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审美前理解资料.docx
42页论审美前理解资料 摘要前理解是解释学中的重要术语,主要是在理解活动发生之前主体就已经具有的对理解有着导向、制约作用的语言、历史、文化、经验、情感、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以及对于对象的预期等等因素的综合以往的解释学研究多关注前理解对于理解的影响,并把这种影响看作是决定性的这种研究的对象其实只是前理解的一个阶段,即从泛历史、泛语言、泛文化向着有所指的语言、有所联系的历史转化的阶段在此阶段,前理解是意向性的而在此之前,在没有与对象形成主客体关系之前,“这一个”主体与对象的关联又是如何形成的呢?不论是归于语言,还是归于历史,都不能给出一个令人满意的回答本文认为,由前理解向理解的发展,并不是仅仅前理解决定的单一向度,而是一种双向互动的关系前理解决定对象,对象又反作用于主体,触发具体的前理解,具体的前理解再与对象进行交流,达成新的理解理解实际上是一个不断由宽泛向具体缩拢的过程前理解不是最高的也不是最终的,在理解中没有任何因素可以独裁,一切都要由所有的参与因素共同确定如果说以往的研究侧重前理解在理解中的作用,本文则试图对前理解本身进行分析我们的出发点是,最原始的理解是如何形成的,语言、传统是如何形成的?这是以往的解释学所忽略的,但在文艺学领域,提出这个问题,对于审美理解的研究是有意义的。
我们从前理解中析出人的能动因素,并把它作为审美理解的出发点与目的地历史、语言、前理解是作为它的承担者、记录者,理解活动其实就是本质力量不断选择自我印证的形式、不断探索自我印证的方式的实践过程我们把前理解作为传统、语言与现实的结合点来展开论述海德格尔提出了先在结构,把它分为先有、先见、先识三个层次,为前理解研究定好了基调但其“正确进入循环”的观点也为后来研究者的发挥留下了宽阔的空间加达默尔发展了海德格尔的理论,对正确进入循环的方式进行了探讨他区分了理解活动中主体本身的情况、事情本身的情况及这两者所共处的传统提出真前见与伪前见的分别,并强调传统对于正确进入循环的积极意义姚斯继承并发展了前辈的“前理解”学说,提出了“期待视域”这一概念他提出了“三级阅读视野”:初级的,审美感觉阅读的视野;二级的,反思性的阐释阅读的视野;三级的,开始于期待视野的重建的“历史的阅读”我们认为,在审美理解中,姚斯所提出的初级阅读视野比二级、三级更具有意义和启发性也更加在现象学意义上贴近主体本质力量的原初样态对于以上论点,我们分别从语言与存在,当下与历史,主观与客观的角度进行分析语言符号乃至客观事物是半自足的,它之所以被命名为存在或被视为对象,都是主体当下参与的结果。
从这个意义上讲,语言更象是存在的房产,只有当作为主体的人去建筑它、装饰它并且入住以后,才算是“家园”传统特性是历史性的存在而当下则以挑剔的眼光审视着历史,尽管它的大部分(仅仅是大部分)都是由受传统的影响,但传统并没有因此而成为当下的主人传统不是当下的目标,而只是主体当下活动的记录者能动之我是理解的出发点,动力与目的一切理解活动都对这个我而有意义能动性的根本在于实践活动中主体本质力量与对象的在源初意义上的一致理解活动本身,就是主体我在开拓与创新寻求自我印证的活动,理解的结果是作为历史与语言的相对稳定的东西的形成而理解活动的最终目的却不在此,而在于主体我的自我印证的要求的完全实现前理解有三重含义,一是前在的理解,即主体心灵的能动性、判断力、理解力;二是语言、传统、历史;三是由主体依据当下情况选取出来的当下判断的前提主体现实的存在方式规定着理解力展开的可能方向理解就其根本而言,乃是现实与其所负载的可能性的统一在与对象接触之前,主体已经是具有理解能力和相应知识的主体,他向着可能的方向来筹划自己的理解理解能力通过后退与开拓,确定对象我必须有所寻问,对象才会有所诉说如果说寻问是一种自我敞开,那它首先应该是一种自我肯定。
不是前理解确立了对象,也不是对象确立了前理解,两者是意识作用下的相互确定的艺术的理解并不以理解到的内容为目的,而是以理解的自由为目的,以主体境界的豁然开朗为目的审美前理解也是由传统、语言、符号、经验等等沉积而成;由能动的心灵根据现实环境的要求来决定突显哪一部分但艺术的前理解结构仿佛更加纯粹,它尽管也对对象提出要求,但这种要求只是形式的,而且主体从来不希望在形式中得到什么,因而不被对象所迷惑、束缚主体在理解中也有情感期待,但这种期待却是清净的,主体不会随着情感的升起而迷失了自我对于作者原意的看法其实涉及到对于前理解的看法如果读者要在作品中搜寻某种意义的话,他的前理解一定是有所指的活动的而在我们看来,前理解的对于意义的执著将严重地妨碍心灵自由的实现这是因为,艺术的理解是在对于对象整体的观照下,前理解自身的整体展开,而一般的理解则有选择有针对性地展开这其实是功利与非功利的差别禅与艺术相通之处在于,都从有限的形式中达至无限的意味严羽以禅喻诗,为我们打开了诗论的新天地此时,我们看到前理解在审美理解中的作用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加达默尔式的,完美的理解要求与传统达成一致(能不能真正达成,如何保证都是问题)。
另一种是毫不拘滞,在有限中发现无限的自由,这是禅的方式人的本质力量是审美的最初动因和最终目的我们认为,一切艺术理解,都是由人做出的并且是为人的而人是历史的创造者,相对于其他社会现象,比如道德,传统,语言,艺术等等,人的生存实践具有绝对的优先性,一切文明必须作为人的存在的记录才有意义因此,我们突出强调人在现实条件下的生存要求,强调心灵能动性对于审美理解的决定作用引言传统的文学观念认为,文学作品有一个客观存在的意义,读者的阅读接受就是这个意义的重现因此,研究者或从社会历史背景分析出发,或从作品本文出发,对审美理解进行探讨新批评、结构主义、心理主义等理论批评流派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层面,对文艺的审美现象进行诠释,对这个领域的拓宽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和贡献然而,直到海德格尔提出整套“先在结构说”,加达默尔把交流对象看作另一个主体,提出了著名的“效果历史”,文学理解与接受的研究才真正把历史意识与交流意识纳入思考的范围在解释学看来,没有孤立的、静止的本文及意义,也不可能有超乎历史、现实之外的读者及其视域任何理解活动都不仅是在主体与对象的交融之中达成的,而且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这种观念突破了传统审美研究的视域与方法。
这一突破是历史性的,它不仅为审美理解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更主要的是,文学解释学由此一步步地建立、完善起来,它打开了一个更符合现实情况的审美研究的新领域在解释学中,有一个基本的概念:前理解前理解概念肇自海德格尔,系统化于加达默尔,并由姚斯引入文学史研究可以说这是解释学的一个基础性概念这不仅是因为一切理解活动都必须在前理解的前提下作出,更是因为广义的前理解本身也非常复杂:它包含了文化、历史、经验、情绪等等因素,同时它也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范畴在某种程度上,它甚至可以同理解活动一样,标示人的存在,诠释审美规律在解释学几位代表人物那里,这一概念的外延相当宽泛依不同文化层次,可以划分为“历史的”、“经验的”和“当下的”;依不同心理层次,可以划分为“潜意识的”、“前意识”的和“意识的”;依主体的态度,又可以划分为“严肃的真前见”与“轻率的假前见”等等在经典的解释学家那里,在对前理解进行描述时,以上概念层次都是时而区分、时而不区分的这给对前理解的论述带来一定的难度为方便起见,我们采取金元浦先生的观点,把前理解作为一个大的、包容性的概念:“前理解状态先于主体与客体区分的自觉意识,任何文学作品的理解都只能从这种‘前理解’状态开始,而不是由‘主体’开始。
语言、经验、记忆、动机、意向,包括情感、直觉、潜意识等构成了前理解的本体性因素在以往的解释学研究中,比之传统、语言,前理解中的主体能动性要素没有受到相应的重视在这里,能动性是指人之为人的本质力量的一种属性马克思指出,“随着对象性的现实在社会中对人说来到处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现实,成为人的现实,因而成为人自己的本质力量的现实,一切对象对他说来也就成为他自身的对象化,成为确证和实现他的个性的对象,成为他的对象,而这就是说,对象成了他自身对象如何对他说来成为他的对象,这取决于对象的性质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本质力量的性质;因为正是这种关系的规定性形成一种特殊的、现实的肯定方式人的本质力量现实化为为对象性的现实,对象性的现实又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者这是一个实践的过程,而语言、传统、经验就是这个过程在社会文化、主体心理上的反映人的存在不是语言,也不是传统,当然也不单是主体能动性,而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三种构素的统一体而前理解就是这三者的变动的交汇点这三者的同时具有过去、现在、未来三个向度,同样具有共时的片段性三种构素,三个时间域,三个空间维度的交织变幻,构成了人的活生生的复杂的生存状态前理解集以上诸因素于一体,虽是“过去”却决定着现在未来;虽在当下却已归向“历史”——各种矛盾的对立统一促使它不断发展,其实质在于人类实践的发展。
在发展的历程中,本质力量始终作为能动因素贯穿在方方面面,表现出许许多多的形态,体现在人类实践的各各领域任何一个领域,都可能是一门永远不可穷尽的学问审美与它们不同,审美作为学问,也是永远不能穷尽的,但主体却可能在具体的审美理解中于瞬间体会到对象的元初或终极这是因为,在审美中,对象不是被认知的而是被体知的体知乃是主体直接观照自己,理解自己的本质力量这既是艺术的魅力,也是艺术的使命,审美的目的艺术与知识(艺术当然也可以被看作一种知识)的不同即体现于此,现实的理解与审美的理解的区别也体现于此主体与客体的对立统一,可以解释以上的区别主体与客体统一,不仅是指现象上、逻辑上的有此才有彼,还指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包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种统一性以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为特征主体与客体的对立,除了现象上的划分外,其根本在于主体自我意识的执着这种执着严格依照主体当下的愿望、欲求行事,带着有色眼镜来看待对象主体与客体的对立成为现实,本质上的统一性被掩盖而成为一种理想现实的理解以不能穷尽的要求向着不可穷尽的真理努力庄子有谓“彼是相生”,主体思维采取不同的眼光,不同的角度,就能得到相同对象的不同方面,不同的现象在这个意义上,随着主体认识能力的深入,对于对象的认识也将不断深入,而对象也就展示出不同的深度。
此时,真理成为只可接近而不可到达的而审美理解则可能于不经意的一瞥间实现与对象的融合,直达物我相通之处它不摒除主、客体在现象上的差别,但主体并不以欲求的态度来看待对象,也就是说,主体不自外于对象,而直接把对象体会为自己,寻思、努力在此全部成为次要的感觉所及的程度不同于思维所及的程度思维对有限的对象,以片断的方式来认识,思维能力没有边际,可以认识的深度就随着实践的深入而不断深入而审美则是以感知、体悟的方式进行的,它对对象作全体的观照,在对象中直接看到自己的本质力量就象《西游记》中卖袈裟的老和尚所说的,“能识此宝者分文不取,不识此宝者重金不卖”——这是什么逻辑?所赍岂不容易被冒充内行者骗了去?姑不管他是什么逻辑,此处我们却可以将之视为绝妙的审美理解的逻辑:主客能契合便迅速契入,不能契入,则费尽了力气也只能是门外打转正如马克思所指出:“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不是对象,因为我的对象只能是我的一种本质力量的确证,也就是说,它只能象我的本质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