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幼儿园大班科学《影子的秘密》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docx
4页幼儿园大班科学《影子的秘密》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一、教学设计背景和分析1.1 教学设计背景本次科学教学是在幼儿园大班进行的,主要教学内容是《影子的秘密》这是一本儿童科学绘本,讲述了童话故事中人物与事物的“影子”发生的一系列趣味故事影子作为儿童学习的重要素材之一,能够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培养各种观察、思考、分析、归纳、等科学思维能力,有助于幼儿探究自然,提高科学素养1.2 教学分析1.2.1 教学目标通过本次教学,达到如下教学目标:• 认识影子,理解它的特点和本质;• 探究影子形成的条件和原理;• 培养幼儿用影子创作和玩耍的能力;• 培养幼儿的科学思维意识和实践能力1.2.2 教学内容• 影子是什么?• 影子的特点和本质;• 影子的形成条件和原理;• 不同条件下影子的不同变化;• 用影子创作和玩耍1.2.3 教学策略1.2.3.1 思维导图法思维导图法是引导幼儿进行问题思考、分析、概括、、归纳等活动的有效教学策略通过思维导图来整理和呈现影子的一些特征和影子可以发生的状况,从而帮助幼儿更深入、更细腻地理解影子的本质和形成条件1.2.3.2 探究发现法探究发现法是让幼儿自由、独立地探索、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有效教学策略。
在影子形成条件和变化的实验活动中,让幼儿自由探究,激发他们探索和发现的兴趣和能力,培养幼儿独立思考和实践的能力1.2.3.3 亲身体验法亲身体验法是让幼儿通过自己的身体感受,深刻感受到影子的存在和变化的有效教学策略在影子变化的实验活动中,让幼儿亲身体验,激发他们探索和发现的兴趣和能力,增强幼儿的记忆和认知能力1.2.3.4 情境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是通过情境创设和情境模拟,让幼儿自然而然地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有效教学策略在影子创作和玩耍的教学活动中,通过创设有趣、生动、具体的情境,让幼儿在实践中增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二、教学过程和方法2.1 活动前准备1. 准备《影子的秘密》图书:几本教材对应的科学绘本2. 准备实验器材:光源、玻璃、白色墙壁和几个小物品3. 准备手工材料:黑纸、剪子、活页笔和手镯2.2 主题活动12.2.1 活动目的让幼儿认识影子的基本性质和形成条件,探究和发现影子的奥秘和变化规律2.2.2 活动过程1. 通过看幻灯片或用幼儿感兴趣的故事,引出影子产生的问题2. 利用图画引导幼儿回顾出生时自己和身体特征3. 引导幼儿认识影子并描述影子的特点4. 幼儿自由探索利用光源和物品在白色墙壁上形成影子,探究影子的形成条件、不同条件下的变化和规律。
5. 幼儿将影子刻在黑纸上,跟着影子的形状,剪成一个手镯或手型,自己亲手做成造丰富的活动的ABC…2.2.3 活动通过本次活动,幼儿初步认识影子的特点和本质,了解影子的形成条件和规律,进一步激发了幼儿的探究欲望和问题解决能力2.3 主题活动22.3.1 活动目的通过实验活动,让幼儿深入了解明亮光源的光线照射下形成的影子与兔子玩耍的故事情境,探究不同条件下影子的不同变化2.3.2 活动过程1. 通过幼儿喜欢的动画片或故事引发幼儿对影子的思考,表达自己的理解和疑问2. 利用实验器材:光源(如手电筒或灯具)、玻璃、白色墙壁和几个小物品,模拟出不同条件下影子的形成情景,让幼儿在实践中感受、体验、探究、猜测和3. 引导幼儿探究光线的颜色和亮度、光源和物品的相对位置、玻璃对光线的作用等条件对影子产生的影响和变化规律,通过比较出光线越亮、干净的墙壁和物品、物体与玻璃板的距离越近时影子越清晰的规律4. 幼儿自我实践,在影子的诱惑下,利用影子玩具、剪纸动物和手工制作影子,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2.3.3 活动通过本次活动,幼儿深入了解影子的产生条件和变化规律,掌握了一些有趣的科学知识和影子创作的技巧,增强了幼儿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反思本次教学是以《影子的秘密》为主题的儿童科学教学活动通过思维导图、探究发现、亲身体验和情境教学等有效教学策略,让幼儿深入认识、探究、感受、体验、创造影子的奥秘和趣味本次教学的教学效果如下:一、幼儿物理知识、观察能力等方面:• 认识了影子的特点和本质,理解了影子的形成条件和规律;• 通过实践探究,掌握了一些有趣的科学知识和影子创作的技巧;• 增强了观察、思考、分析、归纳、等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二、幼儿情感和态度方面:• 学会了独立思考和实践,增强了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通过合作和互助,增强了集体意识和社交能力;• 通过感性体验和思维感受,树立起好奇、健康、积极、自信的心理态度三、教师教学方面:• 熟悉了科学绘本的教学方法和应用;• 熟练掌握了思维导图、探究发现、亲身体验和情境教学策略的应用;• 学会了科学实验的设计和实施方法,增强了教研能力和创新意识以上是本教学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