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有害而无利?对反转新闻的再思考.docx

7页
  • 卖家[上传人]:I***
  • 文档编号:191447247
  • 上传时间:2021-08-14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74.77KB
  • / 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有害而无利?对反转新闻的再思考 2017年7月5日,一则题为《12岁女生遭两名男教师强奸,当地公安不予立案》的新闻被媒体转载,引起了舆论的关注然而事件随后发生了反转:涉事女学生承认编造了强奸的情节,称自己说真话就被叔叔打[1]无独有偶,2016年春节期间,一篇名为《春节纪事:一个病情加重的东北村庄》(简称《春节纪事》)的文章发表在《财经》杂志的公众号上文章称东北村庄礼崩乐坏、赌博盛行,不少人信以为真随后,《人民日报》的记者前往该村庄调查后发现,《春节纪事》的作者根本没有返乡,该作者也承认文章的时间、人物、地点都是虚构的[2]诸如此类后续的新闻报道与初始报道在事实上截然相反的情况并不少见随着记者采访的深入,后续的新闻报道对初始的新闻报道进行事实更正、补充,“新闻事件像戏剧一样发生剧情反转”,[3]这样的新闻被称作“反转新闻”反转新闻不仅使新闻事件本身受到社会的热议,而且使向来声称真实、客观的媒体行业一时成为众矢之的现有的研究对反转新闻也以负面评价为主,研究者将反转新闻中的初始报道视为虚假报道或失实报道并对此进行批评将反转新闻视为某些初始报道的认知有失偏颇,因为反转新闻应当被视为新闻发生反转的整个过程。

      那么,作为事实补充与更正过程的反转新闻是否就意味着新闻业的倒退?反转新闻除了有负面影响,是否对新闻业或者社会有些许的正面价值?一 反转新闻的界定与表现目前学界关于反转新闻并没有形成统一术语和定义,类似的概念还有“新闻反转剧”“逆转新闻”“舆情反转”[4]等反转新闻是指同一新闻事件的后续报道与初始报道发生事实上的偏离,且后续报道对初始报道进行事实补充、更正的过程反转新闻不是指新闻事件在初始报道阶段的某一篇报道,而是指新闻发生反转的整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有的初始报道是虚假新闻,后续报道揭露了真相,新闻发生发转如2016年春节期间,一个名为《上海女孩逃离江西农村》的帖子成为网络热点文中称一个上海女孩回江西农村男友家过年,因难以忍受农村的年夜饭而连夜赶回上海但随后网络部门证实,该帖子从头到尾都是假的,发帖者“想说又说不出口”并非上海人,而是上海周边某省的有夫之妇徐某某,她在春节前夕与丈夫吵架,因不愿去丈夫老家过年而独自留守家中,于是发帖宣泄情绪[5]但不是所有反转新闻的初始报道都是虚假新闻,有的初始报道属于片面报道,即报道反映了部分事实,后续报道补充、更正信息,事实呈现更加全面,这一类的反转新闻更常出现。

      如2013年12月3日,一则题为《老外街头扶摔倒大妈遭讹1800元》的新闻在网上转载,图片中外国小伙的衣服被撕烂,大妈扑在老外的摩托车上不放手在最初的报道出来之后,网友几乎一边倒地斥责大妈“碰瓷”[6]但随后经警方证实老外无证驾驶无牌摩托且交通肇事,女子受轻伤,事件发生反转[7]2015年5月3日,一段成都女司机被打的视频在网上疯传,舆论一致谴责打人司机当打人司机的行车记录仪视频被公开之后,网友发现事件的起因是女司机随意变道、违章行驶,而原本谴责男司机的网友转向批评女司机,并曝出女司机以往的违章记录[8]在上述案例中,初始报道属于片面报道,反映了事件的一部分,但视频的不完整或目击者对事件的片面了解,导致反转新闻的发生二 作为新闻报道的反转新闻及其负面影响部分研究者将反转新闻等同于新闻事件的某一篇初始报道,并将反转新闻定性为完全失实的虚假新闻或部分失实的失实新闻,认为反转新闻带来的负面影响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其一,违背新闻真实客观的原则,造成新闻失实甚至假新闻研究者将反转新闻过程中的初始报道直接定性为虚假新闻他们认为,一方面记者过于强调新闻的时效性,没有把握好新闻的真实客观性,[9]导致反转新闻的发生;另一方面,记者在涉医、涉法报道中缺乏相关专业知识,[10]导致初始报道对事实的呈现比较片面,后续报道发生反转。

      其二,损害媒体公信力[11]媒体的立身之本在于其权威话语权所产生的公信力,媒体口碑犹如企业的品牌,需要较长时间方能树立,一旦出现话语失范和失实报道,长期积累起来的公信力就会毁于一旦[12]公众对媒体的批评之声多在反转新闻发生后,这反映出公众对媒体专业素养的质疑媒体公信力的下降虽然不是始于反转新闻,但反转新闻加剧了媒体公信力的下降[13]其三,阻碍社会信息沟通,侵害公众知情权知情权是一项基本的人权,多元信息的传播对实现公民“知”的权利和社会沟通有着重要意义而反转新闻的初始报道将单一信源作为报道依据,忽视对信息的全面核查,导致信息片面化传播从公众的角度来看,媒体提供的是有限的、片面的信息,公众只能听到一方的声音,这不仅给意见的自由流通带来阻碍,也侵害了公民全面获悉事实真相、获取信息的权利其四,激化社会矛盾研究者从维护社会秩序与社会和谐的角度批评反转新闻带来的负面效应,认为“反转新闻对社会突出问题带有偏见和倾向的报道,不仅不利于社会矛盾的解决,而且更容易引起群体极化反应”[14]以2014年12月西安某医院的医生在手术台自拍的事件为例,[15]批评者认为媒体在事实不清的情况下转载网友的微博,使得紧张的医患关系再次被推到风口浪尖,并认为报道激化了医患之间的矛盾,甚至还会加剧医患双方的不信任。

      三 作为事实更正过程的反转新闻及其积极意义部分研究者将反转新闻简单等同于媒体在初始报道阶段的某一篇报道并对其进行批评,认为这些初始报道存在虚假、不准确或片面等问题,危害新闻真实和媒体公信力,有损公众的知情权和社会秩序这些批评在一定程度上只是对虚假新闻、失实报道的指责我们认为,应当跳出仅从事件初始阶段的某篇报道来评价反转新闻的局限性,应当从新闻发生反转的整个过程,包括后续报道对初始报道进行事实上的补充、纠偏乃至后续影响来审视反转新闻的积极意义具体有以下三个方面一)由结果到过程:反转新闻推动新闻真实理念的转向传统的新闻真实观要求新闻各要素的真实、新闻的整体真实、本质真实,而随着新闻真实在实践中遭遇到困境,新闻真实理念也在不断发展,根据马克思“报刊的有机运动”“有机整体”的思想,可以看出“新闻真实越来越表现为一种过程真实”[16]反转新闻的出现就为新闻真实理念从追求结果的真实转变为追求过程的真实提供了一个现实的例证一些研究者认为,反转新闻中的初始报道是失实新闻甚至是虚假新闻,依据是媒体先前的报道与最终的事实有偏差这种带有鲜明的结果导向的新闻真实理念,将披露所有的事实寄希望于媒体的一篇报道中,这种理想化的预设忽视了新闻生产的客观条件限制:媒体在短时间内获得的信息有限,但又需要对此事进行报道。

      在传统媒体时代,新闻生产的周期可以是一天(如日报),也可以是一周(如周报),相对充裕的时间为信息核实提供了一定的保障而在分秒必争的新媒体时代,新闻生产周期被大大缩短,记者在短时间内只能获知部分事实,因而媒体后续掌握的信息颠覆原有报道的可能性增加从这个角度来看,新闻真实逐渐转向一种过程的真实,因为“任何报道都只能是对事实的一种简约的、一定程度上割断的(一个事实非常复杂,他只能从一个侧面去报道,就像一大块肉,我们只能从某一个地方咬下去,不可能一口吞掉)、扬弃的(放弃一部分和接受一部分)、概括性质的报道,不可能完全将事实原原本本地展现出来”,[17]“只要发布者基于及时、新鲜的原则,所发布的信息为现阶段所获得的全部信息,并且在发布过程中不存在主观的造谣和散谣的行为,这种行为就不涉及法律问题,更不涉及道德问题”[18]从新闻发生反转的整个过程来看,反转新闻并不是完全违背新闻真实的原则,而是对新闻真实的追求从结果真实转向过程真实,即新闻在反转的整个过程中实现真实法国新闻学者贝尔纳瓦耶纳说过:“谁也不能说自己掌握了全部新闻,但是通过每个人所掌握的分散的、不完整的片段,却可以最终合成一个协调的整体[19]媒体在持续报道新闻的过程中,不断拼凑起分散的片段、纠正先前的报道,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接近事实的原貌。

      二)由封闭到开放:反转新闻满足了公众的知情权并促使新闻生产更加透明化反转新闻另一个被诟病的地方在于初始报道传播的是片面的信息,损害公众对事件全貌的知情权对此,首先,要明确的一点是,反转新闻并不是新媒体时期才有的产物,在传统媒体时期依然会有媒体前期报道失实的情况,只是那时“由于技术的限制,受众以书信、等形式进行的反馈在很大程度上被媒体利用信息与地位的不对称单向屏蔽了,所以,呈现在公共领域的反转新闻现象要少很多”[20]到了新媒体时代,由于技术赋权,受众成为信息接受者的同时还是信息的传播者,他们对新闻报道的反馈可以在新媒体平台上及时、公开地传播,传统媒体在信息传播中的垄断地位被打破,新闻失实、造假的情况更容易被公众知晓,反转新闻也就更频繁地出现在公众视野中而针对一些研究者批评反转新闻的初始报道存在片面性的问题,我们应当从反转新闻的整个过程来看,新闻报道并没有停留在初始的、片面的报道阶段,后续的报道对初始报道进行了补充和修正因此,反转新闻从以前较少被公众所知到现在被更频繁地披露,从初始的片面报道到后续报道的补充修正,实际上使公众知道了先前所不知道的信息,这在一定程度上不是对公众知情权的损害,而是对公众知情权的满足。

      其次,反转新闻将受众纳入新闻生产活动,促使新闻生产更加透明化以前,新闻业是社会分工的产物,专业的媒体从业者构成了职业队伍,他们通过职业话语与职业实践建构起职业边界,实现权威和合法性的垄断在这种情况下,新闻生产只在行业内部进行,受众的角色仅仅是信息的接受者随着新媒体的兴起,一方面,新闻报道的传播平台转至微博、等社交平台,由于平台本身的公开性和传播方向的不可控性,读者更容易发现并反馈新闻失实的情况,媒体纠错的过程也在读者面前一览无余;另一方面,媒体之间时效性的竞争更加激烈,记者无法到达所有的现场,享有媒介近用权的自媒体用户成为潜在的线索提供者和信息传播者,他们深度介入媒体的新闻生产可以说,我们所看到的许多反转新闻,某种意义上,都是受众有能力介入新闻生产的结果[21]如上海女逃离江西农村事件中,网友对发帖者当天注册账号、发帖,照片像素过低,可能是视频截图,发帖者从江西返回上海的用时过短等细节的质疑,推动了新闻的反转反转新闻并不是舍弃新闻真实,而是把媒体追求真实的过程中出现的错误以及纠错的过程展现在受众面前在新闻反转的整个过程中,受众知晓了更为丰富的信息和更立体的事实诚然,开放、透明的新闻生产机制会暴露媒体在报道中的过失,但也让受众担负起媒体监督者、新闻合作者的角色。

      与其说反转新闻消解了媒体的公信力,不如说它破除了受众对媒体的盲目信任,使受众更深刻地认识到媒体不是全知全能的圣贤,它所做的事情只是尽可能地接近真相,而这个过程需要时间且不是一帆风顺的三)由独语到对话:反转新闻促进社会成员之间的理解有研究者认为,反转新闻中的初始报道惯用贴标签、标题党的手法报道新闻,将事实简单化,特别是在社会道德、警民冲突、医患纠纷领域这些新闻报道通过细节渲染、突出重点,将双方当事人的矛盾局部放大,网友开始一边倒地讨伐“强势”的一方,这样会激化社会矛盾,不利于社会稳定这样的担忧不无道理,但我们应当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反转新闻以2014年西安某医院医生在手术室自拍的事件为例,起初在不了解医生自拍的起因时,网友对医院和医生的指责不绝于耳,医患矛盾再次成为热议的话题而随着后续报道的披露,更加完整的事实呈现在网友面前,医院的回应获得网友的理解,紧张的医患关系一时得到缓解虽然医生自拍事件的反转新闻已经落幕,但媒体对医生、医院的报道并没有停止,它们吸取之前反转新闻的教训,有相当一部分的新闻报道开始重视舆论引导,更多医生坚守岗位、不辞辛劳的照片、故事出现在媒体报道中公众借此机会了解到医生的日常工作和鲜为人知的故事,对医生的认识更加全面和立体,有助。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