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外教育史纲整理篇.doc
90页中外教育史纲第一章 非形式化教育向形式化教育的转变第一节 远古时期非形式化教育概况一、教育如何起源?P1教育起源的几种假说:(一)神话起源说 1.代表人物:最古老,宗教,我国古代 2.观点:教育与万事万物一样,都由神创造,教育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 3.评价:根本错误,非科学二)生物起源说 教育学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 1.代表人物:法国哲学家利托尔诺,英国教育家沛西.能 2.观点:教育为生物学现象,教育过程为本能的传授活动教育活动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而且存在于动物界;生物的冲动是教育的主要动力 3.评价:标志着在教育起源问题上开始从神话解释转向科学解释其根本错误在于没能区分出人类教育行为与其他动物类似行为之间的质的差别三)心理起源说 1.代表人物:美国教育史专家保罗.孟禄 2.观点: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本能的、无意识的模仿 3.评价:忽视了教育的意识性和目的性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性,但没有揭示出教育起源的内在动力和社会原因四)劳动起源说(社会起源说) 1.代表人物:前苏联及我国的教育学家大都认可这一观点。
2.观点:教育起源于劳动和劳动过程中所产生的需要 第一,教育起源于劳动或劳动过程中所产生的需要; 第二,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活动; 第三,教育产生于劳动是以人类语言和意识的发展为条件的; 第四,教育从产生其职能是传递劳动中的社会生产和生活经验; 第五,教育的范畴是历史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3.评价:劳动虽然在教育的起源中发挥着重要的、决定的作用,但它只能是教育起源的外因,没有揭示出教育起源的内因 需要起源说:教育起源于人类参与社会生活和自身发展的需要——杨贤江五)其他起源说 文化起源说、军事训练说、生活需要说、前身起源说、交往起源说、家庭起源说、社会化影响说、超生物经验的传递和交流、人科系统进化过程中的早产现象与教育的起源有着必然的联系说等 二、远古时期非形式化教育的实施P2(一)教育性质:儿童公育(二)教育内容: 1.生存技能的教育 2.生产劳动的教育 3.原始宗教与教育:图腾 4.艺术与教育(三)教育方式:在生产和生活中。
四)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 1.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 2.以生活经验为教育内容,包容多种方面 3.教育活动在生产生活中进行 4.教育的手段局限于言传身教 5.男女教育有区别,根源在于分工 6.教育还没有专门的场所和专职人员第二节 世界早期学校的出现 一、学校产生的条件(一)经济基础(二)政治条件(三)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分化(四)文字的出现(五)专职教师出现 二、古代东方国家的教育概况(一)古代东方社会与文化 最早建立奴隶制国家,是当时经济最繁荣的地区,创立了最早的文字,出现了最早的文化繁荣景象二)古代东方教育的性质——奴隶制三)家庭教育——古代东方国家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四)学校教育:宫廷学校、僧侣学校、文士学校、古儒学校五)各国情况: 1.古代埃及:P4 (1)宫廷学校 皇家贵族子弟开设的教育场所古代东方设置最早的,也是早期奴隶制国家最高级的学校学校的学习内容主要是书写和计算、处理国家事务的技能、符合统治者的政治道德规范学校的教师大都是国家的官吏和专家,很受尊重学生结业以后,就被派往国家机关经受锻炼,获得实际经验,然后正式委任为官吏或成为最高统治者。
早在公元前3500年的巴比伦已经有了宫廷学校 (2)寺庙学校 (3)文士学校 古代埃及和两河流域的一种教育机构文士”是指古代一些精于文字书写、通晓国家法令、且有较好文化修养的人他们具备充任官吏、管理宗教事务的能力,属于“后补官吏”而试图挤入上流社会的青年人首先必须成为文士,因此,文士在家中设立学校,以培养文士为目标进行教育教学内容主要有书写、计算和国家法律知识,其中书写是一项最重要的内容书写的内容涉及社会生活和各种事物,如国家、动物、城市、山石、条文等学习即为书写 2.古代两河流域:苏美尔、巴比伦P6 3.古印度:种姓制度P9 (1)婆罗门教育:家庭教育(《吠陀经》);古儒学校 “古儒”指对经典有专门研究、具有一定文化修养并且致力于教育工作的人他们受人尊敬、待遇较好,就在家中设立学校传授知识古儒学校是为“古儒”所设置的学校 古儒学校有严格的挑选制度,入学后要求学生沐浴、祈祷、过艰苦生活学习内容包括《吠陀》及解释的经义,还有“六科”(即为学习经义而开设的语言学、韵律学、文法学、字源学、 天文学和祭礼)仪式是一项重要的教育活动教学开始注重诱导,并且启用年龄稍大、理解力较强的学生当助手。
(2)寺院教育 僧侣学校是设立在宗教活动场所的教育机构一般以传授宗教教义为主,兼授诸如天文学、数学、医学、建筑学、文法、地理学、宗教绘画、舞蹈等学科普通的寺庙教授书写、计算、教义、祭礼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一些水平较高、规模较大的寺院不仅传授高深的知识,还从事各种学术研究古代印度的那兰陀寺建于公元前425年左右,是古代印度的最高学府和学术活动中心古代东方国家教育的特点?① 人类的教育以东方国家为先② 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等级性③ 十分重视道德教育④ 教育带有浓厚的宗教性⑤ 形成了相对完备的学校教育体系⑥ 教育内容丰富,教育方法多样,家庭教育占较大的比重⑦ 尊师重道是古代东方国家教育的优良传统奴隶社会教育的基本特征?①有专门的教育机构和专门的教师;②教育具有阶级性;③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④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分离第三节 中国奴隶社会时期的学校教育 一、学校的萌芽 产生条件(结合本章第二节第一大点)夏朝最早: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的阶级社会;是个金石并用的时代;出现原始文字,并已有脱离生产劳动的文化人员一)传说中的中国学校 1.明堂——宗教祠堂 祭祀的场所 2.成均之学——习乐的地方 3.虞庠之学——社会教化 4.序——习箭的地方 5.校——养马之地——练兵之地(二)夏朝的学校教育 1.文教政策——“以射造士” (1)“为政尚武”“以射造士” (2)以宗教为统帅的礼乐教育政策 (3)养老、敬老的孝道教育政策 2.教育行政管理制度 实行分等级建校设学,基本建立了大学(贵族)和小学(平民)的学校教育体系。
二、学校教育制度的初建P13(一)商朝的文教政策——“以乐造士” 1.尊神、祀鬼的宗教教育政策 2.“以乐造士”的礼乐教育政策 3.教戎、教戒的军事教育政策(二)商朝的教育行政管理制度 宗教、政治、文教三位一体(3) 商代学校教育的大致特征 1.专科教育萌芽 瞽宗[瞽,盲的意思,学习音乐的地方] 序(习箭的地方,学习军事的地方) 2.官吏兼任教师 “师”字从“丘”从“币”,意为在山丘上插旗指挥,引申意为军事首领3.施教开始拥有固定的场所4.识字、刻字和阅读开始成为学校教育的基本要素5.祭祀神明和祖先成为重要的教学内容6.鞭扑棍棒等强制性的体罚手段,是有效的教学方法 三、学校教育的初步发展(一)西周文教政策——“以礼造士”1.移风易俗的礼乐教育政策——礼乐教育人性化2.明德慎罚的保民教育政策 3.尊尊亲亲的宗法教育政策 4.学在官府的政教合一政策 5.选贤贡士的人才选拔政策(二)西周的教育行政管理制度 学在官府,政教合一,官师不分,教育行政管理体制与行政官僚体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三)西周的学校制度 1.中央官学 “国学”分小学和大学,并且建立了一定的升级关系。
国学小学的学生主要来源为贵胄子弟,也招收从地方层层选拔上来的优秀者国学大学分等级(尊卑)、分学科、分层次教学 2.地方官学 “乡学”设在王都外乡一级行政区中的官学初等教育性质 3.大学管理制度 (1)教师——官吏 (2)招生与入学——一为小学升级者,二为乡学举荐者,三为诸侯所贡之士,入学年龄大小反映等级差别 (3)考核与奖惩——分年定期考核 (4)视学与监督——周王一年定期4次视学 4.教学内容 “六德”(指知、仁、圣、义、忠、和六种道德规范)“六行”(指孝、友、睦、姻、任、恤六种道德行为规范)“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科目) 其中以“六艺”为纲5.西周的选考制选贤贡士的人才选拔政策贡士的途径: 乡里选举,由大司徒主管,三年进行一次; 诸侯向中央举荐人才,三年一贡夏商周三代学校教育比较: ①共同点:学在官府、非官无学;以吏为师、以府为学;学术官守、政教合一 ②不同点: 元代学者马瑞临总结为: “以射造士”——夏 ; “以乐造士”——商; “以礼造士”——周。
第四节 古代希腊时期的教育古代希腊的历史分为五个时期:①爱琴文明(公元前2000-1200年):以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为代表②荷马时代(公元前11-9世纪)③古风时代(公元前8-6世纪):以雅典、斯巴达城邦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为代表 ④古典时代(公元前5-4世纪中叶):以希波战争、伯罗奔尼撒战争为重要事件⑤马其顿、亚历山大帝国(公元前4世纪中叶至2世纪中叶) 一、斯巴达的教育P17 (一)斯巴达的地理位置、经济、社会情况 斯巴达人口:农业贵族(斯巴达人)、半自由、无充分权利的居民(皮里阿西人)、奴隶(希洛人)(二)斯巴达教育 1.教育的性质与目的 教育完全取决于统治阶级的政治、军事需要,把斯巴达人训练成绝对忠于国家、体格强壮的军人 2.教育主体 教育完全为国家控制,教育被视为国家的事业 3.教育内容以军事教育为主,具体内容是“五项竞技”—— 赛跑、跳跃、角力、掷铁饼、投标枪,及骑马、游泳、击剑等 4.教育方法: 惩罚 5.教育体系0-7岁,家庭教育;7-18岁,集中的军事教育男童进入国家公育机关,接受军事体育训练,内容为“五项竞技”:赛跑、跳跃、掷铁饼、投标枪。
此外还有赛球和作战游戏;18-20岁,埃弗比教育(青年军事训练团);20-30岁,武士开始服役,在国家边境沿线驻扎,开始实战训练;30岁,获得完全的公民身份女子也接受体育和军事教育目的:生育健壮的儿童;战争发生、男子出征时,负责看守城市 6.教育的特征(1)教育的国家化,对教育进行严密的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