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朝的衰弱与灭亡.doc
3页晚清境况 清朝从乾隆末年开始有衰落的现象,政治日渐腐败嘉庆帝和道光帝也失去了早期君主锐意进取的精神,掌政风格日趋保守和僵化官场中,结党营私、相互倾轧、买官售爵、贿赂成风军队里,装备陈旧、操练不勤、营务废弛、纪律败坏财政上,国库日益亏空、入不敷出阶级矛盾激化,相继爆发白莲教和天理教等农民起义 1840年,英国悍然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清政府被迫同英国侵略者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1856年,英国借口“亚罗号事件”、法国借口“马神甫事件”共同发动侵略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到1860年,英法联军相继强迫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俄罗斯趁火打劫,从19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侵吞中国北方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领土根据不平等条约,中国丧失大量领土、主权和财富,中国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由于人民的负担逐年加重,因此引发了一系列的农民起义,其中规模最大的是1851年爆发的太平天国运动,一度对清朝统治构成了严重威胁 为挽救自身命运并增强国力,清政府内部部分汉族有识之士遂展开了维新运动,试图革新图强,其中最为著名的是自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全国各地开始先后引入国外科学技术,开设矿业、工厂,建设铁路、架设电报网,修建新式学校、培训技术人才;同时也成立了新的军事工业,逐步改进清军的武器装备和作战方法。
代表人物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 洋务运动使得清朝的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恢复和增强,到慈禧太后与恭亲王联合执政的同治年间,清朝在文武齐心合力之下,一度出现了较安定的局面,史称“同治中兴”其间清朝在西方人的帮助下成功消灭太平军、平定捻军之乱,并收复新疆,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形象因此有相当大的改善至19世纪80年代,清朝军队的装备和洋务运动之前相比已有了明显的提高;在1884年至1885年中法战争期间的一系列战役中,清军和法军互有胜负战后,清朝设立了海军衙门,并建成了近代海军舰队--北洋水师 洋务运动虽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是由于时人多数未明当代的国际形势,少数人的急迫性并无法改变多数官僚的旧思维,清朝的维新运动最终未达日本明治维新般的成效,结果导致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并于1895年与日本签定《马关条约》随后,由光绪帝与梁启超和康有为领导发动的政治改革运动:戊戌变法又因为慈禧太后和保守派的反对,而软禁了光绪帝,变法因此失败,因为只有103天,因此又称为“百日维新”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1901年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慈禧太后为挽清朝衰落危局,有意效仿欧日的改革。
开始推行“新政”,进行了包括建立新军、废除科举在内的一系列改革不久,中国发生了立宪与革命的改革路线之争,一开始立宪派占上风,清政府也承诺并实行立宪,并于1908年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以确立君主立宪制政体,成立了代议会不过,1911年5月组成的“责任内阁”中的大多数成员为皇族身份,故被称为“皇族内阁”,结果引发立宪派的不满和失望这次改革的根本问题是皇族迟迟不肯让世俗精英分享权力,拖到辛亥年已经为时过晚,但这毕竟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君主立宪 同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各省随后纷纷宣布独立,清朝的统治开始走向瓦解清政府任命北洋新军统帅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成立内阁并统领清军但他一方面以武力压迫革命军(阳夏战争),另一方面却暗中与革命党人谈判清帝于1912年2月12日正式退位,并在退位诏书中宣布“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标志着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君主制的正式结束清朝条约 平等条约 名称 时间 国家 简介 尼布楚条约 1689年 中俄 划定中俄东段边界 布连斯奇条约 1727年 中俄 划定中俄中段边界 恰克图条约 1728年 中俄 划定中俄中段边界 图们江中韩界务条款 1909年 中日,日代韩 明确中国对间岛(吉林延边)的领土主权,中韩以图们江为界 不平等条约 条约名称 中方签约人 失地 赔款 时间 中英 广州和约 余保纯 — 六百七十万两 1841年5月27日 中英 南京条约 耆英,伊里布 香港岛 二千一百万圆 1842年8月29日 中英 南京条约补充条款 耆英 — 六百七十万两 1843年7月22日 中美 望厦条约 耆英 — — 1844年7月3日 中英 虎门条约 耆英 — — 1844年10月24日 中法 黄埔条约 耆英 — — 1844年10月24日 中俄 瑷珲条约 奕山 60万平方公里(黑龙江以北) — 1858年5月28日 中俄 天津条约 桂良,花沙纳 — — 1858年6月13日 中美 天津条约 桂良,花沙纳 — — 1858年6月18日 中英 天津条约 桂良,花沙纳 — 四百万两 1858年6月26日 中法 天津条约 桂良,花沙纳 — 二百万两 1858年6月27日 中英 天津条约补充 桂良 — — 1858年11月8日 中英 北京条约 奕 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 一千叁百万两 1860年10月24日 中法 北京条约 奕 — 八百万两 1860年10月25日 中俄 北京条约 奕 40万平方公里(乌苏里江以东,含库页岛) — 1860年11月4日 中俄 勘分西北界约记 明谊 44万平方公里(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 — 1864年10月7日 中美 增续条约 前美公使蒲安臣 — — 1868年7月28日 中英 新修条约普后章程 — — — 1869年10月23日 中日 修好条约 李鸿章 — — 1871年8月13日 中日 北京条约 奕 — — 1874年10月31日 中英 烟台条约 李鸿章 — 二十万两 1876年9月13日 中俄 里瓦几亚条约 崇厚 — 1879年10月2日 中俄 伊犁条约 曾纪泽 7万平方公里 九百万卢布 1881年2月24日 中法 会议简明条款 李鸿章 — — 1884年11月5日 中日 天津条约 李鸿章 — — 1885年4月18日 中法新约 李鸿章 — — 1885年6月9日 中英 烟台条约 续增条约 桂良 — — 1885年6月9日 中葡 北京条约 奕劻 — — 1887年12月1日 中英 印藏条约 升泰 — — 1890年3月17日 中美 华工条约 杨儒 — — 1894年3月7日 中日 马关条约 李鸿章 3.6万平方公里(台湾及澎湖列岛) 二亿两 1895年4月7日 中日 辽南条约 李鸿章 赎回辽东半岛 叁千万两 1895年11月8日 中俄密约 李鸿章 — — 1896年6月3日 中德 胶澳租借条约 李鸿章 — — 1896年6月3日 中英 展拓香港界址专条 李鸿章 新界(租借九十九年) — 1898年6月9日 八国联军 辛丑条约 李鸿章 — 十亿两,实际赔付约60% 1901年9月7日 中英 续订藏印条约 唐绍仪 — — 1904年7月9日 中日满州善后条约 又称《会议东三省事宜正约及附约》 奕劻、瞿鸿禨、袁世凯 — — 1905年12月22日 中俄 满洲里界约 宋小濂 1400平方公里(额尔古纳河北部) — 1911年12月20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