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机械制图符号大全.docx
22页机械制图符号大全 样子和位置公差国家标准公差特征项目符号 桥线对线平行度公差公差带是距离为公差值 t且平行于基准线、位于给定方向上的两平行平面之间的区域被测轴线必需位于距离为公差值 0.1且在给定方向上平行于基准轴线的两平行平面之间0.11 公 差 特征项目直线度 符号 有或无基准要求无 被测轴线必需位于距离分别为公差值 0.2和 0.1,在给定的相互垂直方向上且平行于基准轴线的两组平行平面之间0.2A 如在公差值前加注,公差带是直径为公差值 t且平行于基准线的圆柱面内的区域 线对面平行公差公差带是距离为公差值 t且平行于基准平面的平行平面之间的区域 t 被测轴线必需位于距离为公差值 0.01且平行于基准表面 B (基准平面)的两平行平面之间0.01 线对线垂直度公差公差带是距离为公差值 t且垂直于基准线的两平行平面之间的区域t 工被测轴线必需位于距离为公差值 0.06且垂直于基准 A(基准轴线)的两平行平面之间0 . 06 A B 如公差值前加注,则公差带是直径为公差值为 t且垂直于基准面的圆柱面内的区域t 被测轴线必需位于直径为公差值 0.01且垂直于基准面 A (基准平面)的圆柱面内 A 样子 样子 t t 平面度圆度圆柱度线轮廓度 无无无有或无有或无有有有有或无有有有有 0.1 A 0.01 A基准平面 样子或位置 轮廓 面轮廓度平行度 基准线 基准线 P iza D F rd. com Tr ialt被测表面必需位于距离为公差值 0.01且平行于基准线 C (基准轴线)的两平行平面之间0.01 0.1A 面对线平行度公差公差带是距离为公差值 t且平行于基准线的两平行平面之间的区域 基准线 A B 定向 垂直度倾斜度 被测轴线必需位于距离为公差值 0.2且在给定方向上平行于基准线的两平行平面之间 A 被测轴线必需位于直径为公差值 0.03且平行于基准轴线的圆柱面内A 0.03 0.2A A 线对面垂直度公差在给定方向上,公差带是距离为公差值 t且垂直于基准面的两平行平面之 t间的区域 在给定方向上被测轴线必需位于距离为公差值 0.1且垂直于基准表面 A的两平行平面之间 基准平面 A 面对线垂直度公差 公差带是距离为公差值 t且垂直于基准线的两平行平面之间的区域 C C A 被测面必需位于距离为公差值 0.08且垂直于基准线 A (基准轴线)的两平行平面之间A 位置定位 位置度同轴(同心)度对称度跳动圆跳动全跳动 公差带是两对相互垂直的距离分别为 t1和 t2且平行于基准线的两平行平面之间的区域 t2 基准线 基准平面 0.2 A t1 0.1 A 面对面平行度公差公差带是距离为公差值 t且平行 于基准面的两平行平面之间的区域t 被测表面必需位于距离为公差值 0.01且平行于基准表面 D (基准平面)的两平行平面之间0.01 公差带是相互垂直的距离分别为 t1和 t2且垂直于基准面的两对平行平面之 1间的区域 t 被测轴线必需位于距离分别为公差值 0.2和 0.1之间的相互垂直且垂直于基准平面的两对平行平面之间 t 0.08 A 基准线 t2 面对面垂直度公差公差带是距离为公差值 t且垂直于基准面的两平行面之间的区域 t 0.2 A 被测面必需位于距离为公差值 0.08且垂直于基准平面 A的两平行平面之间0.08 A D A A基准线 A 0.1 A 平行度公差 基准线 A 基准平面 基准平面 基准平面 D 垂直度公差 基准平面 A 点的同心度公差公差带是直径为公差值 t且与基准圆心同心的圆内的区域t 外圆的圆心必需位于直径为公差值 0.01且与基准圆心同心的圆内 30 中心平面的对称度公差公差带是距离为公差值 t且相对基准的中心平面对称配置的两平行平面之间的区域t 基准平面 点的位置度公差如公差值前加注,公差带是直径为公差值t的圆内的区域。
圆公差带的中心点的位置由相对于基准 A和 B的理论正确尺寸确定B基准 线位置度公差 两个中心线的交点必需位于直径为公差值 0.3的圆内,该圆的圆心位于由相对基准 A和 B(基准直线)的理论正确尺寸所确定的点的抱负位置上B t 0.3 A B 公差带是距离为公差值 t且以线的抱负位置为中心线对称配置的两平行直线之间的区域中心线的位置由相对于基准A的理论正确尺寸确定,此位置度公差仅给定一个方向t 2 t t 2 每根刻线的中心线必需位于距离为公差值 0.05且由相对于基准A的理论正确尺寸所确定的抱负位置对称的诸两平行直线之间A 各个被测孔的轴线必需分别位于两对相互垂直的距离为公差值 0.05和 0.2,由相对于 C、A、B基准表面(基准平面)理论正确尺寸所确定的抱负位置对称配置的两平行平面之间 B 8X 0.05 C 8X 0.2 平面或中心平面的位置度公差公差带是距离为公差值 t且以面的抱负位置为中心对称配置的两平行平面之间的区域面的抱负位置是由相对于三基面体系的理论正确尺寸确定的被测表面必需位于距离为公差值 0.05,由以相对于基准线 B(基准轴线)和基准表面 A(基准平面)的理论正确尺寸所确定的抱负位置对称配置的两平行平面之间 A B C A B C 20 30 30 30 30 A 基准线 A 68 0.01 At 2A基准 0.05 A 100 A A基准 20 8 8 如在公差值前加注,则公差带是直径为t的圆柱面内的区域。
公差带的轴线的位置由相对于三基面体系的理论正确 尺寸确定A基准平面 轴线的同轴度公差公差带是直径为公差值t的圆柱面内的区域,该圆柱面的轴线与基准轴线同轴 大圆柱面的轴线必需位于直径为公差值0.08且与公共基准线 A-B(公共基准轴线)同轴的圆柱面内0.08 A - B 被测中心平面必需位于距离为公差值 0.08且相对于基准中心平面A对称配置的两平行平面之间被测中心平面必需位于距离为公差值 0.08且相对于公共基准中心平面 A-B对称配置的两平行平面之间 如公差值前加注 S,公差带是直径为公差值t的球内的区域球公差带的中心点的位置由相对于基准 A、B和 C的理论正确尺寸确定SY 被测球的球心必需位于直径为公差值 0.3的球内.该球的球心位于由相对基准 A、B、C的理论正确尺寸所确定的抱负位置上 公差带是两对相互垂直的距离为 t1和 t2且以轴线的抱负位置为中心对称配置的两平行平面之间的区域轴线的抱负位置是由相对于三基面体系的理论正确尺寸确定的,此位置度公差相对于基准给定相互垂直的两个方向t2 t2 2 t 0.05 B A A A 0.08 C A BC t A 0.08 A t A A基准平面 S 0.3 A B CC25 B t1 2 t1 68 90 0.08 A-B BC基准平面 t1 2 t2 2 100 C基准平面 B基准平面 B A基准轴线 Z B基准平面 B A 基准平面 30 30 基准平面 每个被测轴线必需位于直径为公差值0.1,由以相对于 C、A、B基准表面(基准平面)的理论正确尺寸所确定的抱负位置为轴线的圆柱面内 B 8X 0.1 C A B 30 同轴度公差 对称度公差 位置度公差 15 30 30 30 A C o w.p m 线对线倾斜度公差被测线和基准线在同一平面内:公差带是距离为公差值 t且与基准线成一给定角度的两平行平面之间的区域被测轴线必需位于距离为公差值 0.08且与 A-B公共基准线成一理论正确角度的两平行平面之间被测轴线投影到包含基准轴线的平面上,它必需位于距离为公差值 0.08并与 A-B公共基准线成理论正确角度 60 的两平行平面之间0.08 A—B 面对面倾斜度公差 dfw 如在公差值前加注,则公差带是直径为公差值 t的圆柱面内的区域,该圆柱面的轴线应与基准平面呈一给定的角度并平行于另一基准平面t 被测轴线必需位于直径为公差值0.1的圆柱面公差带内,该公差带的轴线应与基准表面 A(基准平面呈理论正确角度 60 并平行于基准平面 B。
0.1 A 公差带是距离为公差值 t且与基准面成肯定给定角度的两平行平面之间的区域 0.08 60 A- B 60 B A B 60 t 圆跳动公差是被测要素某一固定参考点围绕基准轴线旋转一周时(零件和测量仪器间无轴向位移)允许的最大变动量 t ,圆跳动公差适用于每一个不同的测量位置注:圆跳动可能包括圆度、同轴度、垂直度或平面度误差,这些误差的总值不能超过给定的圆跳动公差 被测要素绕基准线 A(基准轴线)旋转一个给定的部分圆周时,在任一测量平面内的径向圆跳动量均不得大于 0.20.2 当被测要素围绕公共基准线 A-B(公共基准轴线)旋转一周时,在任一测量平面内的径向圆跳动量均不得大于 0.10.1 A - B 被测面围绕基准线 D(基准轴线)旋转一周时,在任一测量圆柱面内轴向的跳动量均不得大于 0.10.1D 被测面绕基准线 C (基准轴线)旋转一周时,在任一测量圆锥面上的跳动量均不得大于 0.10.1C 斜向(给定角度的)圆跳动公差公差带是在与基准同轴的任一给定角度的测量圆锥面上,距离为公差值 t的两圆之间的区域基准轴线 被测轴线必需位于直径为公差值 0.08且以相对于 C、A、B基准表面(基准平面)的理论正确尺寸所确定的抱负位置为轴线的圆柱面内 15 龙门B A基准平面 B基准线 105 水平 A 完成 0.2 A tA B D A B t基准线 基准平面 cuC B A 径向圆跳动公差公差带是在垂直于基准轴线的任一测量平面内、半径差为公差值 t且圆心在基准轴线上的两同心圆之间的区域t基准轴线 C基准轴线 A 斜向圆跳动公差A t测量圆锥面 端面圆跳动公差 B基准平面 线对面倾斜度公差公差带是距离为公差值 t且与基准成一给定角度的两平行平面之间的区域 A基准平面 被测线与基准线不在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