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代学校心理辅导复习.doc
3页现代学校心理复习学校心理的概述:我们认为,学校心理,是指教育者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行为科学乃至精神医学等多种学科的理论与技术,通过集体、个别、教育教学中的心理以及家庭心理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接纳,自我调节,从而充分开发自身潜能,促进其心理健康与人格和谐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1、学校心理的直接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2、学校心理是帮助学生开发自身潜能、促进其成长发展的自我教育活动1)以积极的人的发展为理念人的本性是积极的、向上的、富有理性的、具有建设性的,可能通过自我教育不断地自我完善,达到自我实现2)以学生的成长、发展为中心3)以他助—互助—自助为机制3、学校心理是以咨询心理学为主的多学科综合的教育方法与技术1)它不是一种带有指示性的说教,而是耐心细致的聆听和诱导2)它不是一种替代,而是一种协助与服务学校心理的目标与内容: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可以从两方面来认识从积极意义上讲,叫发展性目标,即通过提高全体学生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性等方面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促进他们心理健康从消极意义上讲,叫防治性目标,即通过对学生心理问题的预防、矫治,进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学校心理应以发展性目标为主防治性目标为辅学校心理学的内容:学习、人格、生活、职业学校心理的途径:一条是对全体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途径,另一条是针对有心理困扰或障碍的学生进行心理咨询的途径心理教育的功能是以发展性目标为主,防治性目标为辅,而心理咨询功能则是以防治性目标为主,发展性目标为辅人的心理问题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一般的心理状态失调或行为问题,如焦虑、自卑、多动、攻击等,第二类是各种神经症,如焦虑症、恐惧症、孤独症等,第三类是严重的心理疾病,如精神分裂症心理健康比较强调与德、智、体、美、劳五育结合,需要班主任、任课教师全员参与现代社会变迁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升学压力、独生子女的教育、不利的家庭环境、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心理健康标准的确立的意义:有助于明确学校心理的目标;有助于明确学生心理的任务和内容;有助于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评估和诊断心理健康标准的概括与认识: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心理状态、成长发展、社会适应和道德伦理1.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具体是指对自己能自知、自控、自律,从而使自己保持无私、宁静、愉快的情绪,积极的思维,充满自尊、自信2、具有良好的社会应性3、具备积极的成长发展趋势,以及对挫折的承受力。
4、具有高尚的伦理道德精神1、心理健康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也就是说,心理健康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要求2、心理健康是一种积极的社会适应3、心理健康是健全的人格发展,即人的心理是知、情、行统整的过程4、心理健康的相对性异常心理的划分标准:经验标准、社会规范标准、临床诊断标准、统计学标准早期职业运动的代表人物帕森斯,1908年在波士顿成立了波士顿职业指导局,出版了《选择职业》,三因素理论:对工作性质和环境的了解;对自我爱好和能力的认识,以及两者之间的协调与匹配精神卫生运动的创始人为比尔斯,《一颗自我发现的心》学校心理的发展趋势:理论上,许多国家学校心理均采用兼收并蓄、博采众家的做法;队伍建设方面,更多的国家吸收了美国经验,即加强各类人员的培养,制定从业标准,加大政府对心理支持的力度;在技术方面,许多国家幸免努力建立络、信息沟通网络,并加强心理测评,充分开发技术资源学习的内容:学习动机、学习情绪、学习行为、学习能力学生学习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等内在因素促使学生把自己的和赤指向学习认知内驱力包括:好奇心、求知欲学习情绪对学习的影响:良好的学习情绪对学习起着积极作用它能促进智力的开发;激发学习兴趣;有助于学习环境的适应。
不良的学习情绪对学习起着阻碍作用,妨碍智力的开发;使学生在学习上得过且过;导致不良恶习学习过度焦虑:又叫考试焦虑,主要反应在考试怯场上,当事者在考试前夕普遍有一种提心吊胆的感觉,担心考试考不好;考试时心跳加快,呼吸急促,出汗,手颤抖,还有的伴有尿频,腹痛,头脑一片空白;当事者一般都会曾经有过考试失败的经历;当事者受到考试的压力比较大学习过度焦虑的消除:从心理学角度来看,适度的焦虑对学习有促进作用,但过度的焦虑则对学习产生不利影响,所以我们要消除的是学习过度焦虑,不是消除学习的所有焦虑认知、松驰训练、自我暗示、劳逸结合元认知:是个体对自己的认知过程和结果的意识,也就是对认知的认知它包括一是元认知知识,二是元认知体验,三是元认知监控元认知的培养:认识自己的认知特点;根据自己的认知特点制定切实自己实际的学习计划;在执行学习计划的过程中监控和调节自己的计划人格:教育者运用有关的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种学科的理论与技术,帮助和促进学生社会适应和人格健康成长和发展的教育活动人格的内容:自我意识的、情绪、人际交往、青春期自我意识:就是根据心理的原理,帮助和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恰当地评价和接纳自己,并有铲地控制自己的一种活动。
情绪的目标:帮助个体正视和理解自己的情绪;帮助个体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帮助个体养成乐观的生活态度,增强对快乐的情绪体验;帮助个体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处理自己的情绪困扰青春期儿童在心理的主要特点表现及心理问题及其特征:1、智力获得了巨大进步;2、自我意识高涨,性意识萌动,自我意识的发展面临着第二飞跃期3、情绪体验日趋丰富、细致,稳定性降低,矛盾与变化强烈突出4、在人际交往方面,增加了对同伴关系的依赖,与父母家庭的联系削弱,对教师的信赖与批评共存5、两性话题成了青春期发展的中心内容,亦使少年的意识、心境、行为染上了一层神秘、难以捉摸的色彩1、心理生物性紊乱;2、情绪问题;3、性别角色混乱;4、人格冲突;5、人际冲突;6、性心理问题休闲的功能:松弛身心、满足个人需要与兴趣、扩展知识和生活经验、增进个人身心发展休闲的基本特点:非功利性、自主性、生活性、内隐性学校职业的目标:教育学生热爱劳动,培养劳动习惯,懂得平凡劳动的社会价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职业观、择业观;帮助学生从身边职业开始,逐步深入社会,了解本地区各类学校和各类职业的情况;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引导学生扬长避短,提高学生各种素质,发掘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正确协调个人志愿和国家需要之间的关系,根据国家需要和自己的特点确立初步的职业意向,提高升学和就业的决策能力。
心理课程与素质教育的关系:关于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正是为全面实施素质打下基础、关于教育模式,素质教育是一种教育思想,又表现为一种教育实践模式素质教育不仅强调全面性,而且强调全体性、基础性和发展性所谓全面性即落实教育方针,使受教育者全面发展所谓全体性即面向全体学生,所谓基础性是基础教育的本质体现所谓发展性是在基础教育阶段培养学生学会终身学习和发展的能力,这是为教育可持续发展做好准备关于教育方法心理课程:是指学校积极地按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通过各种活动,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去培养、训练、提高学生的心理品质;激发潜能;增强社会适应;帮助解决学生成长中的各种心理问题,维护心理健康,达到塑造和完善人格品质的学校心理形式心理课的原则:信任原则、接受性原则、发展性原则、自主性原则、合作性原则、活动性原则、配合性原则心理课程的活动应体现的方面:活动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课程内容要有新颖性和兴趣性,要让学生愿意参加,喜欢参加,这可以让学生有意无意地接受心理教育,学生不会感到这是别人要我这样做的,而是我要这样做,这就可以使事先设计的活动课起到最佳效果;活动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加,尽可能使每个学生都进入角色活动起来,达到真情流露,解除自己的心理防卫机制,自觉地接受教育要求;活动课的设计要与社会真实的生活结合,让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接受训练。
心理活动课的形式:角色游戏、表演活动、游戏活动、体育活动心理活动课程的训练形式:教练式、母爱式、互助式、自助式心理活动课程的实践形式:社会活动(春游、秋游、旅游、团队活动);社会考察(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社会服务(志愿者服务、公益劳动);社会实践(军训、学农)心理课程教材的内容结构应有这样五个基本要求:认知经验要素、意志品质要素、情感经验要素、社会经验要素、生活经验要素心理课程的教学方法:讲授法,是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给学生系统传授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自述法是通过自己述说事情的经过和感受的一种形式,这种形式是情绪宣泄的合理方法;角色法是心理中“心理剧”的一种形式讨论法是所有教学活动中使用最为普遍的方法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和组织下,对某一专题发表自己的看法,表述自己的意见,进行研讨的一种学习方法;情景法是让学生进入模拟情景、实际情景和想象情景中体验情感,测试心理反应,培养适应能力的一种训练方法;综合法是将以上各种活动方法综合运用的一种方法课堂心理: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能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帮助学生提高课堂学习活动的认知、情感与行为技能课堂心理的意义:为心理学理论在课堂教学的应用开辟了一个广阔的领域;可以让更多的教师参与心理;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实施课堂心理的基本条件:1、树立现代教学观念,课堂心理是建立在现代进步的教学思想的基础上,这种观念体在现(1)主体性的学生观;(2)广义的知识观;(3)发展性的教学目标观2、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以基本的人性观为前提的,(1)合作的师生关系;(2)和谐的师生关系;(3)互动的师生关系3、掌握必备的技能,实施课堂心理,除了有现代教育观念为导向,良好的人际环境为保障,教师本人还必须具备相应的技能1)了解学生的技能;(2)创造性的教学设计技能;(3)教学应变能力此外,还有如前所说的组织教学、管理教学的技能等等课堂中的奖励与惩罚:1、淡化奖励的外部控制作用;2、奖励要与学生实际付出的努力相一致,使他们感到自己无愧于接受这种奖励;3、应在课堂建立一套明确的奖励办法;4、奖励方式要适应学生的年龄特征;5、奖励要以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1、惩罚应就事论事,避免翻老帐,避免过多地涉及学生个人过去的经历;2、切忌把惩罚作为教师报复泄愤的手段;3、切忌体罚学生;4、坚持正面教育为主课堂行为问题:学生在课堂上引起麻烦的一种行为这些问题通常包括对教师与学校的对抗态度,破坏课堂纪律,不参与课堂活动,以及课堂退缩行为等等。
这个观点认为课堂行为问题主要来自于学生的不适应社会行为课堂行为问题成因分析:从个体原因分析,有性格、生理和态度与动机的原因从环境因素分析,有教师的行为、家庭生活方式与价值观、社会传媒的不良影响学习困难学生的诊断:课堂行为分析(对教师讲课的反应、课堂作业时的反应、不安定的课堂表现、回答问题的表现)、作业错误分析、能力诊断、出声思维诊断、教育会诊的基本条件——真诚、尊重、同感聆听技术在个别中的应用:对学生进行个别首先要不得建立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即教师与当事者之间的心灵互动关系,如果没有这种关系就谈不上1、对学生进行聆听首先要有一个良好的环境,最好是在单独的心理室中进行,未建立室的学校,一定要在一个无人旁听的屋中进行2、个别必须让当事者坐着,即使对一个犯有严重错误的学生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