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复活(节选)》优秀导学案(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上)--.docx

12页
  • 卖家[上传人]:博****1
  • 文档编号:538881521
  • 上传时间:2022-11-29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3.90KB
  • / 12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复活(节选)》优秀导学案(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上)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走近大师,了解列夫托尔斯泰;走进作品,梳理故事情节 2、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的精妙描写,剖析人物性格 【课前预习】 知人论世: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出生于俄国亚斯纳亚波利亚纳(今属图拉省晓金区),出身名门贵族1844年考人喀山大学东方系,1851-1854年在高加索服役并开始写作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1855年11月从塞瓦斯托波尔来到圣彼得堡,进入文学界,创作了一批优秀作品晚年力求过简朴的平民生活,1910年10月从家中出走,11月7日病逝于一个小镇,享年82岁他的代表作品有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宁娜》和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复活》,以及自传体小说三部曲《幼年》《少年》《青年》列夫托尔斯泰是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被列宁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 作品简介:《复活》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创作的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899年该书取材于一件真实事件,主要描写男主人公聂赫留朵夫引诱姑妈家女仆玛丝洛娃,使她怀孕并被赶出家门。

      后来,她沦为妓女,因被指控谋财害命而受审判男主人公以陪审员的身份出庭,见到从前被他引诱的女人,深受良心谴责他为她奔走伸冤,并请求同她结婚,以赎回自己的罪过上诉失败后,他陪她流放西伯利亚他的行为感动了她,使她重新爱他但为了不损害他的名誉和地位,她最终没和他结婚而同一个革命者结为伉俪,从而走向“新生”他也放弃贵族生活,把土地分给农民,与上流社会断绝交往,虔诚信奉宗教,相信《圣经》中说的:“人不但不可恨仇敌,而要爱仇敌”,认为这是克服种种社会罪恶的做法 《复活》是托尔斯泰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是作家一生探索和思想的总结,被誉为俄国批判现实主义发展的高峰小说通过玛丝洛娃的苦难遭遇和聂赫留朵夫的上诉经过,广泛而深刻地抨击了法庭、监狱、官僚机关的腐败、黑暗,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骄奢淫逸的生活和反动官吏的残暴昏庸、毫无人性,撕下了官办教会的伪善面纱,反映了农村的破产和农民的极端贫困,勾画了一幅已经走到崩溃边缘的农奴制俄国的社会图画 创作背景:19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俄国的资本主义迅猛发展,农村遭到巨大的破坏,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日趋赤贫当时战争的重负、连年饥馑给人民带来更为深重的灾难。

      这时托尔斯泰越发地关心人民的困苦他积极地参加当时的救灾工作,目睹了农民和城市贫民的可怕处境,在他多年探索、思考的基础上终于看清了沙皇专制制度的反动本质作者参加1891至1892年的赈灾工作,体会农民与地主之间有一条巨大的鸿沟,农民贫困的根源是地主土地私有制此外,托尔斯泰在相继完成了巨著《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之后,进入晚年的他世界观发生了根本转变,他的艺术批判力量达到了高峰,达到了“撕毁一切假面具”的“清醒现实主义”这无疑是他艺术探索的结果,同时更是他精神探索的结果以广大农民的眼光观察俄国现实生活,代表农民阶级发表意见,这是他晚期创作巨大批判力量的主要源泉,长篇小说《复活》中表现得最鲜明、也最为突出 作为托尔斯泰晚年的代表作,情节的基础是真实的案件小说写于1889至1899年,素材是检察官柯尼为他提供的一件真人真事:一个贵族青年引诱了他姑母的婢女婢女怀孕后被赶出家门,后来当了妓女,因被指控偷钱而遭受审判这个贵族以陪审员的身份出席法庭,见到从前被他引诱过的女人,深受良心的谴责他向法官申请准许自己同她结婚以赎罪,不幸婢女在狱中死于斑疹伤寒托尔斯泰以这个故事为主线,用了10年时间,六易其稿,终于完成了这部著作。

      小说原计划创作四部,但只创作了三部 一、导入 他出生在俄国,他的家族有煊赫的历史,父亲有世袭的爵位,母亲是公爵的独生女儿,所以他是一个天生的贵族但他的一生反而受其身份的困扰,无比痛苦,他的信仰注定了他的痛苦他渴望改革俄国的农奴制度,他想把自己的私人财产分给农民,然后像一个普通人那样去生活,像一个农民一样亲自参加劳动他的信仰和行为直接导致了妻子的不解,最终爆发了家庭危机,夫妇分家,因此他有一段不幸的婚姻分家后他把自已现有的著作权和稿费无条件地转让或捐出,自己几乎身无分文他的一生,就是在焦虑与不安、对真理不断地求索和勤奋创作中度过的82岁,他走完了自己的一生美国文学评论家哈洛卜伦称他是“从文艺复兴以来唯一能挑战荷马、但丁与莎士比亚的伟大作家”列宁也认为“他的艺术标志着全人类艺术发展上的一大进步”他生前放弃了自己的贵族身份和生活方式,他死后更是安静而朴素,在他家乡的森林中无声地长眠,坟前没有墓碑,没有十字架这最简陋的坟墓被称为“世间最美的坟墓”他就是列夫托尔斯泰 二、阅读 快速地浏览课文,概括节选部分的故事情节 三、反馈 四、讨论 圈画文中的精妙描写,剖析聂赫留朵夫的人物性格。

      五、展示 六、点评 心理描写:指对人物内心的思想情感活动进行描写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能反映人物的性质,展开人物的内心世界进行人物心理描写时,注意从以下方面入手:(1)独白法内心独白是人物心灵中自我对话的过程,它能使人物酣畅淋漓地倾吐肺腑之言2)细节法即在文章中恰当地描写人物富有鲜明个性的动作,传神地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3)烘托法在文章中,运用恰当的环境描写来烘托人物心理,既能对刻画人物、反映主题起到很好的作用,又能增添文章的美感4)心理描写要符合人物的性格 七、检测 玛丝洛娃的绝望 列夫托尔斯泰 这天夜里,玛丝洛娃久久不能入睡她睁大眼睛躺在板铺上,想着心事 她想,她到了萨哈林岛后绝不能嫁个苦役犯,要么嫁个长官,或者嫁个文书,至少也得嫁个看守他们都是色鬼,她想起那个辩护人怎样盯住她,庭长怎样盯住她,法庭上遇见她和故意从她身边走过的男人怎样盯住她 她想到许许多多人,就是没有想到聂赫留朵夫因为回想起来太痛苦了,这些往事原封不动地深埋在她的心底今天她在法庭上没有认出他来,倒不是因为她最后一次看见他时,他还是个军人,没有留胡须,如今却留着大胡子,显得很老成,主要是因为她从来没有想到过他。

      在他从军队回来,却没有拐到姑母家去的那个可怕的黑夜,她在心里把她同他发生过的事全部埋葬掉了 在那个夜晚以前,她满心希望他回来,因此不仅不讨厌心口下的娃娃,而且常常对她肚子里时而温柔、时而剧烈地蠕动的小生命感到亲切但在那个夜晚以后一切都变了未来的孩子纯粹成了累赘 两位姑妈都盼望聂赫留朵夫来,可是他回电说不能来,因为要如期赶回彼得堡卡秋莎[注]决定到火车站去同他见面卡秋莎服侍两个老姑娘上床睡了,怂恿厨娘的女儿玛莎陪她一起去 这是一个黑暗的风雨交加的秋夜,温暖的大颗雨点时下时停卡秋莎虽然熟悉这条路,但在树林里还是迷失了方向卡秋莎一跑上站台,立刻从头等车厢的窗子里看见了他这节车厢里的灯光特别明亮有两个军官面对面坐在丝绒座椅上打牌聂赫留朵夫穿着紧身的马裤和雪白的衬衫,坐在软椅扶手上,臂肘靠在椅背,不知在笑些什么卡秋莎一认出他就用冻僵的手敲敲窗子但就在这当儿,火车缓缓开动了一个军官手里拿着纸牌站起来,往窗外张望卡秋莎又敲了一下窗子,把脸贴在窗玻璃上那个军官想放下窗子,可是怎么也放不下聂赫留朵夫站起来,推开那个军官,动手把窗子放下 火车加快了速度卡秋莎也加快脚步跟住火车。

      就在窗子放下的一刹那,一个列车员走过来把她推开,自己跳上火车卡秋莎落在后头,但她仍一个劲儿地在湿漉漉的站台上跑着,但头等车厢已经离得很远了接着二等车厢也一节节从她旁边驶过,然后三等车厢以更快的速度掠过,但她还是跑个不停等尾部挂着风灯的最后一节车厢驶过去,她已经越过水塔,周围一点遮拦也没有了风迎面刮来,掀起她头上的头巾,吹得衣服裹紧她的双腿她的头巾被风吹落了,但她还是一个劲儿地跑着 “阿姨!卡秋莎阿姨!”玛莎喊着,好容易才追上她,“您的头巾掉了!” “他在灯光雪亮的车厢里,坐在丝绒软椅上,有说有笑,喝酒玩乐,可我呢,在这儿,在黑暗的泥地里,淋着雨,吹着风,站着哭!”卡秋莎想着站住了,身子往后一仰,双手抱住头,放声痛哭起来 玛莎害怕了,搂住卡秋莎湿淋淋的衣服阿姨,我们回家去 “等一列火车开过来,往轮子底下一钻,就完事了卡秋莎想着,没有回答小姑娘的话 她打定主意这样做但就在这当儿,她肚子里的孩子,他的孩子,突然颤动了一下,忽然间,那在一分钟前还那么折磨她、使她觉得几乎无法活下去的重重苦恼,她对聂赫留朵夫的满腔愤恨,她不惜一死来向他报复的念头——这一切顿时都烟消云散了。

      她平静下来,理了理衣服,扎好头巾,匆匆走回家去 从那天起,她心灵上发生了一场大变化,她不再相信善了如果她心里产生疑问:为什么人们互相欺凌,受苦受难?那么,最好就是不要去想它如果她感到苦闷,那就抽抽烟,喝喝酒,同男人谈谈爱情,这样也就会把苦闷忘掉 (选自《复活》,有删改) [注]卡秋莎:玛丝洛娃的名字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A.作者写玛丝洛娃夜里想到要嫁个长官或文书,想到盯着她的辩护人、庭长,主要是为了体现她的堕落和毫无廉耻之心 B.玛丝洛娃在站台上看到聂赫留朵夫后便敲他座位旁边的窗子,而聂赫留朵夫却将窗子放下,体现了他对玛丝洛娃的视而不见 C.小说中画线部分的风雨描写有力地渲染了社会环境的无情冷漠,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烘托了玛丝洛娃内心的悲伤和凄惨无助的处境,也暗示了玛丝洛娃的悲惨命运 D.小说节选部分采取了倒叙的手法,描述了玛丝洛娃被聂赫留朵夫抛弃的情形,对玛丝洛娃和聂赫留朵夫的性格塑造都很完整、全面 2.请以时间先后为顺序,概括玛丝洛娃对聂赫留朵夫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小说第6段中对车厢内的聂赫留朵夫和另一个军官的描写有什么不同?这样的安排有什么作用? 八、应用 心理描写是小说塑造人物、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重要方法,梳理本单元课文中的心理描写,想一想,不同作品中心理描写的方法及作用有哪些异同?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思维发展与提升:透过场面和情节,探究小说主旨,理解作者通过作品表现出的对社会人生的认识与思考 2、审美鉴赏与创造:阅读小说的其他章节,了解故事的发展,比较玛丝洛娃和聂赫留朵夫的光彩 一、导入 复习导入:根据上节课所学,概括聂赫留朵夫的人物性格 二、阅读 自读课文并思考:玛丝洛娃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 三、反馈 四、讨论 析读文中的场面描写和主要情节,理解作者通过作品表现出的对社会人生的认识与思考 五、展示 六、点评 七、检测 有一种迷信流传很广,认为每一个人都有固定的天性:有的善良,有的凶恶,有的聪明,有的愚笨,有的热情,有的冷漠,等等其实人并不是这样的。

      人好像河流,河水都一样,到处相同,但每一条河都是有的地方河身狭窄,水流湍急,有的地方河身宽阔,水流缓慢;有的地方河水清澈,有的地方河水浑浊;有的地方河水冰凉,有的地方河水温暖人也是这样。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