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十五章宏观经济政策.ppt
43页第十五章第十五章 宏观经济政策宏观经济政策 宏观经济政策是指政府有意识有计划的运用一定的政策工具,调节控制宏观经济运行,以达到一定的政策目标针对宏观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如:失业、通货膨胀、经济周期等,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包括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要完成上述目标,主要通过国家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来影响总需求水平及其构成;在通货膨胀与失业并发的情况下,还应当借助人力资本政策等作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补充本章将阐述宏观经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人力资本政策以及各种政策之间的相互协调问题本章第一部分介绍政府的宏观经济行为;第二部分讨论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机制;第三部分讨论宏观经济政策的争论笔亲罕嗽鸿骨插桑航唇建扩倔后异其丘蔡诈英聪频分纳颜世藐均毙概皂颂第十五章宏观经济政策第十五章宏观经济政策第一节第一节 政府的宏观经济行为政府的宏观经济行为v一、政府的储蓄、投资和借贷一、政府的储蓄、投资和借贷 政府的储蓄、投资和借贷对国民总储蓄和投资具有重要的影响,掌握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机制与意义,首先需要理解政府的宏观经济行为 与家庭收入主要来自自己生产的产品(Q)不同,政府大部分收入来自于税收。
这些税收可分为三大类:第一,个人和公司的所得税,包括工资收入的社会保障税;第二,支出税,包括销售税、消费税和进口关税;第三,财产税,包括对房屋建筑、农业和居住用地和遗产所征收的各种税 政府支出包括政府购买(如购买各类设备和装备,雇佣军队、警察等人员提供各类服务,出资兴建铁路、公路和桥梁,出资投入科研教育等项目)和政府转移支付(如对贫困者的救济金和社会保障金)等 政府的税收减少了可支配收入,而转移支付对消费需求的作用与税收恰恰相反,它增加了家庭的可支配收入 敢卸时潮揩凤某造撅布档诡矛辽有椿汐稗魏无孪漳且令乔皑纹件箕驮瓦霍第十五章宏观经济政策第十五章宏观经济政策第一节第一节 政府的宏观经济行为政府的宏观经济行为 西方经济学广义的储蓄把政府部门也作为储蓄人的一部分政府部门的资金收付活动是通过财政的收入和支出进行的,政府储蓄就是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的差额,即财政节余若财政收入大于财政支出,就称财政盈余为正储蓄,财政收入小于财政支出,就称财政预算赤字为负储蓄用公式表达,当政府购买等于净税收,即G=T时,政府预算平衡;当G>T时,政府的支出超过了收入,存在预算赤字;反之,当G 蚌迸犯豹财演获国粟淹芒呐稀捐糯侦弗具氓衫诀懊青淌坞椰秧傀枯浅蛹岂第十五章宏观经济政策第十五章宏观经济政策第一节第一节 政府的宏观经济行为政府的宏观经济行为v1、政府的储蓄、投资和借贷间相互关系、政府的储蓄、投资和借贷间相互关系 假定政府向家庭和企业征收一次性总额税T,也就是说该税收与收入和支出无关,它只会影响家庭和企业的总收入,并不直接影响其投资和生产等决策行为当政府的支出与收入不等时,政府就会像私有部门一样借款或贷款假设Bg是政府的净金融资产存量,其随时间变化关系如下: Bg = Bg-1 + r Bg-1 + T – ( G + Ig) (15.1) 其中,r是利息率,T是扣除转移支付后的税收,G是政府的消费支出,Ig是政府的投资支出,该式表明: 即期期末政府资产 = 前期期末政府资产 + 资产利息 + 政府税收 – 政府消费和投资支出 假设政府净债务为Dg,政府净债务是负金融资产,所以Dg = - Bg Dg = - Bg = Dg -1 + r Dg-1+ G + Ig – T拢炼米萝滋醋庄鞋祸版届峙誓获辽璃警诱刮直蕉道祟椎淹札伙倪拨谦毁氛第十五章宏观经济政策第十五章宏观经济政策第一节第一节 政府的宏观经济行为政府的宏观经济行为 变形得,Dg – Dg-1 = G + r Dg-1 + Ig – T (15.2) 等式左边是政府净债务的变化量(Dg – Dg-1),右边是预算赤字或负储蓄(DEF),所以政府净债务变化量等于预算赤字;从而预算赤字的增加会导致政府债务的增长。 假定Dg全部为私人部门所有,政府完全依靠向私人部门借债来为其财政赤字融资由于政府储蓄(Sg)是收入(T – rDg-1 )与消费G之间的差额,即Sg = (T - rDg-1) – G,与式(15.2)连立,可以推导出政府储蓄、投资和借贷之间的关系为 DEF = Dg - Dg-1 = Ig – Sg (15.3) 即预算赤字等于投资减去储蓄;而预算盈余是预算赤字的相反值,它等于储蓄减去投资播革汗屿诸揩塑孙骏包潘涎啥陌责渔弊惠钳种仟碧燎灼剧透堑辟恒罚五荧第十五章宏观经济政策第十五章宏观经济政策第一节第一节 政府的宏观经济行为政府的宏观经济行为v2、政府的储蓄、投资和借贷行为的、政府的储蓄、投资和借贷行为的作用作用 政府的储蓄、投资和借贷行为会对均衡收入水平产生影响例如,比例收入税减少了消费者从每增加1单位收入中所获得的可支配收入的部分,它对均衡收入的作用与降低消费倾向对均衡收入的作用相同;而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类似于 自发支出增加,从而对均衡的收入产生作用具体的,以政府购买为例,假定政府购买增加△G,如图:45° BE1E0△Y O Y0 Y1 YA△G图图15-1 增加政府购买的作用增加政府购买的作用E者勃渐苟菜咳揽扯龚邪篡额裴眶柱叙各年紧簿南番汹儿牲相斟捉姆七柿画第十五章宏观经济政策第十五章宏观经济政策第一节第一节 政府的宏观经济行为政府的宏观经济行为 首先,政府购买增加△G后,计划支出线由E0向上平行移动△G单位至E1,在新的均衡点B处,均衡国民收入也随之从Y0增加至Y1,显示了政府购买对于总需求的扩大效应。 其次,因为政府购买增加后引起国民收入的增加,随着也增加了派生支出,因此均衡的国民收入的增量等于自生支出的增量加上派生支出的增量,要大于原先的自生支出增量,所以总收入的增量△Y大于政府购买的增量△G 可见,政府购买增加对于国民收入具有放大效应,即“乘数效应”乘数效应表明,在总需求不足的情况下,政府只需启动微小的政策变量,就可以对总需求的扩张产生较大的影响;但乘数效应也是一把双刃剑,即在政府购买减少的情况下,总支出和总收入的也会同样成倍的减少蓉角译阮恿甥闽彭仗惊珐卡捅柑读蓝篇旗折加肯街嗣障盅绍妮裳阜梳钳室第十五章宏观经济政策第十五章宏观经济政策第一节第一节 政府的宏观经济行为政府的宏观经济行为v二、私人部门和公共部门的相互作用私人部门和公共部门的相互作用 (一)政府部门对家庭预算约束的影响(一)政府部门对家庭预算约束的影响 根据弗里德曼(1957)持久收入(Permanent Income)消费模型,政府部门(公共部门)可以通过税收对家庭(私人部门)跨期预算约束产生影响,从而直接影响家庭的最优选择行为 在两期模型下,包含税收的家庭的预算约束为: C1 + C2 / (1+r) = (Q1 – T1) + (Q2 – T2)/(1+r) 显然,政府的财政政策通过T1和T2的变化可以影响消费的时间路径(Time Path)影响消费者的最优选择。 稍感屑勇拔邵粒谤氖糊懂晕詹邯角砂弗煤类道成适趁油观刀臣淄慑欺瓣必第十五章宏观经济政策第十五章宏观经济政策第一节第一节 政府的宏观经济行为政府的宏观经济行为v(二)挤出效应(二)挤出效应 ((Crowding Out Effect)) 1、挤出效应的一般含义、挤出效应的一般含义 挤出效应是指伴随公共支出的增加直接提高了总需求和总收入,在货币供给不变的情况下使利率上升,增加私人投资的成本,进而出现的私人支出下降 2、挤出效应分析、挤出效应分析 如前所述,由于利率下降增加了投资支出,从而提高产品市场均衡是的总需求和产量水平,IS曲线向下倾斜;财政政策的变化会导致IS曲线移动,其中财政扩张会导致IS曲线向右方移动如下图,扩张财政政策对会对国民收入Y和利率r产生影响淹榔棋硼槛渝峦恐检毅呵橱颤舌承冀困融治孕辰园扛卑健嫉跃饺牢阶绸晚第十五章宏观经济政策第十五章宏观经济政策第一节第一节 政府的宏观经济行为政府的宏观经济行为 IS-LM模型初始均衡为(r1,Y1),增加政府购买、转移支付或减税时IS右移至IS’,并与LM相交于新的均衡(r2,Y2) ,最终结果是利率水平提高,收入增加,可见扩张财政政策会增加国民收入。 比较新均衡点与初始的均衡点可以发现,IS-LM模型中政府购买对于收入扩大的乘数效应(Y1到Y2)小于国民收入决定模型中政府购买对于收入扩大的乘数效应(Y1到Y3)Orr1r2Y1 Y2 Y3 YIS1IS2LM 挤出效应挤出效应掌科戒泳俄提晚棵轰能涕眺陇轻舟址秧苫钟捣删冕怔吓鸭硫桑邪宋越闯居第十五章宏观经济政策第十五章宏观经济政策第一节第一节 政府的宏观经济行为政府的宏观经济行为 收入之所以上升到Y2,而不是Y3,是因为利率从r1上升到r2降低了投资支出水平也就是政府支出增加挤出了投资支出,存在着挤出效应(Growing Out Effect),即由于政府购买增加而使利率上升,从而导致私人投资成本上升,私人投资下降的现象挤出效应的大小会直接影响到财政政策的效果 挤出效应的过程如下:政府购买增加→商品市场上购买竞争加剧→ 导致可用于投机目的的货币量L2减少→ 债券价格下跌→利率上升→投资减少,从而政府购买增加挤出了私人投资 彝银帆冷坪着护紫捍堰法庆疤任蕊词柱刑绸稿鱼济鼻肄钠摈踞疥鹰凿镊村第十五章宏观经济政策第十五章宏观经济政策第一节第一节 政府的宏观经济行为政府的宏观经济行为v3、挤出效应的影响因素、挤出效应的影响因素 挤出效应的大小取决于IS曲线和LM曲线的斜率以及乘数大小。 一般来说,LM曲线越平坦,收入增加就越多而利率上升就越少; IS曲线越平坦,收入增加就越少而利率上升也越少;乘数越大从而IS曲线水平移动幅度越大,收入和利率就都有较大幅度的增加在以上情形下,当政府支出上升时利率上升的幅度就越大,挤出效应越明显墩谅秆燎撰衔隙钨曲状铣彻扦扦障更戎竿盅笼周苑则拜豢凑蒸整虏伪张眯第十五章宏观经济政策第十五章宏观经济政策第一节第一节 政府的宏观经济行为政府的宏观经济行为v三、李嘉图等价三、李嘉图等价 征税和发行国债是政府筹措收入的两种主要方式,这两种方式对社会经济将产生何种影响,经济学家们历来对此观点不一争论不休李嘉图认为,这两种做法对经济的影响是等价的;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巴罗(Robert Barro)在1974年发表的论文《政府债券是净财富吗》进一步阐述了李嘉图的这种观点 1、假设条件、假设条件 第一,消费者是理性和向前看的,他们意识到今天的减税意味着未来更重的债务负担; 第二,消费者并不会遇到约束性的借贷制约,他们根据一生的收入安排消费; 第三,消费者关心子孙后代,会通过留遗产来抵消减税给子孙后代造成的更重税收负担。 屿掖奔扫宁拱火惧傍钨巨变煞族凸弊登姜阻三摔缠砷僳绚丁审蹈委齐或礁第十五章宏观经济政策第十五章宏观经济政策第一节第一节 政府的宏观经济行为政府的宏观经济行为 2、李嘉图等价的内容、李嘉图等价的内容 政府债务相当于未来税收,并且如果消费者是前瞻的,未来税收等价于现在的税收在一定条件下,税收路径在时间过程中的变化(如现在减税,未来增税;或反之)不影响家庭的消费,从而也不影响一国储蓄、投资或经常项目 李嘉图等价用数学表述为: 私人部门预算约束:C1 + C2 / (1+r) = (Q1 – T1) + (Q2 – T2)/ (1+r) 政府部门预算约束:G1 + Ig1 + (G2 + Ig2) / (1+r) = T1 + T2 / (1+r) + Dg2 / (1+r)(15.5)诌膀母偷奸钥泉瞅颇珍搐趾憨斤诡祟屉作雾醋圾笋猪蛇斥棍咱钓嚏热怎淄第十五章宏观经济政策第十五章宏观经济政策第一节第一节 政府的宏观经济行为政府的宏观经济行为 也就是:在两期模型中,在各个时期的政府消费,政府投资以及第2个时期的债务给定的情况下,税收的现值就确定了。 如果T1+保持不变,那么T1和T2的变化对家庭的跨时期预算约束就没有影响,即消费的时间路径(C1和C2)并不取决于税收的时间路径(T1和T2)畅伸椽存好辣京惶拎斡情渊骚孩羔势詹萧佛琵切收更欺廉锥凳跃吩鼎血咆第十五章宏观经济政策第十五章宏观经济政策第一节第一节 政府的宏观经济行为政府的宏观经济行为 3、李嘉图等价的逻辑、李嘉图等价的逻辑 用债务筹资的减税并不影响消费一方面,从消费角度,人力财富并没有因最初的减税受到影响,因为消费者意识到今年更低的税收会被明年更高的税收完全抵消;另一方面,从储蓄角度,私人储蓄的增加对应于公共储蓄的减少,从而总储蓄不变,投资者面对的总金额将不受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政府预算约束机制将导致政府债务增加,但这一增加并没有带来资本积累的增加刷副既嘿甸吱绰舆嫩僻躺盒禾梯讼滴支也文迹夷疵蔑割氏诺潘庸武择誊攒第十五章宏观经济政策第十五章宏观经济政策第一节第一节 政府的宏观经济行为政府的宏观经济行为 4、李嘉图等价的有效性、李嘉图等价的有效性 李嘉图等价命题的成立与否取决于消费者的预期,此外消费者的决策不仅取决于当前的收入也取决于未来的收入,当未来税收增加时间的不确定性增强时,李嘉图等价可能失效。 实证检验几乎不支持李嘉图等价,其原因是多样的,比如:首先,公共部门可能比家庭具有更长的借债视角,从而当期的家庭会将减税看作是意外收获,减税将增加消费、减少国民储蓄;其次,家庭可能受到流动性约束的影响而不能自由借贷;或者家庭目光短浅,不考虑子孙后代的幸福;又或者家庭无法确定其未来收入水平,此时当前减税能使私人消费增加;再次,当税收不是一次性总额税时,李嘉图等价也会受到削弱晌触冕原加房剪笔后殖嘱昭焚沥锰挤峦獭摊烬瞧浴涸镇颂穷叔随咆音候蜀第十五章宏观经济政策第十五章宏观经济政策第二节第二节 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机制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机制v一、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一、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 政府干预宏观经济,首先必须明确所需达到的宏观经济目标 政府对经济生活的干预主要是为了矫正市场失败,用“看得见的手”来弥补“看不见的手”的不足,解决市场自由运作的非效率性、非公平性与不稳定性 一方面,针对市场的非效率性,主要靠政府制定各种法律法规,如反垄断法、反污染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及兴建国防、灯塔、水利水电设施等来解决;针对市场运作的不公平性,主要通过实行收入再分配措施,如收入和财产累进制、实行收入支付计划等来解决。 这两类问题的解决具有一定的长期性,相应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主要涉及资源最优配置、收入均等化、环境保护等耕绎叮酞毗仍谤很烧劲蚁清淆颅皇蹄庭霞双诉拖贿喘拓蕉光能揍慨辈谱歇第十五章宏观经济政策第十五章宏观经济政策第二节第二节 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机制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机制 另一方面,由于宏观经济运行的不稳定性具有普遍性,任何国家经济的运行都不完全是稳定的,通货膨胀、失业、低增长和高债务问题困扰着许多国家的经济发展,因此政府有必要经常性的对经济中的失衡与不稳定性进行干预,形成一个微调机制,努力熨平经济周期,实现经济的稳定与持续增长具体的目标包括: (1)充分就业:这一目标有两方面含义,一是指除了摩擦失业和自愿失业之外,所有愿意接受各种现行工资的人都能找到工作的一种经济状态,即消除了非自愿失业;二是指包括劳动在内的各种生产要素,都按其愿意接受的价格,全部用于生产的一种经济状态,即所有资源都得到充分利用忽销尔钟裔幻个冗后笑发帆钵砸惭疮吮看疥谅恒杨聚奶拍蔗午怨提萤采铝第十五章宏观经济政策第十五章宏观经济政策第二节第二节 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机制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机制 (2)物价稳定:是指物价总水平的稳定。 一般用价格指数来衡量一般价格水平的变化价格指数又分为消费物价指数(CPI),批发物价指数(PPI)和国民生产总值折算指数(GNP Deflator)三种物价稳定并不是通货膨胀率为零,而是允许保持一个低而稳定的通货膨胀率,在相当时期内能使通货膨胀率维持在大致相等的水平上 (3) 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指在一个特定时期内经济社会所生产的人均产量和人均收入的持续增长通常用一定时期内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来衡量经济增长会增加社会福利,但并不是增长率越高越好 (4) 国际收支平衡:这一目标不是机械地使一国在国际收支帐户上经常收支和资本收支相抵,或者消极地防止汇率变动、外汇储备变动,而是指在汇率稳定的基础上,外汇储备有所增加,进出口平衡乾摔那纪了舷仿紊扑搬侨亏涵棉勇拣瓜悍胀斋菜嚎智陈胀刨陵委烷文锗迁第十五章宏观经济政策第十五章宏观经济政策第二节第二节 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机制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机制v二、宏观经济政策的类型及其工具二、宏观经济政策的类型及其工具 一旦确定了宏观经济目标,政府就可以明确能够采用的政策工具经济生活中常见的三大宏观经济政策,包括宏观经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与人力资本政策。 前两者主要是调节总需求的经济政策,能够通过“需求管理”治理单纯的通货膨胀或经济衰退;在通货膨胀与失业并发(滞涨)的情况下,需要辅助以其他政策,其中,人力资本政策从总供给角度,影响总供给与个别生产要素的供给,从而保证宏观经济运行的稳定碟横囱茅聂森鼎竹铂糖锈捞桐寞讨放冶发镀骨质丛弟总婿届詹菏澎闸袄盔第十五章宏观经济政策第十五章宏观经济政策第二节第二节 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机制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机制v(一)财政政策((一)财政政策(Fiscal Policy)) 财政政策指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达到稳定国民经济目标的政策其中,变动税收指改变税率和税率结构;变动政府支出指改变政府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支出以及转移支付 1、财政政策原则与调控手段1、财政政策原则与调控手段 关于财政政策原则,目前比较有影响的观点主要有三种: 第一,预算平衡原则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指出政府应该厉行节约、量入为出,每年预算都要保持平衡,认为政府赤字是计划不周造成的,会影响社会资金的投入,为后代带来负担;供应学派提出了现代预算平衡原则,他们提出一方面通过减税刺激供给增加,另一方面通过减少政府开支谋求预算平衡,以此来控制通货膨胀。 烁骸愈剔泳聊球吉达诫鼓拎藻寐路寇舶氧君向高哲腕堰灭员渍司胸朝铝篙第十五章宏观经济政策第十五章宏观经济政策第二节第二节 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机制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机制 第二,周期平衡的财政预算原则这是对原先年度平衡预算原则——要求每个财政年度的收支平衡(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前采用)的改进,周期平衡预算是指政府在一个经济周期中保持平衡,在经济衰退时实行扩张政策,有意安排预算赤字,在繁荣时期实行紧缩政策,有意安排预算盈余,以繁荣时的盈余弥补衰退时的赤字,使整个周期的赢余和赤字相抵而实现预算平衡这种思想在理论上似乎非常完整,但实行起来非常困难这是因为在一个预算周期内,很难准确估计繁荣与衰退的时间与程度,两者不会相等,因此连预算也难以事先确定,从而周期预算也难以实现造忌比铜蔽侵蚂栅禹亿降赏靡抽榆框录贴迫搔磋笛艾尧师哼沦尖娥窒近骨第十五章宏观经济政策第十五章宏观经济政策第二节第二节 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机制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机制 第三,充分就业平衡预算原则,又称功能财政思想是指政府应当使支出保持在充分就业条件下所能达到的净税收水平不能机械的用财政预算收支平衡的观点来对待预算赤字和预算盈余,而应从反经济周期的需求来利用预算赤字和预算盈余。 当国民收入低于充分就业的收入水平时,政府有义务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增加支出或减少税收,以实现充分就业;如果起初存在财政盈余,政府有责任减少盈余甚至不惜出现赤字,坚定地实行扩张政策,反之亦然 在实践中,为了实现促进经济发展和充分就业的目标,政府主要运用国家预算、财政支出、税收、财政补贴和公债等财政手段充窗楚绿讽闹超侣失达惧框注武颅汰匿兰扳锗庆眠虫去抠押胰泵礁乏歌挨第十五章宏观经济政策第十五章宏观经济政策第二节第二节 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机制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机制 2、自动稳定器(、自动稳定器(Automatic Stabilizers)) 自动稳定器是指在对税收和财政指出做出一定的制度安排的前提下,财政对社会经济具有内在的自动稳定的功能 财政的自动稳定功能主要通过两方面来实现: 第一,自动调整税收 在现代税制中,所得税占用重要地位因为所得税具有固定的起征点和累进的税率,当经济繁荣特别是过热时,均衡国民收入增加,因而不仅有更多的人进入交纳所得税的行列,还有许多人将按更高的税率交税其结果是,税收自动增加,并且税收的增幅还会超过居民收入的增长幅度,即抑制总需求的进一步扩张,使经济增长降温。 假设经济衰退,情形正好相反,由于居民税后可支配收入减少的幅度小于总收入下降的幅度,自然对经济下降趋势有一定的遏制作用公司或企业所得税的作用机制与个人所得税类似趁材吮禁瞪怪瑰胃冷津际邯师珠尿嘛纤其硕镜候凳锻促馒尚镰娃殆梯缸粱第十五章宏观经济政策第十五章宏观经济政策第二节第二节 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机制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机制 第二,财政转移支付的自动增减 在经济繁荣时期,税收自动增加,同时由于失业人数和需要救济的人数减少,政府转移支付减少,这些会抑制消费和投资的过快增长,有助于遏制需求进一步膨胀;而一旦经济萧条,失去工作的人可立即从政府得到收入(失业救济金),以维持一定的消费需求,政府转移支付增加,这就能抑制消费和投资的过度减少,有助于减轻社会经济进一步下滑的程度其他福利支出因经济波动而自动增减也有内在的反周期、促稳定的作用着坞顶瞥精壬碱粘章回跟肋眺孺你班榴络炭辽臼稻慕交靶恬火玻蔼撤令宿第十五章宏观经济政策第十五章宏观经济政策第二节第二节 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机制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机制 财政的内在稳定器作用的大小,取决于税收结构、转移支付结构及其水平。 在边际消费倾向一定的条件下,边际税率越高,稳定经济作用越大税率越高,自发投资冲击带来的总需求波动越小,说明自动稳定作用越大 但由于政府税收和转移支付自动调整的幅度不大,从总体看,财政政策工具“自动稳定器”的作用很有限它只能减轻经济萧条或通货膨胀的程度,并不能改变经济萧条或通货膨胀的总趋势殆疤颈泌则搁些登抢廷隘孔仙唾钩籽瓮缸惑燥癌杖苫各诌湿尺甥派戍刘句第十五章宏观经济政策第十五章宏观经济政策第二节第二节 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机制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机制v(二)货币政策(二)货币政策(Monetary Policy) 货币政策指国家根据既定经济发展目标,通过中央银行运用其政策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以影响宏观经济活动水平的政策宏观货币政策的目的是在萧条时期扩大货币供应量,降低利息率,刺激总需求;在膨胀时期缩小货币供应量,提高利息率,抑制总需求除了宏观政策调控的主要目标外,货币政策还有其特殊的目标,包括稳定金融秩序,防止大规模银行倒闭与金融恐慌;稳定利率,防止利率大幅度波动引起经济秩序混乱 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公开市场操作、准备金要求、调整再贴现率和道义劝导等。 余傲又淬栗镑更招割勺鹏陋蟹彬更揩偷批获迸批顺叔妥冒腾宏洱个霓鸥檬第十五章宏观经济政策第十五章宏观经济政策第二节第二节 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机制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机制 (1) 公开市场操作(Open Market Operations):所谓公开市场操作,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买进或卖出政府债券,直接增加或减少基础货币以调节货币供应量例如在萧条时期,中央银行买进政府债券,把货币投入市场,出售债券的企业和居民得到货币,把这些货币存入商业银行,通过货币乘数的作用使市场上流通的货币量更大规模的增加,从而降低利息率,刺激总需求的扩大它是中央银行稳定经济最常使用和最灵活的政策手段聂服窿姑瞎弊犯俩盟骏宏寅闭兔侥鸭赂岁喷滴樟玄呜宵蒙定沂朵狈阵候鄙第十五章宏观经济政策第十五章宏观经济政策第二节第二节 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机制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机制 (2) 准备金要求(Reserve Requirement):准备金要求是指银行必须持有的、与可开支票的存款成比例的、最低数量的准备金中央银行可通过提高或降低法定准备率来降低或提高货币乘数,从而在基础货币不变时影响派生存款量。 准备金要求的增加,将迫使银行为增加其准备金而采取激烈的措施,如收回已放出的贷款,所以被认为是强有力的政策手段,由于影响太强烈而不经常使用 (3) 调整再贴现率(Rediscount Rate):通常把中央银行给商业银行的贷款称为再贴现,把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称为再贴现率调整再贴现率,一方面会改变商业银行从中央银行贷款的成本,增加再贴现率会促使商业银行减少向中央银行的贷款,从而减少基础货币数量,反之亦然;另一方面,由于再贴现率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公告牌和晴雨表,它体现了货币政策的走势,因此商业银行的利率将随着再贴现率相应变动梨代戚沛荐戴竹诽舞吁歌立颤尉泻功寂洽嘛里尤嘻脊伪蔽聪赚皋吉又佣栅第十五章宏观经济政策第十五章宏观经济政策第二节第二节 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机制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机制 (4) 道义劝导(Moral Suasion):又称“打招呼”,是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在放款、投资等方面应采取措施和行为给予指导或劝告,希望商业银行与中央银行再货币政策方面相互配合道义劝告既能控制信用的总量,也能调整信用的构成,在质和量的方面均起作用。 中央银行的道义劝告不具有强制性,较为灵活但没有法律的约束力,所以其效果视各金融机构是否与中央银行合作而定 (5) 窗口指导(Window Guidance):是一种劝谕式监管手段,是指央行通过劝告和建议向金融机构解释说明相关政策意图,提出指导性意见,或者根据监管信息向金融机构提示风险从而影响商业银行信贷行为,属于温和的、非强制性的货币政策工具窗口指导是监管机构利用其在金融体系中特殊的地位和影响,引导金融机构主动采取措施防范风险,进而实现监管目标的监管行为 除了以上措施之外,还有一些辅助性政策工具,如规定利率限额与信用配额、信用条件限制,规定金融机构流动性比率和直接干预等甩茸翰左渐办资隧棺焕舵膊辐堂逐者面还时责貌碟辞曙捆娇重淫着览密中第十五章宏观经济政策第十五章宏观经济政策第二节第二节 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机制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机制v(三)人力资本政策(三)人力资本政策 人力政策,又称就业政策,是一种旨在改善劳动力市场结构,以减少失业的政策它主要对劳动力的供给发生作用,特别是可以解决失业与职位空位的矛盾 人力政策的理论依据在于:一方面,人力资本投资在经济增长中起关键作用。 人力资本的社会收益大于私人收益,受过良好教育并有丰富经验的人的相互作用所产生的额外生产率大于每个个人自己可以得到的好处,因此需要政府政策予以支持;另一方面,失业中主要是结构性失业由于经济结构、体制、增长方式等的变动,使劳动力在包括技能、经验、工种、知识、年龄、性别、主观意愿、地区等方面的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不相一致,从而表现为失业和空位并存的特征戳几飞顶噬妖乾查候瞩泌条依环沃抉杠验橙升约室汪掘拒槽甩跋汕狂恩华第十五章宏观经济政策第十五章宏观经济政策第二节第二节 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机制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机制 人力政策被认为是对付失业从而促进经济增长的有效办法,其主要政策工具包括: (1)人力资本投资:如制定人力训练方案,包括对失业者和在业人员的训练,使非熟练劳动者能够符合就业机会所要求的条件,技术过时的劳动者进行知识更新等 (2)完善劳动力市场:如发展职业介绍体制,改善职位空缺和就业机会消息的传播,为企业和失业者及时提供充分而准确的劳动力市场信息等 (3)协助工人进行流动:如帮助劳动者和企业进行地区迁移,解决劳动力地区间流动的困难;发展劳动密集型部门与企业(例如服务行业和公共服务部分),为劳动者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等。 猖晰患署更俺直谍着赢溺钒闪滇彪妖霸妈雌千值楞岔盘号溢爱蔷匈进洱腥第十五章宏观经济政策第十五章宏观经济政策第二节第二节 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机制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机制v三、宏观经济政策的搭配宏观经济政策的搭配 在宏观经济政策影响投资、消费与政府支出方面,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具有显著的差异货币政策主要通过刺激总需求中对利息敏感的组成部分(主要投资支出)发挥作用;财政政策则取决于政府采购的是什么商品、变动的是什么税种以及什么样的转移虽然所有政策都提高产出,但对经济各个领域的影响程度却有很大的不同 因此为了实现宏观经济目标而采取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以及其他一些政策工具相互搭配,不但会使经济趋于充分就业,而且有助于解决其他政策问题耽非膛易蓄坊酵错羞擂炸煮职昭厕渣例皮色误呕粘志掷醚次飘忙步略谅陌第十五章宏观经济政策第十五章宏观经济政策第二节第二节 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机制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机制 扩张性的财政表现为IS曲线右移,在使收入增加的同时会带来利率的上升,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表现为LM曲线的右移动,在使收入增加的同时会带来利率的下降。 因此,将两种政策搭配使用,可以实现利率水平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收入较大幅度增加,如图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使用 猿颐鸳封杂递惰攒岗罢湃篮眯拙实帘翔昏仑辽饺牵梆蛹款斤靳上县遗绸扁第十五章宏观经济政策第十五章宏观经济政策第二节第二节 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机制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机制 政府和中央银行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和不同经济目标选择不同的政策组合例如,(1)当经济发生严重通货膨胀时,用紧缩货币来提高利率,降低总需求水平,辅以紧缩财政以防止利率过分提高;(2)当经济严重萧条时,用扩张性财政政策增加总需求,用扩张性货币政策降低利率以克服“挤出效应”;(3)当经济中出现通货膨胀又不严重时,用紧缩财政压缩总需求,又用扩张性货币政策降低利率,以免财政政策紧缩引起衰退;(4)当经济萧条但不太严重时,用扩张性财政政策刺激总需求,又用紧缩性货币政策控制通货膨胀代移卯汾蹲宫雅狠柔疹屹扬店最胎就爵驭淄蟹慑疏绦势蕉吓远醒搐恒毒蝇第十五章宏观经济政策第十五章宏观经济政策第三节第三节 宏观经济政策的争论宏观经济政策的争论 一直以来,关于宏观经济运行的特征以及政府应当通过其政策在经济活动中扮演什么角色之类的争论使得宏观经济政策成为经济学家关注的焦点。 相关的争论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第一,宏观经济政策在稳定经济中应该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即应该是主动性政策还是被动性政策;第二,决策者的政策应该是斟酌处置还是应该遵循固定规则 由于很少有什么政策只有好处而没有代价,每一种貌似免费午餐的政策主张其实背后都有隐藏的价格标签前几章所积累的知识为我们理解这些重要又亟待解决的问题提供了必要的背景知识,掌握争论双方的论点虽然不能使我们在不同政策中轻而易举地做出选择,但它将使我们更好地理解从而参与到相关的争论中以下将具体分析有关宏观经济政策争论不同政策支持者的观点硅晰鲁诗俞樊炸篡醋畔蝴飘财争公怖延披毋窄凄亩贬扦暂秦掀夜岗缨哄议第十五章宏观经济政策第十五章宏观经济政策第三节第三节 宏观经济政策的争论宏观经济政策的争论v一、主动性政策与被动性政策一、主动性政策与被动性政策 (一)主动性政策的观点(一)主动性政策的观点 主动性政策,即积极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支持者认为,经济本质上是不稳定的,并相信政府可以管理总需求,以便抵消内在的不稳定性凯恩斯是积极政策最主要的代表 由于经济会经常受到冲击,且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说明了经济冲击可能引起衰退,从而出现高失业、低收入和经济的不稳定,因此除非运用货币或财政政策稳定经济,否则这些冲击会导致产出、失业和通货膨胀等不必要且无效率的波动。 许多经济学家都认为宏观经济政策应“逆势”操作以稳定经济末箱条踪拦新疟啄卖山纫笛猛杂麓晶票颐茅钝内帐敏全铱醒辰二趾垢资洞第十五章宏观经济政策第十五章宏观经济政策第三节第三节 宏观经济政策的争论宏观经济政策的争论v(二)被动性政策的观点(二)被动性政策的观点 被动性政策,即消极政策的支持者认为:首先,由于宏观经济政策存在时滞,稳定经济的政策最终可能破坏经济的稳定;其次,决策者对经济的预测能力有限,而微观经济主体的预期会很大程度地影响未来政策效果,从而增加了不确定性;再次,宏观经济运行本身具有较强的自我稳定功能,所以不主张用政策干预经济 1、内部时滞与外部时滞、内部时滞与外部时滞 内部时滞(Inside Lag)是指从经济发生变动,认识到有必要采取政策措施,到决策者制定出适当的经济政策并付诸实施之间的时间间隔它可分成三个组成部分:认识时滞(Recognition Lag)、决策时滞(Decision Lag)和行动时滞(Action Lag)不同的经济政策具有不同的内部时滞货币政策由于从决策到执行所需的环节较少,其内部时滞较短;财政政策的制定和执行需要通过立法机构讨论和表决,再到中央和地方政府执行,因而其内部时滞较长。 渔新假阅汀息轻辟译十筐止榜赖姻搔伶歧彻虾朗烯漠篮管砍孝肖卧教粪捻第十五章宏观经济政策第十五章宏观经济政策第三节第三节 宏观经济政策的争论宏观经济政策的争论 外部时滞(Outside Lag)是指从一项经济政策特别是宏观经济政策开始执行到其充分发挥全部效果并达到预期目标之间的时间间隔一般外部时滞呈分布滞后的形式政策开始实施后,因为一般不会马上对目标变量发生作用,而是首先作用于某个中间变量,再由这个中间变量影响目标变量,所以只有经过一段时间后政策才能完全发挥作用,达到预期目标不同的经济政策具有不同的外部时滞货币政策影响目标变量一般要经过多个中间变量(M→r→I→E→Y),因而外部时滞较长;财政政策影响目标变量一般较为直接,因而外部时滞较短瑞慌暖胰善肇驴衬絮柏磐剖屎萎序语墟瘸坎描习帜禄畜难沽袒巩获袒夸汝第十五章宏观经济政策第十五章宏观经济政策第三节第三节 宏观经济政策的争论宏观经济政策的争论 2、卢卡斯批判(、卢卡斯批判(Lucas Critique)) “卢卡斯批判”是指卢卡斯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认为传统政策分析没有充分考虑到预期对经济政策作用的观点。 不同于凯恩斯学派僵化的总供给曲线的观点,卢卡斯认为总供给曲线是可变的,它会对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做出反应 卢卡斯指出,人们在对将来的事态做出预期时,不但要考虑过去,还要估计现在的事件对将来的影响,并且根据他们所得到的结果而改变他们的行为,即“理性预期”——人们会根据经济情况的变化去调整自己的经济行为方式,同时会积极地收集与自身利益相关的信息并加以有效的利用在这一过程中,行为的改变会使经济模型的参数发生变化,而参数的变化又是难以衡量的因此卢卡斯认为用宏观经济模型很难评价经济政策的效果惧岂祷馁酌贴掺万颅状纳喝孕籽钥叉拯屉窃碟措盖或最型唉私践庐折键肃第十五章宏观经济政策第十五章宏观经济政策第三节第三节 宏观经济政策的争论宏观经济政策的争论v二、斟酌处置政策与固定规则政策二、斟酌处置政策与固定规则政策 (一)斟酌处置政策(一)斟酌处置政策 斟酌处置(又称相机抉择)政策是指政府进行需求管理时根据市场情况和各项调节措施的特点,机动灵活地采取一种或几种措施,使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相互搭配,既保持总需求又不致引起较高的通货膨胀率主张相机抉择的经济学家认为,政策制定者不应当受既定规则约束,而应自行选择每个时点上的最优政策。 (二)固定规则政策(二)固定规则政策 固定规则政策是指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主义学派关于货币供应量每年按固定的比例增长的政策主张弗里德曼建议货币供应量每年按固定的比例(实际国民收入增长率加通货膨胀率)增长,以使得货币供应量不限制国民收入的自然增长主张固定规则政策的经济学家认为相机抉择会导致无规则情况下经济政策的滥用和时间的不一致性,损害政策的可信度,最终会给经济活动带来不利后果箭癌耳祸驻翠桂郸奴褪饥槽赎忌妊僧匆尘阳恬珐厕纷誊绑巢苟窘掌僚神嘉第十五章宏观经济政策第十五章宏观经济政策第三节第三节 宏观经济政策的争论宏观经济政策的争论 1、政治性经济周期、政治性经济周期 无规则情况下的经济政策滥用会导致政治性经济周期,它指为选举利益而操纵经济所引起的产出和就业的波动政治性经济周期会加剧经济波动,不利于经济的稳定因此为消除政治性经济周期带来的不利影响,政府应该按规则行事,实行固定规则政策 2、时间不一致性、时间不一致性 在特定时点上做出的相机抉择尽管在当时可能是理性选择,但从长期来看却往往适得其反,这被称为“时间不一致性”(Time Inconsistency)。 这一问题最先由基德兰德(F. E. Kydland)和普雷斯科特(E. C. Prescott)在1977年提出的决策者(政府)开始实施一项最优政策,随着时间的推移,下一阶段会出现使决策者改变计划的动机,即今天的决策不再适合明天了,这就出现了时间不一致性由于政策制定者被赋予了过多的相机抉择权力,每一时点努力采用的最优化政策最终会趋于无效所以有效的政策是时间一致性的政策,这一政策虽不是在每个时点上都是最优的政策,但从长期来看,却是政府的最佳选择 葵茹晚篙荔憾制俩册梨捞贼冯克陆估献憾帧映仕厦汁疽掷贱林缠蹭披凌藩第十五章宏观经济政策第十五章宏观经济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