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国文学专题作业四.doc
3页电大作业什么是拉丁美洲的 " 文学爆炸? 拉丁美洲文学爆炸(西班牙文: Boom Latinoamericano )是一场发生在 1960 年代至 1970 年 代之间的文学运动, 在那期间一大批相关拉丁美洲作家的作品流行于欧洲并最终流行于全世 界说起这场文学爆炸人们会很自然地联想到四位主将: 阿根廷的胡利奥・科塔萨尔、墨西哥的卡洛斯•富恩特斯、秘鲁的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以及哥伦比亚的加西亚•马尔克斯些 作家受到欧洲和北美现代主义的影响, 同时也秉承了拉美先锋运动的衣钵, 向拉美文学的传 统套路发起挑战他们的作品带有实验性质,并且十分政治化(这归因于拉美当时的政治气候) “毫不夸张的说”,评论家杰拉尔德•马丁写道,"在 I960年代南方大陆上有两件事比其他所有事情都更有影响, 首先是古巴革命对拉丁美洲和第三世界的广泛冲击, 第二件便是拉丁美洲文学 爆炸,它的起伏与 1959 年至 1971 年古巴自由观念的兴衰息息相关这些新晋作家的迅 速成名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他们的作品是最早一批在欧洲出版的拉美小说中 (主要由像西班牙巴塞罗那的先锋文学出版社 Seix Barral这样的出版社出版)的一部分这个事实。
当然,弗雷德里克• M •纳恩也写道“拉美小说家变得闻名世界是通过他们作品中对政治和 社会行为的鼓吹, 同时也因为他们中的很多人很幸运的在拉丁美洲之外获得受众——通过翻 译和传播,有时也由于作家们流亡他乡什么是未来主义?未来主义是发端于 20 世纪的艺术思潮 未来主义的滥觞最早出现于 1907 年,意大利作曲家 弗鲁奇奥・布索尼的著作《新音乐审美概论》被看作未来主义的雏形未来主义思潮主要产 生和发展于意大利一国,却也对其他国家产生了影响,俄罗斯尤为明显 未来主义艺术家们的创作兴趣涵盖了所有的艺术样式, 包括绘画、 雕塑、 诗歌、 戏剧、 音乐, 甚至延伸到烹饪领域意大利诗人菲利波•托马索•马里内蒂最早于 1909年发表《未来主义者宣言》 一文, 宣扬他的艺术观点 宣言最先在米兰发表, 之后刊载于法国的 《费加罗报》 上马里内蒂总结了未来主义的一些基本原则, 包括对陈旧思想的憎恶, 尤其是对陈旧的政 治与艺术传统的憎恶 马里内蒂和他的追随者们表达了对速度、 科技和暴力等元素的狂热喜 爱汽车、 飞机、 工业化的城镇等等在未来主义者的眼中充满魅力, 因为这些象征着人类依 靠技术的进步征服了自然。
马里内蒂这种狂热的艺术观点立刻征服了那些米兰的画家们 波丘尼、 卡拉和鲁索罗等人在视觉艺术领域发扬了马里内蒂的未来主义观念 鲁索罗同时还是一位作曲家, 他将未来主义 元素引入了音乐领域画家巴拉和塞韦里尼于 1910年结识了马里内蒂这些人构成了第一 批未来主义艺术家画家和雕塑家翁贝特•波丘尼(1882 — 1916)于1910年发表了《未来主义绘画宣言》在 宣言中,他声称:我们将竭尽全力的和那些过时的、 盲信的、 被罪恶的博物馆所鼓舞着的旧信仰做斗争 我们要反抗陈腐过时的传统绘画、 雕塑和古董, 反抗一切在时光流逝中肮脏和腐朽的事物 我们要有勇于反抗一切的精神 这种精神是年轻的、 崭新的, 伴随着对不公的甚至罪恶的旧生活 的毁灭未来主义者们将沉溺于昔日时光的行为戏称为 “过去主义” ,将这类人称为 “过去主义者” 他们有时甚至对这些所谓的“过去主义者”们进行身体上的攻击这些“过去主义者”包括 那些对未来主义的画展或演出没有兴趣的人们未来主义者对现代战争大加颂扬, 认为战争是艺术最终极的形式 一些未来主义者们曾是第 一次世界大战的幸存者, 怀有深刻的民族主义思想 这些经历使得他们未来主义者公然支持 意大利的法西斯主义。
未来主义对 20 世纪其他文艺思潮产生了影响,包括艺术装饰、漩涡主义画派、构成主义和 超现实主义未来主义作为一种艺术思潮从 20 年代开始衰落,如今已经基本绝迹,很多未 来主义艺术家在两次世界大战中丧生 然而, 未来主义所倡导的一些元素至今仍然是西方文 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未来主义对年轻、 速度、 力量和技术的偏爱在很多现代电影和其他文化 模式中得以体现马里内蒂至今仍有很多思想上的追随者比如,他的“人体金属化”的艺 术主张在日本电影导演冢本晋也的影片中有所体现 未来主义对网络化的现代社会也产生了 影响,所谓的“计算机朋克”就是在未来主义的影响下出现的三、罗伯 -格里耶的新小说理论有哪些主要内容?罗伯格里耶反对人本主义,反对以意志赋予万物以“我”的色彩,认为这是一种人的专制 传统的语言是把人的主观感受和判断加诸于物之上,而罗伯格里耶称之为“语言的暴政”, 他强调的是对“物”的关注,追求绝对的真实四、简述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后现代主义 (postmodernism) 是 20 世纪 60 年代主要是 80 年代以来盛行于西方世界的一种泛 文化思潮,也是对现代文化哲学和精神价值取向进行批判和解构 (deconstruct) 的一种哲学思 维方式和态度。
这一反现代性思潮虽然孕育于 30 年代现代主义的母胎,但主要是后现代社 会(又称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晚期资本主义)适应科学技术革命发展需要的产物,也是 美国社会危机和精神异化的反映 后现代主义哲学的主要特点(1) 反主体性 (counter subjectivity) 后现代主义哲学继尼采的“上帝死亡”的口号之后, 提出“主体死亡”、 “人已死亡”的口号,他们的意思是说主客二分式的主体和人的概念不 现实,西方传统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人类中心论”已破灭2) 反普遍性及反同一性 后现代主义哲学认为差异无所不在,即使在重复中也有差异出 现,无差异的世界是苍白枯燥的世界, 传统哲学以普遍性 (universality) 、同一性 (identity) 为人 的最高本质,只能使人成为丧失个性、无血无肉无情感的抽象的人3) 不确定性 (uncertainty) 后现代主义哲学认为, 没有独立自在的世界, 世界是由语言构 成的这就是说, 世界本身有语言的结构, 语言不是人表达意义的工具, 它有其自身的体系 每一件已知的事物都是由语言来中介着的, 所谓事实、 真理只是语言上的 在他们看来,“不 是我说语言,而是语言说我”。
这样, 人就从西方传统哲学所讲的以人为中心的地位而退居 到为语言所掌握的地位 但语言又总是不确定的, 并且随言说者的不稳定的情绪而动摇不定 因此,一切都是不确定的、模糊的、多元的和解构的 [4] 4) 内在性 (internality) 如果说不确定性主要代表中心消失和本体论消失的结果, 那么内在性则代表使人类心灵适应所有现实本身的倾向这表明后现代主义哲学不再具有超越性 (transcendence) ,它不再对精神、价值或终极关怀、真理、美善之类超越价值感兴趣,相反, 它是对主体的内缩,是对环境、现实、创造的内在适应后现代主义哲学是对现代主义质疑、 反思和批判的一种新的认知范式 它的矛头指向传 统哲学中的教条主义、形式主义、经验主义,是彻底反传统、反权威的它由逻各斯中心主 义转向非中心的多元主义,由深度模式转向平面模式,由以人为中心转向反传统人本主义它可以促进我们拓展视野、观念更新,转变以往僵化、封闭的思维方式,实现学科交融,不 断向大众化和现实生活贴近五、黑色幽默的代表人物及代表作有哪些?《第二十二条军规》、 《万有引力之虹》、 《烟草经纪人》和《第五号屠场》等“黑色幽默” 派影响最大、也最有代表性的经典作品。
代表人物:有约瑟夫•海勒、克特•小伏尼格、托马斯•平钦、约翰•巴斯、詹姆斯•珀迪、 布鲁斯•杰伊•弗里德曼、唐纳德•巴赛尔姆、科马克•麦卡锡等论述题试论述荒诞派戏剧的主要特征荒诞派戏剧是指 1940 年代至 1960 年代主要兴起于欧洲的一个戏剧流派荒诞派戏 剧”一词首先由马丁•艾斯林提出,他把它用作 1961年出版的同名文学理论著作的标题[1]:162艾斯林认为这些剧作家的作品是加缪在 《西绪福斯神话》 中提出的哲学观念—— “人 生本来就是没有任何意义的”的文学表达这些戏剧的共同特点是:类似杂耍,包含可怖的 或悲剧的形象, 人物处于无望境地、 被迫重复无意义的举动, 对白充满陈词滥调、 文字游戏 和废话,情节重复出现、或荒谬的展开,对现实主义的滑稽模仿或消解主要代表有塞缪尔•贝 克特、欧仁•尤内斯库、哈罗德•品特、让•热内、爱德华•阿尔比、瓦茨拉夫•哈维尔等荒诞派戏剧不关注合乎逻辑的行为、 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件或是传统的角色发展, 它关 注的是人们被困在不可知的世界主体中, 无论发生的每件事情有多不合常理 不可知性这个 主题伴随着因言语匮乏,人与人之间无法有效交流的概念 马丁•艾思林所谓的荒诞,是“思 想、纯洁与目的不可避免的贬值” 荒诞派戏剧就是要让观众“得出自己的结论,犯下自己 的错误”。
“尽管荒诞派戏剧看起来没有任何情节可言,但它们有着自己的内涵,也可被理 解 艾思林将“荒诞”的词典定义(音乐上指“不和谐”)与戏剧上的含义区分开: “戏剧中的荒诞是缺乏目的 ,, 一个人若和宗教的、 形而上学的、 超验的根基断绝联系, 他就会迷失;他的全部行为都会变得无意义、荒诞及无用尽管荒诞派戏剧的语言是出了名的无意义, 但其大多数对话却是写实主义的 当角色们诉诸无意义的语言或陈词滥调时——此时语言失去了自身的指示功能, 于是在角色间制造出误会——荒诞派戏剧因而与众不同 其语言总是有一定的语音学的、有节奏的、接近于音 乐的质感,常常呈现出多种多样的喜剧趣味性例如尚•达迪厄 在《Theatre de Chambre》中对语言的运用, 和音乐剧中的语言风格是一致的 与众不同的荒诞派戏剧语言, 风格从无 意义的陈词滥调,到杂耍歌舞剧式语句,再到无意义的胡话废话都有比如,《秃头歌女》 就是受到一本语言教学书的启发, 书中的人物互相说着空洞的废话, 这些陈词滥调用于不能 算得上真正的沟通或交流同样, 《秃头歌女》 中的角色们——正如很多荒诞派戏剧中的角 色一样——重复进行着充满了陈词滥调的对话而并非在实质上的与人沟通。
有些时候, 对话是刻意地隐晦的;荒诞派戏剧语言的隐晦程度仅次于让舞台形象具体实物化的诗歌 [119]贝克特的很多戏剧为了激动人心的戏剧性场面而贬低语言的作用 以“品特停顿” 闻名的哈罗德•品特呈现了更多巧妙的隐晦语言, 通常是角色们谈论的最重要的事情却被省略号或破折号代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