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青年文化价值观的变化.doc
8页当前青年文化价值观的变化作者:王寒松时间:199703出处: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原文刊期:199703原刊页号:35-40原刊地名:京复印期号:199705分类号:D421分类名: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前不久,我们曾在天津市范围内组织了一次“青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专题调研共发放问卷 2500 份,其中学生组(含中学生、大学本科生、专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1000 份、普通组(含工人、农民、军人、教师、干部、医生、专业技术人员、个体从业人员和无职业者)1500 份回收率分别为 97.1%和 96.6%,全部为有效答卷本文就调查所得的有关文化价值观念方面的数据,结合笔者平时的研究心得进行分析,主要谈当前青年文化观念状况及形成原因讨论所及和所取素材,既有狭义的文化问题本身,也有以文化为背景的各种观念,即广义的文化观念一、处于东西文化思想交互影响下,在分析中选择,形成初步自觉当前青年们仍然处于东西方思想交互影响之下,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80 年代与五四时期类似,曾经出现了西方思潮大量涌入、欧美各种哲学文化流派均对青年在不同程度上有所影响作为这种局面的延续,西方文化在当今青年文化价值观念中仍然发挥作用,但是这种作用已明显减弱。
与之相对应,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传统文化的影响却在加强问卷中有一项青年阅读状况的调查,在列举的 12 种书籍中, “一般阅读” 和“认真阅读”的两项之和,最高者为《三国演义》 (学生:77.8%;普通:82.7%) ,以下为《邓小平文选》 (学生:31.2%;普通:57.3% ) , 《毛泽东选集》 (学生:30.6% ;普通:44.2% ) 再以下,两组选择率均为 30%以下,只是排序有所不同学生组依次为《论语》 、 《圣经故事》 、 《资治通鉴》 、 《庄子》 、 《佛经故事》 、 《梦的解析》 、 《周易》 ,萨特的《存在与虚无》(5.9% ) ,尼采的《权力意志》(5.4%)排在最后普通组依次为:《论语》 、 《梦的解析》 、 《资治通鉴》 、 《庄子》 、 《圣经故事》 、 《佛经故事》 、 《周易》 ,尼采的《权力意志》(6.7%)和萨特的《存在与虚无》(6.5%)也是排在最后从这个排序上看,阅读率最高的除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外就是《毛泽东选集》和《邓小平文选》了,东西方文化、哲学、历史典籍大致平衡,且东方典籍略占优势这与 80 年代状况形成很大反差,马克思主义理论读物占优势,东方传统文化与西方思想大致是均势影响。
在这种交互影响、共同作用态势之下,青年在观念选择和思想资料的吸收上,分析能力加强而盲目性有所减弱如在婚姻和性等问题上不分良莠、盲目认同西方观念的人数比例降低如“很同意”或“ 同意”性解放是现代文明的标志,是爱情发展的必然结果”这一说法的,学生占 7.7%,普通占 7.2%,而“不同意”或“ 很不同意”这一说法的,学生组和普通组都占 73.3%而对于“婚外恋是人类感情生活日益丰富的结果,无需大惊小怪”这样一种与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道德准则都违背的观念, “很同意”和“ 同意”的,学生组占 17.2%,普通组占 17.3%;“ 不同意”和“很不同意” 的学生组占 62.6%,普通组占 57.7%与此同时,对有封建色彩的道德观念,大部分人也持排斥态度如对于“视贞操为妇女的性命,是传统对人性的压抑”这种说法, “很同意” 或“同意”的学生组占 54.4%,普通组占 51.4%, “不同意”或“很不同意”的学生组占 25.9%,普通组占26.9%在对西方哲学中一些思想观念和主张的吸收上,也不似 80 年代青年状况,如“对一些语句表明看法” 的问题中,对“ 他人就是地狱”这句话, “很同意”和“ 同意”的学生组仅占用 4.9%,普通组仅占 3.5%,不同意的为大多数。
对“ 有用即真理,真理必有用”这一实用主义真理观,表示“很同意”和“ 同意”的学生组为 16.7%,普通组为 21.6%,不同意的也是大多数以上几组数据说明,当今青年与 80 年代青年状况不同,对西方观念不再是盲目地相信和接受,更不是以西方文化为时髦,而是在东西方文化中进行分析、选择和吸收,并且具有了批判态度在中西文化之间还有一个很主要的问题,就是对立还是融汇这是当前文化重构中的命题当今青年由于开始丢弃对文化的盲目肯定或否定的方式,所以在一些问题上体现了融汇中西文化的思想如在幸福观问题上,学生组的 29.8%,普通组的 29.1%把“事业成功”看作是最大幸福,占各项之首在单项内容的程序判断上,认为“事业成功”很重要和比较重要的学生组占 93.6%,普通组占 88.5%这里既可以看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刚健有为思想的影子,也可看到西方文化中事功思想的影响而对于中国传统的“生活恬淡宁静,与世无争”的观点和功利性极强的“追求拥有一定的权利和财产” 这样的西方观念的选择率非常低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认为,当今青年仍然处于中西文化交互影响、共同作用之下;在认知结论上也逐步摆脱偏激和非此即彼,走向平和和公允。
二、在中西文化观念之间:天平由“西方”向“传统” 倾斜既然仍然在中西文化观念之间选择,除了态度和方法问题之外,还应该判断其选择的倾向80 年代,青年们所面临的文化论争的思想格局与今天是一样,即:马克思主义的综合创新的主张、主张全盘西化的自由主义和新儒学的保守主义但 80 年代,主张全盘西化的自由主义观念在青年中影响更大,特别是学术文化界的激进主义思潮,在青年、特别是青年学生中影响颇大崇尚西方、排斥传统成为当时的思想特点进入 90 年代以来,这一状况发生了明显变化,其主要特点是,价值的天平由“西方” 向“传统”倾斜作为对这一结论的支持,我们再分析一下青年阅读情况尽管在青年阅读书目中东西书籍大致相等,传统文化书籍在分布中只是略占优势但是以发展和对比的方法看这一结果,我们不难发现,与 80 年代相比,中国传统文化书籍阅读比例呈较强劲上升势头,而西方学术著作阅读比例却直线下降在同一问题中还有一组数据说明,在 80年代文化热中谈论最多的西方现代哲学家,现在却有许多青年表示不了解或根本不知道对尼采, “没听说过” 和“听说过但不十分了解”的比例之和为学生组 56.2%、普通组82.9%对弗洛伊德不了解的,学生组为 75.4%、普通组为 74.3%。
对于萨特这样一个在 80 年代曾经为许多人常常提起的人物,这一比例更高达 89.6%和 89.8%,其中根本没听说过的学生组达 53.3%,普通组达 53.2%这一数字与对这些人物的著作的低阅读率相吻合从学生组的一个特殊问题——学生课外阅读来看也是同样结论:阅读西方学术著作的只占 2.2%,阅读中国文化典籍的则占 12%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在中西文化之间,青年的兴奋点由“西方”滑向“ 传统”如果说以上情况还是一种表象的话,我们再对观念形态作深一步的分析,得出的结论也是相同的在“您最崇尚的人品”所列举的十种人品中,学生组把“正直” 排在第一位的占 30.4%,排在第二位的占 16.7%,还有 15.2%的人把“诚实”排在第一位普通组的 24.4%把“诚实”排在第一位,24.1%的把“正直”排第一位这些都是最高选取值,鲜明地体现了传统文化中“正道直行”和“ 诚”、 “信”观念的影响在“ 您最欣赏和认同哪些精神品质”所列举的十四种精神品质中,学生组的 18.2%把“独立自主”排在首位,选择率占第一位而在该题目中,对于曾经很流行的一些源于西方的观念选拔率却很低把“竞争”、 “民主 ”、 “创新” 、 “冒险 ”四项排在第一选择的学生组分别是6.9%, 3.2%, 8.7%,2.8%,普通组分别是 4.8%,3.2%,4.8%,1.7%。
产生这种现象,我们仍然可以把它视为是理性和自觉的理由在于,它并不是情绪化的和偏执的偏执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采取片面性的思想方法,或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这种状况没有出现同样,对于传统观念,青年也是有所取舍的,如对“中庸” 、“守节”、 “仁义 ”三项精神品质选择率也都很低学生组将其排在第一位的选择率分别是1.4%、 0.9%、 8.4%,普通组分别为 1.0%、0.5% 、5.8%说明青年并非情绪化地将传统全面接受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90 年代以来青年文化观的价值取向与 80 年代已有所不同,对传统文化表现出了较强的亲和感这种选择又不是由情绪起主导作用,而是表现了一定的理性的自觉三、摆脱偏激,对西方思想影响持有较平和、客观的态度青年中出现了对传统文化的认同那么,他们是如何看待西方思潮的影响的呢?我们又通过问卷进行了整体的、客观的考察不难看出,他们的基本态度还是比较平和、客观的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思潮在我国青年、特点是青年学生中流传较广,这是一个基本事实对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青年是如何看待它的呢?问卷中列举了 6 个方面,分别是:(1)我国思想文化领域长期封闭、压抑;(2)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必然要走中西文化交融的道路;(3) 青年自身对知识和信息的敏感及渴求;(4) 西方哲学思潮本身的思想及观念具有现实意义;(5)凡新的事物总会引起人们的关注,并有可能导致流行;(6)其他。
要求答卷者择三排序从问卷分析看,选择第(6)项的比例非常低,说明前几项原因能够基本涵概青年的看法在主要原因中排第一位的,(1)占 28.1%,(2)占19.8%;排第二位的,(3)占 32.7%、(4)占 19.0%、(5) 占 17.4%;排第三位的,(4)占21.1%、 (5)占 20.5%、(1)占 20.2%从总体上看,选择比例最大的依次是第(3) 项、第(1)项和第(4)项就是说青年认为西方思潮在我国流行并产生影响的主要原因是:青年自身对知识和信息的敏感及渴求;我国思想及文化领域长期的封闭、压抑;西方哲学思潮本身的思想及观念具有现实意义这种选择,既从青年自身特点出发,又有对我国社会内因和西方哲学思潮特点的认识,应该说看法是公允的对于西方思潮进入我国所产生的影响的评价,是判断青年对于西方思潮态度的另一个参数从问卷分析反映:学生组和普通组的 42.8%和 30.1%认为积极面大于消极面;29.3%、 28.9%的认为积极、消极各一半; 13.1%和 8.1%的认为消极面大于积极面从这个数字看,对西方思潮涌入我国的影响的认识,采用两分法,承认其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作用的占绝对优势,而持有极端态度的却是极少数了,认为完全是积极影响的,学生组占 4.7%、普通组占 3.0%。
这里还有一个数字应引起注意,就是普通组23.2%和学生组的 7.4%认为这个问题 “说不清”,有待于加强引导和自身思考的深化对中西文化关系的评价,是近代以来历次文化热潮中的热点问题,也是各种思想主张的主要分界点80 年代文化讨论中,在青年中影响较大的是全盘西化的观点,进入90 年代以来却发生了变化本次调查中对中西文化关系的看法:选择率最高的是“二者均有弱点,只能取长补短、平行发展”(学生组 49.7%,普通组 49.9%) ,两组数字都是近半数;另外还有学生组的 23.2%和普通组的 20.4%认为“ 世界文化将趋融合,比较各自长短无意义”两个选向在中西文化要互相交融上有一致取向从比例上看,说明当今青年的主导认识是否定中西对立和不能沟通的观点除此而外,选择比例最高的是“长远地看中国文化具有更大的潜力”,学生组占 21.9%,普通组占 23.9%,这种取向与上一节分析的亲近传统文化的取向是一致的认为“西方文化将完全取代中国传统文化”的,学生组占 1.4%,普通组占 1.2%,比例之低说明全盘西化的激进主义观点在青年中已几乎没有影响四、成因分析任何一个时期的青年思想特点和文化价值观念的变化,都不是孤立的和自发的,其主要根源往往存在于社会之中。
我们试分析一下青年文化价值观形成以上新的特点的因素:1.社会现实因素的影响首先是国家政治经济形势的积极影响我国政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