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个中包厢的历史典故(茶楼或餐厅包厢取名).pdf
6页善水茗涧茶楼企业文化培训撰稿:张跃祥善水茗涧 9个中包厢名称的寓意我们茶楼是武威市最大的中式人文茶楼,共分五至六楼2 个楼层,设置了近20 余个卡座与散台, 6 个大包厢、 9 个中包厢以及 4 个小包厢 , 1、淡荷轩:出处:西施浣纱图,似有淡淡荷花之香袭来,让人乐在其中;2、静雅轩:出处:心静,格雅, 静以修身 ,雅人心智;3、品茗轩:出处: 一杯清茶,一点心情,一片浮叶,一线思绪; 品味香茗(香茶)就像品味人生百态,做到静以养心,清澈、自如,与世无争、 不骄不躁4、清韵轩:出处: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 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 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5、茹兰轩:出处:茹兰轩 (1889 —1961)宝鸡市中山西路新维巷人木雕巧匠13 岁投师学 艺,经几年刻苦钻研,学会了匾、牌、花、鸟、人物及楼台亭阁雕刻技艺因技 术高超,民国时期为商贾、富户制作牌匾,在宝鸡城内外颇有名气从民国初年 到 1952 年的近 40 年间,他一直在自己家里开木工作坊,承揽牌匾雕刻活计 活 少时一人干,活多时雇三四名油、木、画匠帮工。
他雕刻的花鸟人物,工艺精细 栩栩如生民国初年,他携数十名油、木、画工,承修金台观张三丰洞口半园八 角亭其雕梁彩绘,历经80 余年,经复修仍十分瑰丽原宝鸡县衙前院木牌坊, 因年久失修,拆卸后许多木匠无法安装合拢,经茹兰轩巧使技艺,方安装完善,6、听澜轩:出处:王晓伟笔名 【蒲公英】暗送心愁把酒贪醉卧兰轩,听雨缠绵依然花下老红颜,梦里江南,梦尽悲欢且恨苍山无尽头枉自凝眸,泪水难收谁人共我一江秋,风雨同舟 ,四海漂流风舞春寒转榭廊情锁南疆,人醉西厢 金樽 沽酒影长长,说不揉肠能不揉肠岁月徒争几度春笑泪轻噙,酒浸罗裙桃花深径梦通津,不枉知音,更是知心7、听雨轩:出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听雨轩坐秋》邓辅纶善水茗涧茶楼企业文化培训撰稿:张跃祥文簟泛清光柔飚引玉塘;阴连荷气润梦坠叶声凉;晚照多为影闲庭过一香;芙蕖今自可怜尔阅秋霜《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李商隐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听雨轩》:巫山顶,有一亭,名曰听雨轩脚下有湖,谓之听雨湖,历代名人游览于此,遗诗文若干,有诗句“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为证山行崎岖而婉转,景色突兀而现,柳暗花明。
暮色尤甚惊之,异之见者,流连忘返,未见,朝思暮想多有惊叹大地造化,不知归途者暮至黄昏,山下赏荷风起,雨点点览美景,雨洗尘积,心旷而神怡登顶入轩,薄雨蒙蒙而后止,云骤去,满天星光,塘水汪汪始觉,登高境,近则远,远则近《虞美人·听雨》蒋捷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相关备注:现代意义雨轩的原意是下雨是用于多雨的亭廊新时代赋予了听雨轩新的含义:雅之意:现在有听雨轩服饰,听雨轩饭馆等,借古诗句中浪漫幽雅来商化不雅之意:现在经常有人将“听雨轩”用作“女厕所”的比喻意思,同样“男厕所”称为“观瀑亭”有的谐称为“山水间 “这说明大家对于卫生间的重视程度听雨轩原意 :听雨轩指可以听雨、观雨的凉亭或茶馆;苏州拙政园中园东南部的小院,院内有小池和芭蕉,是著名的雨境景;听雨轩亦有相关诗词轩:有窗的廊子或小屋子;雨轩原意指雨中的轩馆、雨中的轩辕、下雨时用于躲雨的亭廊;听雨 轩指可以听雨、观雨的凉亭或茶馆现多用于网名、博客名、网站名等听雨(元)虞集屏风围坐鬓毵毵,绛蜡摇光照莫酣京国多年情尽改,忽听春雨忆江南赏析】这是一首即景抒情的小诗。
开篇营造出一幅凄清的场景:鬓发稀疏的诗人 ,独自一人枯坐于屏风之间,红烛发出摇曳的光影,照在他那醉意朦胧的脸上屏风独坐,黄昏烛影,加上暮年独饮,从内到外,均透露出几分孤寂落寞的情味此时诗人正沉浸于往事的回味之中,慨叹仕途 生涯使自己失去真我然而,诗人内心深处仍然保有一份真情,它在春雨淅沥中,又重新勾起对家乡江南的思念这里,京国与江南形成鲜明的对比,表露了诗人对仕途生活 的厌倦之情王力宏 - 情敌贝多芬 - 听雨8、问梅轩出处:李可栻[清]本姓杨,字干臣,号来西,河阳(今云南澄江)贡生能诗,著问梅轩集工书,康熙五十八年(一七一九)纂修郡志,雍正十年(一七三二)纂修通志皆与焉 《澄江府志》善水茗涧茶楼企业文化培训撰稿:张跃祥9、潇湘轩出处:李清照的诗句:浣溪沙天心阁阁上天心雾里看,潇湘北去下君山欲寻往事荻花残遥指扁舟鸥鹭舞,轻推云片夕阳翩新愁分付洞庭烟李清照( 1084 ~约 1156 年) ,宋代 (两宋之交)女词人 ,号 易安居士 ,济南 章丘 (今属 山东济南 )人生于 宋神宗元丰 七年( 1084 ) ,约卒于 宋高宗绍兴 二十六年( 1156 ) 她出生于书香门第 早期生活优裕 其父 李格非 藏书甚富, 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
出嫁后,与丈夫赵明诚 共同致力于 金石 书画的搜集整理,共同从事学术研究志趣相投,生活美满金兵入据中原后,流落南方,赵明诚病死,李清照境遇孤苦一生经历了表面繁华、危机四伏的北宋末年和动乱不已、偏安江左的南宋初年李清照是中国古代罕见的才女 ,她擅长书、 画,通晓金石, 而尤精 诗词 她的词作独步一时,流传千古, 被誉为“词家一大宗”她的词分前期和后期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多描写爱情生活、自然景物,韵调优美如《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等后期多慨叹身世,怀乡忆旧,情调悲伤如《声声慢·寻寻觅觅》 她的人格像她的作品一样令人崇敬她既有巾帼之淑贤, 更兼须眉之刚毅;既有常人愤世之感慨,又具崇高的爱国情怀她不仅有卓越的才华,渊博的学识, 而且有高远的理想,豪迈的抱负 她在文学领域里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在同代人中,她的诗歌、散文和词学理论都能高标一帜、卓尔不凡而她毕生用力最勤,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则是词的创作她的词作在艺术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在词坛中独树一帜, 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易安体 ”她不追求砌丽的藻饰,而是提炼富有表现力的“寻常语度八音律”,用白描的手法来表现对周围事物的敏锐感触,刻画细腻、 微妙的心理活动,表达丰富多样的感情体验,塑造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
在她的词作中,真挚的感情和完美的形式水乳交融,浑然一体 她将“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的婉约风格发展到了顶峰, 以致赢得了 婉约派 词人“宗主”的地位,成为婉约派代表人物之一同时,她词作中的笔力横放、铺叙浑成的豪放风格,又使她在宋代词坛上独树一帜,从而对 辛弃疾 、陆游 以及后世词人有较大影响她杰出的艺术成就赢得了后世文人的高度赞扬后人认为她的词“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她被称为“宋代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也是 中国文学史 上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美誉李清照有 《易安居士文集》 、 《易安词》 等著作, 但久已不传 现存诗文集为后人所辑,有《 漱玉词 》1卷, 《漱玉集 》5卷代表作有《声声慢 》 、 《一剪梅 》 、 《如梦令 》 、 《醉花阴 》 、 《武陵春》 、 《夏日绝句 》等[1]人物生平李清照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 的家庭 父亲 李格非 是济南人, 进士出身, 苏轼 的学生,官至 提点刑狱 、礼部 员外郎 藏书甚富,善属文,工于词章现存于曲阜孔林思堂之东斋的北墙南起第一方石碣刻,上面写有:“提点刑狱、历下 李格非,崇宁元年(1102)正月二十八日率褐、过、迥、逅、远、迈,恭拜林冢下。
母亲是状元王拱辰 的孙女,很有文学修养(一说王拱辰孙女为清照继母,其生母为宋神宗朝左仆射王珪 的长女)李清照一生经历可以宋室南迁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由于家庭的原因,特别是父亲李格非的善水茗涧茶楼企业文化培训撰稿:张跃祥影响,李清照少年时代便工诗善词李清照的成长,与她所处的自然环境也是分不开的李清照幼年,大部分时间是在风景如画,人文荟萃的家乡历城渡过的大约在她五六岁时,因父亲李格非作了京官,她便也随父母迁居东京 汴梁(今河南 开封 ) 她是在东京长大的那时候, 北宋 统治阶级享乐成风,东京表面上仍极繁荣李清照作为一个士大夫阶层的大家闺秀, 由于封建礼教的禁锢,不可能像男子一样走出家门接触整个社会但她毕竟出身于城市, 不像乡村地主家里的女子那样闭塞她不仅可以划着小船,嬉戏于藕花深处,而且可以跟着家人到东京街头,观赏奇巧的花灯和繁华的街景、这一切, 陶冶了她的性情丰富了她的精神生活 李清照爱好自然的性格和描摹的自然的能力,说明了她曾经受过故乡山东的涵育 而她在 爱情 描写上的“毫无顾藉”,显示了都市社会风气和文学气氛对她的熏染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 ) ,李清照十八岁时,与赵明诚结婚。
婚后,清照与丈夫情投意合,如胶似漆, “夫妇擅朋友之胜”,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婚后,她把整个身心都放在文学艺术的深造和 金石文字 的收集研究上她同赵明诚互相砥砺,进行词的创作,技法日臻成熟一年 重阳节 ,李清照作了那首著名的《醉花阴》,寄给远游在外的丈夫:“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秋闺的寂寞与闺人的惆怅跃然纸上据《嫏嬛记》载,赵明诚接到后,叹赏不已,又不甘下风,就闭门谢客,废寝忘食,三日三夜,写出五十阙词他把李清照的这首词也杂入其间,请友人陆德夫品评 陆德夫把玩再三, 说: “只三句绝佳 ”赵问是哪三句,陆答:“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崇宁二年(1103 ) ,赵明诚结束太学求学生活,出仕为官然而好景不长,朝中 新旧党争 愈演愈烈, 赵李两家相继被卷入,并都蒙受了重大打击先是宋徽宗受蔡京蛊惑,决意继承父兄遗志,重新推行新法受此影响, 李清照之父李格非被列入“元祐奸党”,罢免官职,赶出京城清照向公公赵挺之献诗救父而不得;继而任右仆射的赵挺之亦在与蔡京的党争中败北,大观元年(1107)罢相不久即病卒于汴京。
赵明诚兄弟受到牵连,一度入狱,不久都被罢官其后,李清照随赵家屏居青州 (今属山东) 十年,夫妇猜书斗茶, 花前月下, 相从赋诗 两人共治金石之学,她又独撰《词论》 ,阐述对词的看法,伉俪之谐古今罕见宣和三年(1121)赵明诚复出后,历任莱、缁(今均属山东)等地知州,李清照均随夫赴任所共同生活后期 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 ) ,北方 女真族 建立的金朝攻破汴京 ,徽宗、钦宗父子被俘,高宗南逃李清照夫妇也因明诚丧母而奔丧至建康 第二年,赵明诚被任命为建康知府,在一次城中叛乱中,赵明诚缒城逃跑, 使得李清照对其心灰意冷,并于第二年逃亡江西途中,行至乌江时写下有名的《夏日绝句》 ,赞项羽讽明诚,赵明诚自感羞愧,心情郁郁,后于赴任湖州途中在建康病逝其后李清照随南宋朝廷辗转江南各地,夫妇二人平生所收集的金石书画在颠沛流离中几乎丧失殆尽在李清照孤寂之时,张汝舟 (一作张汝州)为骗取李清照钱财,趁虚而入,对李清照百般示好李清照当时无依无靠,便顶世俗之风嫁给张汝舟婚后,二人发现自己都受到了欺骗, 张汝舟发现李清照并没有自己预想中的家财万贯,而李清照也发现了张汝舟的虚情假意 ,甚至到后来的拳脚相加之后,李清照发现张汝舟的官职来源于谎报举数,便状告张汝舟,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妻子告发丈夫,即使印证丈夫有罪,妻子也要同受牢狱之苦。
李清照入狱后, 由于翰林学士綦崇礼援手,入狱九天便被释放,这段不到百天的婚姻就此结束目睹了国破家亡的李清照“虽处忧患穷困而志不屈”,在“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的晚善水茗涧茶楼企业文化培训撰稿:张跃祥年,她殚精竭虑,编撰《金石录 》 ,完成丈夫未竟之功金兵的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