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章 理论与研究.ppt
68页现代社会调查方法 主讲人:闫军印 EMAIL:yjy-1818@第二章 理论与研究本章内容一、理论的概念一、理论的概念二、社会理论的构成要素二、社会理论的构成要素三、理论的作用三、理论的作用一、理论的概念1、什么是理论理论(Theory) :是以一种系统化的方 式将经验世界中某些方面概念化并组织 起来的一组内在相关的命题 n e.g.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n 社会化理论2 2、理论与社会研究、理论与社会研究n社会科学 = 理论 + 资料收集 + 资料分析n只有通过理论化过程,才能提炼认识,积累知 识,才能更好地理解我们熟悉的世界n理论是社会调查研究的中心和最终目的总 结n理论就是规范人们思想和行为的各种概念系统,是由一系列的概念、范畴和原理构成的体系二、社会理论的构成要素二、社会理论的构成要素n(一)概念 conceptionn(二)变量 Variablen (三) 命题与假设(一)概念(一)概念1、概念的定义n概念是对现象的一种抽象,它是一类事物 的属性在人们主观上的反映 e.g. 凳子、笔n概念在形式上常常是用字、词或词组来表 示 2、概念的层次n概念由定义构成n这种定义通常以语言的,有时也可以 以数字的或者符号的形式来指明和限 定概念所指称的现象。
只有在作出定 义之后,概念才有意义 n研究者正是根据概念的定义来理解和 想象该概念所指示的现象的n概念既可以用来表示社会世界中各种有形事物 或现象,比如苹果、书、房屋等等n也可以用来表示社会世界中许多不能直接观察 的事物或现象,比如歧视、爱、社会地位、同 情心等等n概念可分为实体概念和非实体概念 n实体概念是指可直接观察到的物体、事物或现象,如 青少年、犯罪、游行等等n非实体概念则无法直接观察,如智力、社会关系、文 化、动机等等n社会科学涉及的许多概念都是非实体概念n现实世界中不同事物和现象的类型不同 、结构不同、复杂程度不同,所以,概 念的抽象程度也有高有低 n概念都是通过概括和抽象而得到的,但 是各种概念的抽象程度是不同的,社会 研究中所运用的许多概念是一种综合概 念,如角色,社会地位,互动等,它们 是由一些低层次的概念构成的 概念的抽象层次抽象程度高低社会地位成就地位先赋地位出身种族性别收入职业教育n概念的抽象层次越高,就越难以进行直 接的观察和描述n概念的抽象层次越高,它们所包含的信 息较多,概括性较强,但却很难在经验 研究中运用相反,抽象程度低的概念 比较容易观测和操作,不过它们包含的 信息量较少。
n研究时应当分清概念的抽象层次,了解各种概 念之间的关系 n社会研究实际上是运用分析与综合、演绎与归 纳的方法在抽象层次上解释经验层次的现象 n研究人员应当清晰和自觉地往返于不同的层次 之间,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对所研究的各种 概念作出清晰的定义3、概念的构成名词抽象定义含义经验现象或事物意指内含含义内含意指社会改革社会制度 与体制的 人为改变经济、政治、文化、思想等领域的变革概念的三个部分紧密联系 n名词是对同一类现象的概括 n抽象定义界定出这些现象的范围和主要特征 n经验内含是由名词所指示的那部分现象,它在 经验层次上与名词和抽象定义相对应二、变量一般来说,概念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n一类概念仅仅标识某类现象n另一类概念则往往包括若干个子范畴、属性或亚概念,它们反映出概念所指称的现象在类别、规模、数量、程度等方面的变异情况正是因为概念具有这种多值的特性,因此,在社会研究中,人们借用了一个数学术语,把所研究的概念称做“变量”(或变项)变量的定义所谓变量(variable),就是具有一个以上不同取值(不同的子范畴、不同的属性,或不同的亚概念)的概念n变量是概念的一种类型,它是通过对概 念的具体化而转换来的。
n变量在不同情况下有不同的状态或属性 ,它反映了概念的可变动性,它说明了 现象在规模、重量、密度、速度等方面 的变化情况,或现象在程度差异上的变 化方式 n科学研究必须使用变量的语言,因为它需要精 确描述现象和事物的状态,需要了解某一现象 的变化如何与另一现象的变化相联系n由于变量具有明确性和可观测性,因此只有使 用变量语言才能进行有效的经验研究n近几十年来,社会研究科学化的主要表现之一 就是不断改进其变量分析方法变量的分类n根据变量取值的性质不同,我们可以把变量分 为类别变量、顺序变量、间距变量和比率变量 四种类型 n根据变量相互之间的关系,我们又可以把变量 分为自变量、因变量以及中介变量 n我们把那种引起其他变量变化的变量叫做“自变量 ” (independent variable),并用X来表示 n把那种由于其他变量的变化而导致自身发生变化 的变量叫做“因变量” (dependent variable),并 用Y来表示而用“→”表示“引起“或“导致”n当一个变量影响另一个变量,或者说一个变量的 变化“引起”或“导致”另一个变量的变化时,就形成 了某种因果关系用符号来表示即是:“X→Y” n在实际社会研究中,常常还会出现这样 的情况:同一个变量可能会在某种关系 中作为自变量出现,而在另一种关系中 则作为因变量出现。
n究竟一个变量是作为自变量,还是作为 因变量,或是作为中介变量,要根据研 究的理论框架和理论分析来决定n 一项基本的因果关系只需要一个自变量和一个因变量n中介变量(intervening variable)则是出现在更为复杂一些的因果关系链中的第三个变量n它在自变量与因变量的联系中处于二者之间的位置,表明自变量影响因变量的一种方式或途径 自变量中介变量因变量在同一个因果关系链中,中介变量既是相对于自变量来说的因变量,又是相对于因变量来说的自变量原来两个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是通过中介变量而相连接的例:迪尔凯姆对自杀现象的研究婚姻状况社会整合程度自杀率婚姻状况是通过社会整合程度影响到自杀率的婚姻状况是通过社会整合程度影响到自杀率的变量间的关系n相关关系n因果关系n虚无关系相关关系n如果说变量X与变量Y有相关关系,意思就是它们一同起变化,即X有变化、Y也有变化,反之也一样n在相关关系中,一般无法区分哪个是原因,哪个是结果,两者是互为因果的e g. 声望随着权力的变化而变化 n如果一个变量值的增加伴随着另一个变 量值的增加,或者一个变量值的减少伴 随另一个变量值的减少,则这个关系称 为正相关,或称直接相关。
n .e g. 交往次数的增加伴随着感情的增 加 n一个变量值的增加,伴随着另一个 变量值的减少,则这个关系称为负 相关,或称逆相关n.e g. 现代化程度的提高伴随着人 们直接交往的减少 n在使用符号表示时,“十”表示正相关,“一”表示负相关,但要注意,正负号并不表示关系的强度,而仅表示变化的方向因果关系n 在有相关关系的两变量中,如果明确说明了 一个变量的变化引起了另一个变量的变化,那 么这种关系就可以称作因果关系n所谓因果关系就是“因X的变化导致了Y的变化 n.e g. 社会整合程度影响越轨行为因果关系的三个条件nX和Y有相关关系nX、Y之间的关系不是由其他因素形成的nX的变化在时间上先于y的变化虚无关系n虚无关系说明从某一变量的变化很难预计到另一个是以怎样的方式发生变化的n虚无关系表明一个变量与另一个变量不存在共变关系 n在数据的统计分析中,通常要对虚无关系(虚无假设)进行检验,如果虚无假设被否定,那么对命题中各变量的关系,就给予了更令人信服的证实三、命题与假设n命题n命题(proposition)是思维的基本单位,它通过 对两个或两个以上概念之间关系的明确陈述使 各种现象联系起来。
命题的类型n公理(axiom)n定理(theorem) n经验概括(Empirical Generalizations) n假设(hypothesis) 公理(axiom)n处于理论的最高层次,它是高度抽象的陈述 n公理可作为理论的出发点,所有其他的理论命 题都可由公理推演出来 n公理的正确性是由定义或假定而来的,它无法 直接被经验检验,而只能通过对它的逻辑推论 的检验得到部分证明 定理(theorem)n由公理推导出来的,它可被经验事实来检验 n由公理和定理还可推导出其他更具体的命题 n公理式的理论是以演绎三段论为基本形式的 经验概括(Empirical Generalizations)n不是由公理或定理推导来的,而是通过 对大量事实的观察而归纳出来的 n经验色彩较浓,抽象程度较低 n由一些经验概括还可以进一步建立更抽 象的理论命题假设(hypothesis)n在研究之前提出的待检验的命题n它在研究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命题的类型命题类型如何形成的可否直接检验公理由定义义或假定为为真不可定理由公理演绎绎而来有些不可、有些可以经验经验 概括来自经验资经验资 料可以假设设来自演绎绎或经验经验可以假 设假设是对调查对象的特征以及有关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所作的推测性的判断或设想,它是对问题的尝试性陈述。
例 :n青少年犯罪的家庭原因调查 n假设:父母不全或不和谐家庭的子女犯罪率高 n城市中存在大龄女青年择偶难的问题,原因何 在?n假设1:男女初婚年龄平均相差两岁左右,在 人口上升期不同年龄组在人数上男大于女 n假设2:大龄未婚男女青年在择偶条件上相差 悬殊n[美]边燕杰 :n 《找回强关系:中国的间接关系、网络桥 梁和求职》一文中提出六大假设n求职渠道是通过个人网、更多地是通过 强关系而非弱关系建立的n求职者寻求帮助的控制代理人所属的组 织级别愈高,他愈可能被较高级别的的 工作单位录用n求职者更可以通过间接关系而非直接的 关系与较高级别的控制代理人交往n如果求职者使用间接而非直接的关系,那 么他们就可能找到较好的工作n年长的或具有较高社会经济背景的求职者 比那些年轻者或较低地位的求职者更可能 运用间接关系n当求职者与控制代理人没有关系时,或当 他们仅仅有表面的交往时,在工作过程中 ,他们倾向于通过一个与双方关系都密切 的中介人联系起来特 征:n假设可由理论演绎得到 n假设也可由经验观察得到 n假设必须是可检验的n假设是一种有关变量间关系的尝试性陈述,或者 说是一种可用经验事实检验的命题。
n假设也是命题的特殊形式假设的特殊性n命题中的基本元素是抽象的概念,而假设中的 基本元素则是相对具体的变量 n假设中的变量关系应该是经验可测的,即可以 通过经验的观察进行检验的 n在社会研究中,研究者更多地是与假设而不是 命题打交道n因此,可以说假设是抽象的理论和经验的研究 之间重要的结合部n在大量的社会研究中,研究者的目的往往都可 以归结到探讨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关系上, 因而常常需要提出和检验假设假设的陈述方式n条件式陈述n差异式陈述n函数式陈述条件式陈述n表达形式是“如果X,则Y” 这里X称为先决条 件,Y称为后果 n这种方式常常说明两变量间的因果关系,但有 时也只表示相关关系 n .e g. 高的受教育程度倾向于低的生育率 差异式陈述n基本形式是“A组与B组在变量x上无(或 有)差异即“X不同,Y也不同”,或者 “X不同,Y相同” n在统计学中,这种无差异的假设也称为 “零假设”或“虚无假设” n .e g. 教师和干部的平均收入无差异 函数式陈述n表达形式是“Y是X的函数:Y=f(X)”这 种形式的假设实际上是在陈述变量X与 变量Y之间存在的某种关系 n在社会研究中,与这种形式相对应的假 设通常是以“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X与 Y之间的关系”这样的说法来代替的 假设的来源n常识n个人预感或猜测n现有调查资料n现有理论假设的作用n指导研究n逻辑推导n发展理论关于假设建构的一些提示假设是在研究中被检验的基本陈述n在典型的情况下,假设所表述的是两个 变量之间的关系(虽然也有可能使用两 个以上的变量,不过,现在我们应该只 注意双变量的情形)。
因为假设对于两 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提出了预测,所以, 必须是可被检验的 n假设必须陈述清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