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荣新江《敦煌学十八讲》_中国史论文.doc
4页读荣新江《敦煌学十八讲》_中国史论文 中国史论文 荣新江教授的《敦煌学十八讲》(注:荣新江《敦煌学十八讲》 ,北京大学出 版社,20 01 年 8 月)甫出版,笔者所在的中大学历史系即把其定为敦煌学的教材全 书由绪论 、正文十八讲、后论、参考文献和后记五部分组成主体十八讲内容大致可分 为六方面 ,一是敦煌简史(第一、二讲);二是敦煌藏经洞的发现和文物流散、研究的历 史(第三 至八讲);三是敦煌材料的史学研究问题(第九至十一讲),即各国敦煌学学术史的 回顾 与展望;四是各种敦煌文献及其价值的介绍(第十二至十五讲),分类概述各类敦煌 文献 及其对相关学科研究的贡献,包括政治史、社会史、宗教史、科技史、民族史、中 外关 系史、语言文学等方面;五是对敦煌石窟各个方面的概说(第十六讲),重在考古学 和艺 术史的研究;六是敦煌写本外观和辨伪问题(第十七、十八讲),是作者探讨敦煌学 方法 论的个案研究,其间特别提出敦煌写本辨伪的一般准则后附有参考书目及其简要 解说 本书大体囊括了敦煌学的主要内容,而又突出历史学的问题诚如林悟殊教授所 说: “时下流行的诸多教材,多以综合他人著作编成,荣新江教授的《敦煌学十八讲》 则不 然,乃系其个人多年研究成果付诸教学的结晶。
书中内容吸收了百年来国际敦煌学 之研 究成果,更有诸多自己的补阙和新颖之见表述深入浅出,内容系统完整当今敦 煌学 的教材,恐无出其右者 ”此言可谓持平之论,本文则择要述之敦煌写本以佛教经典为主,还包括佛典之外的道书、经史子集四部书和其它典籍,而 且在佛经等卷子的背面、裱纸和备用纸上,也留存了丰富的公私文书,多为传世文献所 未见但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这些文书现分藏于英、法、俄、中、日等国的公私收藏 者手中,为学者的使用带来诸多不便虽然 20 世纪 60 年代公布了英国图书馆藏和北京图 书馆藏的大部分文书缩微胶片,70 年代末法国国立图书馆藏卷也全部公布,使学者全面 掌握敦煌文书最主要的三大馆藏成为可能但是六、七十年代所制成的胶片和照片,清 晰度十分有限,特别是法藏文书,由于原件上面包了一层薄纱,拍照效果很不理想,所 以很多重要文书无法识读而且由于编目工作的局限,许多正背面都有重要内容的文书 非看原件无法进行研究从 1985 年开始,作者相继走访了各国大小收藏单位,包括英、 法、俄及日本、德国、丹麦、瑞典、美国等较零散的单位,还有海峡两岸各个分藏单位 ,从而全面地接触大量写本原件,并在收集散见未刊文书及文书的整理和研究工作上做 出很大努力,有不少补前人所阙之发见。
例如在第三讲《敦煌藏经洞文物的早期流散》 中,作者从零碎的资料中辑出斯坦因到来以前藏经洞文物流散的情况,并认为 1900 年敦 煌藏经洞开启以后到 1907 年斯坦因进洞以前,流散出来的敦煌绢画和经卷中不乏精品 如原为廷栋旧藏、后经许承尧售出的卷子,现分藏于安徽省博物馆、中国国家图书馆( 原 北京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天津艺术博物馆、台北“中央”图书 馆、 台北中研院史语所、日本天理大学图书馆、美国弗利尔美术馆等处从已经发表的 北大、 上图、上博、天津艺术博物馆藏卷和作者经眼的台北“中央”图、天理图、弗利 尔的许 氏旧藏卷看,其中不乏精品注:《敦煌学十八讲》 ,第 57-60 页)作者还指 出,尚未 经敦煌学者仔细调查的安徽省博物馆藏卷,从《中国古代书画图录》发表的《 本际经》 和《书信》卷子来看,也是早期流散出来的重要典籍和文书注:《敦煌学 十八讲》 , 第 59 页)再如,属于叶昌炽旧藏、现藏于美国华盛顿的弗利尔美术馆的《 地藏菩萨像》 , 因其色彩过新,以致让研究者迟疑不定,而长期没有正式发表1997 年 2 月,作者有机 会走访弗利尔美术馆,见到这幅学界寻觅已久的于阗公主供养《地藏菩 萨像》 ,遂向馆方 提供了其在入藏该馆前的流传情况和相关记载,在得到馆方许可后, 予以发表,以便学 人探讨。
注:荣新江《叶昌炽——敦煌学的先行者》(Yehanghi: PineerfDunhuangStudies), 《国际敦煌学项目通讯》(IDPNES)N.7,Spring199 7,第 5 页)这些早期资料的收集鉴定,不仅有利于全面收集敦煌资料,亦为散藏敦煌 写经的真伪辨别提供了标本关于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的流散、收藏、整理与研究的情况,作者曾著有《海外敦煌 吐鲁番文献知见录》 注:荣新江《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 ,南昌:江西人民 出版 社,1996 年)本书第五讲《敦煌宝藏的收藏与整理》则增加了中国收集品的情况 ,重 点在未刊资料以及近年来中外合作编辑出版海外敦煌文献大型图录的工作特别是 自 1992 年始,俄国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圣彼得堡分所、俄国科学出版社东方文学部与上 海 古籍出版社合作,编辑出版《俄藏敦煌文献》大型图录,影印俄藏 18000 余件全部资 料, 此项工程的完成,将给学术界提供大量新材料1991 年 2-8 月,作者曾应英国图书 馆之 邀,去做 S.6981-13677 号非佛教文献的编目工作注:荣新江《英国图书馆藏敦 煌汉文 非佛教文献残卷目录(S.6981-13624)》 ,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4 年 7 月。
) 由于这部 分文书残片大多没有首尾和题名,而且所存文字极少,比定工作十分艰难20 00 年,作 者又把自己和其他学者对这些残片的陆续比定结果和改订意见,汇总发表 注:荣新江 《<英国图书馆藏敦煌非佛教文献残卷目录>补正》 ,宋家钰、刘忠主编《英 国收藏敦煌 汉藏文献研究》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年,第 379-387 页)关 于各国写本 的编目工作,作者特别表彰了二战后在戴密微推动下,法国科研中心的敦煌 研究小组对 法藏敦煌写本的编目与已刊敦煌写本目录相比,法目著录最详,每号内各 项内容均一 一分别著录其优点在于著录详尽,可以让看不到原卷的人尽可能了解原卷 的外观,特 别是一些缩微胶卷或照片上看不到的红字和朱印;其每项内容附有研究文献 出处,与东 洋文库目录相仿,虽然不够完备,但极便学者使用;目录按伯希和编号排列 ,便于检索, 又用主题分类索引的方式做了统一安排作者认为这是目前处理敦煌写本 编目的可取方 法注:《敦煌学十八讲》 ,第 111 页)由于广泛接触过写本原件,在整理敦煌写本所应遵循的规范这一问题上,作者多补前 人所阙如由于用敦煌写本补《全唐诗》的影响,敦煌诗歌一直是按同作者或同类诗的 方法归类整理的,这样往往割裂了敦煌本原卷抄写诗歌的内在理路,违背了原编者的抄 写原则。
王重民先生曾把 P.2492 诗集写本著录为“白香诗集” ,1955 年文学古籍刊行 社 影印宋刻本《白氏长庆集》 ,也把它作为附录然而最近发现的俄藏 Дx.3865 是紧接 P.2492 诗之后的诗册散页,两件可以直接缀合,俄藏卷除了接着法藏卷的白居易《盐商 妇》外,以下还有李季兰诗(首句“故朝何事谢承朝”)、白居易《叹旅雁》 、 《红线毯 》 、 岑参《招北客词》 ,显而易见,这个卷子只是唐朝一个诗文合抄集,而不是白居易 自己的 诗集如果不直接阅读文书原件,特别是全面掌握文书资料,是很难有这样的认 识的, 作者进而指出:“可见敦煌诗集抄本的形态,与今人的别集不同,整理敦煌诗歌 ,应当 充分尊重原卷诗歌的次序和同卷上相关联的其他内容 ”(注:《敦煌学十八讲 》 ,第 277 页)作者认为,基于这种认识而精心整理敦煌诗集的著作,当推徐俊的《敦 煌诗集残卷 辑考》 ,此书不论从校录之精审,还是从忠于原文而言,都可作为今后四部 书整理工作的 典范敦煌学自始就是一门国际性的学问,经过近百年发展,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学术成果, 今人的研究必须在前人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深入有关敦煌学学术史的回顾,鉴于中国 已出版的有关“敦煌学史”的论著,偏于中国学者的成就,而忽视了外国同行的贡献, 作者在法国戴仁教授《欧洲的敦煌研究》一文基础上,从中国学术界的视角,来审视欧 美学者利用敦煌西域出土资料对东方学的研究,特别是利用敦煌资料对汉学研究所作之 贡献,以及暴露出来的一些缺陷,以期理清一个线索,为全面整理近百年的敦煌学学术 史作准备。
作者强调,在与敦煌汉文写本密切相关的各种胡语的研究上,欧美学者仍然 占有明显优势,而此类材料的解读考释,必将有助于汉文文书的深入研究作者又专辟 一章,分析了几乎同时接触到敦煌资料的中国和日本学界对敦煌资料的利用和不同的学 术走向作者在总结 20 世纪中国敦煌学的特征时指出,敦煌学人只有具备较为广阔的学 术根基,才能抓住新材料、开拓新学问;敦煌学研究要想把路子拓宽,就要兼容并蓄, 尽量促成敦煌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影响;开展国际性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对中国学术的 进步至关重要这些经验性的总结仍然是今后中国敦煌学研究的重要准绳就日本学者 而言,他们在敦煌学的诸多领域,都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绩到了八、九十年代,日本 敦煌学研究在涉及范围上虽不及中国学者广泛,但在某些领域,如佛教典籍、道教史、 唐史、非汉语文献,都有比较深入的研究作者以 2000 年《亚洲学刊》(AtaAsiatia )第 78 号所发表的百桥明惠、森安孝夫、高田时雄、吉田丰四人的为例,指出“面 对一个个富 有实力的日本敦煌学中坚,特别是他们在藏文、粟特文等方面的成果时,我 们仍然不要 忘记‘敦煌学在日本’这句激励过许多中国学者奋发上进的话语” 。
注: 《敦煌学十八 讲》 ,第 191 页)进行学术史的回顾,并非简单地胪列前人众说,重要的是从中发现问题,以期在前人 基础上对课题的研究有所推进由于作者对多个问题进行过深入探讨,因此多能指出前 人研究的不足如作者在总结归义军史研究的状况之后,清醒地认识到归义军的政治制 度、经济、社会、文化、宗教等方面都有待深入探讨作者爬梳过有关的汉藏文书,撰 有《通颊考》 ,(注:荣新江《通颊考》 , 《文史》第 33 辑,北京:中华书局,1990 年 , 第 119-144 页)对吐蕃统治敦煌的历史进行了个案研究同时敏锐指出“目前,在敦 煌 历史研究中,最有潜力而且也是最难的研究课题,就是吐蕃统治敦煌问题,希望有年 轻 的学者把这项研究深入下去 ”(注:《敦煌学十八讲》 ,第 232 页)近年在莫高窟 北区 洞窟中,与元代汉文文书、西夏文佛经、回鹘文残片同出的有两叶四面完整的叙利 亚文 《圣经·诗篇》 ,作者认为“这一发现,大大增加了我们对蒙元时期景教传播的认 识,也 向我们提出了一些目前还难以解释的新问题 ”(注:《敦煌学十八讲》 ,第 244 页)作者 还指出“经过语言学家多年的努力,现在大多数于阗语的文献已经解读,但 是还有不少 译自汉语佛典的于阗语文献没有比定,也还有相当数量的世俗文书没有圆满 地翻译出来。
这些材料主要是属于十世纪的文献,与沙州归义军的汉文文书可以互相发 明,因此还有 待深入研究 ”(注:《敦煌学十八讲》 ,第 280 页)以上诸例,皆为作 者深入研究之后 的学术心得在整个学术史回顾中,作者之重点在“导”不在“评” , 即引导后来者如何 在材料占有和问题深入上去超越前贤诸如此类金针度人的提点于本 书中随处可见在 后论中,作者则集中从中古时代的宗教史、唐朝各个阶层的社会和文 化、吐蕃王朝对敦 煌的统治与汉藏文化交流、用本民族的史料研究西北民族史四方面, 对新时代的敦煌学 进行了学术展望在敦煌文献流传过程中,一些文物商人为牟取暴利,仿造敦煌卷子,为学术研究带来 诸多不便近年来,一些来历不明的敦煌写本小收集品陆续发表,辨别其中的伪本遂成 为敦煌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荣先生多年关注敦煌写本辨伪,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其相继发表了《所谓李氏旧藏敦煌景教文献二种辨伪》(注:林悟殊、荣新江。

卡西欧5800p使用说明书资料.ppt
锂金属电池界面稳定化-全面剖析.docx
SG3525斩控式单相交流调压电路设计要点.doc
话剧《枕头人》剧本.docx
重视家风建设全面从严治党治家应成为领导干部必修课PPT模板.pptx
黄渤海区拖网渔具综合调查分析.docx
2024年一级造价工程师考试《建设工程技术与计量(交通运输工程)-公路篇》真题及答案.docx
【课件】Unit+3+Reading+and+Thinking公开课课件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pptx
嵌入式软件开发流程566841551.doc
生命密码PPT课件.ppt
爱与责任-师德之魂.ppt
制冷空调装置自动控制技术讲义.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