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学研究-石头希迁及其禅法.docx
15页国学研究-石头希迁及其禅法 禅宗在弘忍去世(公元674年)以后分裂为以神秀、普寂等人为代表的北宗和以慧能与其弟子为代表的南宗南宗在慧能去世之后,经过其弟子神会、本净和南岳怀让、青原行思等人的传法活动,在“安史之乱”以后已经传播到南北方广大地区,社会影响日益增大在这个过程中,怀让的弟子马祖道一和行思的弟子石头希迁表现突出,起过重大的作用从他们开始,南宗逐渐发展成为中国禅宗的主流派 本文仅就希迁及其法系、禅法思想作概要介绍 一、希迁的略历 现存记载希迁事迹的资料中比较可靠的有五代南唐静、筠二禅僧所编的《祖堂集》卷四、宋初赞宁《宋高僧传》卷九、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十四的传记部分,此外在他的主要弟子的有关传记中也有部分资料可以参考 希迁(700-790),俗姓陈,端州高要(今广东省肇庆市)人后住南岳衡山的南台寺时,因曾在寺东巨石结庵修行,被人称为“石头和尚”据载,希迁自幼聪慧,七八岁时就萌发出家之志,对当地盛行迷信鬼神,杀牲祭祀的风习表示不满,曾多次到祭祀场所“夺牛而还”(《祖堂集》卷四本传) 当时慧能在曹溪(在今广东韶关)传授顿教禅法,名声日著神龙三年(707)中宗敕地方政府将慧能在故乡新州(在今广东新兴)的故宅改建国恩寺。
慧能在去世的前一年(延和元年,八月改元先天,公元712年)的九月回新州修建国恩寺、塔,未等寺塔修建完成,第二年八月即死在新州,由弟子奉遗体送归曹溪安葬《曹溪大师传》、石井本《南阳和尚问答杂徵义》后附慧能传)高要地处新州和曹溪之间,希迁对慧能的名德早有所闻,大概就在慧能回新州修建寺塔的时候前往礼见并且出家《祖堂集》载,“六祖一见忻然,再三抚顶,而谓之曰:子当绍吾真法矣此时,希迁大约十三、四岁希迁有没有与慧能其他弟子一起护送慧能遗体到曹溪,史书无载但从一些禅宗史书的记载来看,他在师事行思以前是去过曹溪的希迁在开元十六年(728)到罗浮山受具足戒,并学习戒律后来因读僧肇《涅槃无名论》领悟“法身无量”,物我一体的道理他听闻庐陵(在今江西吉安)的清凉山(当即青原山)有慧能的弟子行思(?-740)在那里传法,便前往投师参禅《祖堂集》等史书所载,希迁是因为受慧能生前“寻思去”的启示才去投靠行思禅师的 希迁在行思门下参禅和受法情况,现存史书记载甚少《祖堂集》〈希迁传〉记载:希迁初见行思,行思问:“你到曹溪得个什么物来?”希迁答:“未到曹溪亦不曾失希迁当是从自性本来圆满的角度回答行思之问的当时希迁已经受戒,行思问他是否还要“听律”、“念戒”?他都表示不必要。
希迁在天宝初(742)到南岳的南台寺修行传法,名声远被,门下弟子日多在希迁到达南岳的时候,这里还有慧能的弟子怀让(677-744)、坚固和北宗普寂的弟子明瓒《宋高僧传》说此三人皆是“曹溪门下”是不正确的广德二年(764)应门徒的请求到达潭州梁端(在今湖南长沙)(注1)传法,从他的弟子道悟、道通的传记来看,大概此后他来往传法于梁端与南岳之间 希迁著作不多,现存篇幅很小的《参同契》和《草庵歌》前一篇讲理事圆融,物我一体;后一篇讲居住草庵的悠然自得的心境文载《大正藏》卷三十)希迁于唐德宗贞元六年(790)去世,年九十一,弟子慧朗、振朗、波利(或作“尸利”)、道悟、道铣、智舟等人为他建塔于东岭据宋陈田夫《南岳总胜集》卷中,此塔在南岳南台的山跖;在南岳庙以西15里的楚宁寺是安葬希迁遗骨之处在希迁去世30年后,大约是唐穆宗长庆元年(821),国子博士刘轲得遇道铣,听道铣“盛述先师之道”,然后为希迁撰碑纪德,敕谥希迁“无际大师”之号,赐塔“见相”之额 刘轲的碑铭现已不存,《祖堂集》、《宋高僧传》、《景德传灯录》等的〈希迁传〉中有关希迁的记述当主要依据此碑文的内容《景德传灯录》卷六〈马祖传〉的注文说,马祖继承怀让,石头继承行思,“同源而异派”, 故禅法之盛,始于二师。
刘轲云:江西主大寂(按,马祖),湖南主石头,往来憧 憧,不见二大师为无知矣 刘轲这段话被禅宗史书广泛引用,它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以马祖、石头为代表的南宗禅的兴盛此后,宋代余靖《武溪集》卷八〈韶州月华山花界寺传法住持记〉也说:“大鉴(按,慧能)门人高第者庐陵思、衡岳让让传大寂,传江西,世呼马祖是也;思传希迁,居南岳之石头建中、贞(原避宋代之讳作‘正’)元间,方袍之学心者,江、衡千里,道路如织,亦西河(按,孔子的弟子子夏)、北海(东汉大儒郑玄)之风也注2)从中国禅宗的全局来看,8世纪中叶至9世纪是南宗禅迅速兴起的时期北宗从极盛走向衰微,南宗从局于东南一隅的曹溪传播到大江南北:北有神会及其弟子的荷泽宗,南有继承怀让的马祖的洪州宗、继承行思的石头禅派,江东有实际已与南宗联姻的奉法融为祖的牛头宗,其它如四川的保唐禅派也受到南宗的影响在南宗向全国主流禅派的发展过程中,马祖、石头的禅派成为中国禅宗五宗之源,流传后世,而其它禅派逐渐湮没无闻 二、希迁的主要弟子和法系 希迁的弟子,《祖堂集》卷四、卷五载有7人,《景德传灯录》卷十四谓有21人,其中著名的有慧朗、道悟、惟俨、天然、大颠,此外还有振朗、尸利、道铣等。
这里仅介绍前五人 慧朗(738-820),与振朗相对,称大朗,俗姓欧阳,韶州曲江(在今广东韶关)人年十三于邓林寺从模禅师出家,十七岁时(754年)到南岳,在此受具足戒,到虔州南康(在今江西南部)参谒马祖马祖问:“你来何求?”回答说:“求佛知见马祖对他说,“佛无知见”,知见的说法属于魔的境界;“你从南岳来,似未见石头曹溪心要”,示意他回南岳师事石头禅师《祖堂集》卷四〈招提和尚传〉)他此后到南岳希迁的门下,因参希迁的“汝无佛性”的禅语得悟《景德传灯录》卷十四)(注3)后到梁端住招提寺,不出户三十年,被人称为“招提朗”宋代余靖《武溪集》卷八〈韶州月华山花界寺传法住持记〉,前述为希迁撰碑文的刘轲是他的弟子,也曾为慧朗撰写碑文其中说,贞元十一年(795),即希迁去世的第十年,他前往罗浮山,途经韶州曲江南边的月华山花界寺,见此地“清气盘郁,亦足以栖神”,便停在此寺传法,四方参禅者“寻声而至,无虚日矣”据此推算,慧朗是在广德二年(764)随希迁住进梁端的招提寺的,到他离开此寺至韶州月华山时正过三十年元和十五年(820)慧朗死在花界寺,年八十五岁 天然(739-824),俗姓、籍贯不详,自幼学习儒、墨典籍。
曾与庞蕴(后称庞居士,融马祖)结伴进京赶考,途经汉南投宿一旅店,与一过路僧一起喝茶此僧问他们二位到何处去,回答说:“求选官去僧说可惜,“何不选佛去”天然问如何去选佛,僧告诉他说:“江西马祖今现住世说法,悟道者不可胜计,彼是真选佛之处天然听说,立即转向到江西参谒马祖马祖问明来意,劝他投石头希迁参学天然到达南岳南台寺参拜希迁讲明来意后,希迁叫他到槽厂去担当做饭的杂务,经一二年后才给他剃头正式允许出家希迁见天然聪明,向他略说戒法他竟然掩耳说“太多也”希迁叫他试着做些动作,他竟骑到“圣僧”(文殊菩萨塑像)头上去由此可见他的放任不拘的性格此后又去参马祖,到天台山居花顶峰三年,此后到余杭参谒牛头宗的国一(道钦)禅师元和初(806)到洛阳龙门香山与马祖法嗣的伏牛(自在)禅师为莫逆之交后在慧林寺住时遇上天寒,乃焚烧木佛御寒,受到主人的讥讽他却自辩说是为了火化木佛寻找舍利主人说:“木头有何也?”这正中了他设下的埋伏,他立即辩解说:“若然者,何责我乎!”(《祖堂集》卷四本传)元和三年(808)天然在洛阳的天津桥横卧,碰上留守郑公经此,虽呵之而不起,问之,以“无事僧”回答郑公异其言,赠以素与衣,并每天施给米面。
从此“洛下翕然归信”元和十五年(820)想归林泉终老之所,门人在南阳丹霞山建草庵接他来住,三年间门下参禅者达到300人,此处发展为一个大的寺院天然上堂说法,常提醒弟子和参学者要“保护一灵之物”(意为本有佛性);认为禅法非语言文字可以表达,非普通思维可以理解,反对执意地外求佛法,说“禅可是尔解底(的)物,岂有佛可成?佛之一字,永不喜闻”;一切法门功德“不从外得”;“吾此间无道可修,无法可证”《景德传灯录》卷十四)(注4)他还著有《孤寂吟》、《玩味吟》、《骊龙珠吟》、《弄珠吟》、《如意颂》等(文载《祖堂集》卷四本传),音韵谐美,主要是讲修行应内求自心觉悟的道理天然于长庆四年(824)去世,年八十六岁膳部员外郎刘轲为他撰碑弟子有无学、义安、性空、本童、米仓等人 道悟(748-807),俗姓张,婺州(治所在今浙江金华)人年十四在明州(治今浙江宁波)出家,二十五岁时在杭州竹林寺受具足戒,此后四处参访名师先投到径山牛头宗道钦(国一)禅师门下学习禅法五年,悟得佛性的道理,受到印可大历十一年(776)隐居于余姚的大梅山,经三四年建中初年(780)到钟陵(原名豫章,今江西南昌)参谒马祖禅师翌年秋,到南岳参谒希迁禅师。
《宋高僧传》卷十本传)道悟问:“离却定慧,以何法示人?”希迁不正面回答,说:“我这里无奴婢,离个什么?”最后从希迁的“汝道阿谁是后人”的问语中得悟《景德传灯录》卷十四本传)(注5)后来先后到澧阳(今湖南澧县)、景口传法,后居于当阳柴紫山,前来参禅者日多,名闻远近经有人上报荆州连帅(当指按察使),迎请道悟到荆州府治所在地江陵城内传法,受到城内僧俗的欢迎后来,他被请入城西的天皇寺居住传法江陵府尹右仆射裴公敬重道悟,特地盛礼前往拜谒问法道悟“神气洒落,安详自处”,答语精妙肯切在与裴公的交往中“以为是法平等,不见主客”,从不逢迎由于得到地方长官的支持,“自是禅宗之盛,无如此者”道悟一生,“行在于《璎珞》(按,传为后秦行竺佛念译《菩萨璎珞本业经》,讲菩萨阶位和大乘戒律),志在于《华严》”《宋高僧传》卷十)(注6)可见,他虽为禅僧,但仍重视持戒,弘扬《华严经》思想元和二年(807)去世,年六十岁弟子有慧真、文贲、崇信等,“或继坐道场,或分枝化导”,世称“天皇门风”《宋高僧传》卷十)唐太常协律符载为道悟撰写的碑文今存(见《佛祖历代通载》卷十五、《全唐文》卷691) 惟俨(751-834),或作唯俨,绛县(在今山西侯马市东北)人,俗姓韩(《宋高僧传》卷十七〈惟俨传〉原作“寒”字,此据《景德传灯录》卷十四)。
年十七南度大庾岭,到潮州(在今广东)的西山,从慧照禅师出家大历八年(773)从衡岳寺的智澡(或作“智琛”)律师受具足戒,认为“大丈夫当离法自净,焉能屑屑事细行于布巾耶?”不愿意从事烦琐律仪戒规的铨释和践行便前往谒见希迁,从受禅法,“密证心法”《宋高僧传》卷十七)(注7) 关于惟俨的求法经历,唐伸《惟俨大师碑铭》提供了另一种说法此碑记述,在惟俨去世的八年后,门人带着他的行状到长安求崇敬寺“大德”昭示先师事迹以垂于不朽,于是请唐伸撰写此碑其中说在惟俨离开智澡时,“是时南岳有迁,江西有寂(按,大寂是马祖),中岳有洪,皆悟心要,乃知大圭之质,岂俟磨砻……”从口气看,他曾参谒希迁、马祖、洪禅师三人碑铭又说:“寂以大乘法闻四方学徒,至于指心传要,众所不能达者,师必默识悬解,不违如愚,居寂之室,垂二十年惟俨后来遵照马祖的旨意,离开江西,“陟罗浮,涉清凉,历三峡,游九江”,在贞元初年(785)居住药山传法注8)但仔细推敲,其中有误惟俨从大历八年(773)离开智澡,游历很多地方之后,贞元初年至药山,首尾也不过13年,而不是20年从整篇碑文来看,虽有把惟俨看作是马祖嗣法弟子的意思,但并不十分确定,而且依据前引那段文字可以认为希迁也曾从希迁受法。
因为惟俨受戒的衡岳寺就在南岳,据《南岳总胜集》卷中,此寺在南岳庙西北一里的集贤峰下,距离希迁所在的南台寺不远可以想像,惟俨受戒后是先到希迁处参学受法的因此笔者认为《宋高僧传》和《祖堂集》、《景德传灯录》等史书说惟俨是希迁的法嗣是有根据的 在《祖堂集》卷四、《景德传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