滋病;肿瘤;用过免疫抑制剂者 实际应用实际应用(1)接种对象的选择及接种效果的测定(2) 婴幼儿结核病诊断的参考 (3) 流行病学调查 (4) 肿瘤病人的细胞免疫功能测定三、微生物学检查法三、微生物学检查法根据感染部位不同选择不同的标本1. 标本处理:浓缩集菌(NaOH处理)2. 直接镜检:抗酸染色、金胺染色3. 分离培养:培养基、时间4. 快速诊断:PCR等5. 动物试验:豚鼠等 确诊的主要依据浓缩集菌浓缩集菌痰液、尿、粪等涂片染色(>105cfu/ml)分离培养(接种培养基)(>102-3cfu/ml)4%NaOH、3%HCl或6%H2SO4处理15 m离心、沉淀检验程序检验程序抗酸染色金胺O染色染色检查涂片检查直接增菌临床标本分离培养核酸检测抗体检测处理过/无污染标本液体培养基固体培养基豚鼠/小白鼠病变脏器图片镜检6-8 w菌种鉴定抗酸染色药敏试验菌落特点慢生长菌 快速生长菌37 oC,5-10% CO2<7 d>7 d鉴定试验抗酸染色--报告方式报告方式报告方式镜检结果镜检结果-仔细检查300个视野未发现抗酸杆菌±300个视野内发现1-2条抗酸菌+100个视野内发现1-9条抗酸菌2+10个视野内发现1-9条抗酸菌3+每个视野内发现1-9条抗酸菌4+每个视野内发现9条以上抗酸菌四、防四、防 治治 原原 则则预防卡介苗治疗早期发现、早期治疗、联合用药、彻底治愈常用药物异烟肼、利福平、链霉素、乙胺丁醇、对氨水杨酸钠等第二节、第二节、非结核分枝杆菌非结核分枝杆菌 非典型分枝杆菌非典型分枝杆菌(atypical mycobacteria)• 是指结核分枝杆菌与麻风分枝杆菌以外的分枝杆菌。
• 大多为环境中的腐生菌• 对酸碱比较敏感• 对常用抗结核药耐受• 为条件致病菌,艾滋病患者易感染鸟复合分枝杆菌结核分枝杆菌与非结核分枝杆菌的区别结核分枝杆菌与非结核分枝杆菌的区别性状性状结核分枝杆菌结核分枝杆菌非结核分枝杆菌非结核分枝杆菌菌落特征外形粗糙光滑或粗糙色泽乳酪色黄或橘色毒力测定索状因子+±中性红试验++耐热H2O2酶试验--豚鼠致病++防治原则防治原则•正确用药,对抗结核药物不敏感•局限性病变结合外科手术•加强对艾滋病患者的预防和治疗麻风分枝麻风分枝杆菌杆菌----生物学性状生物学性状•为抗酸杆菌•细胞内寄生•标本检测可见成团,束状于细胞中•细胞呈泡沫状,称为麻风细胞•体外人工培养尚未成功•犰狳是动物感染模型麻风分枝杆菌麻风分枝杆菌--临床意义与微检--临床意义与微检•经呼吸道,破损皮肤、粘膜,接触传播•引起麻风病•微检:标本涂片抗酸染色是诊断麻风的主要依据细菌主要侵犯细菌主要侵犯皮肤、神经皮肤、神经•细胞免疫功能正常•细胞内少见麻风杆菌•传染性小,病变发生于皮肤和外周神经,可自行消退,不侵犯内脏•细胞免疫功能低下•麻风杆菌在体内大量繁殖•传染性强,若不治疗,病情逐渐恶化•抗体与自身组织抗原形成“麻风结节”—狮面状二二 型型根据机体的免疫状态、病理变化、临床表现分为——二型二类瘤型(开放性):结核样型(闭锁性):•病变如一般非特异性炎症,属麻风的早期病变•病变部位少见麻风杆菌•大多数病例最后转变为结核样型•为一过度阶段,兼有瘤型和结核样型的特点,但程度可以不同,可向两型转化•病变部位可找到含细菌的麻风细胞二二 类类界线类:未定型:防治防治防防无特异方法,隔离无特异方法,隔离治治抗痨药,砜类药抗痨药,砜类药(胺苯砜、苯丙砜)(胺苯砜、苯丙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