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知人论世赏诗歌.doc

5页
  • 卖家[上传人]:琴****
  • 文档编号:19429691
  • 上传时间:2017-11-19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39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知人论世”赏诗歌初中学段 语文学科工作单位:潍坊市北海双语学校作者姓名: 陈亮坊子区优秀教学论文评选2“知人论世”赏诗歌[摘要]“知人论世”是在古典诗歌鉴赏中经常运用的一种有效方法,主要从以下五方面入手:一、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特点;二、熟悉诗人的经历遭遇;三、把握诗人在不同阶段的不同风格;四、了解诗人的理想抱负;五、注意具体写作背景[关键词] 诗歌 知人论世 经历 风格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传统悠久,作者灿若群星,作品浩如烟海从《诗经》到《离骚》 ,从唐诗到宋词,优美的诗歌使我们这个几千年文明古国厚重而富有诗意在中国人的生活中,诗的欣赏已成为不可缺少的人生体验在阅读鉴赏古典诗歌过程中,把握思想感情是关键但古典诗歌讲究含蓄美,在抒情言志时往往含而不露,所以在理解诗歌的主旨感情时,要借助一些方法,透过字面意思,多方了解信息 “知人论世”便是在古典诗歌鉴赏中经常运用、也是比较有效的一种方法知人论世”语出《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尚”同上,尚友就是上友上友是以古人为朋友对古人的作品进行批评和鉴赏,需要了解古人。

      人是不能离开时代和现实而生活的,所以在古代诗人的作品中,往往蕴含诗人的所思所想,而要正确理解诗歌感情,需要了解他的时代或者写作的具体背景掌握“知人论世”的原则,有助于正确理解古典诗歌的思想感情一、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特点不同朝代的诗词有不同的特点盛唐诗歌的繁荣,就离不开特定时代等因素的影响在开元全盛时期开明政治的背景下,士人积极进取,乐观向上,尤其像高适、岑参等边塞诗人,以拯世济时为己任,渴望建功立业,表现了积极的历史主动性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在他们的诗歌中,表现昂扬进取、雄阔壮大的“盛唐精神” 到了晚唐,皇帝昏庸,宦官专权,党争激烈,藩镇割据,加以外患频仍,唐王朝已走上完全崩溃的末路在这样历史背景下,以杜牧、李商隐、许浑、温庭筠等为代表的诗人,希望朝廷中兴,希望以自己的才智报效国家但内忧外患日益加剧,在这样的氛围中实难有所作为,于是诗人们转向对现实冷静的思考,对历史作深刻纵观,诗歌创作侧重于抒发个人情怀,以及报国无门、回天无力的忧闷,同时也借怀古咏史一吐襟怀和表达深沉的感慨到宋代则又大不相同,国家偏安一方,积贫积弱、国力衰微,已没有了大唐的气象,在知识分子的笔下,豪迈之气少了,悲凉之气多了,雄伟气魄少了,家国之愁多了。

      看来诗词总是或多或少的打上时代的烙印,理解特定的时代特点,有助于正确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读这两首诗,比较感情的不同逢入京使 唐·岑 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湖州歌(其六) 南宋·汪元量北望烟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西四百州第一首从“路漫漫”、“泪不干”等词语,可见表达的是对故园亲人的眷念之情走马相逢,没有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就请你给我捎个口信报声平安吧虽有眷念之情,却不失开阔豪迈的胸襟,不失“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壮志而第二首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表达的则是山河破碎的悲痛之情相比较坊子区优秀教育教学论文评选 初中 语文3而言,第一首的情感显得更高昂,这正是由于时代特点造成的不同朝代的诗词有不同的特点,所以鉴赏诗歌要根据作者所处的时代特点来理解,这便叫做“论世”二、熟悉诗人的经历遭遇诗歌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但可能生活在同一个时代的诗人的作品也有较大差异所以诗歌鉴赏中,除了时代特点的影响之外,还必须研究作家的生活经历,以及这些经历对作家思想感情的影响。

      李白与杜甫都是唐代的诗人,他们都生活在盛唐时期,都代表着唐代诗歌、甚至是中国古典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但他们的风格却相差很大,李白是浪漫主义诗歌的伟大代表,杜甫是现实主义诗歌的伟大代表李白的诗“飘逸奔放,雄奇壮丽”,充分体现了盛唐时期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时代精神,因而他被称为“诗仙”而杜甫的诗作“沉郁顿挫,韵律严谨”,广泛真实的反映了唐代社会由盛转衰的种种现实,被称为“诗史”,他也因而被称为“诗圣”这主要是由作家生活的经历遭遇所决定的李白天宝初年应召进京作唐玄宗的文学侍从约两年在这两年里,他目睹了权贵的专权,朝政的腐败,对现实有了比较清醒认识但李白在进京前后的漫游生活中,特别是在离开朝廷的之后的漫游生活中,主要活动在文人和上层社会之中,对劳动人民的生活了解不多他的创作的内容主要是蔑视权贵,热烈追求美好的理想和歌颂祖国大好河山,洋溢着浪漫的情怀如他的代表作《将近酒》、《行路难》、《蜀道难》,正是从个人的遭遇和对当时社会现实的认识而触发自己感情的就是在封建社会的上升阶段,政治的黑暗和官场的腐败也是不可避免的在封建社会里,有志报国和报国无门,一直是志士仁人必须面对的问题他的充满个性特征的呼唤,“天生我才必有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喊出了千百代不得志的仁人志士的心声。

      他的诗歌,在充满浪漫主义的情怀中,表现出强大的战斗力而杜甫一生穷困潦倒、漂泊无依,亲历了安史之乱的动荡,不能不“忧国”,不能不为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而忧心忡忡因为他和普通的老百姓生活在一起,或者甚至可以说在“安史之乱”之后的相当长的时间里,他过着和普通老百姓一样的日子,所以他不能不“忧民”,因此他诗歌创作的基调就是“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精神如他的五言绝句《八阵图》:“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这是一首咏诗史,是咏怀诸葛亮的,是杜甫在为诸葛亮惋惜,并在这惋惜之中渗透了杜甫的“自伤身世”的苍凉情怀从这个意义上说,与其说杜甫是为诸葛亮惋惜,不如说是在抒发自己的遗恨和遗憾杜甫虽一生忧国忧民,但命运不济,仕途坎坷,不能施展自己的才干,实现自己的抱负诸葛亮得遇明主而志未酬是千古遗恨自己空有补天之志,却又无可奈何,则是更大的千古遗恨三、把握诗人在不同阶段的不同风格前面讲了要根据诗人所处的时代特点和经历遭遇来理解诗歌思想感情,但就一个诗人来说,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不能犯经验主义错误有些诗人的风格特点、诗歌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可能会变化很大,像南唐后主李煜和宋代女词人李清照,两人的作品都明显分为前后两期,且后期的创作比前期的成就更为突出。

      李煜为南唐中主李璟的第六子,继父位为南唐国君,史称李后主在位十五年,公元 975 年,宋兵攻破金陵,被囚后为宋太宗赵光义赐药毒死其词大体以南唐灭亡为界,分前后两期前期词以描写宫廷逸乐生活为主,风情绮丽,清靡婉转,但还未跳出花间词的影子如《浣溪沙》:“红日已高三丈透,金炉次第添香兽,红锦地衣随步皱 佳人舞点金钗溜,酒恶时拈花蕊嗅,别殿遥闻箫鼓奏 ”这是李煜前期的词,词句的美感最使这些作品活色生香如“佳人舞点金钗溜,酒恶时拈花蕊嗅”一句,一个“溜”字,一个“捻”字,再加一个“嗅” ,既体现了美人的娇媚情态、又烘托出4宴会欢娱忘我的气氛,同时还非常积极的调动起读者联想,让人仿觉自身便处在花香、酒浓、宴欢的地方此类词是其承传了晚唐“温韦” 香软绮靡词风的体现,并不能代表李煜词的最高成就其后期作品中李煜多追忆往事,伤怀故国,风格沉郁苍凉,语言清新自然,境界开阔,词风疏朗流畅,思想性及艺术性均高于前期如《乌夜啼》中的“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和《浪淘沙》中的“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还有他的“ 绝命 ”词《虞美人》 ,语言自然精炼,富有表现力且发自肺腑,融情于景,抒情浓烈。

      “后主之词,真所谓血书者也”( 王国维《人间词话》)李清照生长在文学气氛很浓的家庭,父亲是著名学者李格非,母亲王氏亦工文章十八岁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婚后夫妇诗词唱和,生活平静幸福靖康之变后,生活急遽变化,经历了亡国之痛,故国之思,失夫之悲其词以北宋灭亡为界,分前后期,前期词主要描写少女少妇幸福美满的生活,表现了词人多情敏感而又活泼开朗的性格后期词将民族的灾难与家庭的个人的灾难紧密联系为一体比较李清照的《醉花阴》和《声声慢》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可以看出,《醉花阴》一词充分体现了李清照前期词作的风格特点她的词作是通过 “委婉含蓄”的特色表现“清丽婉转”的风格特征的因为这时的她的愁,是生离的愁,是充满希望的愁,是等待聚合的愁,因此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掺合着甜蜜的愁。

      但后期就不同了《声声慢》是她后期词的代表作,不难看出,这首词是通过“委婉含蓄”特色的来表现“沉哀凄苦”的风格特征的《声声慢》也是写愁的,但这时的愁,是死别的愁,是毫无希望的愁,是没有什么可以等待的愁,因而可以说是饱含苦痛的愁四、了解诗人的理想抱负诗歌的最大特点和作用便是“言志”每人都有自己的理想抱负,往往在诗歌中表达出来,陆游和辛弃疾表现得尤为明显南宋前期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祖国分裂,人民颠沛流离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不少诗人写出了反对民族压迫,要求祖国统一的诗歌,爱国诗人陆游和辛弃疾就是杰出的代表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自幼目睹金人烧杀掳掠,一生仕途坎坷,满腔报国热忱无处挥洒,临死仍不忘报国之志辛弃疾也有着相似的出身和经历辛弃疾,字幼安,出生于金国建立初期的济南,北方人民的灾难在他童年生活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而南宋朝廷苟安江南一隅,使得有着远大政治抱负的辛弃疾在政治上履受打击陆游和辛弃疾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相似的抱负、经历形成了两人诗中所共有的豪壮而苍凉,雄奇而沉郁的风格在诗的内容方面,两人诗作中都阐发了自己要求主动打击敌人,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伟大抱负如陆游的《书愤》:“早岁哪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南宋当权派始终主张投降,陆游的报国理想,遭到了冷酷现实的扼杀这也就使得他那些激荡着昂扬斗志的诗篇,往往又充满了壮志未坊子区优秀教育教学论文评选 初中 语文5酬的愤懑,带有苍凉沉郁的色彩而辛弃疾也有相似的诗篇,他词里经常出现的“西北有神州”,“西北望长安”等句都是他对被分裂北方的怀念和对抗金斗争的赞扬他对南宋苟安态度强烈反感,他讥讽南宋小朝廷是“剩水残山无态度”,是“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讽刺那些小朝廷里人物是“江左沉酣求名者”,表达了渴望抗击金兵入侵、收复失地的理想五、注意具体写作背景以上所讲都是一般规律,当然不能一概而论,同一位诗人的不同作品,还需因时因地因事而异像李白不是一味浪漫飘逸,也有关心民生的作品;杜甫也不是一味沉郁,也有闲适的作品;陆游的作品也并非全是爱国,也的描写爱情的;辛弃疾的作品也不全是豪放,也有婉约的……同一诗人的作品,也需要结合具体不同的背景来理解如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我们知道,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有远大抱负的诗人,本怀着“致君尧舜上,更使风俗淳”的政治抱负,却始终没有机会,所以他的内心经常是苦痛的但这一首诗需要结合具体背景来理解,诗人杜甫在饱经离乱之后,寓居四川成都,在西郊浣花溪畔建成草堂,暂时有了安身的处所,心情比较舒畅春暖花开时节,他独自在江畔散步赏花,写下了《江畔独步寻花》一组七首绝句,这是其中的第六首这一首写景抒情诗,通过描绘一幅色。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