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文学史(四)-7.ppt
67页第四讲 清代小说 第一节 清代文言小说 一、才子之笔与著书者之笔:清代文言小说的两大系统 清代是文言小说创作的又一高潮期,产生了以蒲松龄《聊斋志异》、纪昀《阅微草堂笔记》等为代表的一批优秀作品 具体而言,清康熙时《聊斋志异》问世,初以抄本流传,至乾隆三十一年(1766),严州太守赵起杲与余集、鲍以文等人合作刊印《聊斋志异》十六卷,之后翻刻不断,流播甚广影响所及,产生了诸如和邦额《夜谭随录》、沈起凤《谐铎》、长白浩歌子《萤窗异草》等小说,皆拟聊斋而作乾隆末,纪昀(1724-1805)《滦阳销夏录》六卷、《如是我闻》四卷、《槐西杂志》四卷、《姑妄听之》四卷、《滦阳续录》六卷先后问世,至嘉庆五年(1800),由其弟子盛时彦合刻为《阅微草堂笔记》 由于纪昀曾担任礼部尚书及《四库全书》总纂官等职,此书印行后影响甚大,产生了诸如许仲元的《三异笔谈》、俞鸿渐的《印雪轩随笔》、俞樾的《右台仙馆笔记》等作品从小说文体特点来看,《聊斋志异》呈现出“一书兼二体”的特征,即既有笔记体,也有传奇体,其精彩篇章多以传奇体写就;而《阅微草堂笔记》则纯属笔记体 有意思的是,纪昀曾经阅读过蒲松龄《聊斋志异》,并发表了独特的见解。
盛时彦《姑妄听之跋》(1793)以“先生尝曰”方式,引用纪昀之语云:《聊斋志异》盛行一时,然才子之笔,非著书者之笔也……今一书而兼二体,所未解也小说既述见闻,即属叙事,不比戏场关目,随意装点……今燕昵之词,媟狎之态,细微曲折,摹绘如生使出自言,似无此理使出作者代言,则何从闻而见之?又所未解也留仙之才,余诚莫逮万一,惟此二事,则夏虫不免疑冰才子之笔”与“著书者之笔”,遂成为清代文言小说两大系统的代名词 所谓“才子之笔”,指描摹细微曲折,文辞讲求情采; 而“著书者之笔”,则指叙事简约,文辞平朴盛时彦《姑妄听之跋》云:“读先生之书”,“与才子之笔分路扬镳”,他总结纪昀小说的特点为:辨析名理,妙极精微,引据古义,具有根柢,则学问见焉叙述剪裁,贯穿映带,如云容水态,迥出天机,则文章亦见焉……夫著书必取镕经义而后宗旨正,必参酌史裁而后条理明,必博涉诸子百家而后变化尽 总之,《阅微草堂笔记》所体现的,是清代乾嘉学派重视文献考据,是崇尚汉学而引发向汉魏小说观念的回归小说观念的差异,深刻地影响到小说创作实践相同的题材,蒲松龄和纪昀表现出来的文学趣味,有时大相径庭 譬如以狐女故事为例,此乃《聊斋志异》小说精华所在,诸如《婴宁》、《青凤》诸篇,狐女温柔可爱,情节曲折多姿,正是蒲氏着意处。
但是,《阅微草堂笔记》中也有若干狐女故事,其文学重心却不在人物形象或情节设置,而在于考辨议论纪昀《如是我闻》卷三载:故城刁飞万言,其乡有狐女生子者,其父母怒之狐女涕泣曰:“舅姑见逐,义难抗拒,但子未离乳,当且携去耳越两岁余,忽抱子诣其夫曰:“儿已长,今还汝其夫遵父母戒,掉首不与语狐女太息抱之去此狐殊有人理但抱去之儿,不知作何究竟将人所生者仍为人,庐居火食,混迹闾阎欤?抑妖所生者仍为妖,幻化通灵,潜踪墟墓欤?或虽为妖,而犹承父姓,长育子孙,在非妖非人之界欤?虽为人而犹依母党,往来窟穴,在亦人亦妖之间欤?惜见首不见尾,竟莫得而质之《聊斋》未能入选《四库全书》,一方面源于小说观念的限制,另一方面可能也夹杂有纪昀的私人因素 《滦阳续录》卷六载:亡儿汝佶,以乾隆甲子生,幼颇聪慧,读书未多,即能作八比乙酉举于乡,始稍稍治诗、古文,尚未识门径也会余从军西域,乃自从诗社才士游,遂误从公安、竟陵两派入后依朱子頴于泰安,见《聊斋志异》抄本,时是书尚未刻,又误堕其窠臼,竟沉沦不返,以讫于亡故其遗诗遗文仅付孙树庭等,存乃父手泽,余未一为编次也惟所作杂记,尚未成书,其间琐事,时或可采因为简择数条,附此录之末,以不没其篝灯呵冻之劳。
又惜其一归彼法,百事无成,徒以此无关著述之词,存其名字也二、蒲松龄生平著述 1、生平 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柳泉居士生于明崇祯十三年(1640)四月十六日,卒于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一月二十二日,享年七十六岁山东淄川(今淄博市)蒲家庄人 蒲松龄着贡生服画像,由江南画家朱湘鳞绘于康熙五十二年(1713),时蒲氏74岁蒲氏一生可分为六个阶段: 1)读书进学(19岁之前,1640-1658) 出生于一个渐趋败落的地主家庭,父亲蒲槃一度弃学经商,家境颇富,四十无子,遂散财“周贫建寺”,后得四子一女,蒲松龄为第三子 自幼聪颖,“经史皆过目能了”,父甚钟爱之十八岁时,娶妻刘氏,年方十五十九岁,应童子试,在淄川县、济南府、山东道连得三个第一名,补博士弟子员得到山东学政、著名诗人施闰章的赏识至此,蒲氏的生活颇为顺利 而其家庭背景,也对后来的小说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譬如《聊斋》中的男主人多为破落子弟,小说也描写了不少商人的故事2)十年应试,屡败屡战20-30岁,即1659-1669) 蒲氏与诸友人张笃庆、李希梅等人结社、苦读,数次参加乡试,均未中式,所谓 “十年尘土梦,百事与心违”(《旅思》)。
期间,《聊斋志异》或已开始创作3)南游作幕宾(31-32岁,1670-1671) 由于兄弟分家析产,数个儿女次第降生,蒲松龄不得不作稻粮谋康熙九年(1670)秋,蒲氏应同邑孙蕙之邀,赴江苏宝应县做幕宾 游历宝应、高邮、扬州等地,增广见闻,也搜集了许多小说素材,“途中寂寞姑言鬼”(《途中》),譬如曾在旅店中读到王子章《桑生传》万余言,蒲氏后据此改编为《莲香》然孤身在外,亦颇为凄苦,“半夜闻鸡欲起舞,把酒问天天不语但闻空冥吞悲声,暗锁愁云咽秋雨”(《夜坐悲歌》) 此外,蒲氏科举情结未了,为赶康熙十一年(1672)乡试,遂于康熙十年(1671)七八月间辞归故里4)游学生涯(33-39岁,即1672-1678) 这是蒲氏生平中较为模糊的一段,大致忙于游学、应试及设馆于同邑王氏家中,所谓“载笔而耕,卖文为活”,“场屋中更更漏闻”,“门庭之凄寂,则冷淡如僧;笔墨之耕耘,则萧条似钵”(《聊斋自志》),承受着贫困及落第的双重压力5)毕家坐馆三十年(40-70岁,即1679-1709) 康熙十八年(1679),蒲松龄馆于同邑毕际有家毕氏乃明代户部尚书毕自岩之子,曾任江南通州知州,家富藏书,对蒲松龄也较为尊重,通过毕家,他还结识许多文人,其中包括毕际有妻子的从侄、著名文人王士禛,王士禛也成为《聊斋》小说的最早读者及评点者。
蒲松龄与毕家感情颇深,“居斋信有家庭乐,同食久如毛里亲”(《赠毕子韦仲》)坐馆期间,蒲松龄又参加了数次科举考试,却因种种原因而不中,譬如康熙二十六年(1687,48岁)秋试,因“越幅被黜”,据《六部成语·礼部》载:“书卷之时,误隔一幅,不相连接,谓之越幅”,盖因书写违式而被取消考试资格 康熙二十九年(1690,51岁)秋试 “二场再黜”,据研究,此次乃因蒲氏在第二场时生病,导致无法完成全部考试《聊斋·司文郎》一篇,写王生第二次应试,因“犯规被黜”,其鬼友宋生连呼:“其命也夫!其命也夫!” 正是蒲氏对自己科考经历的真实摹写 期间《聊斋志异》不断创作,并开始以抄本方式流传6)归家晚景(71-76岁,即1710-1715) 辞馆归家的蒲松龄,生活较为安定,心情也渐放松,“世事年来方阅尽,眼中只觉海天宽”(《春日》),“穷途返后名心死,但求一身佳耳”(《齐天乐》词)但语及科举事,不免仍有伤感,譬如长孙蒲立德进学,蒲松龄作《喜立德采芹》诗,有“无似乃祖空白头,一经终老良足羞”句 康熙五十年(1711,72岁)冬,援例拔贡,年迈的蒲松龄顶风冒雪,赶到青州参考,终于成为一名老“贡生”,并“候选儒学训导”,这也是他终生最高的社会身份。
康熙五十二年(1713,74岁)九月,相濡以沫的老妻“刘孺人”病逝,这对蒲松龄打击甚大,他写下“五十六年琴瑟好,不图此夕顿分离”,“迩来倍觉无生趣,死者方为快活人”(《悼内》)等诗,仅过年余,即康熙五十四年(1715)正月二十二日酉时,蒲松龄依窗危坐而卒 是年,小说家曹雪芹诞生 雍正三年(1725),邑人张元为撰墓表,蒲家镌刻于碑,供于墓前文革时,墓掘碑毁1980年,蒲松龄纪念馆依原碑拓片重镌,今犹存2、著述 除《聊斋志异》小说之外,蒲松龄著述甚夥,主要有: 1)《聊斋文集》现存十三卷,共五百三十九篇;《聊斋诗集》现存五卷,外加“续录”、“补遗”,共一千零三十九首;词现存一百一十八阕 2)《墙头记》、《丑俊巴》等通俗俚曲十五种 3)《闹馆》、《钟妹庆寿》等戏曲三种 4)《婚嫁全书》、《省身语录》、《滋川蒲氏族谱》、《怀刑录》、《日用俗字》、《农桑经》、《药崇书》、《鹤轩笔札》等杂著八种 今人盛伟编有《蒲松龄全集》三册,约二百六十万字,学林出版社(上海)1998年12月初版,乃目前最为齐备的蒲松龄著述总集三、《聊斋志异》版本流传 1、手稿本 《聊斋志异》完稿后,无力刊刻,遂以抄本方式流传,其手稿则由蒲氏后人保存。
清同治年间,蒲松龄七世孙蒲价人移居东北,将手稿携至沈阳,后传于其子蒲英灏,应灏曾任职于盛京将军依克唐阿幕中,并将《聊斋》手稿半部借给依克唐阿阅读,孰料依克唐阿入京猝亡,遂致半部手稿遗失 另外半部手稿,后由蒲英灏传给其子蒲文珊,民国二十二年(1931)初,曾借与奉天省长袁金铠阅读,袁氏以珂罗版影印二十四篇,题《选印聊斋志异原稿》,并将原书还给蒲家1950年,蒲文珊将半部手稿捐献给国家,交由东北图书馆(现辽宁图书馆)收藏1955年,文学古籍刊行社予以影印出版1995年北京图书馆、2001年中国戏剧出版社又分别影印出版 手稿本残存八册,卷一、四、五、十完整,卷二、三、九、十一部分残缺共计二百三十七篇,其中有一百九十篇乃蒲松龄手迹,余为他人代抄书眉有蒲氏过录的王士禛评语2、清康熙、乾隆抄本 由于小说的文学魅力,《聊斋》在刊刻前曾传抄一时,留下不少清代早期的抄本迄今发现者有如下五种: 1)康熙年间抄本残存六册,共二百五十篇,系根据手稿本抄录,十分重要,今藏山东省博物馆,尚未影印出版2)铸雪斋抄本十二卷,共四百七十四篇,另有十四篇有目无文较二十四卷抄本多出《产龙》等十三篇此本系“铸雪斋”主人张希杰于乾隆十六年(1751),据济南朱氏雍正元年(1723)抄本过录,而朱氏雍正抄本乃据蒲氏原稿抄录。
今藏北京大学图书馆有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影印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排印本3)乾隆年间二十四卷抄本共四百七十四篇,较铸雪斋抄本多出《夏雪》等十三篇避乾隆“弘”字讳1962年发现于山东淄博周村附近,今藏山东人民出版社有齐鲁书社1980年线装影印本、1981年平装影印本及1981年排印本 4)雍正年间抄本《异史》十八卷,题“聊斋焚余存稿”,共四百八十八篇,铸雪斋抄本有目无文的十四篇,此抄本均存原康生旧藏,今藏中国书店有中国书店1980年影印本 5)乾隆黄炎熙选抄本十二卷,现存十卷,共选二百六十篇,今藏四川大学图书馆,未影印出版3、清乾隆时期刻本 1)“青柯亭”本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严州太守赵起杲与余集、鲍以文等人合作刊印《聊斋志异》十六卷,共四百二十五篇是书扉页题“青柯亭开雕”,故称“青柯亭”本此乾隆三十一年(1766)初刊本,较为少见乾隆三十二年(1767)上洋李时宪、五十年(1785)杭州油桥陈氏、乾隆六十年(1795)均据此本翻刻 2)王金范刻本乾隆三十二年(1767)刊刻,题《聊斋志异摘抄》十八卷,共二百六十五篇,分为二十六门,属于选本尤其是删削了每篇之后的“异氏曰”,颇为研究者所诟病。
有齐鲁书社1998年排印整理本4、选刊本 1)步云阁刻本,据青柯亭本节选,十一卷,共一百四十篇乾隆六十年(1795)刊行 2)《十八种新书聊斋志异》,乾隆间刊本,五卷,五十八篇,题“古歙江绍莲梅宾摘抄”3)《聊斋志异精选》六卷,共五十八篇,道光七年(1827)刊刻,题“古剿小芝山樵选”有黄山书社1991年排印本 4)清咸丰元年(1851)拙愚堂选抄本六卷,八十篇,系据乾隆三十二年(1767)王金范刻本选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