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诗文情境默写(高一).pdf
14页古文理解性默写 一、《烛之武退秦师》 1. 烛之武被求着出山时, 说了一句隐含着不能早被任用的酸辛和不满 的话是: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2. 大敌当前、内忧外患,郑伯贵为一国之君却能礼贤下士,诚恳自责: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3.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劝说烛之武,也略略还有点威胁的话: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4. 开门见山,单刀直入,以退为进,承认郑亡,态度谦恭,迎合对方 的骄傲心理: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5. 貌似谦恭,却极有份量, 烛之武以一个假设句否定了秦出兵的合理 性,也由此掌握了谈话的主动权,以退为进,柔中有刚: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6. 烛之武从地理位置说明“亡郑”于秦无益而有害的结果当时秦在 西,郑在东,晋置于两国之间,秦郑并不接壤,秦欲越晋据郑,绝无 可能: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7. 烛之武紧紧抓住秦穆公欲吞并天下的心理,联系实际,指点迷津, 循循善诱,娓娓说理,动之以情,诱之以利,“亡郑”、“舍郑”的 利害关系一目了然,明智的穆公自当怦然心动,坐收渔利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8. 烛之武用雄辩的事实指出晋乃背信弃义、出尔反尔、过河拆桥、忘 恩负义之徒: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烛之武说晋野心勃勃,贪得无厌的句子: 9.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 又欲肆其西封, 若不阙秦, 将焉取之? 阙秦而利晋,唯君图之?” 二.《鸿门宴》 1. 吾入关, 秋毫不敢有所近 ,籍吏民 , 封府库 ,而待将军 译文:我进入关中,一点东西都不敢据为己有,登记了官吏、百姓, 封闭了仓库,等待将军到来 2. 所以遣将守关者,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 岂敢 反乎?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译文: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 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 的变故 3.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 关破秦, 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4. 项王、项伯东向坐, 亚父南向坐 ——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 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项王默然不应 5.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6. 项庄拔剑起舞, 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成语: 鸿门宴:指代加害客人的宴会 秋毫无犯:指丝毫不侵犯别人的利益。
常用来形容军队纪律严明, 不 侵犯百姓的利益 人为刀 俎,我为鱼肉:比喻人家掌握生杀大权, 自己处于被宰割的地 位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现在用来比喻说话或行动虽然表面上另有名目, 其真实意图却在于对某人某事进行威胁和攻击 劳苦功高:做事勤劳,功劳很大 三、《师说》 1. 《荀子?劝学篇》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 《师说》中“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 ”的观点是相同 的 2.《师说》一文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明确的指出 了从师的标准:“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 柳宗元曾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 辄哗笑之这与韩愈《师说》中“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 则群聚而笑之 ”所描述的现象一样 4. 中国是一个有着尊师传统的国家,韩愈在《师说》中指出教师作用 的一句是:“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5.《师说》一文不仅有严密的论证思路, 而且有简洁生动的语言表达, 文中“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就凝练地概括了“士大夫之族” 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 6. 求学需要实事求是的精神,不懂的就要去探求,或是向别人请教, 正如《师说》中所说“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否则,就会像韩愈在《师说》中批判的对象一样,本末倒置,“小学 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7. 在《师说》中韩愈所指的老师和教小孩子读书的老师是不一样的, 即“彼童子之师,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 也 8.《师说》中强调了从师是为了学道,和他人的年龄大小无关的两句 是:“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9. 从师态度不同, 结果也不同 古之圣人才智超出一般人很远,“犹 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才智低于圣人很多,“而耻学于师 ”, 这就造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 10. 韩愈写作《师说》一文的缘由是“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 以贻之 11. “没有人是天生懂道理的”,这与《师说》中“人非生而知之者, 孰能无惑? ”一致 四、《劝学》 1、 在《劝学》中连用了“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等五个比喻,论证 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够提高自己,改变自己,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来 阐述“ 君子博学而日参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的观点 2、孔子曰:“学而时习之”,又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 者次也荀子在《劝学》中提出“ 学不可以已” 的观点,活到 老学到老,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对学习的认识 3、刘禹锡诗云:“芳林新叶催新叶, 流水前波让后波 ”和荀子 (作 品)中的“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 ,水为之,而寒于水 。
都 表达出学生可以超过老师或后人超过前人的思想,这与韩愈的“是故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思想一致 4、“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通过“木”、“金”的变化来进 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5、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是后天不断广泛学习改造获得的 “金”要锋利,需“就砺”;人要改造成为“”的君子,就要“君 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可见,学习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6、荀子《劝学》中“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强调 了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道理 7、 “君子生非异也”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 同,然而最终却超过一般人,是因为“善假于物也 ”说明了利用学习 可以弥补自己不足的道理 8、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借助描写“风雨”来抒发情感的的名句而 《荀子 . 劝学》中则用“积土成山,风雨兴焉”来形象论述积累的 重要性 9、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 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 中说“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10、只有坚持,才会成功正如《荀子. 劝学》中说:“锲而舍之, 朽木不折;。
1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却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的 “用心一”和螃蟹虽有六跪而二螯,然“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用心躁也”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学习必须用心专一,才能获得成 功 12、《劝学》开篇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即“学不可以已” 在后面又阐明了学习要持之以恒的句子是:“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13、强调君子并非有何差异,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一句:“君子生非 异也 , 善假于物也 ” 五、《琵琶行》 【理解性默写】 1.诗歌中点明诗人秋夜送别友人这一事件并渲染出悲凉气氛的诗句 是:浔阳江头夜送客, 枫叶荻花秋瑟瑟 诗歌中第一次写到琵琶女演 奏音乐的诗句是: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2.运用侧面烘托的方法描写琵琶女技艺高超、美丽出众的诗句是: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3.琵琶女年轻时人们对他的态度是: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 知数 而当她年老色衰之后则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4.表现诗人听取琵琶女演奏的音乐及其身世遭遇之后的感受的诗句 是: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 必曾相识 5.描写诗人被贬之后居住环境的诗句是: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 竹绕宅生。
6.在了解琵琶女身世以及感怀自己的身世之后,诗人请琵琶女再次 演奏的诗句是: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而琵琶女面 对诗人的邀请: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7.在琵琶女第三次音乐演奏之后诗人的表现是:座中泣下谁最多? 江州司马青衫湿 8.古代文人擅长借“梦”寄托情思,如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夜 深忽梦少年时, 梦啼妆泪红阑干” 9.《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犹豫不决而出场的诗句是“千呼万唤始 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表现琵琶女年长色衰后寂寞处境的诗句是 “弟走从军阿姨死, 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鞍马稀, 老大嫁作商 人妇”,借月烘托琵琶女独守空船的凄清心情的诗句是“去来江口守 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10.《明湖居听书》写小玉说书时, “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 少动,忽听霍然一声,人弦俱寂”《琵琶行》中也有类似情景,以 表现琵琶女的高超技艺, 这些诗句是“东船西舫悄无言, 唯见江心秋 月白 11.《琵琶行》中用“比”的手法,描摹琵琶乐音和旋律的变化,如 表现急切而愉悦情调的句子是 “嘈嘈切切错杂弹, 大珠小珠落玉盘 ” , 表现旋律婉转而流畅的句子是“间关莺语花底滑” ,表现热烈紧张场 面的句子是“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乐曲的终止也写 得很好:“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使听众继续沉浸在乐 曲的境界里 12. 古诗文中常常有以酒为媒介抒发情感的名句,如白居易《琵琶行》 “春江花朝秋月夜, 往往取酒还独倾” ,表现出被贬而沦落天涯的孤 独与无助的苦闷 13.杜鹃,是我国古诗词中最常见的意象,因其啼声甚哀,往往传达 一种凄凉之情或思念之意 《琵琶行》中的“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 啼血猿哀鸣 ”两句就表达了一种凄凉之意 14.《琵琶行》中“月”这一意象贯穿始终,对烘托气氛、推动情 节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请写出诗中写到“月”的5 个句子:别时茫 茫江浸月;唯见江心秋月白;秋月春风等闲度绕船月明江水寒 15、《琵琶行》中三次写琵琶女弹奏都用了侧面描写:第一次“忽闻 水上琵琶声”,侧面描写的句子是主人忘归客不发 ;第二次当“四弦 一声如裂帛”结束弹奏后,诗人用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 白”来进行侧面描写;最后一次“凄凄不似向前声”,作者又用“满 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作侧面描写 【情景式默写】 1.张中行先生为一幅国画题联,上联是“何处少墨同多墨”,下联如 从《琵琶行》中选句,应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
2. 朱自清《松堂游记》:好了,月亮上来了,却又让云遮去了一半, 老远的躲在树缝里,像个乡下姑娘,羞答答的从前人说:“千呼万 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真有点儿!文中引用《琵琶行》的 名句 3.白居易另有绝句《夜筝》,其中“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 重”是《琵琶行》 “冰泉冷涩弦疑绝,疑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情暗 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一节诗句的化用 4.北宋词人张先 《翦牡丹 ·舟中闻双琵琶》 中有:“玉盘大小乱珠迸 酒上妆面,花艳媚相并尽汉妃一曲,江空月静其中“玉 盘大小乱珠迸”由白居易《琵琶行》“大珠小珠落玉盘” 句化来,视 觉形象与听觉形象并举, 形象地表现了音乐旋律的跌宕起伏 结句 “江 空月静”, 以空廓沉静的月夜烘托出音乐的魅力,和 《琵琶行》中“东 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两句异曲同工 5.传说某位皇帝在一次殿试中要求殿试者先念错一句唐诗,再用第二 句唐诗补救第一位考生思索片刻,念道:“人面菜花相映红,桃花 净尽菜花开 (第一句错念崔护 《题都城南庄》“人面桃花相映红” , 第二句出自刘禹锡《再游玄都观》皇上赞许第二位考生的两句 诗更绝:“少小离家老二回, 老大嫁作商人妇” (第一句错念贺知章 《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第二句出自白居易《琵琶行》) 龙颜大悦。
6.苏轼《前赤壁赋》:“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其中“泣 孤舟之嫠妇”化用了《琵琶行》中的四句:“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 月明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7.李商隐的诗句“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