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临类诗歌专题赏析.ppt
13页课前热身 ——名句默写1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曹操《观沧海》2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3 ,百年多病独登台 ,潦倒新停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4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5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 王安石《登飞来峰》水何澹澹澹,山岛竦峙竦峙荡胸生层云,决眦眦入归鸟万里悲秋常作作客艰难苦恨繁霜繁霜鬓念天地之悠悠,独怆怆然而涕下不畏浮云遮望眼,自自缘身在最高层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一水:亦作“二水” (1) 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4分)(2)“总为浮云能蔽日”—句中用了何种修辞方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 4分) 链接高考【08高考】 1【答案】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寄寓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 2【答案】比喻①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②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忧国忧君忧民怀古伤今怀古伤今身世感慨身世感慨 满江红满江红 登黄鹤楼有感登黄鹤楼有感 岳飞岳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铁骑满效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注】万岁山、蓬壶殿: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
1、这首词中的对比是由哪两个句子领起的?“万岁山前珠翠绕”一句用了哪种修辞方法?2分 2、词中有哪些“风尘恶”的景象?4分 3、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却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情感有何变化?4分 1、【答案】想当年,到而今2、【答案】铁骑满郊畿,士兵“膏锋锷”,百姓“填沟壑”,千村寥落3、【答案】由开头对昔盛今衰的悲慨,对外敌入侵践踏大好河山的愤恨,对统治阶层奢侈误国的隐隐痛心,对抗击敌人收复失地的决心,转到想象中“提锐旅”“清河洛”之后再登黄鹤楼的舒畅心情 爱国情怀,爱国情怀,报国之志报国之志怀古伤今怀古伤今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春日登楼怀归登楼怀归 寇准寇准 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 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 旧业遥清渭,沉思忽自惊。
旧业遥清渭,沉思忽自惊注:①此诗约作于980年,诗人时年十九,进士及第,初任巴东知县②旧业,这里指田园家业清渭,指渭水1 、从首句的"聊"到末句的"惊",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变化?请联系全诗进行分析答案】诗人登楼远望,本是闲情,却触景生情,联想起家乡,当他从乡思中醒悟,发现自己身在异乡,心中不由一惊这前后的感情变化,突出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思乡怀人思乡怀人登高诗歌的常见主题内涵及特点(一)常与悲秋、伤春相联系常与悲秋、伤春相联系 这是登高诗歌的一大特色 (衬托)(二)好发思古之幽情好发思古之幽情 抒发人世沧桑之感,对历史的悲叹,对现实的嘲讽之情借古讽今,用典,对比)(三)多家国身世之慨多家国身世之慨对家国破碎、百姓多难的痛心担忧;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叹;对统治者庸碌无为的批判;收复山河的渴望信心;壮志难酬的悲慨;厌倦官场的归隐之志四)多登高怀远之思多登高怀远之思怀远之作又可简单分为怀人作品和怀乡作品抒发自己形单影只、飘零他乡的慨叹,对亲友故乡(国)的思念,早日归家的期盼(借景抒情)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题宣州开元寺水阁 杜 牧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惆怅无日见范蠡惆怅无日见范蠡①①,参差烟树五湖东参差烟树五湖东注:①范蠡:春秋时越国大夫,曾助越王勾践灭吴复国,功成身退,泛游五湖1)“六朝文物草连空”运用了哪种修辞修辞手法?首联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3分)(2)分别概括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4分)(3)尾联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思想情感?(3分)当堂训练当堂训练•(1)借代(1分)寄寓了六朝兴废、自六朝兴废、自然永恒的感慨然永恒的感慨((2分)•(2)颔联写生机永恒的自然景色和生老更迭的尘世生活情景2分)•颈联写阴晴变幻,朦胧明丽的自然美景2分)•(3)对隐逸古人的缅怀仰慕之情(对隐逸古人的缅怀仰慕之情(1分),分),厌倦官场、纵情山水的逍遥之念(厌倦官场、纵情山水的逍遥之念(1分),分),无法像范蠡那样泛舟五湖的惆怅之意(无法像范蠡那样泛舟五湖的惆怅之意(1分)分)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相见欢相见欢 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注】①朱敦儒,洛阳人,南宋词人本词写于词人因“靖康之难”南逃客居金陵之时②扬州:当时为抗金前线⑴上片中“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一句在全词中有哪些作用?(4分)⑵“簪缨”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指什么?(2分)⑶词的下片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词句作具体分析4分)•(1)作用:一是象征南宋的国势日渐衰微;(2分)二是奠定全词苍凉感伤的情感基调2分)•(2)借代;(1分)代指达官贵人(注:簪和缨,古时达官贵人的冠饰,用来把冠固着在头上)1分)•(3)“中原乱,簪缨散”,作者忆及中原沦陷,士族南逃往事,抒发了沉痛之情;(1分)“几时收?”,抒发了对收复河山的渴望(1分)与一时又难以收复的无奈(或担忧)之情1分)“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作者要请悲风将自己的热泪吹到扬州前线,抒发了对战事的关切之情(解为“作者要请悲风将自己的热泪吹过扬州前线,洒到沦陷的故乡,抒发了对故土的深切怀念之情”亦可)(1分)。












