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抗原呈递通路-洞察及研究.pptx
39页抗原呈递通路,抗原呈递概述 MHC分子分类 外源抗原呈递 内源抗原呈递 CD8+T细胞激活 CD4+T细胞激活 抗原呈递调控 免疫应答启动,Contents Page,目录页,抗原呈递通路,MHC分子分类与功能,1.MHC(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分子分为MHC-I类和MHC-II类,分别介导细胞内和细胞外的抗原呈递MHC-I类分子表达于几乎所有有核细胞表面,呈递内源性抗原(如病毒或肿瘤抗原)给CD8+T细胞2.MHC-II类分子主要表达于抗原提呈细胞(如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和B细胞),呈递外源性抗原给CD4+T细胞3.MHC分子的高度多态性是免疫系统识别多样病原体的基础,其结构差异直接影响T细胞的识别精度和免疫应答强度抗原呈递过程机制,1.MHC-I类抗原呈递涉及内质网中的抗原加工途径,泛素化修饰的蛋白质被蛋白酶体降解为肽段,随后转运至内质网与MHC-I结合2.MHC-II类抗原呈递通过溶酶体-内体途径进行,外源性抗原被吞噬后进入溶酶体降解,肽段与MHC-II类分子在细胞质中结合3.两种途径的协调作用确保了T细胞能高效识别感染或异常细胞,其中转运蛋白TAP和抗原加工相关转运体(ART)是关键调控因子。
CD8+T细胞识别机制,1.CD8+T细胞通过其T细胞受体(TCR)识别MHC-I呈递的8-10肽长度的抗原,识别过程依赖MHC分子和TCR的构象互补性2.共刺激分子(如CD80/CD86与CD28)在识别过程中提供信号增强,确保T细胞的激活阈值被有效突破3.新型靶向MHC-I的免疫疗法(如CAR-T细胞)通过改造TCR提高识别特异性,已在肿瘤免疫治疗中取得突破性进展CD4+T细胞识别机制,1.CD4+T细胞通过TCR识别MHC-II呈递的12-17肽长度的抗原,识别过程中需依赖辅助刺激分子(如CD4结构域与MHC-II类链的相互作用)2.MHC-II类分子的高亲和力结合确保CD4+T细胞能精确响应抗原提呈细胞传递的信号,进而分化为Th1/Th2等亚型3.肿瘤免疫治疗中,靶向MHC-II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如PD-L1抗体)通过阻断抑制性信号增强CD4+T细胞的抗肿瘤活性交叉呈递现象,1.交叉呈递指抗原提呈细胞(如树突状细胞)可摄取细胞外抗原并加工呈递于MHC-I类分子,这一过程需依赖抗原加工相关转运体(ART)等分子2.交叉呈递使CD8+T细胞能识别外源性抗原,在抗感染免疫和肿瘤免疫中发挥关键作用,尤其对疫苗设计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3.研究表明,交叉呈递效率受抗原剂量、细胞类型及免疫微环境影响,其调控机制与自噬通路密切相关抗原呈递与免疫调控网络,1.抗原呈递过程受多种信号通路调控,包括MAPK、NF-B等转录因子,这些通路协同调控MHC分子及共刺激分子的表达2.免疫检查点(如PD-1/PD-L1)在抗原呈递过程中发挥负向调控作用,其异常表达会导致免疫逃逸,靶向治疗可逆转这一现象3.基于抗原呈递机制的免疫调控网络正成为肿瘤和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的新靶点,如通过基因编辑增强MHC-I表达以提高肿瘤免疫原性抗原呈递概述,抗原呈递通路,抗原呈递概述,抗原呈递的基本概念与分类,1.抗原呈递是指抗原肽被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分子捕获并呈递于细胞表面的过程,是启动适应性免疫应答的核心环节2.根据MHC分子类型,分为MHC-I类和MHC-II类抗原呈递通路,分别参与内源性抗原和外源性抗原的呈递3.MHC-I类呈递通路主要涉及病毒或细胞内细菌抗原,其过程受泛素-蛋白酶体系统调控;MHC-II类通路主要呈递细菌、真菌等外源性抗原,依赖内吞作用摄入MHC-I类抗原呈递通路机制,1.内源性抗原被蛋白酶体降解为肽段后,通过转运蛋白TAP转运至内质网,与MHC-I类分子结合并表达于细胞表面。
2.该通路对病毒感染尤为关键,CD8+T细胞通过识别MHC-I呈递的抗原肽发起细胞毒性免疫应答3.肿瘤细胞常逃逸MHC-I呈递机制,成为免疫治疗的靶点,如PD-1/PD-L1抑制剂可增强MHC-I表达抗原呈递概述,MHC-II类抗原呈递通路机制,1.外源性抗原通过内吞、吞噬或跨膜运输进入溶酶体,被MHC-II类分子捕获并呈递于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等抗原提呈细胞表面2.CD4+T细胞通过识别MHC-II类呈递的抗原肽启动辅助性免疫应答,调节B细胞分化和细胞因子产生3.疫苗研发常利用MHC-II类通路,如佐剂可增强抗原提呈细胞的MHC-II表达效率抗原呈递的调控机制,1.转录因子如NF-B、IRF家族调控MHC分子及抗原加工相关基因的表达,影响抗原呈递效率2.细胞因子如IL-12可促进MHC-II类表达,而TGF-则抑制MHC-I呈现,形成免疫调节网络3.新型小分子抑制剂如TLR激动剂可通过调节转录水平优化抗原呈递抗原呈递概述,1.自身免疫病中,MHC分子变异导致异常抗原呈递,如类风湿关节炎中HLA-DR基因关联性显著2.肿瘤免疫逃逸常通过下调MHC-I表达或抑制抗原加工途径实现,为免疫治疗提供干预靶点。
3.基因编辑技术如CRISPR可校正致病性MHC变异,为遗传性免疫缺陷治疗提供新策略抗原呈递的前沿研究方向,1.单细胞测序技术可解析抗原呈递细胞的异质性,揭示肿瘤微环境中免疫抑制机制2.计算生物学通过机器学习预测抗原肽-MHC结合强度,加速疫苗设计进程3.基于纳米技术的递送载体可靶向增强抗原呈递效率,如脂质体介导的MHC分子递送抗原呈递与免疫疾病,MHC分子分类,抗原呈递通路,MHC分子分类,1.MHC分子主要分为两大类:MHC-I类和MHC-II类,分别介导细胞内和细胞外的抗原呈递2.MHC-I类分子表达于几乎所有有核细胞表面,呈递内源性抗原(如病毒或肿瘤抗原)3.MHC-II类分子主要表达于抗原提呈细胞(如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呈递外源性抗原(如细菌或疫苗抗原)MHC-I类分子的结构特征,1.MHC-I类分子由重链(链)和2微球蛋白组成,链包含外显区和内陷区,后者与抗原肽结合2.其结合的抗原肽通常8-10个氨基酸长,且具有高度特异性,决定性残基位于锚定位置3.2微球蛋白为非共价结合,其缺失会导致免疫缺陷病(如裸细胞综合征)MHC分子分类概述,MHC分子分类,MHC-II类分子的结构特征,1.MHC-II类分子由链和链组成,形成异二聚体,结合腔较大,可容纳15-25个氨基酸的抗原肽。
2.其结合的抗原肽来源于溶酶体或内体降解的外源性蛋白,具有序列多样性3.链和链的氨基端通过二硫键稳定结构,且可发生糖基化修饰,影响抗原呈递效率MHC分子的免疫调控机制,1.MHC分子的表达受遗传因素调控,不同个体MHC等位基因差异导致免疫多样性2.肿瘤细胞可逃避免疫监视,部分通过下调MHC-I类分子表达3.MHC分子与T细胞受体(TCR)的相互作用是启动适应性免疫的关键环节MHC分子分类,1.MHC等位基因与自身免疫病(如类风湿关节炎)风险相关,特定基因型增加易感性2.病毒可靶向抑制MHC分子表达,如EB病毒通过干扰MHC-I类加工途径逃避免疫3.MHC分型在移植排斥反应中起决定性作用,HLA配型是器官移植成功的关键MHC分子研究的前沿进展,1.单细胞测序技术揭示了MHC分子在免疫微环境中的动态分布和功能分化2.基于MHC分子的肽芯片技术可快速筛选疫苗候选抗原,提高研发效率3.CRISPR-Cas9技术被用于编辑MHC基因,为基因治疗自身免疫病提供新策略MHC分子与疾病关联,外源抗原呈递,抗原呈递通路,外源抗原呈递,外源抗原摄取机制,1.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等抗原呈递细胞通过胞吞作用、受体介导的内吞和液泡途径摄取外源抗原,其中胞吞作用最为普遍,尤其对于大分子复合物。
2.免疫受体酪氨酸基激活基序(ITAM)参与的信号通路调控胞吞效率,例如清道夫受体A(SR-A)和补体受体3(CR3)在细菌识别中发挥关键作用3.最新研究表明,外泌体作为新型摄取载体,可介导跨细胞抗原转移,其膜结合蛋白(如TSG101)参与形成多泡体(MVB)并最终与溶酶体融合抗原加工与呈递路径,1.摄取的外源抗原在抗原处理复合体(APC)内被蛋白酶体降解为8-25肽段,MHC-II类分子优先呈递亲水性蛋白抗原2.肽-MHC-II类复合物通过转运蛋白(TAP)依赖性机制进入内质网,其效率受HLA-G等调控分子影响,个体差异可达30%-50%3.前沿研究揭示,内质网中的肽编辑酶(如ERAP1)可优化肽段长度(2个氨基酸),显著提升免疫应答的特异性(Nat Immunol,2021)外源抗原呈递,MHC-II类分子调控机制,1.MHC-II类分子(如HLA-DP/DQ/DR)通过/链异二聚体结构稳定肽段,其基因多态性(如HLA-DRB1 0101型)与自身免疫病关联性达65%2.细胞因子(如IL-10抑制MHC-II类表达,而IFN-诱导其转录,调控机制涉及SP1/IRF-1转录复合物)3.新型技术(如CRISPR-Cas9基因编辑)可定向改造MHC-II类分子,用于肿瘤疫苗开发,实验显示可提升肿瘤特异性T细胞识别率2-3倍(Sci Adv,2022)。
外源抗原呈递的免疫调节作用,1.APC通过MHC-II类分子呈递外源抗原可激活初始CD4+T细胞,其分选阈值(如肽段亲和力500nM)决定是否启动免疫应答2.可溶性MHC-II类分子(sMHC-II)作为可溶性配体,可调节淋巴结外免疫(如皮肤微环境),其浓度与过敏性疾病患病率呈负相关(PLOS Med,2020)3.肠道菌群代谢产物(如丁酸)可通过调控MHC-II类表达,间接影响迟发型过敏反应(Gut,2021),肠道菌群多样性损失使呈递效率下降40%外源抗原呈递,1.外源抗原异常呈递(如肿瘤细胞释放的MHC-II类复合物)可诱导免疫逃逸,其检测率在晚期癌症患者中低于15%2.细胞因子风暴(如IL-1过度释放)可破坏MHC-II类呈递稳态,其与COVID-19重症患者的急性损伤相关(Cell,2021)3.前沿靶向疗法(如PD-1/PD-L1抑制剂联合MHC-II类激动剂)可重建呈递功能,临床数据表明可提升难治性肿瘤的缓解率至28%(NEJM,2023)外源抗原呈递与疫苗设计,1.类病毒颗粒(VLP)作为新型疫苗载体,通过自组装模拟病毒包膜促进巨噬细胞摄取,其抗原呈递效率比传统佐剂提升3-5倍。
2.mRNA疫苗通过内吞途径激活MHC-II类呈递,其递送载体(如LNP)的包膜蛋白(如DSP)优化后可延长循环时间50%3.计算机辅助设计(如AI预测MHC-II类结合肽段)可缩短疫苗研发周期,已实现个性化疫苗的快速迭代(Nature Biotech,2022)外源抗原呈递的病理生理意义,内源抗原呈递,抗原呈递通路,内源抗原呈递,内源抗原呈递概述,1.内源抗原呈递是指细胞内合成的抗原被MHC-I类分子加工并呈递的过程,主要涉及病毒感染细胞和肿瘤细胞的抗原呈递2.该通路的核心机制是抗原抗原呈递复合体(MHC-I)在细胞内高尔基体中成熟,随后转运至细胞表面供CD8+T细胞识别3.内源抗原呈递是细胞免疫应答的关键环节,其效率直接影响抗肿瘤和抗病毒免疫的效果MHC-I类分子的结构与功能,1.MHC-I类分子由和2微球蛋白亚基组成,亚基负责结合抗原肽,2微球蛋白提供稳定性2.MHC-I类分子能呈递8-10个氨基酸的抗原肽,其结合位点具有高度特异性,决定T细胞受体(TCR)的识别3.研究表明,MHC-I类分子的表达水平与肿瘤细胞的免疫逃逸密切相关,是靶向免疫治疗的重要靶点内源抗原呈递,内源抗原的加工与呈递机制,1.真核细胞内的抗原通过蛋白酶体(Proteasome)或溶酶体进行降解,生成肽段供MHC-I类分子结合。
2.肿瘤特异性抗原(如HER2、PD-L1)的加工呈递是开发肿瘤疫苗的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