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木兰诗》中的亲情解读.docx
3页《木兰诗》中的亲情解读 王立伟[摘 要]《木兰诗》字里行间透露着浓浓的亲情浓浓的母女情;牺牲自己保全家庭的替父从军的决定;木兰归来时,调皮却又略带自豪的口气……这一切,无不洋溢着和谐欢快的气氛[关键词]木兰 亲情 和谐[] G633.3 [] A [] 16746058(2015)280025读完《木兰诗》,心中暖暖的,没有像读《十五从军征》等一些描写战争诗歌的沉重与抑郁这与《木兰诗》字里行间透露着浓浓的亲情有关木兰当户织布,织着织着,想着心事,不觉手里便停止了织布纺线细心的母亲在里间做活,听到女儿的叹息,没有责骂女儿的怠惰,反而问女儿何所思何所忆,这与《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的婆母面对兰芝的起早贪黑辛勤劳作还不断地挑毛病形成鲜明的对比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家中有女初长成,木兰的母亲用戏谑的口吻问女儿在“思谁忆谁”我们可以想象木兰用拖长了的语调嗔怪地叫了一声“娘——”,那种浓浓的母女情便展现在读者面前自“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时起,木兰便陷入了痛苦之中:父亲年迈,家无长兄父亲这一去,在时间长、条件艰苦又有生命之虞的兵役期间,能否回来,木兰一想便知可是可汗的命令又是不可抗拒的,“十二卷”的“十二”不一定真的是具体的数字,但是表达命令的霸气和催征的急切足矣。
从织布时还在叹息来看,木兰是经过了无眠的一夜那一夜,我们可以想象,木兰在床上辗转忧愁,悲愤流泪一声声的叹息把木兰内心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其间木兰可能想到要代替父亲从军,可是女扮男装如被揭发违抗圣旨的后果不堪设想再者,一去,如何在男人堆里掩饰自己的女儿身份?如果说在纺织叹息时木兰仍然没有下定决心,那么和母亲的那番嗔怪亲昵的对话便使木兰坚定了牺牲自己的决心她在心中对自己说:“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牺牲自己保全家庭的这份爱使木兰作为一个生活在浓郁亲情氛围家庭的女儿形象高大起来,身为女儿身,要做这样的决定,其形象原比一个儿子做出替父从军来得高大以前许多说法拔高木兰,把其定位于为国为家,反而削弱了木兰的形象,有违原创作的初衷接着《木兰诗》用细腻的笔触、微而显的春秋笔法刻画木兰矛盾复杂的心境替爷征”的决心是暗自下的,是不敢让家里人知道的,因为她知道父母是断断不肯让去的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许多教师在给学生讲解此段时都会说这是用了互文手法,其实并不一定在“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这样解释固然不错,但是我们应该挖掘里面的内隐含义作者故意拉慢节奏,一则木兰是女儿家,从未接触过这些与战争相关的东西,每一种东西她都要学习,都要问,而且这一切又都是瞒着家里人,需要东掖西藏,因此不可能一下子一次从市场上大胆买齐。
二则是显现了木兰矛盾复杂的心理虽然下定决心替父亲出征,还有对未来征程的茫然、忧虑、恐惧,还有对家的留恋,毕竟“古来征战几人回”在准备行程的期间,或许木兰看亲人都是用含泪的眼睛看的,姐姐和弟弟那儿或许也已经用隐讳的诀别话告别过了替爷赴死却又不能明白表明,那种微妙复杂的情感被作者用四句排比加互文的句子表面遮盖,拉慢节奏,但其中内隐的情义却撞击着读者的胸膛此时,读者也应该是满眼含泪的木兰给爷娘留下一封信,再看一眼自己的闺床,在晨色中披上铠甲,牵出马,默默和家人告别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诗贵在精简,但此节却不惜拉慢节奏,不厌其烦地交代木兰的行程,“不闻爷娘唤女声”还用了两次不闻爷娘唤女声”我们可以理解为现实中的情景,也可以理解为木兰想象中的情景唤”是双方的,有爷娘撕心裂肺的唤儿,也有女儿心中唤着自己的爷娘想到如果自己战死,爷娘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恸,木兰的心揪了起来,任何词似乎都表达不出此时的心情与上节拉慢的节奏相反,“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则用简洁明快的节奏带过了艰苦的战争生涯和流血横尸的战争场面。
幸运的是木兰活着回来了!与前面忧愁惨淡的气氛相比,现在字里行间洋溢着欢快,木兰不慕高官厚禄(一说为怕暴露自己的女儿身份)“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她对家的渴望,都有点迫不及待了爷娘听说女儿回来,不顾年迈,互相扶持着出城迎接,期间他们的焦虑、担忧、牵挂,全在这一句了阿姊是女流,是不能出门的,听说木兰回来,来不及梳妆打扮,就跑到门口翘首在等待期间“当户理红妆”,“当户”二字值得玩味,下文木兰回到家是“当窗理云鬓”,有种从容恬适的感觉,“当户”则是内含匆忙急切的意思,一个“当户”便把阿姊的心情表达出来弟弟也长大了,对姐姐的思念和敬佩之情只用“磨刀霍霍向猪羊”来表达作者没有描写他们见面的场面,但给我们留下了无数想象的余地当木兰回到自己的闺房,门后家人数双带笑的眼睛肯定在满含爱意地关注着她诗最后让木兰调皮地出去站在伙伴面前,用木兰调皮却又略带自豪的口气说的话结尾,洋溢着和谐欢快的气氛所以,读《木兰诗》,就不能不解读里面的亲情责任编辑 陈剑平)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