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古代小说戏曲专题作业及参考答案资料.doc
5页古代小说戏曲专题形成性考核册 答案古代小说戏曲专题作业1答案一、用各二百字左右的篇幅介绍三篇话本、拟话本的代表作品话本,就是说话人说话的底本,它重要涉及讲史和小说两大类前者是用浅近的文言讲述历史上的帝王将相的故事;后者指的是用通行的白话来讲述平凡人的故事宋代的讲史话本有《五代史平话》、《大宋宣和遗事》、《全相平话五种》等这些话本以正史为重要依据,但也采入一些传说、异闻等,同时也不免虚构,以增强吸引力它们的情节往往较曲折,篇幅较长元明清的历史小说正是由此演变而成的拟话本是明代兴起的短篇小说的一种创作形式,它是由文人模拟宋元话本而创作的它与话本的共同点是它们都是白话小说;其不同点是拟话本不再是说话艺人说唱的底本而是专供人们阅读欣赏的文学作品拟话本的出现标志着宋元以来的讲唱文学已逐渐脱离了口头创作阶段进而发展成为作家的书面文学其代表作品重要有:冯梦龙的《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喻世明言》(简称《三言》),凌蒙初的《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简称《二拍》),陆人龙的《醒世言》,周清源的《西湖二集》于霖的《清夜钟》以及佚名的《石点头》《醉醒石》等二、话本、拟话本中的爱情故事和前代小说中的爱情故事相比,在爱情观念、人物形象上发生了哪些新变? 答:在爱情观念上:1、话本、拟话本的爱情故事开始由门当户对、郎才女貌,向尊重品德、情感、注重生活实际方面进化;2、话本、拟话本爱情篇章的主题也发生了变化,重要表现在反对封建的门第观念、贞操观念和等级观念以及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争取自由婚姻等。
在人物形象上:话本、拟话本对人物的描写具有特殊性、细致性和多样性1、特殊性表现在人物描写上的“奇”,非常注重人物描写的个性化比如:杜十娘、莘 瑶琴、玉堂春,三人都是色艺双绝的妓女,都向往自由、渴望爱情;但她们却都有 各自不同的风姿杜十娘深沉老到、莘瑶琴质朴单纯、玉堂春机智泼辣2、 细致性十分明显,如《刘小官雌雄兄弟》写小酒店掌柜刘公在风雪天救起一个 60 多岁 的老头,就用了 4000 多字《苏小妹三难新郎》写秦少游与苏小妹进入洞房后的 “三难”就用了将近 5000 字的篇幅3、 人物的多样性,比如:综合环境、人物身世等特点;运用矛盾冲突描写人物的行动;在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物心理活动;通过 想象夸张塑造带有传奇色彩的抱负形象等等 三、前人认为话本、拟话本“主意则在述市井间事”,谈谈你对此的理解答:话本、拟话本是中国古代承前启后的白话小说,其作者博古通今,大都熟悉前 朝故事,不仅熟悉下层人民生活,与当时的市民阶层气愤想通,并且富有表现生活 的艺术技巧听众也是以下层小市民为主,所以内容也是写下层民众生活,以描写 人物为中心,情节曲折,故事性强,语言是白话口语,下层小市民在听众数量上占 了绝大多数。
此外,讲史话本的作者大都地位低下,其听众和观众大多是生活在社 会底层的人民,因而,讲史话本的思想观点比正统诗文进步,较为接近人民群众, 所以说话本、拟话本“主意是在讲述市井间事 四、 结合作品分析话本、拟话本是如何运用“巧合”的手法来安排情节的 答:所谓“巧合”,就是偶尔性偶尔性是由必然性决定的,作品中的“巧合”来源于社会,又通过提炼加工,就是即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既反映生活真实, 体现客观规律,又富有艺术魅力比如《错斩崔宁》的“巧”值得一提,作者安排 情节,处处抓住一个“错”,在“错”的背后又处处强调一个“巧”刘贵戏言, 二姐出走是“巧”,静山大王杀刘贵是“巧”,崔宁与二姐清早结伴同行是“巧”, 刘贵与崔宁的财物正好都是十五贯更是“巧”,表面看来这些“巧”是偶尔的;而 在“巧”的背后,是封建礼教和司法制度两把杀人的刀子这里的“巧”表现了社 会的本质和客观规律试想,假如不是社会上普遍存在买卖妻妾的现象,刘贵怎能 如此戏言?陈二姐又怎么会容易信认为真?假如没有“男女同行、非奸即盗”的社 会舆论,崔宁和陈二姐又怎会被“错绑”、 “错杀”正由于《错斩崔宁》中的“巧” 戳到了当时社会的要害,所以情节的发展既扣人心弦,又合情合理。
听众和读者既 由于始料不及而不断称奇,又由于总在情理之中而屡屡叹服 古代小说戏曲专题作业2 自行完毕 无答案古代小说戏曲专题作业3答案三、红娘形象之我见 在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中,“家生婢女”红娘聪明、伶俐、热心、正直的形象,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且在后来的剧作中一再出现,取得了远较莺莺为重要的地位剧中的红娘有着过人的胆识和才干,心直口快,泼辣爽直,重情重义可以说,《西厢记》没有红娘,情节将惨淡无光,而崔、张的婚事也也许只是个泡影罢了红娘形象代表了正义、智慧和力量,也代表了在当时社会前提下女性理性的觉醒和主体意识的萌动 红娘性格中最能打动人心的是她的心地善良助人为乐的崇高品质和她的正义感,这也是她性格中最闪光的地方剧中一开始就说她是相国之女莺莺的贴身丫鬟,老夫人让她服侍莺莺,让她“行监坐守”但是,在莺莺和张生一见钟情,两情相悦时,她积极站了出来为两人穿针引线比如在“酬韵”一折中,莺莺和张生隔墙吟诗,红娘催促道:“姐姐,有人咱家去来,怕夫人嗔着”此时连张生都怨她“不做美的红娘忒浅情”但是,当两个人历尽坎坷即将成婚之时,老夫人的赖婚,激起了她的不平和正义感,于是她更加义无反顾的帮助,尽一切力量将两人撮合到一起。
当张生绝望不知所措时,红娘积极为其出谋划策,让张生在夜晚趁莺莺在后花园烧香时通过琴声以明心志,并且不再催促莺莺回去,并且借口“瞧夫人一会”,故意让出空间让他们充足的交谈当莺莺请她去看望张生,她没多作推脱就答应了她感谢张生一封书信救了“俺一家儿性命”,她同情莺莺、张生婚姻的受挫,她更为夫人的“失信”而不平显然,红娘是一个恩怨分明,重情重义,有着强烈正义感的奴婢,而不是一个惟命是从、唯唯喏喏的丫鬟,这也是她最终违反夫人之命,热心帮助莺莺、张生走向团圆的主线因素,也是她个性之所在 红娘的正义还表现在她充满反叛精神按常理来说,崔、张的“自由”婚姻,在充斥着封建礼教的社会背景下,应当算是大逆不道的,但红娘作为一位老夫人派来"看守"小姐的丫头,不仅不提醒“主子”,反而“推波助澜”,还成为这场婚姻得以美满结局的重要的牵线搭桥之人在"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宗旨下,红娘是一个美好的化身,是美满婚姻的代言人在这场叛逆的婚姻中,红娘不畏老夫人严词,几次三番周转于崔张之间,为他们安排月下听琴,并有晓夜奔走,传书递简等一系列行动,反映了她对这场恋情的支持,对真情的尊重,以行动表现了红娘的反叛精神。
红娘的可爱之处还表现在她机警聪明,有高度的警惕心和保护意识又富于同情心,她常在崔、张的爱情处在“矛盾期”的时候,以其特有的机警使矛盾获得解决在为崔张二人撮合过程中,她知道莺莺有“撮盐入火”的性子,有“心肠儿转关”的狡狯,于是她处处试探、揣度,照顾着小姐的自尊心,忍受着怀疑和指责而张生是个缺少社会经验的青年书生,在追求莺莺时不时流露出狂热的态度,他的深情和弱点都呈露在外面于是红娘又不得不警惕着张生同时,做为这场婚姻的一大障的老夫人,红娘依旧需要谨慎着,这样,一个小小的人心丫鬟夹杂在小姐,张生,老夫人三者之间,她担承着种种压力,却义无反顾地为别人合理的追求竭心尽力而王实甫愈写红娘的 “两下里做人难”,愈写这“缝了口的撮合山”在困境中巧妙周旋,就愈能生动地表现她机智倔强的个性,这也是她能在相国府应变自如,独善其身的诀窍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如此的一个代表着健康的生命,富有气愤的丫鬟形象是带着抱负化成分的剧中说她是个丫鬟,但是我们却很难看出真实的尊卑主仆身份,放眼望去几乎“人人平等,富有民主”,说她是丫鬟,她却老是处在居高临下的地位上,无论张生的酸腐、莺莺的矫情,还是老夫人的固执蛮横,都逃不脱她的讽刺、挖苦乃至严辞驳斥。
主子小姐一会儿叫她“小贱人”,一会儿改口叫她“姐姐”;老夫人骂她“小贱人”,但是一番理论过后,又不得不服软的说“这小贱人也道的是”,立即又肯定了她如此的一个敢与老妇人抗衡,与小姐戏弄的“放肆的大胆的”丫鬟形象在当时实难找的到这不得不说是作者抱负化的塑造,更进一步来说是对女性命运的同情,或者叫对女性独立意识觉醒的盼望和呼唤吧! 在《西厢记》的时代里,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是十分艰难的,千百年来她们一直处在一个依附从属的地位,“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亡从子”以及“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教条更为沉重的制约着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然而,在红娘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女性在“礼与法”道路上探求个体的人生价值,主宰自己命运的真实情况她是这个社会正义的化身(即使有抱负成分),是这个社会的一把钥匙,为我们打开了元代女性理性的觉醒以及主体意识萌动的现状,而这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中国小说戏曲专题形成性考核四 认真阅读杂剧《梧桐雨》和传奇《长生殿》原著,以及教材下编第十章《长生殿》,回 答下列问题 一、 唐明皇和杨贵妃的故事是古代小说戏曲的重要题材, 请用各三百字左右的篇幅介绍三部关于这一题材的古代小说戏曲作品。
答:1、《长恨歌传》:唐人著名传奇小说之一作者陈鸿本篇有几个传本,文字各有异同,以载于《文苑英华》的较好,选入《唐宋传奇集》和《唐人小说》里本篇是历史题材的小说它追述了开元年间杨妃入宫,在安禄山叛乱后,她跟唐玄宗在入蜀路上死于马嵬坡的始末,以及道人索魂天上与杨札相见的事情故事情节和《长恨歌》同样,但是白居易采用的是诗歌的形式,作者采用的则是散文的形式,两者实相得而益彰读了本篇可以明白故事的原委,更可以欣赏歌辞的深美 2、《杨太真外传》:宋代传奇小说,分上下两篇收入《顾氏文房小说》、《唐人说荟》鲁迅校辑《唐宋传奇集》收入此篇作品写杨贵妃,字玉环,原为寿王妃,后归玄宗,册封为贵妃玄宗溺爱异常贵妃姐妹兄弟皆受封,一时杨氏权倾天下后安禄山起兵,潼关失陷,“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后肃宗即位,大驾还京,太上皇日夜思念贵妃,有蜀中方士,在蓬莱仙阁寻得杨太真,“钿合金钗寄将去”把玄宗、贵妃生死相恋写的回肠荡气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著名的《长恨歌》也是这类题材的作品3、《惊鸿记》:明代传奇剧本,作者不详,但一般认为是吴世美所作,内容重要是写唐明皇同梅妃、杨贵妃的故事根据宋人小说《梅妃传》及多种关于杨贵妃的文学作品、传说加工而成。
唐明皇好色,溺爱梅妃梅妃在宴席上得罪皇弟薛王,薛王与高力士杨国忠合谋献寿王妃杨玉环以夺其宠杨妃得宠,梅妃被黜安史之乱起,杨妃死于马嵬坡,梅妃几经乱离与唐皇相聚后诸人于天界相会,得知彼此原是仙人,尽释前嫌二、洪升的传奇《长生殿》和白朴的杂剧《梧桐雨》的结局安排有何不同?谈谈你对两 个不同结局的见解 答:白朴的杂剧《梧桐雨》结局是:安史之乱平定以后,唐明皇返回京师,梦见杨贵妃 在长生殿设宴,请他赴席,却被窗外梧桐叶上的雨声惊醒,想起正是昔日的欢会带来今日的 凄凉,可以说《梧桐雨》结尾凄凉,从一定限度上寄托来了作者的兴亡之感,表现了作者的 故国之思 洪升的传奇《长生殿》结局是:贵妃死后,唐明皇因思念贵妃,派临工道士觅魂, 于蓬莱仙岛找到了杨贵妃,明皇与贵妃通过忏悔之后,八月十五被引进月宫在月宫团圆可 以说《长生殿》既不是悲剧,也不是喜剧,写到团圆收煞,自身属于正剧,也表现出作者对 李杨爱情的同情和赞颂 三、关于《长生殿》主题的各种观点中,你赞同哪一种?为什么? 答:我赞成“双重主题说”我认为作者写《长生殿》,对于政治政治主题和爱情主题, 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是以兴亡之感,写出儿女之情一面要写国家兴亡之感,一面要写儿女 离合之情。
告诫后人,爱美人更要爱江山,要把握好两者之间的关系,不要为了一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