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年级苏教版语文下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考前专项练习.doc
7页四年级苏教版语文下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考前专项练习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1. 阅读综合训练欧阳苦读(文言文)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获(dí)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lǘ)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抄录未毕,而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欧阳苦读(白话文)欧阳修先生在四岁时失去了父亲,家境贫穷,没有钱供他上学母亲用获秆在沙地上写画,教他写字还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让他学习写诗等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他就到乡里的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进行抄写还未抄完,就已经能背诵那篇文章以至于白天黑夜废寝忘食,欧阳修只用心做读书这件事[1]将文言文和白话文对比着阅读,并写出下面加点字词的意思家贫无资(______)教以书字(______)及其稍长(______)或因而抄录(______)昼夜忘寝食(______)惟读书是务(______)[2]欧阳修小时候,遇到的困难是:①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
他克服困难,刻苦学习,文章中主要写了他小时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三件事年龄大了之后,他又去______________,还进行______________,这些方面都表现了他是一个_______________的人[3]文言文最后一句“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的意思是( )A.自从小时候开始学习,就像大人那样用笔学写诗歌和文章B.从小时候起他所写的诗词和文章,就不像大人那样用笔C.从小时候起他所写的诗词和文章,就向大人学习D.从小时候起他所写的诗词和文章,就像大人写的一样有文采[4]关于欧阳修和《囊萤夜读》中的车胤,两个人的相同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同点是欧阳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车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欧阳修的身上有怎样的精神品质值得你学习?联系生活实际说说给你带来的启发2. 默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练习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选自《晋书·车胤传》[1]联系课文,解释下面词语的意思①恭勤:_______ ②通:_______[2]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3. 课内阅读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1.解释下列词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西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只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横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题西林壁》的作者是_____代诗人__________,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前两句写了诗人从_____、____不同的角度,处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同位置观看_____的感觉这两句诗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俗话说:“当事者迷,旁观者清诗中有哪句诗说明这个道理,请填在横线上4.这首诗中,有三组反义词,写在下面的括号里。
)—— ( ) ( )—— ( ) ( )—— ( )5.从《题西林壁》这首诗中得到的启发是( )A.对复杂的事物,只要看到一方面,就可以推断出其它方面B.对复杂的事物,应多角度观察,多方面调查了解,抓住主要的方面思考C.对复杂的事物,既要多方面观察,调查了解,又要亲身去体验,去分析4. 文言文阅读王充求学王充字仲任,会稽上虞人也,其先自魏郡元城徙①焉充少孤②,乡里称孝后到京师,受业太学③,师事④扶风⑤班彪好博览而不守章句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⑥,阅所卖书,一见辄⑦能诵忆,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注释)①徙:迁徙②孤:小时候父亲去世了 ③太学:中国古代最高学府 ④师事:以师礼相待 ⑤扶风:古地名,今陕西境内 ⑥肆:店铺⑦辄:就[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王充的祖先是会稽上虞人,后迁到魏国的元城郡B.王充到了京师后做了班彪的老师C.王充小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在乡里因孝顺被称颂D.王充虽然读了大量的书,但是仍旧不熟悉各家学派[2]王充的“好博览而不守章句”是指王充的( )A.学习态度 B.学习方法C.学习目的 D.学习范围[3]王充家境____(a.贫困 b.富裕),他是通过_____的方法来读书的。
[4]王充求学的故事给你哪些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请写一则关于读书的名言5. 阅读古诗,完成练习春 望(唐)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zān)1)画线诗句是说诗人因感伤时事,牵挂亲人,所以见_______而落泪(或曰泪溅于花),闻_______也感到心惊2)带点一句中,“家书”是指__________,“家书抵万金”采用了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表达出了将士们对家乡亲人的__________6.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郑人买履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1]文中多次出现“度”根据你的理解,给加点字选择合适的解释A.尺码,标准 B.刻度 C.量,计算1)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2)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3)曰:“宁信度,无自信也[2]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及反,市罢,遂不得履[3]根据情境,想象人物的表情或动作,填入句中横线上。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他_____________,说:“宁信度,无自信也[4]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 课文回音壁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1)写出加点词的意思①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②是吾剑之所从坠( )③遽契其舟,曰( )④求剑若此( )(2)这个故事的题目是一个成语,这个成语是 故事中的楚人“求剑若此”,能得到剑吗?为什么?请用原文的话回答 (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曹冲称象曹冲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时孙权曾致巨象,太祖①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冲曰:“置象大船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称物以载之,则校②可知矣太祖悦,即施行焉③注释)①太祖:即曹操,曹冲的父亲②校(jiào):通“较”,比较③施行焉:按这办法做了[1]根据文段内容填空曹操想称大象的重量,大臣们的表现是:_________,曹冲称象的办法是:_____________。
[2]曹冲与王戎的相同之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读一读,回答问题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1]解释下列句子中“之”的含义1)诸儿竞走取之(________)(2)人问之(________)(3)取之,信然(________)[2]文章开头交代“王戎七岁”有( )作用A. 王戎骄傲自大,从不把别人放在眼里B. 暗示王戎年幼,间接写出了他的聪慧C. 夸赞、欣赏王戎人为人[3]翻译句子: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4]从“信然”一词看,旁人对王戎所述理由抱有怎样的态度?( )A. 信服 B. 征服 C. 服从9. 文言文阅读何晏七岁,明慧若神,魏武奇爱之以晏在宫内,因欲以为子晏乃画地令方,自处其中人问其故,答曰:“何氏之庐也魏武知之,即遣还外注释:欲:想要惠:通“慧”若:好像奇:以……为奇(在此应指特别)欲:想要乃:于是,就故:……的原因庐:(简陋的)房屋之:代词,代“这件事”[1]魏武帝喜欢何晏吗?请找出短文中的句子进行回答[2]对“晏乃画地令方,自处其中”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于是何晏在地上画了一个方框,让魏武帝站在里面。
B.于是何晏在地上画了一个方框,自己坐在里面C.于是何晏在地上画了一个圆框,让自己坐在里面[3]你感觉何晏的性格特点是( )A.当机立断 B.胆大心细 C.聪明机智10. 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铁杵成针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1)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弃:______________(2)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方:_____________(3)太白感其意,还卒业还:___________ 卒业:_____________[2]读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最恰当的一项是( )A.逢老/媪方/磨铁杵 B.逢/老媪/方磨铁/杵C.逢/老媪/方磨铁杵 D.逢/老媪方/磨铁杵[3]读句子,想人物对话问之,曰:“欲作针李白好奇地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老婆婆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老媪的意志可以用成语___________来形容11. 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阮裕焚车阮光禄①在剡②,曾有好车,借者无不皆给有人葬母,意欲借而不敢言。
阮后闻之,叹曰:“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遂焚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