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国新闻传播史之通讯社的兴起与发展.ppt
53页1,外国新闻传播史,第五章 通讯社的出现与发展,2,外国新闻传播史,第五章 通讯社的出现与发展,通讯社 News Service News Agencies,3,外国新闻传播史,第五章 通讯社的出现与发展,第一节 通讯社的历史前提 第二节 西方四大通讯社的由来 第三节 “联环同盟”及其解体 第四节 通讯社的发展 第五节 近代通讯社的类型分析,4,外国新闻传播史,第一节 通讯社的历史前提,一、通讯社的性质 二、通讯社的历史前提,5,外国新闻传播史,一 、通讯社的性质,1、特殊媒体:消息工厂和批发商 2、与新闻受众的间接关系 3、延伸了一般媒体的信息搜集手段 4、增强了各种媒体的共同性特征,6,外国新闻传播史,二、通讯社的历史前提,1、工业革命、市场化、城市化进程 2、通讯技术革命:电报 3、大众化报纸的兴起与发展,7,外国新闻传播史,三 、通讯社的发展以国家实力为前提,1、通讯社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2、通讯社是国家软实力的具体表现 3、国家的强盛是通讯社发展的前提 4、例外的情形:日本、德国,8,外国新闻传播史,第二节 西方四大通讯社的由来,一、哈瓦斯通讯社 二、沃尔夫通讯社 三、路透社 四、美国联合通讯社,9,外国新闻传播史,一、哈瓦斯通讯社,1、从哈瓦斯社到法新社 1835年,哈瓦斯社成立(L’ Agency Havas )。
其创办者夏尔·哈瓦斯(Charles Havas,1783-1858)主要业务是翻译外国报刊 1840年利用信鸽传递新闻 1857年办理报纸广告业务世界通讯社之父法国 人——哈瓦斯,10,外国新闻传播史,巴尔扎克对哈瓦斯社的评价,“一般人都认为巴黎有好多家报纸,但是说老实话,严格点说,全巴黎只有一家报纸,那就是曾在卢梭大街开过银行的哈瓦斯先生经营的‘哈瓦斯通讯社’编发的新闻稿这家通讯社的办事处座落在邮局前面,因此,世界各地的报纸都会很快就到了哈瓦斯的手里,换言之,哈瓦斯先生比巴黎的任何人都要最先获知世界各地的消息从这个意义上说,除外交机关外,哈瓦斯无所不知,无事不晓 ——1840年于《巴黎杂志》,法新社网站主页,11,外国新闻传播史,法新社,1859年,哈瓦斯社与路透社、沃尔夫社签订了新闻的协议; 1860年发展国际电报通讯业务; 1870年,与路透社、沃尔夫社签订三边四新协定(连环同盟); 1879年,巴黎银行家爱兰奇接受该社,哈瓦斯社由此改为股份有限公司 20世纪初,不断接受本国政府、甚至俄国政府的资助虽然是民营的通讯社,但多少具有了半官方的性质12,外国新闻传播史,1921年哈瓦斯社合并了“通用广告社”,控制了法国报界广告收入的80%。
1940年,德国军队占领巴黎,哈瓦斯被德军接管 同年12月,维希政府将哈瓦斯社改组为三个机构同时,该社一些爱国员工在国内外建立了四家反德通讯社 1944年,法国光复,在战时四家反德通讯社的基础上,建立了官方的法新社该社的社址、设备均来自原哈瓦斯社 1957年,法国国会通过章程规定:法新社为“独立的公共企业” 现为世界五大通讯社之一具有半官方性质一很高的专业水准13,外国新闻传播史,二、沃尔夫社(Wolff Telegraph Bureau),沃尔夫其人 (Wolff Telegraph Bureau) 哈瓦斯社译员,1848年创办柏林《国家日报》,1849年创办沃尔夫通讯社 50年代,沃尔夫社成为德国报界新闻的主要提供者 1865年,沃尔夫引退,沃尔夫社改组为股份公司,但仍沿用沃尔夫的名称,沃尔夫社的创立者:贝恩哈德·沃尔夫,14,外国新闻传播史,沃尔夫社演变,1870年,沃尔夫参加三社四新协定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终止海外新闻业务战后,沃尔夫降格为国内通讯社 1933年,德国法西斯上台,政府接管了沃尔夫社,并将其改组为德国通讯社,1945年德国战败,德国通讯社解散 战后德国被战胜国分别占领。
1946年苏占区成立了德意志通讯社(AND);该社为原民主德国的国家通讯社 1949年,在英美法三国占领区成立了德意志新闻社(DPA) 德新社目前为德国最大的通讯社,属于股份公司性质的通讯社,15,外国新闻传播史,三、路透社(Reuters),路透社办公大楼,路透社网站主页,16,外国新闻传播史,路透社,保罗·朱利叶斯·路透(Paul Julius Ruter,1816-1899) 路透早年的生涯 德籍犹太人、银行职员、书店,哈瓦斯社译员 1850年亚琛建立办事处,经营通讯业务,使用信鸽传递信息,路透社首任社长路透、第 二任社长罗德雷·琼斯,17,外国新闻传播史,路透社,路透社1851年创办于伦敦 1858年,取得伦敦报界的支持《广知晨报》 1859年以后致力于海外业务的拓展南北战争、林肯遇刺、普法关系 六、七十年代开拓中近东、远东新闻市场,并将触角延伸到澳洲、南美,上图为路透社2004年年度照片,18,外国新闻传播史,路透社,1871年,路透封为英国男爵1899年去世其子赫伯特继续主持1915年,赫伯特自杀 同年,路透社开普敦分社社长琼斯主持社务 1916年,路透社改组为股份有限公司。
19,外国新闻传播史,路透社,1941年,琼斯引退,路透社再次改组,由报业主联合会和英国报联社共同拥有股权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路透社吸收澳大利亚联合新闻社、新西兰新闻社入股,并达成信用协议:路透社不得为任何利益集团或派别控制,路透社的宗旨 公正、独立、自由 1984年,路透社向社会公众出售部分普通股票,但这并不影响四家拥有优先股的集体股东的所有权 路透社在经营上十分成功多元化经营,特别是金融证卷信息服务20,外国新闻传播史,四、美国联合通讯社(AP),1848年,太阳报等成立联合采访部 1849年,港口新闻社 1857年,港口新闻社与另一家通讯社合并成立纽约新闻联合社 1870年与欧洲三大通讯社签定合作协议 纽约新闻联合社的内部矛盾:新老会员待遇,美联社1986年对挑战者号失事的报道,21,外国新闻传播史,美联社,1882年纽约新闻联合社分裂 1892年芝加哥西部联合新闻社宣布成立独立公司,改名美国联合通讯社(AP) 1900年,美联社改组,迁总部于纽约,确立全国通讯社地位,22,外国新闻传播史,美联社,1912年,美联社宣布不受三边四社协定的约束 两次世界大战使美国国力上升,美联社迅速发展,1940年会员报纸1400家,美联社网站主页,23,外国新闻传播史,续上,美联社的性质 合作组织,会员均摊费用,非赢利性 社务由社员大会产生的董事会主持,董事会任命社长。
经费由会员以股款的方式分担 国内90%的报纸为该社订户,电台订户6000多家,海外订户8500多家 1994年,收入3.7亿美元24,外国新闻传播史,第三节 “联环同盟”及其解体,1、合众社 爱德华·斯克里普斯其人 作为报人的斯克里普斯 1907年,创办合众社 合众社的特点: 商业性、竞争性、服务地方大众化报纸、不受三边四社协议约束,25,外国新闻传播史,合众国际社,赫斯特与国际社 1909年国际社的创办 国际社的特点 商业性、个人事业、高度的竞争力,26,外国新闻传播史,合众国际社的演变,1958年合众社与国际社合并,由斯克里普斯报团控制 1982年,出售给美国新闻传播公司 1985年又被墨西哥报人马里奥·拉尼亚所收购 1988年,又被世界新闻电讯集团公司所收购 1992年,又出卖给中东广播中心 2000年,再次被韩国集团的世界新闻集团收购,上图为合众国际社网站主页,27,外国新闻传播史,第四节 通讯社的发展,,一、俄通社-塔斯(TASS) 二、日本共同社(Kyodo) 三、中国新华社 四、意大利安莎社 五、中国新闻社,28,外国新闻传播史,一、俄通社-塔斯社(TASS),俄通社·塔斯网站主页社,29,外国新闻传播史,塔斯社的由来,1904年,沙皇政府创办圣彼得堡电报电报通讯社; 1914年该社改名为彼得格勒通讯社; 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府接管彼得格勒通讯社,作为中央通讯机构,并将其迁往莫斯科; 1918年苏维埃政府以彼得格勒通讯社为基础,组建俄罗斯电讯社,简称罗斯塔;,30,外国新闻传播史,续上,1925年,苏联政府以罗斯塔为基础,建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电讯社,简称塔斯社(TASS),该社为前苏联国家通讯社; 卫国战争前塔斯社成为国际通讯社; 1971年塔斯社被定为中央政府部级机构,社长由苏联部长会议任命; 1991年苏联解体后,塔斯社为俄罗斯接受,改称为俄通社-塔斯社,31,外国新闻传播史,二、共同社(Kyodo),日 本 共 同 通 讯 社 网 站 主 页,32,外国新闻传播史,共同社的由来,日本通讯社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 共同社由来于同盟社 同盟社成立于1936年,由电报通讯社、联合新闻社组建而成;政府、军方主导合并,目的在协助军方的战争宣传 1901年,电报通讯社; 1914年,国际通讯社,该社于1926年改组为联合新闻社 1945国策通讯社同盟社解散,33,外国新闻传播史,共同社的发展,共同社在同盟社的基础上建立 共同社的性质 全国报社、广播电台采取合作形式组织的、以收发新闻为目的的共同组织;非赢利性质;费用由加盟会员承担。
共同社与政府的关系:半官方性质 总社位于东京每天发稿约60万字,34,外国新闻传播史,三、新华社,红中社创办人王观澜,新华通讯社大楼,新华社最初社址:瑞金叶坪,35,外国新闻传播史,新华社的前身红中社,1931年11月7日红色中华通讯社的成立于江西瑞金叶坪,与红色中华报为同一机构 1934年,随红军长征 1937年,红色中华社改名为新华社,是中共中央对内对外宣传的主要喉舌,红中社创办的《红色中华报》,36,外国新闻传播史,新华社,中共中央、毛泽东一直关注、亲自领导新华社的工作; 前中央最高领导人博古担任新华社长 杨尚昆也曾经担任该社社长 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为其撰稿,下图为毛泽东为新华社撰写的文章,37,外国新闻传播史,新华社,延安时期,新华社与解放日报地位同等重要,同属党中央直接领导 作为党中央的耳目喉舌,传播党的方针政策,属于笔竿子,是思想战线的主力军,,上图为1946年中共中央关于新华社管理的规定,38,外国新闻传播史,新华社,改革开放时代 国家通讯社的性质 部级单位,与人民日报相当 随着国力上升,向国际通讯社发展 面临的挑战: 国内的公信力问题 国际上意识形态色彩,邓小平一九七八年视察新华社,39,外国新闻传播史,中国最大的新闻集团,主要关联事业 新华每日电讯、参考消息、经济参考、瞭望、环球、半月谈、中国记者、中国年鉴、农村大世界、证卷投资 新华出版社、中国经济信息社、中国新闻发展公司、中国广告联合公司、环球公共关系公司 新闻研究所、世界问题研究中心等,40,外国新闻传播史,新华社,新华社社长郭超人、穆青、田聪明、廖承志,41,外国新闻传播史,四、安莎社,安莎社网站主页,42,外国新闻传播史,安莎社的由来,1853年,意大利撒丁王国记者史蒂芬在国王的支持下,创办史蒂芬电讯社 1890年,史蒂芬社与德国沃尔夫社签订合作协议 1922年墨索里尼执政后,史蒂芬社被改组为国家通讯社 1935年,史蒂芬社的经费由政府承担,完全置于法西斯的控制下 墨索里尼死亡后,史蒂芬社解体,43,外国新闻传播史,安莎社,1945年,意大利12家主要报纸联合组成全国报业联合社(ANSA),简称安莎社 安莎社的性质:非官方、非盈利、合作社形式 1949年,政府开始向安莎社提供补贴,并享有任命社长等人的权利,半官方性质 比较有影响的国际通讯社,在七十多个国家设置分社,44,外国新闻传播史,五、中国新闻社,,45,外国新闻传播史,中国新闻社,1952年,中国新闻社成立 文革期间,中国新闻社一度并入新华社 1978年恢复建制以来,发展迅速 在国内各省市自治区及香港、澳门、美国、法国、日本、澳大利亚、泰国设有分社 总社北京,员工近500人,上图为中国新闻社在北京的地址,46,外国新闻传播史,中国新闻社,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