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论联动一致的语文教学——以苏轼《赤壁怀古》教学设计为例.pdf
5页试论联动一致的语文教学 以苏轼《 赤壁怀古》 教学设计为例 山东省滨州市邹平县魏桥 中学刘飞 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过于注重教师的教而忽 略学生的学 以及对 “ 学生学的怎么样 ” 的评 , 这三 者的分裂隔离不利于学习 目标的及时调整和有效 达成 目标引控下的“ 教一 学一 评” 三位一体化 的“ 循 环一 补救” 式教学设计 , 有利于整体一致地思考“ 为 什么教” “ 教什么” “ 怎么教” “ 教到什么程度 ”以及 “ 如何判定是否达到 了这种程度” 等 问题 , 便于通 过联动一致的调节来动态保障教学从应然走向实 然 , 并能及时有效地抹平两者之间的“ 落差 ” , 有利 于促进和增强教学设计的有效性和灵活性 近年 , 随着 “ 基于课程标准 的教育改革 ” 风行 于祖国的大江南北 , “ 教一 学一 评一致性”的研究开 始进人人们视野其 中所谓的“ 一致性” 即指“ 在整 个课堂教学系统 中教师的教 、学生的学和对学生 学习的评价三个因素的协调配合的程度 [1 ]此种 教学主张主要是为了解决教学 的无序状态 ,通过 联动一致的调节来动态保障教学从应然走 向实 然 , 并能及时有效地抹平两者之间的“ 落差” 。
但就 语文学科而言 , 如何将这种教学 主张运用于实践? 如何将之演化为一套具体易为的操作模式?设计 过程中又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基于以上问题 , 我们将以《 念奴娇 · 赤壁怀古》 教学设计为例 , 进行 贴嵌式的讲解 , 以期有所启示 一 、目标导向: 一致性的逻辑起点 “ 从课程 的视角来看课堂教学 , 作为灵魂的 目 标 , 既是 出发点 , 也是归宿” , 圜 并且“ 对一特定的教 学设计来说 , 学习 目标的设定 , 是第一性 的, 首要 的如果说目标的设计本身就有问题, 不符合教学 规律 、 准则以及学生身心发展 的话 , 那么之后 的学 2 0 1 7 年第 1期 法设计 乃至整个教学设计可 以说都是无 意义的 , 或者说是无效 的 [3 所 以“ 教一 学一 评一致性” 的研 究理应是一种基于学习 目标而展开 的专业实践活 动 没有清晰 的目标 , 就无所谓教一 学一 评的专业 实践 ; 没有清晰 的 目标 , 也就无所谓一致性 , 因为 判断教一 学一 评是否一致的依据就是教学 、学 习与 评价是否都 围绕共享的 目标展开 的” , 当然这里 的目标主要是指具体的课时目 标 ,即我们通常意 义上 的“ 课堂学 习 目标” 。
所以“ 教一 学一 评 ” 的一致 性完善起来应是学习 目标导 向下的一致性 ,也 即 “ 目标一 教一 学一 评” 的一致性目标的重要性无需再 赘言, 如何设计才是我们着重需要考量的下面以 苏轼 的《 念奴娇 · 赤壁怀古 》 为例 , 进行具体的 目标 设计与表述 就教材方面 ,本篇课 文是鲁人版高 中语文必 修第四册第一单元第一篇课文 ,所在单元主题为 “ 历史坐标上的沉思” ,本单元后三篇课文分别是 辛弃疾的《 永遇乐· 京 H北固亭怀古》 、 苏洵的《 六 国论》 以及杜牧的《 阿房宫赋》 本册编辑寄语 中有 言: “ 读史以明志站在历史的坐标上 , 倾 听着苏轼 面对周郎赤壁发 出‘ 人生如梦 ’ 的浩叹⋯⋯也许我 们会品味出文学 与历史的双重魅力 ⋯⋯富有的 是精神 , 在对经典的反复阅读和揣摩 中, 我们不仅 会丰富 自己的语文知识 ,还会在潜移默化中建构 自己的精神家园 “ 让我们在阅读中思考和感受, 在吟诵 中品味和鉴赏 , 在活动中梳理和积 累; 从 阅 读中领悟写作真谛 , 从生活中汲取写作营养⋯⋯” 具体到文本 , 《 念奴娇· 赤壁怀古》 是北宋大文学家 苏轼的经典词作之一 , 是一篇融写景、 咏史 、 议论 与抒情为一体的怀古豪放词。
上阙以波澜雄阔的 长江为时空背景 ,描绘 了一 幅气势磅礴 的大江奔 流 图, 接着还点明了赤壁的险要地势下阙借火烧 赤壁的历史事件 ,着力刻画了周瑜英俊潇洒的儒 将形象 , 从而表达了词人对其深深仰慕之情 , 烘托 之下更显 自己功业无成 、 壮志未酬的窘况但词人 并未局限其中, 而是“ 把周瑜和自己都放在整个江 山历史之中进行观照 , 从悲哀 中超脱 f5 1发出千年 浩叹 : “ 人生如梦 , 一樽还酹江月 也正如在《 赤壁 赋》 中, “ 苏轼借 ‘ 客’ 之 口抒发了自己‘ 沦落草野 ’ 之悲 , 但又借 ‘ 苏子’ 之 口, 劝慰客人变换视角, 不 要 只看到人生变 的一面 ,更要看到人生不变的一 面, 最终使得‘ 客喜而笑’ , 获得心灵的大解脱 ” 概 言之 , 作者的感情是沉郁而不消极 , 低落 中不失慷 慨旷达的 就学情方面 ,学生在初 中已经多次接触 过苏 轼, 且学习过他的多篇词作, 如《 水调歌头· 明月几 时有》 《卜 算子· 缺月挂疏桐》 等, 而且学生在高一 上学期已经学习过《 赤壁赋》 与《 赤壁之战》 , 对赤 壁 已经较为熟悉了并且经过三年半 的初高中学 习 , 学生已经初步具备 了诗歌鉴赏能力 , 对豪放词 风也已有一定的了解 , 但认识上可能还 比较零碎 、 模糊, 故可借这个机会, 将“ 本词放在豪放词这一 ‘ 类 ’ 中考察, 由篇到类, 把握豪放词的共同特征 ; 然后 通过抓关键词句 , 知人论世 、 比较差异 , 由类 到篇 ,进一步把握该词特质 ,品鉴独特的 ‘ 这一 个” ’ 。
[61所以, 发现并解读出独属于“ 这一篇” 的教 学价值是考量 目标设定成功与否的关键 最后我们再来看看《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在“ 必修课程” “ 阅读与鉴赏” 部分的相关论述: “ 在 阅读鉴赏 中, 了解诗歌 、 散文 、 小说 、 戏剧等文学体 裁 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了解作 品所涉及 的有关背景材料 , 用于分析与理解作品 “ 学 习中 国古代优秀作品, 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 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 阅读浅 易文言文,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 理解词句含义 , 读懂文章内容⋯⋯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 背诵 一定数量 的名篇 同 还有 “ 教学建议” “ 阅读 与鉴 赏”中指出 : “ 在阅读文学作 品时努力做到知人论 世, 通过查阅有关资料 , 了解与作品相关的作家经 教 学 捧 穷 历 、 时代背景 、 创作动机 以及作品的社会影 响等 , 加深对作家作品的理解 “ 古代诗文的阅读⋯⋯ 重在提高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要求学生精读 一定数量 的古代散文和诗词曲作品 ,教师应激发 学生诵读兴趣 , 培养学生诵读习惯 罔 将文件中这 些标准或意见演化到《 念奴娇· 赤壁怀古》 的教学 设计 中的话 , 主要呈 现为 : 在 阅读鉴赏中 , 了解豪 放怀古词 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了解苏轼 生平以及本文创作背景, 从而加深对词的理解; 领 略本文 的豪放词风与体会苏轼 的旷达洒脱之情 ; 借助文中注释与相关工具书, 疏通词意, 读懂本词 内容; 广泛诵读 , 培养学 习兴趣并背诵本文。
基于以上对教材 、学情 以及课标相关论述的 解析,我们拟将本堂课的学习目标设计如下: 1 . 通 过查 阅资料 了解苏轼生平 以及本文创作背景 , 借 助文中注解与相关工具书疏通文意,课堂结束时 基本可以背诵本文 ; 2 . 通过广泛 吟诵 , 感受本文恢 宏开阔的意境与作者旷达洒脱的情怀,了解怀古 词 的一般结构 ( 景一事一 隋) 及 其表现手法 ( 映衬 烘托 、 情景交融) 二、 教学互进 : 一致性的核心环节 如果 “ 学习 目标” 主要是确定学生要到哪里去 的问题的话 , 那么“ 教学” 就是如何安排活动以便 更加有效地帮助学生实现或达成预设的学习 目标 的问题, 即如何帮助学生到达目的地的问题但教 学之旅并非教师的独舞,他绝不能忘记他的同 伴——学生们 ,教师在整个旅程 中的角色应是 陪 同者、 指引者 , 而绝非主控者 , 更不能成为替代学 生体验旅游的人 所以我们常说的“ 教学” 应 由“ 教 师的教 ” 与“ 学生 的学” 共生而成 课堂视域下既不 应有脱离教师教的学 , 也不能有脱离学生学 的教 就教师而言 ,在师生协 同并进的学习场域 中应努 力通过“ 教的活动” 为“ 学生更好 、 更便地学” 服务 , 这样也才符合“ 教学生学” 的“ 教学” 本义。
那么就 《 念奴娇· 赤壁怀古》 一课, 基于上文设定出的学习 目标,我们应安排何种具体的教与学的活动来促 进学习目 标的达成为了论述方便, 下面以表格的 形式呈现教与学的互动 2 0 1 7年第 1 期 学习 目标 教的活动 学的活动 导入新课 , 讲解 文题 聆 听、 积 累 目标一 : 通过查阅资 简介作者及创作背景 师生互动,回忆、 补充与识记 料 了解 苏轼 生 平 以 及本文创作背景 , 借 引领学生诵读, 整体感知文本, 教师纠正字音、 断 诵读全文, 纠正字音、 断句后聆听范读并感受全文 助 文 中注 解与 相 关 句后播放 录音 所描绘 的意境 工具书疏通文意, 课 安排学生自行理解文章大意 借助文中注解与相关工具书自行疏通文意,不理 堂结束时基本可以 解地方提出或标明等待老师讲解 背诵本文 教师厘定重点字词句并给以适当讲解, 然后学生 多形式( 齐读、 小组读、 自由读) 诵读感受全文, 进 再读( 气势、 情感) 并给予适当指导 一步熟悉文本, 理解全词的写作结构 师生合作分析上阙, 引导学生找出其中描写景物 自由诵读上阙, 快速找出写景的句子感受与体会, 的句子并进行适当的赏析( 合作探究: 这样的写 并思考这般波澜壮阔的景 色描写的作用,师生互 景有何作 用? ) 动、 交流讨论后 明确 目标二 : 通过反复吟 作者是如何过渡到下阙的咏史议论的? 找到相关 快速搜索,找 出承上启 下的过渡 句并品析 , 师生互 诵, 感受本文恢宏开 语句并赏析 动、交流讨论后 明确 阔的意境与作 者旷 师生合作分析下阙,引导学生品读赏析( 合作探 自由诵读下阙, 总结周瑜人物形象, 体会作者举例 达 洒脱的情怀, 了解 究 :作者为何要举周瑜 的例子? ) 用意 。
师 生对话、 合作探讨 怀 古词 的 一般 结 构 这样的周瑜 引发 了作者什 么样的感慨? 折射 出什 快速搜 索,聚焦作者慨叹的 句子 ,体会其人 生感 ( 景一事一 情)及其表 现手法 ( 映衬烘托 、 么样的人生态度?找到相关语句并赏析 悟 师生对话、 合作探讨 从全词看, 作者的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 ~ 45 7 自由阐述, 师生互动、 交流讨论后明确 情景交融) 词的豪放风格具体表现在哪里? 交流明确后齐背 全词( 气势、 情感) 自由阐述, 师生互动、 交流讨论后明确 布置作业, 小结本课 三、 评价前置 : 一致性的有效保障 任何形式 、种类 的教学设计都有三个问题需 要确定 : 首先确定 “ 我们要到哪里去” , 即学习 目标 的设定与表述 ; 其次确定“ 我们如何到达那里” , 即 教与学 的活动设置 ;最后确定 “ 学生 已经到哪里 了” , 即检测 目标的达成情况 最后 的“ 检测 目标的 达成情况” 即我们通常所指的课后评价 , 其评价形 式或方法现多为客观纸笔式 的( 如课后练习、 试卷 检测等 ) 检测 , 有 时甚至是教师 口头随意式的 、 非 专业化的( 如“ 老师讲的都听瞳了吗?” ) 询问检测。
于教师而言 , 此种评价或评价结果至多只是对学 习进程 的一种追踪 ; 于学生而言 , 完全是一个游离 于或凌驾于学习活动过程之外的孤立环节概言 之 , 这样 的评价是一种“ 对学习的评价 a s s e s s m e n t o f l e a 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